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第4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之前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刚进入工业社会,没有大批的熟练工人。
德国战后的经济很萧条,而世界又逐渐分为中国和美国这两大资本阵营,德国的日子确实是不好过。
因此大量的工人跑到了中国来谋生。
这些来中国谋生的德国工人拿到了不错的工资,相比在国内来说找不到工作,在中国的日子却是非常好过了。
这些德国技术工人的到来,让中国在很多领域的产能开始暴增。
例如在钢铁行业上。
中国的产钢量仅在头一个季度,就达到了一千五百万吨,这还是在春节休假期间的。
而到了第二个季度,产能继续增长,一个季度便生产出了两千吨钢材。
这种增长速度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例如美国,他们此时的产钢量发展很受限制的,因为美国的人口就那么多,而需要钢材的工程建设量也不如中国。
中国不仅有四亿人口,而且还有大数量的工程上马建设,对钢材的需求量比任何国家都要大。
以至于中国现在虽然产钢量增长了许多,但在钢材出口上依旧没有什么建树。
但增长速度却是非常快的,既然有需求在,产量便可以持续增长。毕竟现在不受人员因素制约,也不受什么技术制约。
美国已经感觉本国经济发展赶不上中国的脚步了。
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有四亿近五亿的国家,都用上了先进生产力之后,进入了一个轨迹之后,其速度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是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这个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上都开始走向让人望尘莫及的发展速度。
美国此时在中国面前,已经逐渐开始渺小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如此积极的对中国进行围堵的原因,中国此时就算是不依托外部,也能很好的发展。
毕竟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什么资源方面的制约,就算是闭关锁国,同样可以发展得比欧美来得好。
不过闭关锁国毕竟是不行的,外部的利益也是要兼顾的。
每年中华帝国能从国外弄到不少利益。
这些利益能使国民更加富裕。
1920年也有许多工程竣工的,例如中甸铁路就已经竣工了,西南各省的货物,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往缅甸沿海装船。
沿海地区的铁路网基本上已经修得差不多了,而中部、北部地区的铁路铺设速度最快,因为是平原地区,施工量很小。
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最慢,但建设重心却开始向西南转移了。
基本上,今年可以将各省的铁路主干道建好,明年开始就是开始完善支线,同时对一些忙碌的路线进行重复建设。
按照这样的建设进度,今年可以铺设铁路2。6万公里,年底铁路总长就能达到八万公里左右。
八万公里的铁路线。
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很少。
中国起码都得需要三十万公里长的铁路,甚至是更多,按照建设计划,全面战争爆发前,三十万公里铁路是必须要建成的。
经过中华帝国几年下来的不断号召,绝大多数国民都有了努力建设国家的意识,广大工人都自觉的对国家进行建设。
工程建设中用上了大量的工程车,如今中国的工程车制造业有所发展,很大一部分的工程车都能够自己制造了。
不过每年夏钧还是要从兑换平台上买不少新的工程车。
由于积分多得没地方花,夏钧开始不断的对农业生产力进行提升,基本上各种农作物和养殖品种都开始更新换代,进一步的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同时所有品种也基本上都涉及到了。
经过近十年的繁育,奶牛和肉牛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不过更好的品种却又出现了。
农业的发达,让农产品非常丰富,国民在吃饭问题上,基本上是肉可以随便吃,价格都非常的便宜。
当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食品价格上升这是必然。但食品消费占居民收入比率却是不大,和多省份都已经降低到了20左右,已经达到了极为富裕的国家标准线。
当然这个恩格尔系数并不是能够太准确的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即像中国这样农业发达的国家,衡量是否富裕就不太标准了,但这个系数还是有存在必要的,可以从食品消费上反应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状况。
单说吃方面,中国确实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些即使是比中国国民普遍更有钱的国家,吃得也不如中国国民来得好。
以生产力来说,中国的生产力并不落后,生产出的物质其实是不比其他国家少的,只是人均目前还没有提升上去,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国民加入到更高生产力的生产序列,人均也就能够提升上去了。
夏钧除了在农业上不断的升级以外,在工业上主要就是维持华东集团的运转,这也是需要不少积分的。
但总的来说,收入比支出多。
因为很多东西用积分来代替了,因此在疯狂的工程建设之下,中华帝国内部的资金链还是很充足的,可以持续的进行建设,尽管很多工程还未收回效益。
——————
饿。。。更新晚了一点,不过还是赶在十二点前了~
第363章:19120年中国发展
第363章:19120年中国发展
诸多工程的收益都是很缓慢的,也许一项工程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完全收回效益。
但是建设等不了。
因此这些工程需要靠国家税收来支撑,国家靠税收将钱投入进去,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过程。
此时的中华帝国,正在不断的加大一些可以增加的税收,在不影响内需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扩大税收,以满足建设的需要。
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疯狂的建设浪潮之中,而这种疯狂的建设看似疯狂,实际上却还是包含理智在其中的。
大量的工程建设,带动了非常多的就业机会。
使得这个人口已经快增长到了五亿人的国家,就业岗位不断的增多,从而也使劳工成本不断上升。
劳工成本的上升,促使更多的人民加入到了工人行列当中。
劳工成本尽管上升了,使得工程的成本也增加了,但国家税收也增加了,同时对国外技术工人的吸引力也加大了。
之前定下的三年发展计划,此时已经是超额完成了。
而且完成的质量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的东西。
在国家确保了工人的生活能够过得不错的情况下,大多数国民都是很安份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算是扫大街的,也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而且比普通的工作岗位的收入要高出一些,因为扫大街有津贴。
越是脏越是累的工作,工资越高。越是有技术性的活,工资也越高。
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
尽管在此时的中华帝国,工人就算是不怎么干活也没有生活压力,但并不会造成懒惰的现象出现,因为国家的号召起了作用。
绝大多数国民都热情澎湃的投入到建设之中,并没有变懒。
但懒惰也是天性之一,一些人不想做事倒也确实存在,特别是那些很有钱的人家,又是生活在这样没什么压力的国家。不过这些人倒是发扬了很多东西,在正确的兴趣爱好的引导下,到也是涌现出了一批人才。
1920年,一支非专业的中国南极探险队成功到达南极中心,在那里插上了中华帝国五色旗。
还有一支登山队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同时中国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也开始在世界各国流行,在这些纪录片里面,重点展示了中华帝国的仁爱已经涵盖到野生动物的身上了。
中华帝国正是通过多种的渠道,不断的向世界宣传仁爱主义,和民族自由主义,开始走上全面包装自己的道路。
这种包装比美国的包装模式更为全面。
同时中国通过不断的展示自身国民素质,使得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
这种包装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让未来中华帝国在对外战争中减少很多阻力和抵抗。
如果世界各国对于中国一无所知,还以为中国是一个留着辫子的国家,那么中国未来打出去,其他国家就会恐惧了。
而中国如果包装成一个仁爱和民族自由的国家,和多民族就会期盼着中国打过去。
此时中华帝国基本上完成了版图的恢复,而且对外还扩张了许多领土,中华帝国已经不需要再向外进行领土扩张了。
靠资本就能够掠夺一切。
因此中华帝国把自己包装成仁爱的国家是可行的。
就如美国一般,把自己包装得那么好,但他们过往的罪行却是历历在目,但却还是蛊惑了很多世界人民。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的是,人民是愚昧的。
人民的想法可能很简单,那就是看到其他国家日子过得好,而自身的日子过得不好,就会支持其他国家的一些东西。
他们还会说:“谁来统治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就行了。”
这样的观点也许没错,但同样也大错特错了。
谁来统治自然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是异族来统治,那么结果只有剥削。尽管异族的国家可能人民过得很好,但人家是靠团结自己的国家来压迫其他国家,人家不和你一家子过的。
若是一个会和人民一家子过的统治者,那么毕竟还在一家子里,很多事都不能做得太过分,这会有一个起码的底线。而其他不在一家子里过的统治者,管你死活,我发财就行了。
正是这种愚昧,让中华帝国的仁爱、民族自由思想等等东西拥有了极大的市场,同时很多国家的人民随着中国不断富裕起来,都很渴望中华帝国的到来。
美国的国际资本也是利用这种愚昧,大力鼓吹自由主义,以对世界各国内部进行分化。
不过世界上不乏觉醒之人,中华帝国就是彻底觉醒的国家,为了抵御国际资本的扩张,正在与美国争锋相对。
这就是战后的世界。
中国和美国在南美洲地区存在极大争端,而苏联与欧洲各国,在东欧地区也存在争端。
苏联正在向欧洲地区积极扩张,其中波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中华帝国带头成立的‘第三世界联盟’,也动摇了欧美殖民国家的利益,特别是国际资本的利益。
根据第三世界联盟的成员国等级提升要求,完全是一种有利于中国资本,而不利于国际资本的一种规则。
欧美国家,企图瓦解这一联盟。
但问题是,这个联盟的内部太紧密了。
在一级成员国方面,基本上的牢不可破的关系,所有一级成员国的经济都捆绑在了一起,想要分开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经济捆绑了政治。
同时地理位置也是很关键的。
就拿俄国来说,此时不依靠中国的下场就是完蛋。
俄国则开始想买办政府转变,虽然俄国也有一些发展工业的计划,但大多都是中国资本开办的工业。
而那些高端的东西,还是从中国购买。
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这是一个半买办政府。
只要中国和俄国的联盟关系牢固,那么这个联盟就无法从内部进行瓦解。
至于什么南洋共和国、果敢郡国、交趾郡国、朝鲜郡国,这些更是无法拉拢过去的国家,这些国家完全和属于中国版图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自成体系,艺术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此时的中国没有经历太动荡的变革,虽然变革一直在持续,但优良传统却是没有受到波及。
在艺术领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