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411部分

帝国风云-第411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在接下来的一年之内,中国海军不可能攻占夏威夷群岛。
    既然不用攻打富纳富提环礁,那些下一步的进攻目标自然是威克岛了。
    此时,顾祝同手里已经有了第二支舰队,即以四艘小型航母为核心,由四艘防空巡洋舰与十多艘其他舰艇组成的第32舰队。
    如此一来,顾祝同就有了攻打威克岛的本钱。
    当时,美军第七舰队里依然只有四艘小型航母,美国海军并没有把刚刚服役的几艘小型航母派给太平洋舰队。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美国当局试图在大西洋上发起一次战略性反击。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美国与英国都不愿意看到红俄战败,至少不希望红俄在一九四四年之前战败。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红俄能坚持到一九四四年,那么美英的处境将大为改善。
    首先,美国将在一九四三年完成所有的战争动员工作,而且到时候还将把陆军兵力扩充到一千万左右,其中陆军航空兵将装备近两万架作战飞机,仅四发重型轰炸机的数量就将超过五千架。重要的是,美国的企业转型也将在一九四三年底之前完成,到时候美国的庞大工业实力将爆发出巨大的战争实力。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一九四三年初,美国联邦政府就制订了一套高标准的战争生产计划,即在一九四四年将生产一万架作战飞机、一万辆坦克与突击炮、两千艘万吨级运输船、五百艘潜艇、四百艘驱逐舰、六十艘轻巡洋舰、十艘大型巡洋舰、四艘战列舰、六十艘小型航母、九十艘护航航母与八艘舰队航母,弹药物资总产量将达到二千四百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中国在完成了全部战争动员只有,装备与物资产量也仅相当于该计划的百分之八十。
    当然,终这个计划没有得到落实,只是相差得也不是很远。
    显然,到了一九四四年,至少在武器装备与弹药物资的供应上,将不是太大的问题,因此美国就有资本帮助英国坚持下去,甚至有能力让红俄继续战斗下去,从而保证轴心国集团的完整性。
    此外,还得考虑同盟国集团这边的情况。
    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英轰炸,中国也会派遣航空兵参与轰炸行动。以当时的情况,哪怕中德只把用在大陆战场上的半数轰炸机用来对付英国,也多只需要半年时间就能炸垮英国,让英国在没有丢失制海权的情况下彻底战败。
    当然,也许要不了半年。
    关键就是,在红俄战败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抽调出五百万左右的地面部队,即便只动用其中的一半,也就是二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只要能够跨过英吉利海峡,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英国皇家陆军。
    要知道,英国皇家陆军只是个空架。
    虽然其总兵力超过了五百万,但是英国的人口总量还不到四千万,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大一支陆军。重要的是,留在本土的英队只有三百万左右,其他两百万英人分布在其他战场上,仅中东就有差不多一百万。此外,英国皇家陆军严重缺乏重武器,也缺乏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战术思想。想比之下,德军不但拥有世界上强大的装甲部队,而且已经在战场上磨练了三年。
    可以说,只要德军登上了英国本土,英国就战败了。
    那么,德军有能力登上英国本土吗?
    虽然在当时看来,德军登陆英国本土还欠缺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即制海权,但是到一九四四年,这很有可能不再是问题。
    原因有三。一是意大利很有可能把舰队派往北海,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夺取北海的制海权。二是到一九四四年,中国海军有很大的把握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也就有可能向大西洋派遣远征舰队。三是到了一九四四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完全有可能用制空权来取代制海权,即利用空中优势封锁狭窄的英吉利海峡,阻止英国皇家海军进入该区域,从而确保登陆部队顺利渡过英吉利海峡。
    要知道,只要击败了红俄,德军完全有能力在西线投入上万架作战飞机。
    虽然这个数量算不上多,也没有绝对性的兵力优势,因为到时候,美英的作战飞机肯定比此多得多,但是中国空军有很大的可能参与作战行动,而中国空军在当时拥有的作战飞机已经超过了两万架。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在欧洲投入几千架作战飞机,那么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空中力量就会失去平衡,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可能获得绝对制空权。
    当然,要让这一切变成现实,得有一个前提条件。
    这就是,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
    说白了,如果红俄撑到了一九四四年,在无法把地面部队抽调出来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不可能攻打英国本土,多加强对英战略轰炸,希望通过高强调的轰炸来迫使英国投降。
    问题是,此时出兵红俄,显然为时已晚。
    要知道,就算北大西洋航线畅通无阻,美军能够顺利到达红俄,而且美国陆军以的速度完成动员,也需要半年左右,美军能向红俄运送五十万兵力,而这些部队要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则需要多的时间。
    红俄还能坚持半年吗?
    别说罗斯福,当时连马歇尔都反对向红俄出兵,认为把部队派过去就等于把部队直接送进了中德的战俘集中营。
    不能出兵红俄,就只能在别的方面想办法了。
    当时,美英当局能够想到的,就只有在其他方向上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迫使德军从德俄战场上抽调兵力。
    问题是,有什么地方能够让德军分兵呢?
    欧洲大陆显然不大可能,德军修建的大西洋堡垒防线不但非常坚固,而且就算美英军队成功登陆,也不见得能够扩大进攻范围。当然,登陆失败的可能性大,而且美英没有在欧洲大陆上发动大规模进攻的物质基础。
    这样一来,能够供美英选择的战场,就只剩下地中海沿岸地区了。
    意大利显然不可能,在攻占了直布罗陀要塞之前,美英舰队无法进入地中海,也就不可能攻打意大利。
    剩下的,也就只有北非,即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当然,从军事上讲,如果美英联军从大西洋方向上登陆摩洛哥,确实能够对北非的德意联军构成严重威胁。考虑到意大利军队在此之前的表现一直不佳,因此德军就很有可能向北非增兵。
    问题是,登陆摩洛哥也不是易事。
    大的问题就是,在这边没有可以供美英联军使用的前进基地,即登陆行动只能从海上发起,而且所有部队与物资都得用船只运送数千公里能到达战场,因此兵力与物资投送速度显然不会到哪里去。如果要扩大登陆与进攻规模,就要动用足够多的舰船,而且得囤积足够多的作战物资。
    显然,当时的美英海军根本就没有足够多的舰船。
    要知道,除了皇家海军那几艘作战能力不算太强的舰队航母之外,美英联军能够动用的就只有小型航母与护航航母了。
    也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暂时把服役的小型航母留在了大西洋上。
    当然,等到美英当局意识到,在摩洛哥登陆的难度不比登陆欧洲大陆小多少,而且失败的风险太大的时候,美国海军已经来不及把小型航母派往太平洋,或者说就算派往太平洋也发挥不了作用了。
    对准备攻打威克岛的中国海军来说,这显然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章 进军威克岛
    第三百三十八章进军威克岛
    六月中旬,在经冯承乾批准之后,顾祝同正式启动了攻打威克岛的作战行动。
    虽然此时顾祝同已是战区司令,但是也同时是战区舰队司令,而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都还没有正式的指挥官,所以顾祝同仍然得指挥舰队作战,至少在攻打夏威夷群岛之前,他得身兼二职。
    六月十四日,顾祝同登上了“柏林”号巡洋舰,率领舰队开赴战场。
    在此前的一天,回到珍珠港休整了大约半个月的第七舰队也出发了,指挥该舰队的正是复出的斯普鲁恩斯。
    南鸟岛海战之后,斯普鲁恩斯回到了舰队,只是没有担任舰队司令,而是参谋长。
    虽然在南鸟岛海战中遭受惨败,但是哈尔西并没有被撤职。主要就是,在由联邦战争委员会主持的听证会上,尼米兹亲自出面,宣称在当时的情况下,换成任何人去指挥舰队作战都会遭受惨败,哈尔西在指挥的过程中没有犯严重错误,更没有违背任何一条军规军纪,因此没有理由把战败的责任推到他身上。尼米兹甚至直接提出,如果因为指挥作战失利而遭到惩罚,那么就没人愿意担任指挥官了。
    尼米兹出面担保,哈尔西自然无恙。
    当然,尼米兹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可否认,哈尔西在南鸟岛海战中确实犯了错误,而且有一些还非常严重,但是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身上,而是他获得的情报就是错误的,而他只是根据错误的情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受惨败。也就是说,换成其他人,如果获得的依然是错误情报,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指挥官不应该被问责。
    说白了,如果战败就要受到惩罚,那么任何一位指挥官都会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也就不可能正常指挥军队作战。
    这个问题,在此次大战中已经体现了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军兵百如山倒,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批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因为在惨败之后遭到严惩,有些指挥官甚至因为担心遭到惩罚而自决,从而导致俄军中严重欠缺优秀指挥官。比如,在一九四二年冬季的莫斯科反击战中,就有一位集团军司令与三名军长因为作战行动失利而遭到军事法庭审判,且都被宣判有罪,最终三人被枪决,另外一人则被流放。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整个大战期间,俄军中至少有三十七位将领因为作战失利而遭到了不应该的惩罚,其中被处决就有二十一人。此外,还有更多的将军、以及高级军官在作战失利之后自杀。
    红俄的这种极端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俄军的斗志。
    要知道,这种问责制不但针对将领与高级军官,连基层官兵也逃不过,任何人只要作战不力都会遭到严惩。在争夺莫斯科的战斗中,俄军甚至有机关枪逼着刚刚上前线的士兵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
    问题是,这种极端严厉的手段,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严重,特别是俄军节节败退的时候。
    在莫斯科会战中,俄军大量投降,一在主要原因就是俄军官兵担心在作战失利回到后方的时候遭到严惩。
    根据部分俄军战俘交代,在踏上战场之前,他们就被上层军官高知,如果不能打赢这场战斗,他们就会被集体枪决!
    对此,美军也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当时,在红俄,大概有一万名美国的军事顾问。虽然这些顾问名义上只是协调美俄两国的军事行动,以及负责分配美国援助的军事物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美军顾问去了前线,直接体验了德俄与中俄战场上的残酷战斗,也对俄军激励官兵的手段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只是没有一名美军持赞同态度。
    必须承认,大部分俄军官兵都极为英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