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5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顾祝同的老练,他显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一来,顾祝同就只有一个选择,即让一支战斗舰队突前,让另外两支战斗舰队跟在后面。突前的战斗舰队负责执行侦察任务,以搜寻美军舰队为主,而靠后的战斗舰队则负责攻击美军舰队。
显然,另外两支中国舰队不可能拥挤在一起。
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即美军舰队要是没有出现在预测的方向上,就很有可能出现在其他方向上。因此原本被安排执行攻击任务的舰队就很有可能首当其冲的遭到攻击,也就不能把两支战斗舰队放在一起。
想到这,就不难想到,另外两支舰队肯定在侦察舰队的侧后方。
显然,只要距离足够远,中国舰队就不可能集中力量攻击一支美军舰队,而会同时攻击两支美军舰队。
当然,这也是顾祝同的特点。
在过去的多场海战中。只要交战双方势均力敌,顾祝同就会在第一轮攻击中以打击对方的航空作战能力为主要目的,即平均分配攻击力量。不求在第一次攻击中击沉多少敌人的战舰,但是得尽最大的努力来削弱敌人的航空作战能力。因此就会尽可能的攻击敌人的每一艘舰队航母。只要第一轮打击达到目的,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轮、甚至是第三轮打击中,就能彻底歼灭敌舰队。
显然,斯普鲁恩斯非常清楚这一点。
在瓦胡岛海战中,顾祝同发起的第一轮攻击就分散开来,几乎攻击了美军舰队里的所有舰队航母。
问题是,史蒂文森根本就不了解顾祝同。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他能想到这一点,大可不必手忙脚乱,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舰载战斗机能够守住舰队的上空。
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防空力量,两支美军舰队都有机会摆脱困境。
这就是,尽可能的扩大防空范围,在尽可能远的地方拦截攻击机群,使攻击机群无法顺利到达舰队上空。
问题是,史蒂文森没有这么做。
当时,他固执的认为,中国舰队将首先集中力量干掉一支美军舰队,在第二波攻击中再干掉另外一支美军舰队。
事实上,这是主力舰的打法。
为此,史蒂文森就得搞清楚哪一支舰队将遭到攻击。
可惜的是,他根本就不可能搞清楚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史蒂文森在慌乱中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即他命令两支舰队各留下三十架防空战斗机,然后让另外三十架防空战斗机去中间海域待命,准备在接到命令之后去支援受到攻击的舰队。
在史蒂文森看来,这支机动兵力将帮他反败为胜。
问题是,这依然是主力舰的打法。
要知道,在任何一自毁海军中,都没有类似的航空作战战术。
事实上,就算某一支美军舰队会首先遭到攻击,让顾祝同、或者是斯普鲁恩斯来指挥这场海战的话,也会孤注一掷,即从一开始就死守某一支舰队,抛弃另外一支舰队,争取让一支舰队全身而退。
要知道,在已经丧失了主动权的情况下,要想让两支舰队安然返回,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惜的是,史蒂文森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结果就是,在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派出的攻击机群即将到达的时候,美军第21舰队与第22舰队上空都只有三十架防空战斗机。
显然,这么点战斗机,根本不可能扩大防空范围。
就算知道中国舰队在东面,攻击机群将从东面进入,需要守住的范围也在一百二十度以上,而要让战斗机组成两道拦截线,至少需要四十架防空战斗机,最好能有五十架,而三十架最多只能组成一道防线。
更重要的是,每支攻击机群里都有三十架护航战斗机。
当时,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各出动了九十架舰载机发起攻击,其中俯冲轰炸机为四十架、鱼雷攻击机为二十架,护航战斗机为三十架。
也就是说,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只各留了十来架战斗机执行防空任务。
事实上,如果一艘舰队航母能够一次出动五十架舰载机,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肯定会把所有舰载战斗机都派去执行护航任务。
原因很简单,这两支舰队根本不用考虑防空。
即便需要防空,也可以在第43舰队那里得到支援。别忘了,第43舰队有足足一百二十架舰载战斗机。
由此可见,史蒂文森犯的错误极为严重。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他们没有让两支舰队各抽调一半的战斗机出来,而是让各自进行防空作战,问题都没有这么严重。这就是,用六十架防空战斗机去对付三十架护航战斗机,即便美军飞行员的素质差得多,两倍于对手的数量也能发挥一些作用,至少能够迫使部分轰炸机与攻击机提前投掉弹药。
相反,在双方战斗机的数量相当的情况下,美军没有任何胜算。
只是,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派出的攻击机群不可能同时到达,总会有时间差,而且不会太短。
首先遭到攻击的是位于北面的第21舰队。
主要就是,当时第21舰队离第44舰队只有大约五百公里,而第22舰队离第42舰队在六百公里左右。
即便第42舰队与第44舰队的攻击机群几乎同时出发,一百公里的差距,也意味着到达的时间相差了大约十五分钟。
可以说,这是极为关键的十五分钟。
十点二十分左右,第44舰队的攻击机群到达美军第21舰队附近,战斗随即打响。
史蒂文森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在第21舰队南面大约八十公里处巡逻的战斗机群前来增援。
问题是,即便是f…4u全速飞行,飞完八十公里也需要大约八分钟。
当然,实际花费的时间不止这么点,即战斗机在巡逻的时候不会全速飞行,而且巡航速度要比最高速度低得多。
这样一来,这批战斗机要到十分钟之后才能赶到。
问题是,中国舰队的攻击机群会浪费这十分钟吗?
显然,等到美军的增援战斗机到达,中国舰队的攻击机群已经到达美军舰队上空,防空战斗机已经难以派上用场了。
要知道,防空战斗机很少冒险进入己方战舰高射炮的打击范围拦截敌机。
要命的是,在过几分钟,南面的第22舰队也将遭到攻击,而史蒂文森手里已经没有第二批可以调遣的防空战斗机了。!~!
第四百七十七章 再接再厉
攻击第21舰队的行动进行得不太顺利。
主要就是,美军打得异常勇猛。
在增援的战斗机到达前,美军第21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就已经被击溃了,因此攻击机群得已顺利发起攻击。
也就在这个时候,增援的美军战斗机到达。
这可是足足六十架战斗机。
更要命的是,美军飞行员似乎没有注意到,海面上那些战舰吐出的高射炮火对他们也有足够大的威胁。
事实上,最先被高射炮击落的就是几架美军的战斗机。
美军战斗机不要命的打法,给发起攻击的中国战机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在最开始的几分钟里,就有近十架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被击落,甚至有一架俯冲轰炸机在即将开始俯冲的时候被一架美军战斗机给撞了下来。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巧合,因为那架美军战斗机在撞上俯冲轰炸机之前就已经被高射炮击中了。
总而言之,美军不要命的打法,打乱了中国机群的攻击行动。
只是,这也耗掉了不少的时间。
十点四十分左右,第42舰队派出的机群开始攻击美军第22舰队。
这下,美军没有增援可派了。
仅仅用了几分钟,护航战斗机就打散了美军第22舰队上空的防空战斗机,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分成三个编队,分别对三艘舰队航母发起攻击。
显然,顾祝同安排的战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就是,在第一轮攻击中,重点打击敌人的舰队航母,以瘫痪敌人的航空作战能力为第一目的。
至于能否击沉舰队航母、以及能否击沉更多的战舰,根本就不重要。
可以说,这也是最正确的战术。
别忘了,第42舰队派出的攻击机群里面。只有六十架轰炸机与攻击机,因此平均分配下来,每艘美军舰队航母只能遭到二十架战机攻击。从理论上讲,这二十架战机能够把三枚炸弹与一条鱼雷送到美舰身上。问题是,要想击沉一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需要的炸弹与鱼雷比此多得多。
根据中国海军用缴获的“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在战后做的测试,在弹着点平均分布的请宽管辖。要想将其击沉,至少需要十四枚五百公斤级炸弹与六条航空鱼雷。即便考虑到弹着点不可能平均分布。飞行员在投弹的时候都会瞄准战舰的中点,因此炸弹落在甲板中央的可能性较大,鱼雷也更容易集中战舰的中部,击沉一艘“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也需要近十枚五百公斤级炸弹,或者是四条航空鱼雷。
显然,仅凭几枚炸弹,要想击沉一艘舰队航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那些特殊战例是例外。
同样的道理,顾祝同也不会指望再次遇到瓦胡岛海战那么好的运气,美军也不会蠢到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美军也不可能反瓦胡岛海战那样的错误。
原因很简单,在遭到攻击的时候,史蒂文森根本就没有下达攻击命令,所以美军舰队航母上的舰载机都在机库里面,而且所有易燃易爆物品都得到了妥善处理,即便遭到攻击也不会有多大的隐患。
以当时的情况。要想击沉一艘舰队航母,至少得动用三十架舰载机。
当然,要想保险一点的话,动用四十架也不算过分。
这样一来,就只少有一艘舰队航母不会遭到攻击,而这艘舰队航母必将成为发起反击的主要力量。
显然,顾祝同不想遭到反击。
对美军第22舰队来说,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所幸的是。这场灾难只持续了不到十五分钟。
当时,美军的三艘舰队航母几乎同时遭到攻击,只是因为远近不一。所以相差了两分钟左右。
虽然在轰炸结束之后,这三艘庞大的舰队航母都没沉没。只要做好损管工作,都有可能返回美国本土的港口,但是三艘舰队航母都遭到了重创,受损最严重的“邦克山”号的整个飞行甲板被三枚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给摧毁,连位于左舷的升降机都被炸飞了,其他两艘也都丧失了航空作战能力。
当时,残余的美军战机不得不飞往最近的机场。
只是,战斗并没有结束。
第22舰队已经瘫痪,而且三艘舰队航母都无法达到最高速度。此外,在扑灭战舰上的大火之前,也不能高速航行。
要知道,第二批“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在建造的时候做了一些变动,主要就是增强航母的生存能力,不但采用了封闭式舰首,还采用了半封闭式机库,即只有置于侧舷的升降机处于暴露状态下,其他地方都由舰体包裹着。这样一来,在起火之后,如果高速航行,灌入入机库的强风就将增强火势,让灭火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火灾。只有降低航行速度,才能控制住火势。
也就是说,第22舰队暂时逃不掉了。
第21舰队这边,虽然战斗先打,但是结束的时间却稍微晚了一些,主要是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得花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