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教盛唐 >

第28部分

调教盛唐-第28部分

小说: 调教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岫也想骂娘,一句君子不器都能解释出这么多的道道来,这还是八岁的孩子吗?
    难道说这么多夫子研究了一辈子的文章,都研究到狗肚子里了?事先传个字条都能传成这个德行。他XX的难道这些人小时候都让猪亲过不成?
第046章:拍马屁的文章
    是不是被猪亲过,李岫没有办法考证了,因为这个时候,刘学政只能顶着一张便秘的脸来宣布杨钊获得了首轮答题的胜利。
    刘学政要帮着李岫作弊是没有错,但问题是李安道给的好处,远远不能让他把自己的名声给陪进去,偏袒的太明显,台下的父老乡亲会答应吗?再者说了,谁输谁赢跟他刘学政有很大的关系吗?
    县令的面子已经给了,试题给了,甚至连最后要做的诗都给了,要是这样李岫还是不能赢,那就只能是火烧小鱼苗——天意,他一个学政担个屁的干系?
    李岫的脸色有些难看,即便上次在观前街头吃了亏,李岫也没有将杨钊太当做一回事,他觉得自己是官宦子弟,学的是四书五经,上的是官家四门学。如果连个私塾都没上过的小子也搞不定,还有天理吗?
    可问题往往就出在一些人们认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杨钊上来就下一城,而且是在他们暗箱操作十面埋伏中下的一城,不得不让他在恼羞成怒的同时,仔细思索这其中的问题。
    思索间他不由得想起他老爹李林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越是愤怒的时候越要冷静,否则只会接连错下去,以致万劫不复。
    当心态摆正的时候,李岫看着对面清新儒雅,孑然而立的杨钊,不得不承认,他一是的冲动,得罪了一个很有点了不起的人。
    不过李岫并没有那么容易认输,看清楚局面的他才更具有威胁行。做人不得瞻前顾后,不得犹豫不决,更不得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这是很早李林甫就教过他的为人,同时也是为官的道理。
    到这里,李岫便慢慢的摆正了心态,才出一题,输赢似乎还早着呢!
    杨钊站在台上的一边,心中忍不住怒气勃发,一题释经,三题时政。这不是明摆着玩他吗?凡是智商超过二十的人都知道,时政就是对于一些当前政治问题的策论,一个从未出过小县城的八岁孩子,和一个天子脚下过来的官宦子弟,谁更懂时政?
    不过没有关系,看了看对面依然高傲的李岫,杨钊心道,娘的,难道你们不知道老子上辈子是干什么的吗?当年国家对政府机关重拳出击,大力反腐的时候,局子里换人跟长跑队员换袜子似的,结果又有谁把他换下来了?
    当时靠的是什么,那就是政治嗅觉,自身廉洁尽管也是前提,但嗅觉才是他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这个时候考时政?杨钊脸上出现了一丝冷笑,网游魔兽争霸的超级抽筋流高手会玩不了连连看那种小游戏吗?
    刘学政站在两人面前,丝毫没有下去的意思。
    “下面是第二题,为时政题,可做策论,可为文章,可赋可诗,要求短小精悍立意高远,你二人皆有一刻钟的时间来打腹稿,如此可有疑问?”
    这次还不等李岫说话,杨钊目光凌厉,先开了口道:“如此还请学政大人出题,小子虽自认不才,但还接的下!”
    刘学政没想到一个八岁的小子竟然敢这么和他说话,怒从心头起的瞬间便讽刺道:“接的下,你倒是口气不小……”但接下来的话,他却说不出来了,因为他看到了杨钊的眼睛。
    杨钊的眼睛,并没有什么怒火千丈的意味,也没有若渊若海的深邃。有得只是一股傲气,一种灿若繁星的傲气。虽不振人心魄,却也让人自渐行夷。
    竟被一个孩子给镇住了,刘学政的脸上一阵发热,恼羞成怒之间,那里还顾及自身的风范,暗道一声好一个杨家小子。
    刘学政道:“第二题,我大唐国富民强,皇帝陛下更是励精图治,你二人便以此为题,,一刻钟之后回答。”说完刘学政给李岫使了一个眼色。
    李岫立刻会意,当即前跨一步,朗声道:“学政大人此题容易,何须一刻钟的时间,小子这便有了答案,学政大人,各位夫子且听小子道来。”
    “夫开元之初,前有韦氏谋逆,后又太平擅权。我皇陛下起于临淄,效法太宗,诛韦氏,讨太平,盛世之始也。”
    “制混乱,清吏治,选贤能,重仕才,我皇文治也……”
    李岫不慌不忙小嘴一张,一篇花团锦簇歌功颂德的文章便道了出来,其中连点磕巴都没有打,那叫一个利索。
    听完李岫的回答,刘学政好一帮老夫子乐得不停的捋起了胡须:当初他们炮制这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之时,怎么就没有发现,当众念出来的效果这么好呢?
    杨钊则是撇了撇嘴,一篇文章从文治到武功的分析,从从德治到对老男人这个前无古人的感叹,写的一环扣一环,立意深刻,乍一听上去,似乎意境高远。这种文章李岫能连口气都没喘,说写出来就写出来?唐宋八大家的急才绑一块儿还差不多。
    说完以后,李岫对于杨钊的撇嘴看都不看,头昂的跟个小公鸡似的,真以为他自己就像王勃,张嘴就是堪比《滕王阁序》的文章了。
    刘学政等李岫说完,装模作样的感叹了一下,便对着杨钊说道:“杨家小子,李岫已经答完,到你了!”
    到我了?杨钊一愣,不是说一刻钟的吗?怎么跟放屁似的,说不算就不算了。
    本以为是什么政治问题,可以一展所长的杨钊彻底愣了,这他母亲的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文章,谁乐意写,谁写去,老爷子要是知道自己当着千多人的面,用他教的古典文学就写这样的东西,估计拿刀把自个儿给剁了都轻的。
    “文章倒是没有,不过诗倒是有一首。”杨钊心道杜甫大大,借您后来的诗救救急,您可千万别介意:“明皇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至于这首诗下边的呢?下边的就跟高力士公公一样,没有了……
    短是短了些,不过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可是老杜的诗来着,杨钊心道,就是不知道,在这帮子有眼无珠的夫子面前,好不好使……
第047章:一县之长
    刘学政心中一叹,这诗写的,啧啧,贼拉好,不过可惜了。谁让这小子不尊重自己呢,他不输谁输?
    装模作样的走到夫子们的面前,刘学政一脸严肃,仿佛探讨国家大事一般道:“众位,怎么看?”
    张老夫子用买萝卜的口气道:“文章的字数可是比诗的多太多了,还用得着比吗?”看来他只要个头大分量足的,也不管哪萝卜是不是糠心儿。
    不知道为什么,张夫子就是看杨钊不顺眼,同时看不顺眼的还有台下嗷嗷叫的柳黄两位木匠。
    当初可就是他们和一些百姓在杨家小院门口把自己弄下不了台的:“再者,杨家小子的诗虽然对仗工整,有些才华,可是有些离题了吧?学政大人是让他赞扬吾皇陛下文治武功盖世圣明的,他扯些升斗小民有何用?”
    有了这句话以后,刘学政乐了,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张老夫子这么贴心的时候。随即宣布道:“第二题,李岫胜。其文章用时最短,贴中题目,且言辞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杨钊的诗虽然不错,但用时长不说,且离题稍远。”
    说完刘学政便对着杨钊一笑,连牙根的黑色都露出来了:小子你不是能耐吗?今儿先生我就逮着你往死里玩儿啦,怎么滴吧?
    李岫悠然一笑,刘学政那人的心眼只有针尖大小,他是知道的。开始刘学政是想耍滑头,但是他杨钊一瞪眼,刘学政立马改头换面。毕竟很多时候,小人的用处也是很大的。
    杨钊对于这样的场面什么都没有说,因为他说了也没有用。
    转念一想,杨钊反而乐了,这样也好,谁黑谁白泾渭分明,到最后的时候轮着大板子抽人,至少不会抽错!
    “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二人权且放下,本学政这第三题,可要听好了!”刘学政一脸大尾巴狼的样子,站在高台中间,仿佛他是天生主角一样,道:“我等文人十年寒窗,所求无非金榜提名,若他日你为一县之长,当如何治理牧下之民?以此为题,说说你等二人的见解。”
    李岫这次还是抢在了前头,想也没想就给出了古时的标准答案,道:“官员代天子教化万民,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一县之长,首先要兴教化,使民知礼仪,懂进退。其次要重吏治,官吏廉洁则政治清明。再次要劝课桑麻,重农事则百姓富足。而后才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刘学政两眼放光的看着李岫,什么是官宦子弟,这就是。说的话那叫一个四平八稳,那叫一个面面俱到,这一局甚至不用听杨钊的回答,他就能决定李岫胜了。
    杨钊闻听此话,再一看刘学政的脸色就知道不妙了:这两个王八蛋的态度越来越嚣张,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张嘴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不是摆明了有猫腻吗?
    而且最主要的一点,李岫回答的是这个时期,儒生们所能回答的标准答案。看刘学政那德行,杨钊就知道自己无论说什么,他都会判杨钊赢了。
    回答了是输,不回答也是输,这套儿下的够绝的。不过要是这样杨钊就没办法了,那还是穿越青年吗?
    没等刘学政张嘴,杨钊便拱手为礼道:“好,很好。这个答案,在学政大人看来也避免说个“好”字吧?”
    刘学政闻言,刚要开口讲杨钊的话接下去。杨钊却自顾自的道:“但是小子却有些不明白,如此还望李兄能为杨钊解惑一二!”
    李岫闻言,立刻跟打了二两鸡血似地,心里那个兴奋呐,看这话说的,杨钊要投降啊,面对着一个即将失败的人,李岫自然不会吝啬显摆自己的机会。
    “哦?你有什么问题,但说无妨。”摆着胜利者的姿态,李岫很大方的道:“我自当知无不言。”
    看着李岫上套,杨钊立刻开始挖坑,道:“治理一县之地,重教化,清吏治,劝课农桑。这是对的,但小子还是想问问,这一县之地处于何方?天时地理若何?”
    李岫心道,刘学政又没说,我哪知道?随即卡壳了,道:“这……”
    “人口多少,良田多少,寡田多少,一县所辖范围多少?你知道吗?”
    “这……”
    “全县衙差多少,一日所费几何,百姓家中状况如何,冬日可有御寒之衣,夏日可有果腹之食?”
    “这……”
    “重教化,百姓皆不识字且人心思变,如何教化?清吏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部下人心如何把握?劝课桑农,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天降灾害,如何应对?”
    “这……”
    “十里八乡,一县之地,一年春秋两税,所收几何?”
    “这……”
    “这,就是不知道了?”
    杨钊一连串的问题,把李岫给砸的头晕目眩,“这”了半天也没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李岫的脸红了,朝廷有专科的算学是没错,可那都是给小官和平民子弟,而且是经学成绩较差的人的,他自然不会去学。
    杨钊一连串的问题,他根本没有办法回答。有鉴于此,李岫不得不对刘学政露出了求救的目光。
    结果杨钊根本就没有给刘学政张嘴的机会,便自顾自的道:“治理一县,首先要摸清所辖之地的天时地理人文,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