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逢春(重生) 作者:七彩鱼[完结]-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十四几岁的人了。”老太太叹了句,眯着的眼睛突然张开,叫停了二太太,抬眼跟她道,“她精神不大够,大孙媳妇如今又拿不起大事儿,你有空帮衬帮衬她们。”
二太太乐呵呵的笑着应声:“媳妇省得。”
二太太伺候老太太睡熟了,便和颜悦色的出门直奔大太太的房中。
“老太太说了,大嫂子既然管不好家,由我来管。以后你只管把事儿交给我和你大儿媳就成了,大嫂,容我劝你一句,少操心,不然老得快。”二太太笑着指了指自己的眼角。
“你说什么?”大太太不大相信。
二太太叫来老太太身边的章嬷嬷,命其证明老太太刚才的话。“是不是叫我帮忙管家?”
章嬷嬷点点头,笑嘻嘻的对大太太道:“正是如此,老太太还说大太太若是精神不大好,该多养一养。”
大太太不可置信的抖了抖唇,她才不过办错一件事罢了,这就被老太太嫌弃了?如今她是没有斗过清玉,赔了些庄子给她,可她这还没做赔本买卖,老太太凭什么这样对她?
二太太打发走张嬷嬷,拉着大太太道:“嫂子真是糊涂,您管家多少年了,哪件事不是妥帖得当的,四丫头嫁妆里的庄子掺水那事儿,她老人家会真不明白?反正你那事儿不管怎么说我都不信。詹家精明二十多年的大太太会被骗?咱们詹府威赫的名头在外面呢,谁敢有胆子骗?”
“你胡说什么!”大太太大声反驳道。
二太太笑了两声,惬意的打量大太太的一副青白色的脸,继续说道:“你以为你的事儿天衣无缝,没人知道?我,老太太,三房四房,有不知道的?大家心里都看看的明白,不说出来罢了。你那些说辞,也就能忽悠大哥罢了。”
二太太冷笑几声,鄙夷的看大太太几眼,回身叫人开门要走。谁知大门一开,大老爷詹佑正立在那里,他怒皱眉头,两眼喷火的瞪着二太太。立在桌边的大太太正要坐回原处,见着门口的大老爷,俩腿一软,吓得直接从凳子边摔到地上。屁股被摔得四裂八半的,疼得大太太下意识的“哎呦”一声大叫。
詹佑一双喷火的眸子当即移向大太太,他恨恨地咬牙,以致脸露青筋,牙齿咯咯作响。
☆、第118章
二太太见状不妙;讪笑着跟大老爷打声招呼;随即缩着脖子告辞了。
大太太被丫鬟们扶起来;惊恐的看眼大老爷,忐忑的坐下来。
大老爷冷冷的瞪他,哼一声;瞪眼丫鬟绿屏。绿屏吓得缩脖子;偷偷瞄一眼大太太;随即带领众丫鬟退下。
“说!刚才弟妹说的是不是真的?你真的是有意弄得那种庄子给清玉?”詹大老爷气呼呼的喊道,声音撕裂而高亢,刺的大太太骨膜直疼。
“老爷;弟妹为了争权不信我也罢了;您是我的夫君,怎么练您也不信我。”大太太哀凄凄的埋怨;用帕子擦拭眼角。
詹大老爷皱眉,眼瞪着大太太,又哼一声。
“这些年我对四丫头如何,全府上下都看在眼里。天地可鉴,我真把她视如己出,甚至疼她超过了儿子。”大太太说到此,想起自己但年的委屈来,豆大的泪珠如雨下。她一把年纪了,总以端庄娴静示人,何曾哭得这般狼狈不堪。
詹大老爷瞧着她可怜,心顿时软了,叹口气,坐下来,半信半疑的问她所言是不是真心。
大太太作势发誓:“如有半句扯谎,叫我不得好死!”
“闭嘴!”詹大老爷拦下大太太举起的手,口气缓和道,“不过是问问你,何必发毒誓。这些年你确实从没有亏待过她,可也没照顾好了。”詹大老爷暗指大太太以前不重视清玉体寒的问题,如今又添了一桩嫁妆问题。
“老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詹家家大业大,要照顾其他三房的起居用度,还要顾及孩子们,更要孝顺老太太,平日还要操心如何打发那些上门蹭吃喝的穷亲戚。这家里里外外都要我操心,就算是神仙,也不能面面俱到。”
大太太委屈的抽泣几声,继续道:“嫁妆的事儿是我错了,可我也没推卸责任,我早说了,我愿意拿自己的嫁妆给清玉填补上去。最近因张罗老三的婚事,我没功夫操心那边,本想着跟她商量延迟几日,可她好像不大乐意,我也没说什么,应承下来了。”
大老爷觉得大太太的话也在情理之中,理解的点点头。“既是这般,是我误会你了。二弟妹也是的,怎么能这么欺负你,回头我便替你跟母亲说说去,可不能由着她骑到你头上。”詹佑觉得自己有误会了妻子,心怀愧疚,该是做点什么事儿的时候。
大太太笑了笑,心满意足的应下了。她热情的留大老爷试了试她亲手做的衣裳,夫妻俩晚上自是一块用饭,共同安歇。
清玉回了王府,听说禾晏回来了,人就在王府的竹舍之中。清玉听见“竹舍”这二字,默了会儿,便直接去竹舍找他。因禾晏平日喜静,竹舍外没什么人,清玉一路顺畅的到了门口。她刚要知会身边的暮雪开门,就听见屋里头有人说话,是禾晏的声音。清玉当即示意暮雪停止,立在门口等着。她想先听听跟禾晏一起来的人是谁,再决定是否进去。
“父皇今日问我湖广耿尚之事可否有切实的证据,我拿不出来。”太子道,口气难得的正经。
禾晏闻声冷笑一声,没言语。
太子看他又这副样,着急了,问他到底有没有主意。
“王爷,王妃来了。”暮雪得了主子的眼色,对屋正门的方向报了一声。
清玉本转身打算要走的,这才看见院里头立着两个侍卫,瞧衣着是宫里头的三品带刀侍卫。俩人悄悄地站在竹林的阴影之处,她才进门的时候直直朝前走的,故而没发现他们。俩侍卫没出声,却也是跪地迎接她的。清玉料到屋里的两个人再商量什么重要的事儿,可这两个侍卫刚才我为什么没揽着她?既然已经被外人瞧见了,清玉觉得自然还是通报一声再走比较好。
清玉已经往回走了几步,突然听见屋里的门开了,太监三才笑嘻嘻的来请她进屋。
清玉看眼三才,纳闷问:“既是太子爷来了,必有要事,等他们说完我再来就可。”
“小舅母快进来吧,我能有什么事儿。”太子笑嘻嘻的走到门口,身子跟没骨头似得,靠在门框上。
清玉见状也没必要再推辞,进屋了。禾晏正在屋中央站着,他本是起身来迎她的,半路被太子冲了先。
太子坐在上座之上,清玉和禾晏一起坐在右下手。
太子端起茶杯,慢悠悠的吹了吹茶,品了两口,顿了会儿,才幸灾乐祸道:“我听说黄大人查你家的案子查得很紧啊。”
禾晏懒懒得抬眼瞧他一眼,随即垂下眸子没说话。
太子乐呵的笑了几声,张大眼,身子倾向禾晏的方向。“我的好舅舅,你就不好奇?”
“我的好奇,改变不了事实。”禾晏语气生冷的回答,似乎很讨厌太子提起这个话题。
清玉用余光打量禾晏,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这些日子她也很关心青天府那件案子,可这事儿就好像凭空被人遗忘了一般,再没有什么新鲜消息传出来。越是这样,清玉越觉得此事蹊跷。随着时间的延长,清玉已经越来越做好心理准备,相信那个禾玄的身份是真的了。
若她们母子是假的,朝廷必不会查察这么久。
“前几日,柳家老太爷上书参的就是这事儿,据说言辞十分激烈呢。柳老爷子可是个机智沉稳的人,我等后辈只能望其项背。如今他老人家都出头了,你还不急?噢,对了,我怎么忘了,你不喜欢柳家人!”太子顺便讽刺了一句。
禾晏眸光骤然冰冷,弄得太子不敢看他的眼睛。太子只能讪笑着摸摸鼻子,心想到底自己是太子,还是禾晏是太子?明明他比禾晏的品级尊贵,可每次他都觉得矮人一头。可是,太子偏偏喜欢和禾晏这样的人交往,禾晏这个人十分聪明、口齿直白、万分可靠,这些优点叫他尤为难以割舍。禾晏一个人的才华抵得上千军万马,太子自不会放过。
禾晏是个聪明人,可自己是个支配聪明人的人,所以他更聪明。
太子想到此,也不觉得委屈了,自负的笑了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他就是个难得的伯乐。自己真是太了不起了!太子在心里给自己赞美夸奖了一通,毫不吝啬。
太子心情好了,透露的消息也就更多了。“这些日子,我东宫密探全为你这些家务事跑腿儿了。黄大人已经查到当年禾玄母子的去向,勐泐暴乱之后,他们母子侥幸逃脱,本欲要回去找老王爷的,似是半路遇见意外,耽误了些时候,再回去的时候,老王爷已经回京娶妻。禾玄母子便踏上上京的路,因钱资有限,母子俩一路上走走停停。”
“不会是走到今日才到?”清玉问。
太子笑了笑,很高兴终于有人回应他了。“自然不是,天晓得路上发生什么事儿了。那个隗氏精着呢,就是不肯当众说!私下里,悄悄地跟那个黄大人说的,那个黄岐属猴的,防范甚严,我东宫密探半点声没听见!唉,就为这事儿害得我这心痒痒的呀,半个月了,没吃好没睡好。小舅母,你瞧瞧我,是不是瘦了?”
“耿尚的大军不日便会过江,太子好兴致,倒有闲情关心别人的家事,且以此说笑。”禾晏冷眼截话道。
“什么?你说什么!”太子坐不住了,蹭的站起来,惊讶的看着禾晏。“过江?过什么江?”
“江。”禾晏清晰地吐出一个字,“天下人都知道何为江,博学的太子爷,有功夫笑话别人家丑的太子爷会不知道?”
“唉,禾晏,你是不是过分了点。”太子不爽的坐下,指着禾晏气愤道,这会子他没有客气的按照辈分称呼他为“小舅舅”了。
“明珠公主也回来了。”禾晏轻笑一声感慨,看着太子不爽快,他倒是觉得舒服了点。
“什么明珠公主,提她做什么,说正经事。你不是跟我说你没去湖广么,你怎么知道他耿尚要过江!”太子有点不敢相信,他派去了那么多东宫密探都没探出消息,怎么禾晏在家一坐就什么都知道了。
“如今在民间,两文钱尚可以买一碗阳春面。”禾晏道。
“什么?阳春面?你一个王爷,想吃面自有御厨给你做。”太子皱眉,转头才回过味儿来,他记得自己以前在民间行走,面可是一文钱一碗。“你是说,市面上米面的价格上扬?这么大的事儿怎么没人报我!”
“那是因太子的属下觉得这是小事。”禾晏笑了笑,又补充一句,“棉花的价格也在涨,不过不会有太大的涨幅,秋收之后即可回落。”
“为什么?”太子问。
禾晏看眼他,讥讽道:“有的事儿自己查,才会记得清楚,吃教训。”
太子埋怨的看禾晏一眼,二话不说,起身就带人去查了。
片刻之后,二十几名密探来东宫回报。
太子面色冷峻,厉声责命首领速速回报。
“近五年每到初秋之时,皆会有这样的情况。米棉之价上扬,属下打听过,这些被收购的粮棉的走向皆是江南方向。耿尚十分聪明,每次都趁着夏末秋收之前囤积粮食,叫人以为这不过新米下来之前的自然的情况。粮食只收米,米的价格高,便会有人选择吃面,以致面价上扬,却不是涨得很过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