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550部分

明朝第一弄臣-第550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麻麻的有些眼晕。
    光是题目也就罢了,最奇葩的是,这考卷的最顶端还有一堆字杨慎凝目一看,发现竟然是些明事项!这模式很奇葩,明的内容也很古怪。
    首先是答题时间,上面写的明白,考试时间共三个时,其中文史两时,算学一时,这是文科生的规矩,理科生反之。一共才一个半时辰,对比会试这时间简直可以用仓促来形容了。
    然后是答题格式,上面写的分明,不限文体格式,推荐用白话,也可以用骈文,要是实在忍不住用诗词来表述也无妨,皆不影响成绩。
    看到这里,杨慎听到周围传出了一片吞口水的声音,他很理解其他考生的心情。
    这考试实在太怪异了,不限格式倒也罢了,居然推荐用白话,这不是坑爹吗?书人最擅长的就是写固定格式的八股文,然后才是诗词、骈文,白话………………这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东西吗?
    杨慎自己倒不奇怪,天津的官吏经常,不,应该始终都是面对百姓和商人的,那些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稍微深奥些的词句,他们就会mō不到头脑了。不管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还是不脱离群众,掌握好白话都是很有必要的。
    何况从学毕业,来大学应试的人也为数不少,那些人可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认几千个字,并且书写顺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写骈文,或者作诗词那就太过玄幻了,不是每个人都向冠军侯那样天纵奇才的。
    最后,答题的字数也不限,要是写的少,就在卷子上作答,那里的留白已经足够;写的太多,超出了也不要紧,写在白纸上,附在后面就是了。这后面还有个括号……
    杨慎也不知道这个符号叫括号,不过他也知道,这玩意八成是做补充明用的,括号里面写着:适可而止方为上。也就是,出题的人告诉考生,们最好少写点,否则……嗯,以皇上的风格推断,潜台词大概.就是:太多了,朕就懒得看了。
    饶是杨慎做足了准备,而且还得了李兆先的提示,可他还是缓缓神,这才重新将精神集中起来,不是他承受能力差,实在-考试太奇葩。
    想到这位世兄,杨慎略一侧头,用眼角的余光往右手边扫了一眼,只见李兆先已经笔走龙蛇开始答题了,一边答题,这人脸上也是眉飞色舞的,好像那题目本身就是一片绝世好文似的。
    李世兄在这里,果然是如鱼得水,默默感叹一声,杨慎转过头来,开始看题目了。
    开头已经如此了,正题当然也不会太靠谱,这不,第一道题目就让杨慎看得一怔。
    “看过《西游记》,或者听过这本书的评话的考生请作答,认为此书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感悟?不知道此书的人也不用担心,本题作答与否,不影考评分数。”
    “…………”杨慎默然,而且他还头晕,这本书他知道,起先是候德坊当评书讲的,后来因为人气很高,所以路边社就将其印刷出版了,后来还排成了戏剧,在京城也是风靡一时。
    要是四书五经的典故,杨慎肯定毫不迟疑就下笔了,可是这些神怪志异的评书,他从来就不会去眷,所以他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详,更别提写什么感悟心得了。
    好在………………好吧,尽管最后那句话让他放了心,可他还是不禁腹诽了两句,不影响考评分数,把这个题目写出来干嘛?这不是坑爹吗?
    同时他也知道李兆先为啥那么兴奋了,这人没事最爱打听八卦,找些奇闻异事来,这么流行的话本他肯定看过无数遍,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了,当然是正中下怀。
    从周遭那一片叹息声中,杨慎可以确定,跟自己一样,大多数人,或者大多数书人都是没看过这本书的。
    没关系,反正题目还很多,不着急,杨慎在心里安慰了自己两句,接着去看下一道题目了。
    “看过《三国演义》,或者听过这本书的评话的考生请作答,最喜欢书中那个人物,最讨厌哪个人物,请写明原因。
    不知道此书的人也不用担心,本题作答与否,不影响考评分数。”
    尼玛,这是作者骗字数呢?否则,后面那句话是怎么个意思?杨慎只觉眼前一花,额头一凉,然后就开始轻微的耳鸣了。
    不过还好,三国演义流行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候德坊配的那首《临江仙》,让杨慎很有些共鸣,对那个未知的作者也很欣赏,所以,爱屋及乌之下,他看过这本书,再加上三国志的底子,倒不至于象上一道那样一筹莫展。
    可他心里还是止不住的腹诽,开头两道题目都和白话有关,难怪出题方推荐用白话答卷呢,而且,开头两道题都不影响成绩,这倒是图个啥?
    这道题他答的很快,三国人物既是角色,同样也是历史人物,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人当然有所寄托。构思,措辞,下笔,杨慎也是一气呵成,很快就作答完毕。
    尽管这次很顺利,可他一点都不兴奋,因为现在只是个开头,远远称不上顺利,后面的奇葩题目还多着呢。
    第三题印证了他的猜测,这道题目跟前两道一模一样,只是作品换成了《西厢记》,问题换成了对爱情的看法,最后那句不影响成绩什么的,杨慎直接就略过了。
    没办法,既然已经上了贼船,也不容他退缩了,有问就答呗,还能怎么办?杨大才子硬着头皮开始硬憋……爱情神马的,他真的不擅长,总不能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
    第四道题目终于不是后感了,可也没正经到哪里去,从这里开始,题目变成了选择题,也就是列一道题目,然后让考生从甲乙丙丁四个答案中挑选一个。
    这题型很特殊,算是前所未见,不过杨慎倒也不以为意,连爱情观都出现了,还怕啥别的,可让他头疼的是,这道题好像没有正确答案…………
    “认为书院最重要的是什么?甲、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体系;乙、良好的学习氛围;丙、风景秀丽的教学环境;丁、最好学费少点…………”
    这到底是为那般?杨慎仰天无语,默然长叹,完全mō不到出题人的心思。
    P正好赶上高考了,鱼也不知道有没有参加高考的朋友在看这本书,不过,对应试教育模式下,考试的艰辛某鱼也曾深有体会,所以就把书院考试的剧情也详写出来了,毕竟书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情节,考试内容也不是纯恶搞,后面会有明的~最后,如果真有参加考试的朋友,希望这两章可以让会心一笑,驱除考试的疲劳,鲈州鱼敬上!。''
    '  '
第611章 真是来对了
    这道题总是算是没有最后那句坑爹的注释了,也就是说,道选择题是正式计分的题目。''
    其实想想也是,这道题本来就不存在答不出来的可能,就算是傻子,只要他在备选答案上面随便打个勾,也就算回答完成了,但杨慎横看竖看,也想不明白,到底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
    难不倒傻子,却难倒了才子,这说明出题的人本身也有点问题。杨慎很是不厚道的腹诽着,然后勉强在第一个答案上面打了个勾,反正也就前两个答案还靠点谱,后面那俩……天,那是什么和什么啊!
    痛苦的捏了捏眉心,杨慎又看了眼周围的动静。到这会儿他也明白了,为啥这里的监考一点都不严格,这么怪异的题目,谁能有针对的准备小抄啊?
    写好的文章?誊写的经典?还是说左顾右盼抄袭别人的答案?都是白扯,除非把市面上的话本都带齐喽,否则带啥也一样抓瞎。
    所以,杨慎也不怕左顾右盼被人当成作弊了,要是不看看其他人的状态,他真没法控制住自己越来越低落的情绪了。
    当然,右边坐着那位世兄没有必要看,尽管多做了一道题目,可看他抖动眉梢,喜不自胜的模样,明显还意犹未尽呢,要不咋说这人放不羁呢?
    左边那个也没啥看头,小世子的神情极为专注,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卷纸,手中炭笔也是一刻不停,显然被数学院开出的题目牢牢的吸引住了,并且在努力的解答难题。
    那些正常的读书人则多是和杨慎一样,或是左顾右盼想寻点安慰;或是愁眉苦脸的对着卷纸,一脸官司;也偶尔有几个咬牙切齿,念念有词的,也不知是骂谁,以杨慎的猜测·他们八成是在骂出题的考官,可是……那可是辱骂天子啊,还需慎言慎行才好。
    将其他人的反应看在眼中,杨慎突然想开了·他本就是个豁达的人,有李兆先这个例子在,他觉得自己似乎想通了什么。
    皇上素来以天马行空的作风著称,除了谢宏之外,就没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所以,与其去思索出题人的深意·莫不如按照本心作答。书院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为的就是替皇上取士,为国家取才,又岂能只是拿来开玩笑?
    他强任他强,只若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正如明月照大江,恶搞任恶搞·我自视之若浮云,由他去,由他去······于是·杨慎临阵悟道。
    这一悟道,那些本来稀奇古怪的题目就不足为难了,不就是对大明现行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看法么?
    很好?差不多?可以慢慢改进?
    才怪!要是皇上觉得好,又怎么会那样对待朝鲜和琉球,设立什么倭朝总督府?
    很显然,皇上是想让人选最后这个答案,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不服就打到他服,看看,多鲜明的正德作风啊·就是它了,杨慎大笔一挥,直接勾取,意泰神闲的模样,大有他师傅在内阁票拟的风采。
    不就是……
    杨大才子下笔如有神,很快就完成了所有的选择题·接下来的题目是简答题。
    看完简答题的第一个题目,杨慎的神情凝重了起来,不是因为题目太怪,而是反过来了,题目突然严肃起来,严肃的甚至让他有些吃惊。
    “古人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先是引用了一段圣人之言,在这张试卷中,这还是第一次。
    “…···问: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老有所养?”
    这个题目好大,足以用为科举的主题了。若是从前,杨慎自然会引经据典,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细述用圣人之道教化百姓,使人人有礼,恪守道德,进而达到天下大同的老生常谈。
    可是,即便不考虑皇上对礼仪不屑一顾的态度,只要想到天津的见闻,杨慎也知道从前的答案是不正确的。
    道德是好东西,但这玩意只适合拿来当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不适合拿来要求别人,更遑论朝廷以之要求百姓了。其实,严格去追究的话,圣人的话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
    孔夫子经常用看淡名利来教诲弟子,但实际上,这位儒家圣人当年奔波诸国,所为何事?还不就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进而飞黄腾达吗?
    士人们可能会辩解说,孔圣人是为了从政之后为天下人谋福。可是,当年跑去卫国,投靠卫灵公嬖幸的宦官痈渠的人,难道不是这位夫子吗?走后门,走被他后世的徒子徒孙唾弃的阉竖的后门,为的不就是谋官么?
    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谋叛,公山不狃派人去请孔夫子,结果他又是跃跃欲试,要不是子路拼命拦着,而谋逆的两个人很快事败,没准儿早就被人当党干掉了。
    正德和谢宏哥俩都是不读圣贤书的,也不知道这些典故,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