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穿越架空电子书 > 司马懿吃三国 >

第40部分

司马懿吃三国-第40部分

小说: 司马懿吃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琰右袖往外一拂,语气仍是冷若寒冰:“崔某的规矩是‘暮夜闭户,不交私客’——你等兄弟二人有何要事,尽可于明日大庭广众之下前来面谈,不必这般深夜潜来!”

司马朗听了,并不发窘,仍是笑容满面,徐徐说道:“崔大人,我等深夜潜来,实是奉了陛下的圣谕和曹司空、荀令君的密令。”

“唔陛下的圣谕?曹司空、荀令君的密令?”崔琰的脸色微微变了,但他很快便相信了司马朗讲的是实话。他看到司马朗正拿下自己背上的蓝布包袱,从里面取出一个用金亮亮的黄缎包裹着的木匣来!

崔琰一见,不禁沉吟起来——他低下头、背着手在室中慢慢踱了几个来回,终于暗一咬牙下定了决心。他的目光迅速抬起,向他俩背后的卧室门口处一扫,压低声音说道:“隔壁厢房里住的是袁通大人”

“崔大人放心——袁通大人的房间里已被我们点上了一块西域特产的迷迭香,他今夜应该是沉沉一觉睡到天亮的了。”司马懿缓缓开口说道,“他的仆人也被我们派来的手下全部灌醉在偏舍了。而且,这驿馆里里外外都有咱们的人把风,一切都是最安全的。”

司马朗瞧着崔琰的面容,有些意味含蓄地微微笑了:“崔大人,在河内郡这个地盘上,我们兄弟俩要想做到与您神不知鬼不觉地面谈一宿,还是轻而易举的。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是心向王化的汉室忠臣,我们都会给予他最安全的保护。”

崔琰听司马朗这么一说,心头一定,反倒放开了,身形一转,让他俩进屋,从容说道:“既然二位蓄谋已久、有备而来,崔某夫复何言?——一切且就开门见山了罢?”

“崔大人真是快人快语!朗有请崔大人且观此宝。”司马朗点了点头,神色郑重地用双手平平托着那条裹有黄缎的木匣,身形半躬着趋步上前,极为小心地在桌几上放了下来,然后轻轻打开,只见一柄长两尺三寸有余的白玉如意,状如灵芝,晶莹明润,光洁无比。

“这是何意?”崔琰的目光在那白玉如意上稍稍一停,便倏地移了开去,冷冷而笑,“呵呵呵司马主簿,你这一套笼络人心的办法实在是不够高明啊”

司马朗微笑着向他摇了摇头,从木匣中捧起那柄白玉如意,放在桌几之上——他伸手端着桌几上那杯茶水,轻轻往那白玉如意上面一倒。只见清亮亮的茶水倾泻在白玉如意上面,立刻散成一颗颗圆亮的水珠,滴溜溜地纷纷滑落下去——原来这白玉如意润如凝脂,竟是滴水不沾!

这竟是西域于阗国的极品羊脂美玉!崔琰面色微微泛动,一缕惊讶之情浮起:司马朗的出手可真是大方!这等美玉实乃稀世罕见啊。

司马朗用一种恭敬至极的目光注视着那柄羊脂玉如意,肃然讲道:“陛下口谕:‘琰者,美玉也。朕特以此玉如意钦赐崔琰,望崔琰名如其实、人如其琰。’——此乃陛下特意从宫廷重宝之中为崔君挑选出的恩赐之礼,请崔君恭而受之。”

崔琰一听,一怔之下,急忙跪倒在地,声音激动得颤抖了起来:“承蒙陛下如此恩宠微臣,微臣愧不敢当!陛下万岁、万万岁!”

司马懿在一旁也恭然跪倒,当他看到崔琰为获得这柄圣上御赐的羊脂玉如意而心弦大动、感激涕零之时,不由得深深感慨:天子就是天子,纵然手中已无实权,却仍是拥有至高无上的礼法名义——“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崔琰虽是大将军袁绍府署的私臣,但是曹司空、荀令君巧妙利用地大汉天子的名义,以一柄玉如意,一下便将他拉到了汉室臣子的位置上来了,让他名正言顺地从心理上蜕变了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样的笼络之术看似迂阔,实则对崔琰这样以儒为本的清流名士极为有效。

双方交接礼毕,司马朗又用手指了指那木匣道:“崔大人,这匣中还附有陛下的圣旨和曹司空、荀令君写给您的密函”

“知道了。”崔琰走了过去,却不当场打开来看,反将那木匣轻轻合上,双手托着还给了司马朗。

司马懿一愕,却见兄长司马朗面无异容,只是淡然接过——果然,崔琰双目直视着司马朗,一个字一个字沉缓地说道:“司马君,这圣旨和曹司空、荀令君的密函,如今于崔某而言,可谓‘不见而见、不阅而阅、不知而知’了。你且放心将它们带回,崔某一切明白。”

司马朗微微颔首而笑,并不多讲什么。

在司马懿略略有些惊疑不定的目光中,崔琰这时却慢步踱到桌几之旁,拿起了那柄羊脂玉如意,用手掌徐徐摩挲着。那玉如意通体莹白光滑,抚摸起来就如初生婴儿的肌肤一般温润细腻,感觉舒适之极。他不禁轻声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箫。’——鹿鸣为知音而发,呼朋引伴而共食野苹;箫瑟为知音而奏,感心动情而齐享嘉宴。士人幸得知音之主,不亦乐乎?”

司马懿听到这里,心头一下便豁亮了:这个崔琰,果然非同愚顽不灵之俗儒,实乃通达时务之名士!

“唉崔某也曾在袁大将军麾下效劳多年,”崔琰的目光深深地投向了窗外北边的夜空,“难道他真的不能成为周公、管仲一样的济世贤臣而匡扶汉室吗?崔某心中甚是难过呀”

听得崔琰此言,司马懿却是心中一动,幽幽说道:“崔大人,先贤有言:‘古人济世立功者,诚有其才,则今虽弱而后必强;苟非其人,则今虽强而后必弱。高祖皇帝与西楚霸王项羽之交争天下,一得一失之际足为龟鉴。’袁大将军若不能尊道贵德、振纲立纪,则实为天之所弃;既是天之所弃,崔大人亦不必为他过于伤感嗟叹。”

“天之所弃?”崔琰听到司马懿开口如此贬低自己的主子袁绍,心下终是怀有一丝不甘,面色一变,沉吟有顷,慢声而道,“司马君,你此刻便言袁大将军是‘天之所弃’,似乎未免过早了些。此番前来许都之前,崔某与袁大将军的军师、谋主田丰大人有过一番交谈。田丰大人讲:‘天下英雄之所争者,“术”与“势”二字而已。如今袁大将军兵多、将广、地大、粮足,据有国中之半,则占了势之所长;而曹司空身处四战之地,兵不众、将不多、粮不丰、地不广,竟能擒杀吕布、剿平袁术、降服张绣,实是占了术之所长。袁大将军与曹司空一势一术,各得其长,平分秋色,故能龙飞凤翔、颉颃天下!’——曹司空、荀令君若想击败袁大将军,只怕亦是术有余而势不足罢。”

“袁曹之间的术势之论,固然不失为田丰大人的高明之见,懿亦佩服。”司马懿听了,微微点了点头,忽又语气一转,淡然而言,“不过,此论虽是精辟,却似乎太过着眼于皮毛枝节,尤其是忘了一层更高更实的用兵行政之本,终未能脱出战国策士之囿。”

“小子大胆!”司马朗在旁一听,不禁耸然棱起双眉变了脸色,厉声训斥司马懿道,“田丰大人乃是何等见识超卓的名士大才?连荀令君都称誉他为一代人杰!你有何等才识竟敢对他的高明之见评头论足?当着崔大人的面,你真是贻笑大方了!”

司马懿被他大哥劈头一训,急忙闭了口,垂首无言。

崔琰却一摆手止住了司马朗——他为官处世这么多年,何事不能洞明?这司马兄弟二人一评一训之际,不过是将那些他俩奉曹司空、荀令君的密令所要讲的话演上一出双簧戏,弯弯绕绕、遮遮掩掩地讲给自己听罢了!于是,他淡然一笑:“天下大事,自有天下之人共见之,天下之人共议之。司马主簿,君弟年纪轻轻,便有卓然独立之见——你又何必沮之?仲达,你且将你先前的话讲完,崔某素来不喜听人只讲半截话。司马主簿,你不可再打断了!”

司马朗赔上一脸笑容,又说了几句“鄙弟肤浅之识,不足以污崔大人之双耳”等推辞之话,后来见崔琰一意要听司马懿再讲,便只得向他使了个眼色,沉沉而道:“也罢!二弟便将胸中浅见讲出,恭请崔大人指教——但是,你须得拿捏好你话中的分寸尺度,切不可再行妄逞意气之词!”

“大哥教训得是。”司马懿向司马朗深深点头而允,然后转身朝着崔琰侃侃谈道,“田丰大人于‘术’、‘势’二字品评袁、曹二家,可谓鞭辟入里。然而,依懿之见,这世间的行政用兵的关键之本,却实非‘术’、‘势’二字,而是‘道’之一字。亚圣孟子之言说得何等的光明正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川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曹司空、荀令君得道之所长,而袁大将军失道之所长,两者胜负已分矣!”

“哦?曹司空、荀令君怎么个‘得道之所长’,而袁大将军又是怎么个‘失道之所长’?”崔琰见司马懿讲得慷慨激昂,心底微微有些好笑,但脸上却不形之于色,只淡淡而问,“仲达,还请你予以明示。”

司马懿也不管他是否真正用心在听,便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放开了一切的束缚,滔滔不绝地畅谈起来:“依懿之见,以得道之大本大源而言,曹司空、荀令君奉天子而讨不臣、续汉祚(汉朝的皇位和国统)而安百姓,早已占了道义之名的优势——袁术于淮南称帝自炫,终至众叛亲离、无人相助,这便是明证。在此大本大源之上,曹司空、荀令君尽得道之所长,表现为‘三重而三不轻’;袁大将军既无尊王平乱、匡汉济世之名义,且又失道之所长,而表现为‘三重而三轻’。两相对照,袁氏如何能与曹氏争锋?”

“何为‘三重三轻’?何为‘三重而三不轻’?”崔琰听到这里,神色一肃地问道。

“袁绍用人行政,重吏而轻民、重情而轻法、重力而轻德,此为‘三重三轻’,皆为失道之所长而成败乱之源。重吏,则吏有过而不加禁;轻民,则民有困而不肯济——吏横而民怨,岂能得人之助?重情,则左右乱法而不能止;轻法,则人皆徇私而不奉公——上塞而下蔽,岂能威令畅行?重力,则暴者恣行而弱者无辅;轻德,则伪诈成风而忠良难得——主暗而臣佞,内患四伏,岂有余势敢加于外?”

司马懿讲到此处,崔琰突然仰天一声长叹,耸然动容:此君所言,不正是他在冀州多年所看到的一幅乱象纷呈的败局之图吗?司马懿身在河内一郡,居然也会对这一切窥觑得如此清晰明彻?只怕是他大哥司马朗奉了曹司空、荀令君之命教他这么说的罢?但崔琰暗暗瞥向司马朗,见到他亦是一副诧然惊疑的表情,似乎他也没料到,自己的这个二弟竟能如此高屋建瓴地讲出这一番卓越之论来。这让崔琰对司马懿的惊人才识隐隐生出了几分欣赏之意。

“曹司空、荀令君的用人行政,恰与袁大将军相反:重民而不轻吏、重法而不轻情、重德而不轻力,此为‘三重而三不轻’,皆为得道之所长而成济功之本。重民而不轻吏,是为仁以抚民、明以择吏,以吏之清正而获庶民之爱戴;重法而不轻情,是为刚柔兼济、恩威并施,以法之严明而制奸、以情之亲和而服人;重德而不轻力,是为以德而垂范天下、以功而擢才取士,故能仁者竭其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