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雪耻-第5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这个简历韩云华也是第一次见到,说实话对于自己的出身韩云华自己也所知不多,比起周副主席念得这张纸上说的这些要少很多,所以这会他自己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周副主席说完之后,主席继续说道:“鉴于韩云华同志表现优秀积极,所以经中央书记处决定,提名韩云华同志为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请各位常委、委员发表意见。”
“我同意韩云华同志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韩云华同志为我党我军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应该清清楚楚,况且现在韩云华同志接触的很大一部分人群都是苏联、美国等高层,要是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身份是不行的。另外韩云华同志现在是东北局书记,比照其他几个分局的书记来看,韩云华同志也必须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因此我同意韩云华同志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最先开口的是朱总指挥,毕竟是军队出身,朱总指挥是第一个表态的。
有了朱总指挥的带头,很快周副主席、彭副总指挥、弼时同志、少奇同志等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都同意韩云华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有了这些中央高层的表态,剩下的那些委员们就不用说了,最后大家全票通过,韩云华正式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虽然说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远没有后世那么位高权重,但是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可是制定党和军队发展方针的核心,所以这也预示着韩云华已经正式跨入中央首长这个行列,可以参与中央方针的制定。
会议第二项是关于部队建设的,经朱总指挥以及彭副总指挥提议,鉴于八路军现在部队番号林立、武器装备庞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队战斗力低下等因素,八路军总部建议中央对八路军进行整编,仿照内蒙古军区实行二级军分区制度。
部队建设一直是困扰八路军总部的一个难题,以前是没有一个参照物,用中央的话说就是摸石头过河。现在不同了,内蒙古军区横空出世,原本从八路军129师分出去的一支小残部竟然在短短五年内发展成为拥兵百万的精锐之师,有了这个参照物,八路军总部对于目前八路军的发展很不满意,迫切希望改变。
有了内蒙古军区的对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表现实在很难令中央首长们满意,虽然大家都清楚内蒙古军区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崛起,完全是因为韩云华这个妖孽的存在。但是毕竟八路军才是**的主力部队,现在的情况是主力变杂牌,杂牌成主力,这怎么能让中央领导们满意。
讨论的结果是,八路军要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完成全军整编,完成整编后的八路军下辖四大军分区,第一军分区领导是由129师高层转变过来,刘伯承担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是由115师转变过来的,徐向前担任司令员,陈光担任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是由120师转变过来的,司令员当然是贺大胡子了;至于第四军分区则是由晋察冀军区原班人马整编过来的,司令员兼政委是由聂荣臻担任。整编后的八路军下辖45个步兵师、18个骑兵团、4个炮兵团、15个工兵团,全军65万4千六百人。
这些都是八路军的精锐,其实八路军这几年的发展也是极为迅速的,部队的总兵力早在年初就已经超过了百万,不过里面却夹杂着大量的游击队和民兵武装,这些部队稍稍配合一下主力部队还行,要是独当一面的话可就不行了,所以在这次整编当中,所有不合格的小游击队全部不纳入争辩的范围,这一下就打掉了三十几万人。韩云华知道八路军总部这是想去莞存菁,想打造一支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同小鬼子抗衡的精锐武装。
鉴于八路军总部武器装备严重缺乏,另外所有的武器装备型号口径都庞杂不堪,所以中央在韩云华的建议下,将八路军所有的装备全部统一成两种型号,一种是日制装备,即常规武器为三八大盖加歪把子以及九二式重机枪。另一种是国民政府制式装备,即中正式步枪加捷克式轻机枪以及马克沁重机枪。
韩云华也做出了承诺,不够的内蒙古军区给补上,替换下来的那些杂牌武器就直接归拢归拢送给各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以及各村的民兵组织吧,有了这批武器装备的支援,相信各地的游击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在朱总指挥以及彭副总指挥的强烈要求下,由内蒙古军区抽调一批军政干部支援给八路军,人数由八路军总部决定,内蒙古军区无条件配合。对此韩云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反正现在内蒙古军区的干部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部队培养加军校早就将内蒙古军区的干部问题解决了,就算是抽调一批干部给八路军也没有多大问题,毕竟内蒙古军区一正双副的制度依然在实行。
至于大会的第三项是关于韩云华提出的塞北国际军事指挥学院的事情,说实话这个国际军事指挥学院的成立对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央的压力也不小,首先是中央首长们最担心的就是教学语言问题,其次则是怎样接待这些外国学员,最后就是这些学员的安全问题。
韩云华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这个语言问题克服克服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来参加特种部队培训的除了苏联人之外就只有美国人,英国人也许也会派人来,但是可能心不大,另外就算是英国人派人来人数也不会太多,所以韩云华决定在新成立的塞北国际军事指挥学院实行三语教学,即开设中文班、英文班和俄文班。
至于接待那些外国学员的问题韩云华也考虑过,既然是参加特种部队训练的,那么就不希望有什么好的待遇了,特种兵的要求除了精明强干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吃得下苦。要那么好的待遇干什么,来这里是学习杀敌本领的,又不是要他们来度假的。况且这些受训的家伙都是各国的精英,基础都很扎实,所以对于这些人韩云华是不会客气的,好的待遇没有,除了地狱式训练就是训练。
现在世界大战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韩云华没时间和这些学员们讨论这些,他要的是速成,所有外国学员最多半年必须结业,回到战场。他要让这些外国学员迅速将中国的特种战法带到世界各地,将塞北国际军事学院的名头打出去,打得响亮。
至于安全问题那更不是韩云华所看重的了,想要在半年的时间内训练出一支强悍的特种兵,这种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小。除了实战韩云华想不出别的办法能够使得这些家伙速成了,既然是实战那么就没有什么安全保障了,死人是很正常的,所以韩云华在答应罗斯福等人的时候就做了准备,所有参训人员必须签订生死状,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哪怕是死亡,都和内蒙古军区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主席等人所担心的安全问题韩云华直接一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给挡了回去。
会议整整开了一个下午,一直到晚上八点多会议依然在进行,期间警卫员进来询问是不是在会议室里面吃饭,但是被主席给否定了。
会议散后韩云华在警卫员的保护下返回了抗大家属区,一进门就看到两个儿子正坐在地上玩木枪模型,地上还放着两个布娃娃,两个儿子不时发出的咯咯笑声令韩云华一天的劳累消失的无影无踪。
吃完晚饭已经九点多了,儿子也在丈母娘的照顾下睡着了。看到里屋的蜡烛灭了之后,韩云华也带着小娇妻进了另一间收拾好的屋子。
这一夜的风流自不必说,也许是禁欲时间实在太长了,第一次韩云华竟然只坚持了十几分钟就一败涂地了,第二次倒是坚持的足够时间长,反正两个人折腾了大半个晚上才心满意足。
第二天上午韩云华和雨涵都没会,所以直到早晨八点多两个人才起来,这是韩云华来到这个时代在不喝酒的情况下唯一一次晚起。
正当韩云华准备出去走走的时候,一辆没有牌照的小轿车突然穿过街区快速驶进了抗大家属区,从车上下来的是中央情报机关的最高负责人李克农。迎面看到韩云华之后,李克农立即快不走了过来。
“云华同志,看样子我来得正巧,是不是晚来一会你们就出门了?”李克农虽然从事的是情报收集以及谍报方面的工作,但是整个人看起来很阳光,并没有一点阴沉的感觉。
“呵呵呵,是啊李部长,我和雨涵正准备到延安的街上走一走,看看延安现今的变化。怎么李部长专门是来找我的吗?”韩云华笑着说道。
“是啊,是主席让我赶紧找你过去,国民党有重要情报。”李克农道。
“那好,我这就去。”说完转身又对妻子歉意地说道:“雨涵,看来今天上不成街了,要不你带着两个小家伙去吧,这次回来赶得急,也没给妈带点礼物,你上街给妈买点衣服之类的东西,进一进孝心。”
“没事,有事你就去忙吧,等有时间我们再去,反正暂时我们都在这里。既然主席让你过去你就赶紧过去吧,我回去给你做午饭。”李雨涵很理解丈夫,现在不同往日,自己的丈夫已经是统兵百万的大将军了,他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干,陪自己上街逛一逛也得看时间。
车子没有往会议室驶去,而是直接到了主席的家。一进门引入眼帘的是一串串火红的辣椒,韩云华没有细数,但是一眼扫过去还是看得出这辣椒的数量着实不少。进而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女人,韩云华知道这是主席现任的妻子**,和照片上一样。
这还是韩云华第一次见**,对于这个女人的功过是非韩云华不想评价,也不想插手伟人的私生活,他向**点了一个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直接进了主席的书房。
主席的书房里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周副主席和朱总指挥,见韩云华进来,主席指着一旁的一个椅子说道:“坐吧,怎么样,还住得习惯吗,我听说你韩大司令经常住帐篷,不知道延安的窑洞可曾住的习惯。”
“还行吧,我就当它防空洞的住就行了。国民党那边出了啥事,怎么这么急。”韩云华笑着问道。
“你自己看吧。”说完主席递给韩云华一封电报。
电报上的内容很简短,什么人发来的韩云华不清楚,但是说的是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电报中说3个月前,日军再次强渡新墙河对国民政府重兵驻守的长沙展开进攻。而国民政府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防御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队又不断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于是被迫退却。中**队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窜,至1942年6月24日,中日两军恢复战前态势。中**队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此役,日军遭重创,被毙伤13万余人。
看完这份电报韩云华暗暗吃了一惊,这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极为著名的一次战役,虽然战斗的过程与历史上相差不多,但是时间和战果却相差甚远,尤其是战果。历史上日军在长沙这次一共损失了5万余人,算的上一次惨败。但是现在却一下子折掉13万人,几近历史上的3倍。
“怎么样,这封电报的真实性如何,国民政府有没有可能真的打赢这场长沙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