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东周-第1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此时晋国朝内大员栾氏等人都和屠岸贾交好,而赵盾方面的故人只有韩厥,所以一时之间倒也无事。
不过舆论在晋国悄然流传,但看将来会如何演变了。
晋景公去世的消息传开,宋共公派上卿华元前往晋国吊丧,并恭贺晋厉公继位。
华元在楚国作人质期间,就有过为晋楚两国倡导和议,为百姓谋取和平的意愿。如今有机会来到晋国,华元找到栾书,说明了自己的建议。晋国和楚国何必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大家和平发展不是很好吗?可是栾书说楚国根本就不能相信。
要说华元还真是一心为民,他表示这件事情就交给他了。
栾书于是派小儿子栾鍼跟随华元前往楚国。
楚国是华元生活多年的事情,虽然是作为人质,但是也留下很熟悉的印象。华元带着栾鍼前去拜见公子婴齐,公子婴齐一看,小帅锅栾鍼不错,他知道栾鍼是晋国中军元帅栾书之子,于是对栾鍼进行了简单测试。
公子婴齐问,贵国用兵遵循什么法则?
栾鍼只说了一个字:“整。”
公子婴齐又问,“那还有什么特长吗?”
栾鍼还是说了一个字,“暇。”
公子婴齐对此大加赞赏。两军对阵之时,出兵有组织有纪律,自然没有慌乱,整齐划一;从心态上看又是松弛的,果然是妙!
公子婴齐非常赞赏栾鍼,于是领着栾鍼参见楚王,并且说定了晋国和楚国议和之事。
在正式议和的仪式中,晋国的士燮和楚国公子罢,在宋国西门之外歃血为盟。
按照此时诸侯实力而言,楚国和晋国是最强大的,所以他们之间发生战争也就不可避免。短暂的和平,或许正是为了最终的称霸准备,除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出现更加强大的诸侯国。
但和平是宝贵的,至少能够让当时的百姓生活的没那么辛苦。
不过,晋国和楚国这次难得的和平却让一个人怒不可遏,这人正是公子侧。
对于这次和谈,公子侧最大的不满,不是质疑晋国的诚意,而是因为,这次和谈居然没有他什么事儿!这还能行?瞧不起我?我非得给你们搅和黄了不可!
第四十五章 夹缝里的郑国
晋楚和谈,由于没有邀请公子侧,使得公子侧为此极度不满。他决心想办法搅黄了这次和谈,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公子侧不是屠岸贾,他不会满口胡言,一般公子侧都会有根据的说话。比如他得知巫臣联合吴王寿梦,代表晋国与鲁、齐、宋、卫、郑等国在钟离会面,公子侧马上进行了信息加工,将此事禀告楚共王。
您可千万不能相信晋国,晋国纯属忽悠您呢!如果他真心和我们楚国和好,还怎么会和这些国家暗中见面呢?必定有阴谋!而且你看看这些和晋国见面的国家,连郑国和宋国都在其中,以后还能有谁能听我们楚国的!
楚共王一听也生气了,这不是当我们楚国是傻子吗?不行,郑国不老实,必须讨伐郑国!可楚共王转念一想,咱们不是和人家结盟了吗,再讨伐人家是不是不合适?
公子侧对楚共王又是一顿心理辅导,都要开打了还顾得了那么多吗?何况利益至上,这点您可千万别忘了!他们私下里见面,还能有我们楚国的好吗?
这几句话是实话,也是楚共王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长期以来,自从楚王开始了进军中原的梦想,就一直在和中原最强大的诸侯争锋,从开始的齐桓公,到现在的晋国。特别是在败给晋文公之后,所有的楚国人都非常重视来之不易的实力增长。而郑国在楚国长久的进军中原过程中,几次被打败,几次投降,更多的是背叛。
楚共王在暗骂,郑国,你就不能争点气,说话算数一把?
不打不行。
楚共王再次派公子侧攻打郑国,毫无疑问,郑国再度投降,背叛了晋国。
这里面有国家利益需要,但是更多的是公子侧兴兵证明自己实力的需要,公子侧捞取政治资本的需要。
晋厉公得到消息勃然大怒,明明你们楚国已经和我们晋国结盟,怎么还攻打我们的盟友?当我们是吃素的?还是当我是吃素的?
此时晋国栾书执掌大权,但是郤氏更加权重,郤錡为上军元帅,郤犨为上军副将,郤至为新军副将,而郤犨之子郤毅和郤至之弟郤乞同为晋国大夫。
郤氏权重,太重。
某个大姓在国内过于权重,带来的只能是威胁。
伯宗是晋国有名的直言之士,他多次建议晋厉公,应该对郤氏的子弟进行闲愚鉴别,控制郤氏的权力,这也是为功臣保留后代啊!
言下之意,将来郤氏如有灭门之罪,总有牵连不进去的人。当然这只能是不当官儿的子弟。
晋厉公根本不听伯宗的建议,而郤氏子弟无不对伯宗恨之入骨。特别是当权的几位,经常在晋厉公面前说伯宗的坏话。而晋厉公看来也不是什么明主,居然稀里糊涂的就将伯宗斩首。
所以忠臣谏主,千万看明白了这领导能不能听进去话。
伯宗被害之后,他的儿子伯州犁出奔楚国,担任了楚国的太宰。当然,伯州犁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楚国对付晋国。
晋厉公不但是个糊涂领导,而且生活奢侈腐败,他宠信的一干外臣胥童、夷羊五、长鱼矫、匠丽士等人都被封为大夫,而内宠更是数不胜数。
经过晋厉公坚持不懈的努力,晋国朝政很快乌烟瘴气,阿谀奉承之辈横行无忌,有才之士的不到重用。
士燮作为老臣,心里明白,晋国的危机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讨伐郑国?纯属笑话!
可是郤至和栾书都认为,如果晋国这次放任郑国,那诸侯将没人能听晋国的了,这能行吗?
本来就糊里糊涂的晋厉公,听了郤至和栾书的话慷慨激昂,虽然没什么智商,但是他也不愿意失去诸侯霸主的名号。日后说起来,自己有何面目见到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呢?
晋厉公亲自率领大将栾书、士燮、郤錡、韩厥、郤至、魏錡、栾鍼等,发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杀奔郑国。同时,晋厉公派出郤犨前往鲁国和卫国借兵,一同讨伐郑国。
倒霉的郑成公刚被楚共王打得不得不投降,没想到没几天功夫,这晋厉公又打上门来了!郑成公一想,没招了,再准备投向吧!我们郑国这是犯了什么忌讳了,这么倒霉到家了呢!
大夫姚钩耳提出了反对意见,我们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中间,投降哪个都是罪过。您要再这么谁打我们,我们投降谁,这事儿可没完了!
郑成公也疯了,可不是么?这可如何是好?
姚钩耳说,既然投降了楚国,那我们可以向楚国求救啊!
郑成公于是派姚钩耳前往楚国求救。
楚共王见到姚钩耳实在发愁。说你们不讲信义吧,被打得求饶了,现在有事儿又来了!
公子婴齐建议还是等一等吧,本来这次攻打郑国就是我们的不是,还因为这个把晋国招来了,干脆您还是等等。
可是公子侧不这么认为,郑国能来求助,说明他们已经决定依靠我们楚国了,上次我们没有救助齐国,结果齐国跟着晋国当小弟了,这次再拒绝晋国,以后还能有人投靠我们吗?公子侧自请为将,保护楚共王出兵对抗晋国,这次务必胜利!
这一番话将楚共王对郑国的嫌弃之心说的烟消云散。是啊,郑国的确没个准话,但是他们能够前来楚国求助,至少说明他们现在开始决定依靠楚国,和楚国真心同盟了。
楚共王当即命公子侧为中军元帅,令尹公子婴齐为左军元帅,右尹公子壬夫为右军统帅,亲自率领两广精兵,前来救援郑国。
楚国发重兵的消息传到晋军,晋厉公反而非常兴奋。
士燮找到栾书,建议这次采取战略退缩的办法,给晋厉公一个教训,或许能够让晋国国内安宁几年。
可是栾书当即拒绝了士燮的建议,他直接表示退避的名声自己承担不起。
士燮无奈,这一次如果败了反而是好事儿,如果赢了,恐怕晋国国内的危机就将要更深重了!
这是楚军已经过了鄢陵,晋军就在彭祖冈安营扎寨。第二天恰逢晦日,按照当时的规定,晦日是不能行军的。于是晋军也就安心休息,一切明日再说。
不过第二天天色刚刚放亮,忽然晋军营外喊声震天,原来楚军已经摆开阵势。而且楚军是压着晋军营寨摆开的阵势,造成了晋军根本没有地方排兵布阵。
栾书大为吃惊,这楚军这么不讲规矩!看来是晦日夜里安排的这一切吧!不过两军对阵,上哪儿说理去?去找周天子说,楚军坏了晦日不行军的规矩,让他们重新再打?
目前的情况对晋军及其不利,栾书只能命令将士们坚守营寨不出,各位将军意见及其不统一,有人说突围的,有人建议撤退的,一时间众说纷纭。
本来势均力敌的战斗,变成了楚军的咄咄逼人,晋军居然面临着没有战场的尴尬局面。
太坑人了,你们楚人都是房地产出身啊,寸土不让,不给我们留一点摆阵的地方,逼着揍我们呢?
晋军乱作一团的时候,忽然一个少年走入元帅大帐,说自己有办法。
栾书仔细一看,是士燮的儿子士匄。这孩子今年刚十六,虽然士燮足智多谋,难道这孩子也智谋过人?
栾书命人叫过士匄,怀疑的看着士匄,士匄却不慌不忙的说明,如今的形势,元帅最担心的不就是没有摆开阵仗的地方吗?为何不命令军中将灶坑和水井用木板盖上,这不就是我军天然的阵地吗?
栾书心里一喜,这孩子果然聪慧过人,只是咱们把灶坑和水井都盖上了,咱们吃什么呢?嘴都吊起来?
这是个现实问题。
吃什么?
平时不吃饭,对身体有损伤。战时不吃饭,那绝对是动摇军心的重要问题。
士匄建议这几天就备好三天的干粮和水,到时候就可以放心准备阵地了。
栾书大喜,真是天助我晋军!
士匄锋芒小露,晋军将领无不佩服。
可是有一个人听说士匄的计策怒而大骂不已,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士匄的亲爹——士燮。
这次晋楚会战,士燮是持反对态度的。晋国国内的隐患已经非常严重,如果再打了胜仗,必然引起国内矛盾的爆发。
就是这么纠结,假如这次晋国输了,那倒好办,回去肯定能说服晋厉公励精求治,可是赢了呢??
士燮本来劝栾书从大局出发,干脆避而不战。可是栾书根本不想用自己的名誉去承担这一重担,所以士燮只能寄希望于晋军自己打败仗。
看着楚军紧逼,士燮这个开心。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自己的亲儿子士匄,这时候居然跑出来献计献策,而且还是个妙计!
从国家大局出发,士燮怎么能不生气,不骂人,不骂儿子士匄糊涂!就你明白啊?你个小孩儿你搅和什么搅和!
骂到激动处士燮甚至动了兵器,要不是众人将士燮拦住,士匄还没法儿脱身了。
好好的一出献言献策,变成了士燮暴打儿子。不过既然计策可行,栾书自然高兴,说我看士匄这孩子不错,比他爹强!
栾书命令晋军按照士匄的计策,先准备干粮,然后平灶准备战场。
第四十六章 春秋第一射手
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智者胜。
楚共王制定了紧逼战略,可是却没等到晋军惊慌失措的反应,他明白晋军这是有对策了。
楚共王召见太宰伯州犁问个究竟,因为伯州犁是晋国人,自然会比较了解晋军的军事战略。伯州犁请楚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