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复兴币能够在俄国境内流通,就等于是控制了俄国的货币,这样一来中国就能更好的对俄国进行收刮。
在援助俄国陆军的同时,中国还将援助俄国建立自己的空军。
这些空军所使用的飞机,将是与目前中国所装备的飞机一样,唯独没有蚊式轰炸机,像重锤Ⅳ这样的轰炸机中国则会卖给俄国。
等于说,俄国将欠下中国大量的钱。
军事贷款和援助为了俄国能够站稳脚跟,从而让中国有掠夺的环境。
而贷款给俄国修建交通设施,是为了给中国掠夺俄国资源提供硬件基础,若是道路都不通畅,那么资源将无法运回中国国内。
基本上,中国对俄国的援助和贷款,都是有目的性的。
还不还得起钱这不要紧,尼古拉二世手上有这么多的黄金,俄国还有那么多的资源和土地,只要能够 舍得割肉,总是还得起的。
……
安娜斯塔西娅在中国杭州生活得比较习惯,很快她就在表演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夏钧已经打算让安娜斯塔西娅拍一部俄国电影。
一部用来收买俄国人心的电影。
此时俄国的局势已经不够稳固,苏维埃红军很可能会大举进攻,如果苏维埃依旧存在民众基础,那么新俄国境内可能将出现燎原之势。
因此需要将新俄国境内的民心稳定住,除了宣传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影等方式来讲述俄国沙皇的英明,苏维埃政权的黑暗。
而夏钧投资拍摄的《一个民族的重生》也拍摄了大半部分,这部电影的很多场景都是拍了再拍,夏钧不满意,还要再拍。
拍到夏钧满意为止,有时候还会临时变动剧情安排,让这部影片的拍摄进程变得极为缓慢。
加上这次是的制作,大场景。
因此也是比较耗费时间的。
这部电影从前面拍摄的来看,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部经典了。
什么样的电影才是经典呢?
这不是什么世界上算经典在中国就是经典,很多影片在中国是经典,在国际上往往不是经典。
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这部《一个民族的重生》在中国绝对是经典,随着中国走上称霸全球的道路,这部影片在未来也将成为世界级的经典,而且可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好看不好看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只要人们说一部电影是经典,那么这部电影就是经典。
这次拍摄的《一个民族的重生》的确是非常精彩的,因此有成为超级经典的潜质,只在于话语权的确立。
塔娜也从美国回到了中国,她在美国的阿布洛特集团则交给中华帝国派遣的管理人员接管。
不得不说的是,共济会已经盯上塔娜了。
作为一个规模已经较大的集团来说,共济会是不会放过对其的吸纳的,因此塔娜也加入了共济会。
这次回到中国,塔娜为夏钧提供了一些共济会外部的情况。
共济会有核心部分,也有外围部分,塔娜能接触到的只是外围部分,而核心部分是她所无法接触到的地方。
夏钧也开始放慢对美国内部经济的渗透了,美国的共济会是一个比中国华夏会成立时间要长得多的机构,他们掌控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想以渗透到他们内部来崛取美国的利益,则如同美国要想渗透到中国来攫取利益一样困难。
只是之前美国共济会没有太关注阿布洛特集团罢了。
与美国竞争的做好方式就是对美国进行商品出口围堵,而美国也正试图围堵中国商品。
然而在很多方面,中国商品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
围堵只是用来遏制美国经济发展的方法,掠夺美国的财富,必须依赖战争。此时的时候,与未来的世界依旧是拳头说得算,拳头大就代表着能够攫取更多的利益。
对美国的掠夺,可以在战后来进行,此时很容易把自己给陷进去,例如在美国投资开矿,一旦美国的政策发生改变,那么这矿山就没用了。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这矿山还会被美国佬没收,成为美国佬的战争潜力之一了。
为此,夏钧停止了往美国的有关战争的实业中投入资本,而是开始买美国股票了。
美国在战后会繁荣十年,尽管中国的崛起可能改变了历史,但狗改不了吃屎的是,美联储肯定会增发货币,降低贷款利率,以此来刺激经济发展,然后再让经济萧条,从而掌控土地、房屋、道路等等实体产业。
买美国股票,肯定会涨。
这是未来十几年,或者七八年内的定律。
而实体产业,则不需要这么快去涉及,现在买下那些东西,战时也会被没收掉,还不如等战后再通过美联储那种伎俩来掌控。
夏钧现在有四位夫人,其中塔娜没有名分,严格的说是情妇,但又不是情妇,而是得到李诗婧认可的。
而且塔娜是李诗婧的好友,两人关系很好。
四个美貌的夫人养在家里,确实是不错的生活。
而且这四个夫人还一定程度上都有自己的才能,李诗婧和塔娜擅长管理,而梅儿则负责统领女警卫。
安娜斯塔西娅表演上很有天赋,虽然以前她演的是戏剧,但拍电影显然能够胜任。
最好的内助,还是李诗婧和塔娜。
进入1918年的初夏时,中国的经济依旧是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过近半年的建设,各省份的铁路陆续开通。
帝国人民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开始越来越丰富了,生产力越来越高了。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地经济发展也没有了阻碍,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同时帝国今年积极向国际扩张,很多商人走出了过门,在世界各国赚取利润,同时也从国内招工,分担了帝国的就业压力。
帝国其实很多工程都要建,而且也有钱可以建,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人才来筹划这些工程建设。
因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国民没有加入到高速的经济运转中来。
这一部分国民,主要分布在那些道路还未完全修通的省份地区。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即将结束,中国的这一人才短缺局面将得到缓解。
随着德国的战败,中国就可以从德国招募到大量的工程师了。
同时协约国的工程师也有很多,也可以从这些国家招募一些工程师到中国来。
加上中国自己的培养也已经走上了正轨,因此只要再过几年,中国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就没有阻碍了。
中国如此疯狂的建设基础设施,这是为了提高战争潜力。
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只有交通通畅了,人员和资源才能充分的利用,经济才能发展,战争到来时才有钱和资源。
奈何是现在是人才遭到限制,否则夏钧很乐意玩一玩国际资本的手法,弄点经济泡沫出来。
现在搞泡沫,想把钱投入到实体经济中都受限制。
德国在一战前出现过铁路投资热潮,当铁路投资泡沫破灭后,经济虽然受到打击,但德国的铁路却为后来的德国经济、战争造就了繁荣与方便。
当一个国家的泡沫被扎破后,经济阵痛是有的。
但想要恢复也很容易,通常政府可以对外发动战争来带动经济,或者通过政府拨款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来恢复社会经济。
此时中国也不需要搞泡沫,因为建设已经是最大力度了。
同时俄国还有大量的工程要建,一切都得慢慢来。
七月初,华东书店上架销售了一本励志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讲述吴忠云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青年,成长为一名帝国优秀士兵,以及优秀建设人才的故事。
整篇小说中充满了刚毅的奋斗精神,以及对民族思想的宣扬。
此书一上架,立即被各大学校定为学生必读作品,印刷了十万本上架没多久就被买光了,第二批印刷了二十万本,则以惊人的速度被一抢而空。
华东书局再次加印一百万本,依旧是被各地学校及闻风而动的知识分子们抢购一空。
很快教育部也出来宣布,将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定为推荐阅读教材,夏钧也在《复兴报》上推荐人们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席卷中国上下,为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民族意识,以及知识分子的奋斗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
第一个更到
第三百零九章:调教俄国
第三百零九章:调教俄国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很多国家开始羡慕中国。
因为中国有其庞大的疆域,有庞大的生存空间,还有人口庞大的单一民族,这使得民族冲突几乎不可能造成太大威胁。
而世界上很多以前实力比中国还要强大的国家,他们的生存空间都没有中国那么大。
这算是祖先不积阴德吧的后果吧
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就算是汉族再如何衰弱,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存区域,并且对外有历史辐射残余。
德,不是做好事,而是一种境界,一种‘知’,古代的中国,文人修士通过‘内证’来达到这种境界,从而以有崖之人生,获取无崖之学识。
正所谓:“天道存善德,人道存善心,善德则无心,善心则无德……”
古代的中国是以中‘天道型社会’,其中以两宋为巅峰,而到了明代,则开始走上‘人道型社会’,人道又以明代为巅峰。
明初尚有刘伯温那种上知几百年,下知几百年的儒家修士,而到明末时,则很少了有这种儒家奇才了。
之所以变化如此之大,那是因为明代经济发展了,利欲心重了,文人无法静下心来修身修德。
经济发展有其好处,也有其不好之处。
当整个社会都利欲熏心之后,就无法静下心去修道了,人接触的东西多了,识神就发达了,从而元神就不好修了。
这也是为什么佛家会说‘末法时代’。在人道社会,是无德存在的。人之识神一强,元神就不容易上位,从而灵根就降低,元神无法占据主导,就无‘德’。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是走人道社会,还是走天道社会。
夏钧选择的是走人道社会,又一定程度上保留天道社会的元素,以夏钧身上的兑换平台的优势,自然是走人道社会,又保留天道社会的一些东西了。
两宋时期,中国走的就是‘天道型社会’,蒙古人屠杀了大量汉人之后,中国的天道型社会被摧毁。
宋代是中国的天道型社会的巅峰。
明代时中国走上‘人道型社会’,人道开始占据主流,但依旧保留着很多天道型社会的东西。
而明代则是‘人道型社会’的巅峰。
而到了清代,走的是很彻底的人道型社会了,不管是天道还是人道,都收到压制,但天道型社会的东西依旧顽强的保存了一批下来。
发展经济是肯定要的,尽管发展经济会进一步使人道社会压缩天道社会的生存空间,但这时候的世界局势不一样了。
古代的中国,中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只要内部矛盾不剧烈,外部一般拿中国没办法,但现在的中国却要面临列强与国际资本。
天道社会持续发展下去,以夏钧估计,可能也会变得极为强大,科技发展也会走上一个比人道型社会更快的轨道。
但两宋时期中国的天道型社会被扼杀了,夏钧没有足够的参考,而且宋代虽然修德普遍,但没有太成功的把通过修德而掌控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中去,如何引导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