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北宋-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好半天,李想觉得腿都酸了,才花出去两贯钱,扭头看看一人背了几十斤铜钱的程九跟钱奎,这俩人居然一点累的模样都没有,目光灼灼的盯着小娘子们,李想不禁失笑:这两位都二十大几了还没媳妇,难怪跟着小娘子们逛街不嫌累。他这么想的时候,却忘了自己虽然比这两位小些,可也二十多岁了。
正常的适龄男人,没有不想娶媳妇的。而李想从来到宋朝,还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毕竟一开始养活自己都难,谈什么结婚呢?而现在虽然一群女孩子就在眼前,可是李想还是完全没法把她们跟可以选择的结婚对象联系到一起:她们实在太小了,最大的杜十一娘虚岁才十六,按照李想那个年代的标准,这不过是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的年龄,让他对上中学的未成年女孩子有什么遐想,那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作者有话要说:注1:帕头,古代男主包头发的布。注2:玉梅,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雪柳,绢或者纸做的头上的装饰品,元宵,立春日的节令饰品。此时腊月,没到元宵,不过我想总是有人提前卖这些东西的。
☆、第二十六章
逛街逛街,主要就在个“逛”字,买东西反在其次。这群小娘子显然是十分明白逛街的真谛,这会儿,她们兴致勃勃的围在了几个耍把式的人周围,交头接耳的小声嘀咕着。
“到底问题出在火上还是油上?”苗玉奴十分的苦恼“我觉得底下的火看着挺热的不像假的,可这油翻腾来翻腾去的也确实开了啊!”
韩桂花的嗓门大,隔着几个人声音都传到了李想耳朵里“反正肯定是假的!回去问问阿郎不就得了?”
卖艺的青年十分的郁闷,原本来了一群小娘子看热闹,他挺高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这么群标致的小娘子站在这里,就是不掏钱也看着舒服啊,谁知道这几位表现的跟一般的小娘子完全不是一码事儿。
难道小娘子们不应该是喜欢大惊小怪,动不动就尖叫,动不动就吓的瑟瑟发抖的生物么?为什么他抬着头吞剑,耳边会传来那个大嗓门的小娘子自以为是悄悄话的喊声“阿杜姐,这剑做的真精巧,完全看不出来里面已经缩进去了……”
他郁闷的结束吞剑的表演,开始烧油锅从里面捞铜钱,一边传来女孩子的尖叫跟围观众人兴奋的议论,喝彩声。觉得表演挺成功,正想趁势收钱呢,谁知道那个大嗓门的标致小娘子又冒出这么一嗓子。他十分郁闷的看去,结果发现那群小娘子完全没有被他惊到的样子,全都一脸好奇,兴致勃勃的盯着他的胳膊,还对着那口翻腾着油花儿的大锅指指点点的。这么一打岔,好多被他的表演震住的观众把注意力给转到了这群小娘子身上,准备掏钱的手也停下了。
卖艺的青年郁闷死了,十分纠结的去看他认为的这群小娘子的主人李想,李想一脸尴尬,忙请程九哥拿钱给他,他这边带头往盘子里叮叮当当扔了一大把铜钱,其他的观众总算也缓过神来纷纷掏钱了。
李想喊了小娘子们离开,一群人绕过卖艺人的摊子,继续往前走。这次大家都不东张西望了,纷纷挤到李想跟前“阿郎阿郎,快与奴奴说说,那油锅是怎么回事儿?”“桂花快少说几句吧,你嗓门那么大,搅和的人家钱都赚不得。”
李想一边走,一边慢慢的说“这其实是利用各种物质沸点不同儿造出的假象,沸点,就是液体会变成气体的温度……水开了,冒泡,其实就是一部分水变成了气,从里面冒出来……”
李想走得很慢,语速也很慢。跟在后面的程九跟钱奎听得云里雾里很是无趣,可小娘子们却全都十分兴奋。
“阿郎说的没错,到处都用得上这些学问!若不是听过阿郎讲课,我还真得被哄住还以为他有多厉害呢!”
“我觉得他已经很厉害了啊!虽然是骗人的,可要是什么都不懂,怎么骗的住人呢?其实大家伙儿也都知道他是骗人的,只是不知道道理是什么,不过是掏点小钱寻个开心,卖艺就有了份营生,这不是挺好的?”
“是挺好,总是凭本事赚钱的。”
李想听她们叽叽喳喳的,自己心情也不错:这些小娘子比一开始的时候开朗太多了。现在情况最糟糕的,应该就是何怜怜了。
想到何怜怜,李想扭头看了一眼,却见何怜怜紧紧拉着小桃的手,不说话,也不往四周看,只低着头默默的跟着小桃走路,李想叹了口气,十分的纠结,这孩子这么下去可怎么成呢?可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他是个技术帝没错,却没学过儿童心理学,对于怎么让这孩子的情况变得好一些他完全没有概念。
又溜达了一会儿,小桃觉得这么逛下去不是回事儿“逛得差不多了,咱们也该正经采买东西了。”姑娘们也觉得确实该干正事了,过年的东西好多都没买呢,这么多人去哪里都走得慢,于是大家便决定分头行事。
女孩子单独出行太不安全,于是三个男人各带一队,钱奎陪着欧温仪甘九娘去买针线杂物;吃食需要的最多,于是杜十一娘,韩桂花苗玉奴这几个年纪大点儿的小娘子就都跟着程九哥去买吃食;小桃跟李想负责看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冯暖暖跟何怜怜,先去饭馆子坐下等……不过冯暖暖显然对这个安排很不满意,表示自己已经不小了,能帮着干活了,要跟着杜十一娘她们去买好吃的。李想无奈,只得叮嘱程九哥把小家伙看的紧些,又与大家约了申时初在徐家老店集合,买好东西就直接找个厮波送到车马行自家的驴车上不要自己拿着,这才散去。
一转眼身边只剩下小桃跟何怜怜两个小娘子,李想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虽然小桃也爱啰嗦,可她不那么爱问问题啊!安安静静的听她唠叨就行了。可另外几位小娘子可不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也就罢了,还时不时冷不丁问李想一句两句的,搞得李想连走神儿都不敢。
分头行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李想终于找到给小桃买珠钗的机会了。首饰这种东西的价格差异实在太大了,李想纠结的看着首饰铺子的掌柜拿出的一盘子珠钗,报价都在十贯以上,据说柜子里头还有一百贯甚至五百贯以上的,而他只带了一贯钱以及两个前阵子好不容易兑到的五两一个的银锭。这年月很少有店铺收银子的(注1),李想费了半天劲儿弄来其实也就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来古代一遭居然只见过铜钱,没花过银子,多丢人啊!
小桃拽了李想的袖子“小乙哥,别买了,太贵。”她这么一说,李想反倒上来倔劲儿了“不行,二十八是你的生日,我总得送你点什么。”
小桃拗不过他,便捻起一边儿很不起眼儿的一只银钗来问价钱,掌柜的说五贯钱。小桃摇头道“恁轻的簪子,还没有一两重,这手艺也不值几个钱,拿戥子来称称,我们用一样的银子给你,多付你一分的工费可成?”掌柜的连说卖不得,工钱贵,亏本。小桃二话不说扯了李想的袖子就往外走,果然还没到门边,那掌柜的就跺脚叹气的追上来说亏本卖了。
上戥子一称,一两二钱,李想便掏出了自己的银锭子,让掌柜的拿夹子夹了个边儿下来,一称,一两四钱。掌柜的拿走那块儿银子角儿,把银钗递给小桃,又数了二十文钱找给李想。
李想看看一旁默不作声的怜怜,想了一下,又掏了二百钱,让掌柜的拿了对儿银耳环(注2)过来“过年了,哥哥也送怜怜个礼物。”
李想手心托着那对耳环,伸到怜怜面前,过了好一会儿,久到李想几乎想要放弃的时候,怜怜伸手把耳环接了过去“谢谢阿郎。”她的声音很轻,可李想却一下子松了口气,出门大半天了,怜怜终于说了今天第一句话。
小桃高高兴兴把耳环给怜怜带上,她看到怜怜开口说话也高兴,这孩子话太少了。想了想又把银钗插到头上,笑嘻嘻的说“这可比春天我自己买的那支强多了…”
李想道“那是,按照你那个算法,一贯钱的铜可以做一大把簪子了。”说完了李想叹了口气“小桃,以后我会赚很多很多钱,给每个人都买珠钗,给你买真正的足金首饰做嫁妆。”
小桃点点头“我信小乙哥。”
买完首饰,李想带着两个小娘子去染料店去踅摸了一些材料,挑好了付了定金,让店里明天派人送到莲湖村。
既然进了城,总要在城里吃顿饭才成,所以李想才让大家去徐家老店汇合。他带了两个壮汉跟一群小娘子浩浩荡荡杀进徐家店,一旁的几个见过面的厮波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几日不见,怎地李小郎君就变成了李衙内的模样?”
徐掌柜倒是知道点内情,知道这些女孩子的来历,笑眯眯的迎上来,把这一群人送到楼上雅间,让人先上了果子零食,寒暄了几句,便问李想可有岳家兄弟的消息。
一说起这个李想十分郁闷“冯四哥送小岳哥回汤阴,到现在还没回来,这都三四个月了。岳五郎倒是捎了信回来,捎信的那会儿离开封府还有五百里的路程。”徐掌柜笑道“咱们性急了,汤阴到这里来回几千里,而且冯四还有别的事儿要办,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也不奇怪。”
李想点头“是啊,本想请个老客捎信。可再一想,等信送到了,冯四哥也回来了,何苦这么折腾呢!”
女孩子不喝酒,一群姑娘要了满满一桌子菜,还有各色鲜蔬果子,钱奎跟程九倒是要了一壶酒。最后一算账,一共两千九百钱,徐掌柜大手一挥,免单!李想十分诧异,徐掌柜笑眯眯的说“五郎六郎,还有那些街坊的义举我羡慕得很!李小郎君能给这些小娘子找个出路,也是大善人!我多的干不了,一顿饭还是请得起的。”
作者有话要说:注1:关于宋朝的货币流通问题,前面说过一点点但是不详细,这玩意不是我一句话半句话能说清的,直接度娘了几贴给大家看吧: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你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会怎样?),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