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木匠皇帝-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还是有很多顾虑,可是宁完我也对范文程的计划很是动心,语气便不再那么坚定,道:“可是天启皇帝深居皇宫大内,想要刺杀可以说是难如登天,我们人手也不够,恐怕行动无果啊!”
见宁完我不再坚持而是赞同了自己的意见,范文程脸上顿时露出了喜色。其实在他得到消息之后,范文程便已经有了决断,今日的作为不过是想说服宁完我。略微沉吟了一下,范文程再一次开口道:“既然已经走了决断,那事情就好办了!我们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只要将天启皇帝杀死,大事可成矣!”
两个人按照当前的局势以及自己能够动用的力量,将事情好好的分解一番,在各自离开了便宜坊。
宁完我是坐着马车离开的,车子七拐八拐的在一座府门前停了下来,门子显然是认识他。见宁完我回来了,门子连忙笑着迎了上来,献媚着道:“宁先生回来了!老爷等您半天了,请先生到后园一见!”
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没有理会门子,宁完我抬腿走了进去。忽然一阵风出来,挂在门上的灯笼掉了下来,宁完我一愣,看着上面写着韩字的灯笼,若有所思。直到管家出来,站在那里数落门子,宁完我才迈步走了进去。
与宁完我不同,范文程没有到谁的府邸去,一个人在街上走了很久,确认没有人跟着自己才转身进了一个胡同。来到一所不起眼的院门前,轻轻的推开门,闪身走了进去。里面似乎在就有人在等着,见范文程走了进来,那人道:“大人,一切顺利否?”
范文程点了点头,面带喜色的道:“一切顺利,可是开始筹备了!”
那人顿时面露喜色,招呼身边的几个人像后面走去,很快便从后门消失了,一切便重归于安静。
京城里很大,人很多,如果不是有心,恐怕不会有人发现什么异常。虽然东厂和锦衣卫都在尽力调查着,不过天启皇帝并不怎么满意。
将手里面的奏折放下,天启皇帝轻轻的揉了揉自己发胀的额头,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虽然上书弹劾孙承宗的人偃旗息鼓了,可是天启皇帝对这件事情总是念念不忘。
不过御史风闻奏事,天启皇帝不能过于苛责,锦衣卫也不能把人抓到诏狱里去。虽然查到背后可能有建奴间隙的影子,也抓了几个人,可是无一例外全都死在了诏狱里。这是真正的死士,天启皇帝的心理非常的清楚,越是这样,天启皇帝越是担心。
这几日朝中全都是贺喜的折子,那些人似乎偃旗息鼓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事出反常必有妖,天启皇帝也闻到了些许诡异的气息。
“王承恩,最近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吗?”天启皇帝实在是没有心思再看奏折,低着头对一边的王承恩说到。
“回皇上,吏部刚刚又折子地上来,是关于今年吏部考绩的事情!”王承恩恭敬的站在一边,他知道天启皇帝没心思看奏折,这些经由司礼监的奏折他早就记下来了。
天启皇帝轻轻的点了点头,虽然吏部每年都要考绩,可是大部分全都流于形式。天启皇帝心里的非常的清楚,大明朝没有一个健全的考察官吏的机制,京察也成了党争的工具。虽然张居正弄了一个考成法,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意义。
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的天气,天启皇帝皱了皱眉头,笑着对王承恩说道:“去准备一下,朕要去吏部。”
“皇上,有什么事情可以把吏部尚书周大人找来,皇上何必亲自去!”王承恩恭敬的对天启皇帝行了一礼,语气中略微有些担忧。
天启皇帝这么爱出宫,王承恩真的怕出事情,要知道当年的正德皇帝可就是微服出寻成瘾了。现在还没有什么,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是消息传开,恐怕对天启皇帝不利啊!
摆了摆手,天启皇帝没有理会王承恩的劝谏,笑着说道:“没有关系,你多带几个人去准备吧!朕只是去吏部,不会有事情的,又没有人知道朕出宫。”
见天启皇帝不听自己的,王承恩的目光有些安暗淡,略微有些无奈。不过他也在心里告诉自己,皇上不以为然,自己一定要更加的小心。
没有过多的耽搁,天启皇帝便带着人来到了吏部的大门口,不过还没有进去,便发现这里似乎有事情发生。几个人正在争吵,其中就有吏部的小吏,只是并没有动手。
天启皇帝在王承恩的搀扶下走下了车,带着几个人走到了现场,想听听里面在吵什么。
正和吏部小吏对吵的是两个人,全都是身穿青衫,手中拿着折扇,从打扮上看着两个人都是有功名的人。不过肯定不是进士,否则也不会和吏部小吏在这里争吵。
从两个人的面目上看,两个人应该是兄弟,因为长得比较像,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下颚有一缕胡子。虽然被小吏气的不轻,可是吵架的时候依然注意着自己的形象。见周围的人越来越多,看起来是兄长的人道:“应星,不要和这些狗眼看人低的小吏一般见识,枉自亏损了名声。咱们走,这官不做也罢!”
那个年轻一些的人也比较决然,用力的点了点头,跟着自己的哥哥向外走去。
天启皇帝来到近前,正好看到这一幕,听到那个弟弟被称作应星,天启皇帝顿时有些惊愕。脸上虽然带着震惊,不过天启皇帝知道需要仔细的确认一下,转过头对王承恩吩咐道:“把那两个人带到对面的酒楼,本公子在哪里等他们!”
“是,公子!”王承恩不知道天启皇帝为什么对这两个人感兴趣,只以为天启皇帝是为了找吏部的麻烦。不敢丝毫的懈怠,王承恩快步的走去拦住兄弟两个人。
笑呵呵的对兄弟二人点了点头,王承恩正色道:“两位公子,我们家少爷有请,希望两位公子赏光!”
兄弟二人顿时一愣,互相看了一眼,二人全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谨慎。仔细的打量着王承恩,怎么看都像是大户人家的管家。兄弟二人中的兄长连忙还礼,道:“不知道贵公子是哪一位?因何要寻我兄弟二人?”
“我家公子的名讳,老朽不敢提及,至于有什么事情,也不是老朽能够过问的。两位公子丰神俊朗,一表人才,想必是我家公子有了结交之心,还请两位不要推辞!”王承恩一副管家的模样,说起话来不卑不亢,无形中抬高天启皇帝的身价。
如果在后世,大街上有人拦着你,说看你长得帅,想要认识你,不知道你会有什么感觉?不过在这个时代,这件事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读书人之间,这种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稍微想了想,兄弟两个人就明白了,肯定是刚刚那位少爷看到自己兄弟二人在吏部门口的事情,有钱人家的少爷都比较闲,这是有好奇心啊!
见王承恩一副诚恳的样子,兄弟二人也不好在推辞,笑着对王承恩拱拱手,道:“烦劳老丈在前面引路!”
王承恩见两个人答应,顿时松了一口气,如果他们不答应还要费些手脚。如果不能把人请去,难免给天启皇帝留下办事不利的印象。
将手里的茶水喝干净,天启皇帝有些无奈的看着王承恩的方向,就在他等的无聊的时候,王承恩带着人走了上来。
“看两位气宇轩昂,在下顿生结交之心,冒昧相请,希望两位不要见怪。在下京城白玉,还未请教两位高兴大名?天启皇帝笑呵呵的迎上去,一副标准的读书人范。
两兄弟见一个少年人迎了上来,便知道这就是那位老管家口中的少爷,连忙抱拳还礼,道:“冒昧叨扰,希望白贤弟不要见怪!吾乃奉新人宋应升,这位乃是在下的弟弟宋应星!”
听完两个人的自我介绍,天启皇帝顿时欣喜若狂,真是太好了,自己怎么把这个人忘了?这可是《天工开物》的作者,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徐光启非常的擅长火器,那么这个宋应星就是什么都擅长。无论是农业、机械、采矿等等,他全都懂得。
最让天启皇帝看到的是,宋应星研究出了声波,这是多么伟大的研究啊!天启皇帝相信,在自己的引导下,宋应星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他将傲视全球的科学家,成为当世第一人。
看到宋应星,天启皇帝顿时觉得那件事情有了着落,现在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伸手示意两个人坐下,天启皇帝示意王承恩安排酒菜。
一边的宋氏兄弟也在打量着天启皇帝,无论是穿着还是气势,对面这位年少的公子绝对不简单。当听到二人名字的时候,这位公子的喜悦时发自内心的,可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不过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开口问,他自然找自己二人来,肯定有其用意。等到酒菜上好了,兄弟二人全都咽了咽唾沫,自从早上两个人就没吃饭,现在确实有些饿了。
第五百零七章无妄之灾
天启皇帝看着宋氏兄弟,轻轻的笑了笑,道:“两位,酒菜已经齐备,小弟敬二位一杯!今日能够遇到二位高材,实在是荣幸之至,两位不要客气!”说着将杯中的酒喝掉了,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宋应星两个人对视了一眼,拱手谢过天启皇帝之后,便开始吃饭喝酒。正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他们对天启皇帝还是抱有戒心的。
“其实将两位请来,一来是想结识二人高材,二来小弟想知道刚刚吏部门口发生了什么事情,二人因何与区区小吏争吵?不知道二位能否相告?”天启皇帝将手中的酒杯放下,笑呵呵的说道。
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为人要比弟弟懂得变通,此时心中已经料定,对面这位衣着华贵的白公子肯定是哪家的公子。吏部小吏虽然不入流,可是毕竟是管着天下官员的官帽子的吏部,在对方眼里不过是区区小吏。
既然料定对方的身份非富即贵,找自己兄弟不过是好奇,宋应升的心理就没有那么谨慎了。至于对方是不是要找吏部的麻烦,宋应升管不了那么多,自己在吏部受了一肚子气,要是能出出气那是最好不过的。
打定了主意,宋应升先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将酒杯里的酒喝掉,又思忖了半晌,做足了样子。
一边的天启皇帝也不着急,十分感兴趣的看着宋应升,宋应星的大名自然是如雷贯耳,可是宋应升这个人天启皇帝并不了解。不过此时看到宋应龙如此做派,心里顿时十分的感兴趣,看来这个宋应升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似乎觉得差不多了,宋应升才缓缓地开口道:“此事说来话长了,我们兄弟二人乃是奉新人,从小在叔祖开办的私塾中读书,我们的叔祖乃是隆庆三年的进士。我们宋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诗书传家,世代官宦。”
见宋应升一副骄傲的样子,天启皇帝连忙恭维了一下,其实天启皇帝对这些都没兴趣,对吏部门前发生的事情也没兴趣。天启皇帝只对宋应星有兴趣,不过接触还是要有过过程,只能无奈的听宋应升将事情全都说了一便。
原来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宋应龙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一时间风头无两。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万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