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94部分

帝国风云-第194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七月与八月,英国与红俄的外交官员在美国进行了数次秘密会晤,商讨了红俄参战的事情。当时代表英国前去谈判的温特斯伯爵明确提到,如果英国迅速战败,红俄必然会承受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全部军事压力,取胜的希望极为渺茫。虽然红俄谈判代表萨姆索诺夫对此嗤之以鼻,认为红俄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根本不需要英国协助就能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萨姆索诺夫也承认,如果有英国牵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与海军,红俄更容易取胜。这轮谈判,英国与红俄达成了一项近似于军事同盟条约的协议,即英国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一九四一年,而红俄则保证在一九四零年参战,并且投入四百万地面部队。
    事实上,根本到不了一九四零年底。
    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掌握的情报,俄军将在九月份完成进攻准备,因此肯定会在九月底之前发动进攻。
    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不把英国放在眼里,却不能不警惕红俄。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终究是一个陆权国家,地面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了帝国的命运。英国只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及一支勉强算得上强大的空军,根本没有可以在欧洲大陆上击败德军的陆军。也就是说,即便英国没有战败,短期内也没有多大的威胁,而那四百万俄军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显然,帝国必须把重点转向东线。
    从七月份开始,帝国陆军就着手调整兵力部署。到八月下旬,已有二百八十个师、近三百五十万大军到达东线,这其中包括了帝国陆军中最精锐的四个坦克师与八个装甲师,以及帝国陆军的所有主力部队。当时,部署在比利时与法国北部地区的军队不到八十万,而且全部是预备役部队。为了麻痹对手,鲁登道夫特意让三个集团军与近四十个主力师的指挥部留在了西线,并且对部署在西线的部队进行了伪装。比如,德军用一些木板把卡车伪装成了坦克与自行火炮,还专门制作了一批“重炮”。结果就是,英国情报机构认为有一百多万德军主力部署在西线。
    如果说帝国陆军的伪装很难识破,那么帝国空军的部署调整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
    从八月份开始,轰炸英国的全是双发中型轰炸机,所有的单发战术轰炸机全部返回帝国本土或者被派往东线。
    有趣的是,英国的情报机构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也许,在英国人看来,那些单发战术轰炸机的航程不够远,难以执行轰炸英国本土的任务,所以德军才换上了双发中型轰炸机。
    显然,俄军在积极备战,德军也在为进攻做准备。
    德军不会攻打英国本土,而会首先在东线发动进攻,不给俄军任何机会,以免开战后陷入被动局面。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俄军把进攻时间暂定为九月一日。
    从时间上看,俄军的策划非常严密。
    按照俄军总参谋部制订的战争计划,只需要三个月,俄军就能越过东普鲁士,攻入帝国腹地,甚至有望占领柏林。也就是说,在最寒冷的十二月与一月到来之前,俄军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暂且不说俄军的计划有没有可能变成现实,关键是,帝国的战略纵深远不如红俄,因此可供防御的空间极为有限。如果帝国陆军丧失了主动权,就只能在前线与俄军死拼,根本不能后退半步。
    要知道,在帝国东部边境线往西大约八百公里,就是帝国首都柏林。
    相反,从这条边境线出发,要往东两千多公里,才是红俄首都莫斯科。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略上已经非常被动了。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掌握有主动权,就应该在六月发动进攻,这样才能保证在严冬到来之前推进到莫斯科附近。如果在九月发动进攻,德军最多能在严冬到来之前占领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西部地区。受天气影响,德军很难在冬季发动进攻,而且在春季到来的时候也不见得能够发动进攻,因为冬季的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必然十分泥泞坎坷,要等到五月份,德军才有可能再次发动进攻。如此一来,俄军就能获得近半年的休整时间,也就有机会在来年的战斗中挫败德军。
    对此,鲁登道夫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
    早在年初,鲁登道夫就建议在四月份攻打法国,这样就有望在六月份攻打红俄,最迟也能在七月份发动进攻。如果把攻法时间推迟到六月份,那么德军最快也只能在八月底攻打红俄,也就不可能在冬季到来前取得决定性胜利,德俄战争势必拖到一九四一年,而到时候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击败红俄。
    事实上,冯承乾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即把攻俄时间定在六月份。
    可惜的是,鲁登道夫只是军人,政治上的事情轮不到他做主。
    这下,问题来了。
    到了七月份,随着法国战败,德军内部对攻俄行动产生了分歧,一些将领认为,应该首先在边境地区打一场防御战,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做法,即像坦能堡战役那样,德军通过内线作战来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等到俄军士气低落之后,再集中兵力发动反击,一举击溃俄国。
    问题是,现在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德军花了近三年时间才击败法国,而这次仅用了不到一个月。
    战争的方式方法已经发生了变化,德军也就不可能再打一次“坦能堡战役”,也就不能指望在边境防御战中消耗俄军有生力量。
    可以说,对法战争已经证明,进攻力量超越了防御力量。
    谁发动进攻,谁就更有希望获得胜利!
    !@#

第七十三章 东线开打
    第七十三章东线开打
    德军中,主张进攻的正是在对法战争中大出风头的曼斯坦因、古德里安与隆美尔等装甲部队的指挥官。
    事实上,在战争爆发前,除了这些指挥官之外,没有人相信装甲部队能够突破牢固的步兵防线,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装甲部队只是步兵的随从、是移动的火力点,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战力量。
    这个观点,在法军中极为盛行。
    虽然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而且法军中也有戴高乐这样的装甲兵指挥官,但是法军高层,依然认为步兵才是战场主力。原因很简单,在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正是依靠步兵、壕堑、铁丝网、机关枪与重炮,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持了将近三年,即便最终战败,也给予德意志第二帝国重创,让德军在西线付出了阵亡近三百万人、伤残四百多万人的惨烈代价。战后,一些法国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是俄国过早战败、如果不是美国太晚参战、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有更多的人口,那么因鲜血流光而战败的肯定不是法国,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虽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是也有一些道理。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美媾和,主要就是帝国的战争损失、特别是人员伤亡过于严重,即便打胜了也是惨胜。可以说,如果法国再坚持半年、或者俄国晚一年战败、或者美国早半年参战,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有可能输掉战争。
    正是如此,法军上下才会认为,再跟德意志第二帝国打,步兵依然是主力。
    可惜的是,残酷的战争已经证明,装甲兵才是真正的主力,而且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突击力量,足以突破世界上最坚固的步兵防线。
    在法国尝到了甜头,鲁登道夫也不再怀疑装甲兵的战斗力。
    要知道,在攻打法国之前,鲁登道夫的观点与法军高级将领差不多,认为西线仍然是一场苦战。直到一九三九年,德军在一次演习中,证明了装甲兵的突击能力,由古德里安少将指挥的一个装甲师轻而易举的撕破了对方的防线,恐怕鲁登道夫会照搬“施利芬计划”,在西线打一场消耗战。
    装甲兵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进攻压倒了防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防御一方明显占有优势。可以说,由堑壕、铁丝网、重机枪与重炮组成的多层次防线是步兵的克星,没有任何生命能够穿越火线,进攻投入的兵力越多意味着伤亡越大。以坦克为主的装甲兵出现之后,这一局面发生了逆转,进攻方获得了突破防线的关键性力量。
    说得简单一些,进攻者占有重要的优势。
    正是如此,在准备东线作战的时候,德军中的装甲兵指挥官都主张进攻,而且得赶在俄军之前发起进攻。
    所幸的是,鲁登道夫不像贝京等法国元帅那么顽固守旧。
    或者说,德军在法国取得的胜利,已经让鲁登道夫有了正确的认识。
    在策划对俄战争时,鲁登道夫采纳了曼斯坦因等人的建议,决定在俄军做好准备之前发动进攻。
    八月二十九日凌晨,德俄战争爆发。
    与对法战争不同,对俄战争的战线更长,而且红俄的战略纵深更大,因此对德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白了,德军得在第一时间投入足够多的兵力,而且得保证这些部队有足够久的持续进攻能力。
    可以说,攻俄与攻法不可同日而语。
    别的不说,德军只需要从比法边境线往南推进两百公里就能到达巴黎,而在东线需要向东推进两千公里才能到达莫斯科。
    当天,德军的十二个主力师全部上阵。
    按照德军总参谋部制订的计划,在进攻初期,德军将投入一百八十个师,另外还能得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与匈牙利等国的六十个师的支持。后面,德军保留了一百个师,罗保匈等国则准备了八十个师。也就是说,东线投入的部队高达四百二十个师,总兵力在六百万以上。
    战线对面,俄军只有四百万。
    更重要的是,俄军的进攻时间定在九月一日。也就是说,在德军发动进攻的时候,百分之八十的俄军都靠前部署,已经进入了进攻出发地点,处于进攻状态,而不是按照防御进行的大纵深部署。
    结果可想而知。
    第一天,俄军的防线就被德军突破了。准确的说,到二十九日下午两点左右,即德军只花了大约十个小时,就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撕开了俄军的边境防线,分成三路的十二个装甲师与坦克师开始向俄军后方突击。
    在这场战役中,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德军装甲兵的厉害,却忽视了另外一股力量。
    这就是帝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
    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战术航空兵上,而没有重点打造战略航空兵。可以说,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要知道,中国空军从一开始就以战略航空兵为重,以研制、生产四发重型轰炸机为主,即便受技术限制,也把重点放在了双发中型轰炸机上。
    很多人都认为,帝国空军没有重点发展重型轰炸机,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力有关。
    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是并不全面。
    不可否认,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确实没有发展战略航空兵的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一九三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电量不到三亿千瓦时,相当于美国的三成,比中国都少得多。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铝产量不会高到哪里去,也就没有足够的实力制造重型轰炸机。要知道,一架三十吨级的四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