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陕西坑 >

第28部分

陕西坑-第28部分

小说: 陕西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能是沈茂会干出的傻事。但是沈茂莫名其妙的提前制定各种作战计划,这些计划虽然的确如沈茂所言,现在武汉军区的参谋部无法独立制定,但这样的做法,的确显得非常微妙。要么就是沈茂得到了某些消息,要么就是沈茂觉得彭总和左权参谋长不合格。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虽然一定要追究个原因,对内部团结未必是好事,但作为湖北省军区的司令,彭总认为沈茂有必要将此事说明白才好。

沈茂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虽然一开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示弱。但最终,这个问题还得讲明才行。

“蒋介石此人,对于外国干涉十分迷信。共和国成立之后,各种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各个地区都没有足够精力。更何况,如果强行出兵南京,赢了也没用。蒋介石各部放了鸭子,我们占了座孤城南京,对我们有何好处?那时候让他占着南京,是有极大好处的。”沈茂对彭总和左权参谋长解释了当时的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彭总和左权参谋长实际上是清楚的。

“就是现在,解放南京的主攻部队,也未必是我们湖北军区。蒋介石在南京是跑不了的,与其光向着战果,还不如好好的把现在的解放区管理好,把各种问题理顺。我觉得这才是当务之急。制定哪些作战计划,纯粹是我自己的决定。没有让左参谋长参与此事,也是因为左参谋长当时实在太忙。”沈茂的话很不含蓄,也很深入。

彭总和左参谋长并没有生气,对于沈茂所做的工作,两人实实在在是非常赞赏。沈茂身为军区政委,一方面是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还充当了修补匠的工作。在湖北军区为了纷繁的工作焦头烂额的时候,那些干部们看到沈茂面无表情的翻看起堆积如山的公文,都往往有种放心的感觉。无论何时,沈茂总是能够拿出办法来。按沈茂自己所说,“总能够符合常理的应用常识”。仅仅是这点,就没有人敢于出来挑战沈茂的地位。

就像彭总对出身旧上层的同志有种本能的反感,沈茂虽然对任何出身的同志都一视同仁,但是他总能够拿出足够的条例,非常有针对性地限制同志们阶级性的负面因素。不近人情,却又洞悉人情。

“不过,有个新消息,我正想通知彭总和左参谋长。”沈茂看两位已经没有原先的抵触情绪,这才说道。

“什么消息?”两位军区领导登时来了兴趣。

沈茂双手抄在袖筒里,语气平淡的说道:“据我所知,苏联方面的特使已经到了西安。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一大批苏联的武器援助。虽然牵扯运输问题,但是我想让两位做一个计划,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假如军委发文询问,我们也不至于乱了手脚。”

每次提到苏联,沈茂的语气当中总有一种阴险的恶意。这和南方同志对苏联发自内心的憧憬,格格不入。就连苏联将会向共和国提供新的武器援助,也没有让沈茂有丝毫感激的情绪,这样冰冷的态度,着实让军区两位领导十分不解。

“苏联的援助是好事,为何沈政委反而不高兴的样子?”左权参谋长问道。

“在我的战略思考当中,我们收复整个蒙古,未必不需要和苏联有些摩擦,甚至是军事讹诈。让我对这个潜在对手有什么好感,我实在是做不到。”沈茂还是非常直接的回答了提问。那冷漠的语气,让彭总和左权参谋长无言以对。

看到两人都沉默不语,沈茂下了逐客令,“制定所需援助项目和数量的问题,请两位开始制作方案,制作完,交给我审批。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就请二位开始制定计划吧。”

两位军区首长起身向军区最高长官沈茂政委敬礼,然后出门去了。

“这位沈政委到底准备做什么?”彭总虽然性子够直,也算是了结党内派系斗争,但是对整个国内国际政治的认识相对幼稚,在这方面,他更信赖左权参谋长的意见。

左参谋长沉默不语,对这个问题,左权曾经私下请教过沈茂。那是一次完全秘密的谈话。沈茂对左权参谋长讲述了一番对国内国际政治的评论和预测之后,左参谋长从此再也不对沈茂政委的政治观点持任何评价。听了彭总的话,左权参谋长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服从政委领导是我们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这件事以后再说,彭总,倒是这个援助,我们真的得好好研究一下。”

除了沈茂所在的湖北军区开始内部研究这些援助事宜之外,共和国属下的各军区同样在研究。援助这玩意,不是你想要就能够要来的,也不是你不要就没人上门送。

苏联急于拉上工业国的盟友,如果是土星共同体当政,那就更好。对于陕西众的崛起,苏联原本以为仅仅是个托派或者社民党性质的组织。但冯玉祥倒台之后,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盟友。所以把原本要给冯玉祥的武器弹药给了陕西众。

但是陕西众的行事让苏联越来越不敢小看,他们竟然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在西北搞起了工业,和其他中国势力要钱要枪不同,陕西众从不向苏联开口要钱,对武器的需求更是“挑剔”。令斯大林大吃一惊的是,陕西众索要的援助,大部分是交通线绝对可以运输的仪表设备,和一些关键工业部件。如果不是陕西众过于自大,那么这些要求意味着陕西方面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工业化建设。

对于苏联来说,一个土星共同体领导下的工业化政权,是天然的笼络对象。而不要钱的盟友,苏联还从没有在中国遇到过。驻扎在西安的苏联联络员,不断把陕西工业化进程汇报回克里姆林宫。粗糙但是有效的工业体系一天天的完善,眼看着在中国西北,工业中心已经初步成型。

西北局和南方局的合并过程当中,没有杀人,但是整风运动进行的十分彻底。这群中国同志表现出来的革命素质,让斯大林都有些惊讶。

唯一的问题在于,苏联代表团的飞机失事了几次,包括朱可夫少将在内的苏联军官死了几十位。但苏联的军官车载斗量,这么点损失对于斯大林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到了1936年,国际局势变得颇为微妙。在中国,新的中华共和国已经准备解放全中国,而且中国特使周恩来,亲自飞赴莫斯科,向苏联透露了共和国方面的计划。一旦统一全国之后,就要进军东北。在共和国工业实力远不如日本的情况下,共和国请求苏联在飞机、火炮方面给与共和国以全面支持。

苏联政治局责成红军方面对共和国的军事计划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共和国方面是可以达成对日作战计划的目标——将日本人赶出东北。

在远东沉重打击日本人,是苏联的一贯希望。如果共和国方面能够做到,苏联人绝不反对对共和国进行援助。唯一的问题在于,周恩来坚决反对苏联提出的外蒙独立的方案。周恩来严肃表示,共和国绝对不会允许外蒙以任何形式独立出去。保证中国领土完整,是共和国与苏联谈判的底线。

共和国理解苏联方面对西伯利亚铁路的担心,对这个问题,共和国可以和苏联签署任何程度的友好条约,甚至共和国方面可以在外蒙不驻军,但是外蒙绝对不允许独立。

这样强硬的外交作风,斯大林一点都不生气。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对于斯大林来说是一个本能,但是对外蒙,斯大林有自己的想法,当他开始以武器援助为要挟手段的时候,周恩来表示,共和国绝对不会屈服于任何要挟。收复东北是共和国的既定国策,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共和国都不会有丝毫动摇。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同样是共和国的底线,共和国绝对不会各让一寸土地。

这次莫斯科会议双方可以说不欢而散,苏联暂时中断了对共和国的援助。

总理回到西安,已经是1937年初。包括主席在内的政治局常委一致赞同总理的态度。主席慨然说道:“死了张屠夫,也不吃带毛猪。”

政治局常委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共和国核心的200名委员和增补委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40多名没有站对立场的委员们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动摇。对这批人,负责党政的任弼时率先发难,严厉批评了这些人的“托派”立场。接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决议,临时罢免这部分同志的一切工作,将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思想改造。

不仅如此,中央以整风调查为名,针对各部分负责同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凡是有丝毫动摇的同志,统统被临时免职,集中进行思想改造。常委们内部达成了协议,任何被列入名单的同志,想解除“冷冻状态”,就必须得到七名以上的常委签字通过,否则,他们就做好一辈子“学习改造”的准备。

这样的雷霆手段,震慑了党的内部,“共产国际派”被清洗一空。在此时,苏联的外交使者赶到了西安,他们带来了斯大林同志的意向,如果中国同志靠自己的努力将日本赶出东北,让日本无力威胁远东,那么苏联可以考虑在友好同盟协议的框架下,解决外蒙问题。共和国方面也跟没事人一样,开始提出苏联军事援助共和国的计划。

不过苏联人也够阴狠,他们暗示,只要日本开始进攻苏联,那么这个口头的框架式协议立刻解除。

主席是战略大家,陕西众有着充足的经验。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日本在今天的战略格局下,绝对无力进攻苏联的余暇。就是苏联的对华援助到了日本忍无可忍的地步,日本也绝对没有办法在1939年前主动对苏联发动进攻。所以对日作战的最终时间定在1939年3月。这也意味着,蒋光头政权的寿命,绝对无法熬过 1938年3月。

1937年4月初,*****向各个军区司令下达了命令,解放全中国的军事行动,将在5月底正式展开。而进攻江南的主力,落在林彪指挥的河南军区头上。武汉军区主要负责牵制工作。在全国战略形式上,武汉成了磨盘的中轴,不是任何主攻方向,却要呼应东路,南路,并且掩护北路的侧翼。沈茂从1936年制定的诸多屯兵,屯粮,疏通交通的计划,全面地派上了用场。

早在1936年9月,丁宫作为共和国驻德国代表,终于得到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接见。

具体会谈内容只有一个,丁宫用一百万美元的存款作为抵押,向元首申请在德国开采油田。当然,丁宫也不认为自己可以糊弄希特勒,所以话说得很明白,这是为了中德友好,所以自己想为德国开出几口油井。一百万美元的存款,是作为费用抵押,让德国放心。丁宫本人不是骗子。直到这一百万花完前,开出了油井,那么德国评估之后,返还丁宫钱,直到全部返还这一百万为止。之后的工作,就当时丁宫为中德友好做贡献了。

元首对于这种微妙机会的把握,从来是跟有魔力一样。他当即表示同意。

但是丁宫又含蓄的希望这件事能够元首派遣可靠的工程队来执行,不然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极有可能下绊子。元首对此也表示认同。

一般来说,打油井选址成功率不足4%,也就是说这一百万顶多能打五次。而丁宫只用了一次,就打出了一口油井。这个看似笑话的行动立马震动了整个德国石油业。

对德国这个工业国而言,油井就是日进斗金,夜进斗银的玩意。丁宫花了不到20万美元,就打出一口井,按照这口油井的产油量,只要能够产油一个星期,所有成本就回来了。

对德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