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攻略 >

第496部分

帝国攻略-第496部分

小说: 帝国攻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难道得的一家团聚;吃吃喝喝吹牛聊天齐乐融融。就连大丫和二丫还有侄子也都在那嬉笑言开的做游戏。嗯;本公子也跟大表哥畅怀痛饮。

舅父也好不到哪儿;喝到鼻尖都发红了;兴致大发之下还当场创作了一首游子归来的诗句。具体是啥内容我忘记了;但是并不妨碍本公子猛拍马屁。

小李安;嗯;俺外甥的名字;当听到了这个名字时;本公子不由得两眼一黑。后来才知道;这是老丈人李渊前思后想最终给小家伙起的名字。李安;可惜这个年代还没有电影;不然;我真有点怀疑李渊是不是很羡慕影视工作者。

不过;这也正好合了我妹妹的心思;希望这小家伙能够平平安安的;快快乐乐地长大成人。

不过这名字实在是太没新意;记得李安第一次夺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当年;恰好有几家生了小朋友;有叫赵安的;还有叫胡安的;而之后;俺那位李姓朋友也终于有了孩子;然后直接就叫了李安。

这样的名字;重名率实在高得精人;反正我是不觉得这名字怎么好;主要是太俗;好歹起点比较有才华要么多较风雅的名字也是好的。例如叫李白?呃;还是不要影响到未来的伟大诗人的降生的好。

要不在中间加个字;比如说叫李慕白也成;不过李慕白这个名字在后世也给用滥了。要不就学后世那些独生子女起名的方式;例如叫李长孙白?我靠;这名忒难听了点;而且听起来不仅仅幼化而且还娘化;实在是不可取。

 第六百九十七章 赵州桥的建设者

一边饮着美酒一面吹牛打屁;老舅也兴致勃勃的说起了一些关于交趾的趣闻;听得大家都津津有味的。

“舅父;您是说那里的船只;比咱们的屋子还要高?”瑶光妹子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那是自然;就是今年秋刚刚开始搭建龙骨的一艘秦级的战舰;嗯;秦级指的就是排水量达到或者是超过五百吨的战船。特别是那桅杆的高度;怕是能够有咱们家的这房舍三个那么高。无忌;老夫没记错吧?”老舅打了个酒呃之后朝着我问道。

“舅父所言甚是;隋级是一百吨以下的船只;而汉级是两百吨以上级;至于秦级就是五百吨以上级别的船只。过去的楼船;最多也就是两百吨左右;所以;秦级的体积的确要庞大得多。”我点了点头答道。相比起石、料、斤这些乱七八糟的计量单位;本公子直接就要求他们制作了一个差不多一米见方的大铁箱子。

其实我还真不知道那个一米的箱子是不是真是一米见方;只不过是用千分尺先确定了毫米的宽度之后;然后再通过厘米和分米推断出来的一米。

然后嘛;先把这个内径达到了一米见方的铁箱子摆到了巨型天平秤上称重;另外一头摆放铁锭;等确定重量之后;在大铁箱子里倒满了水;然后再加上新的筹码直到双边达到了平衡。

然后;后加入的那些铁锭的重量;就是一吨;然后嘛;一吨等于一千公斤;这想大家都想必都清楚了;为了更接近这个时代的称重方式;当然又还把公斤折半;半公斤为一市斤。

也就是说;五百吨级的船只换算成斤之后;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而那一艘秋初开始搭建龙骨的战舰我可是记得应该有六百多吨才对。虽说在我的印象里边;远远达不到后世的万吨巨轮那么庞大;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最大建筑物以为只会是房子的人们在说;这样的战舰;的确很能震撼人心的。

听到了这样巨大的战舰;娘亲他们也都吃惊得厉害;原本还以为在黄河里边航的那些船只很巨大了;倒没想到;居然还会有这么巨大的船。

而舅父在交趾那里;倒也曾船去过海南岛上几趟。那里早在数年之间;在本公子的舰队抵达交趾的时候就给张罗了过来。虽然海南岛上没有什么矿藏;但是那里却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海上中转站。

不过;因为今年;舰队要配合程咬金收拾占婆国的那票南蛮子;所以舅父就没有坐船;而是直接坐着马车往回往。而这一路一走;就走了一个月的时间

幸好;从长安到交趾的这道水泥直道主体已经全面通行。这条长达三千八百多里路的水泥直道;途经关中、汉中、巴蜀再到岭南;然后直入交趾。

当然;有些地方;仍旧需要渡船。现如今有些比较狭窄的河岸已经开始搭建坚固的桥梁;但是;真要把所有的桥梁都弄好;这最少还得花好几年的功夫

感谢李春;感谢这位中国古代;在隋朝最为著名的桥梁工程师;或者大家对李春这个人并不熟悉;但相信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从隋朝建造的直到一千四百多年之后仍旧耸立在赵州蛟河河面上的石桥;就是他最伟大的杰作。

而此人;本公子早就已经在大业八年的时候就派了人去寻找;最终;找到了这位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桥梁工程师。

之后;华夏帝国的水泥直道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捷的修建;身为华夏帝国水泥直道总工程师的他功不可没。而今;他更是已经带出了超过一百名弟子;若不是现如今;巴蜀之地需要建筑几座难度极大;跨度极大的大桥还需要他去坐镇;本公子早就想把他调回长安;让他在皇家学院的建设学院内担任院长一职

而目前已经身为皇家科学会的会员的李春斗志十足;或许;我对于工匠的尊重以及对他们这些建设者们的敬意;让他有用不完的于劲。而且;他恰好是在私塾里边读过几年书的。有较好的整理自己思路和设计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出来的这一百多个弟子里;其中有二十多人目前正在皇家学院里边继续修缮整理着李春所讲述的那些关于道路桥梁建设的口述;另外;还需要把很多的;现如今已经知道的物理知识也要镶嵌进去。

如此;才能够让未来的学子们不光是知其然;而能知其所以然;如此;未来的华夏建设者们;才能够在李春这位桥梁建设大师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今年年初在接见李春的时候就亲口告诉了这位年方四十五岁的大隋朝顶尖桥梁工程师;最多再给他两年的时间;两年之后;他必须要到学校任教四年;然后才能再次出山。

当然;当他再次出山的时候;自然不会再是他自己和那些半路出家的学子;而是能够经历四年的坚苦学习;从他的身上汲取足够多的知识和养份的优秀毕业生。

至于他的那一百多名弟子;也都要到学院内进行回炉深造;为未来的华夏帝国的道路交通和桥梁建设添砖加瓦。

“陛下;今年我们的粮食产量比之去岁提高了近一成;不过;为了应付今后几年的征战;想来;所要囤积的粮食;怕是不会低于去年。”房玄龄在秋收完毕之后又出现在了我的跟前。

“这倒无妨;不过;咱们的新占之地;可千万不能出现饥荒。”我点了点头;看着房玄龄递过来的清单;一面看一面说道。

“陛下放心吧;岭南一带;今年的雨水和天气都不错;没有什么大的灾害;粮食没什么问题;倒是那岭南沿海之地;有好些地方遭了风雨之害……”

“风雨之害;哦你是说台风是吧?”我想了想之后拍了拍脑门问道。

“台风?”房玄齿一脸迷茫状地看着我;看样子并不清楚什么是台风。

台风;亦称飓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十二级至十三级阝每秒3。7米至4[4米)称为台风或飓风;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

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一百度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在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洋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

“就是那种从海面飘来;可以遮天蔽日;带来狂风暴雨并且能够毁屋拔树的那种巨大的风暴;朕决定把这种灾害;命名为台风。”我想了想;决定用皇帝的意志直接定议;省得老听到一些古怪的形容词和名词。

这个时代;除了记载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之外;也有了对风力大小的测定。虽然我们这个时代还没有发明测定风速的精确仪器;但那时已能根据风对物体征状;计算出风的移动速度并订出风力等级。

嗯;这事就是李淳风于的。就在去年;李淳风的《现象玩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动叶十里;鸣条百里;摇枝二百里;落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这就是根据风对树产生的作用来估计风的速度;“动叶十里”就是说树叶微微飘动;风的速度就是日行十里;“鸣条”就是树叶沙沙作响;这时的风速是日行百里。

另外;还根据树的征状定出来的一些风级;如《乙已占》中所说;“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风”(风来时清凉;温和;尘埃不起;叫和风)两个级;可合十级。

照李淳风所发布的风力定级而言;台风自然就是十级以上的风。虽然只定出十级;但是在这个缺乏测速仪测风仪的时代已经很够了。

“是;谨遵陛下旨意。那台风经常会侵袭岭南和江南沿海一带;那些台风之犀利令人骇然;不但经常吹倒树木;更是会吹倒房舍;吹翻船只……年复一年;都会造成不少的损失。今年;我们占据了岭南之后;因灾;已经从交趾调集了五十七万石稻米往各处灾地救援。”房玄龄的话让我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不过;还不够;你不说我都隐些忘记了;这样吧;未来;咱们的应急救灾机制应该更大力度的推广开来才成。光给老百姓送上吃的还不够。还需要帮忙老百姓建设被毁坏的家园。”

“陛下;臣倒觉得;可以在岭南沿海一带;大力的建设水泥砖石房舍。”旁边的杜如晦心中一动;朝着我禀报道。“水泥砖石所修的房舍极为牢固;而且不像木头房子一般;十数年就要修缮一次;而且还得防虫蚁之蛀;防水雾浸朽。”

“杜尚书言之有理;臣觉得砖石水泥所筑房舍之坚;炮石难下;更何况是区区风雨之侵?”马周也不由得对杜如晦这个主意大声赞好。

 第六百九十八章 渎职罪以及拉赞助

我点了点头。“也好;这样吧;先知会交趾地区;询问一下当地的水泥砖石房舍的抗风性能如何?另外;可以先在岭南沿海之地进行多多宣传;咱们是好意;但是;绝对不能过度蛮横;引发民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让他们明白了好处;自然会照着我们说的去做。知道吗?”

“陛下放心;这方面;臣会抓紧去办。”马周昂然领命答道。

“今年的粮食产量居然已经这么高了?”我看到了数据表上一个显眼并且醒目的数字;数清楚了其位数之后;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两亿四千七百多万石;这个数字;实在是吓了我一大跳。

不过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是粮食总产量而已;而前朝大业七年时;全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六亿两千两百多万石;现如今;我已经差不多占有了隋朝近五分之三的土地;但是;却只获得了这样的粮食总数。说起来真心不算高。

照此算来;我们的粮赋收入也才不过两千多万石。这些粮食;除了要保证战争所需要;还有军队的日常所食;以及其他的各种杂项所需要耗费的一千五百万石之外;另外要有官吏、工厂;建设工人等所需要耗用的粮食;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万石之数。

而且;还必须要准备至少一千万石存粮留在各地;以备灾时所需。所以;我们所收上来的粮赋;至少还有两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