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明-第4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四畏月前曾经入京陛见,亲眼看过张惟贤在皇帝面前的模样,锦衣卫堂上官,金台轮值官,还有锦衣卫现在的声势和实力,种种迹象都会震住这个老兵油子张惟贤也不敢寄望蓟镇能出多大的力,只盼杨四畏能真的四处设卡,纵然没有办法抓住辽阳的细作,最少能阻碍辽阳细作从京师折辽阳的时间。
只要蓟镇真的动起来,各关卡扣住所有的经过人等,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够完成。
中午时分,三屯营迎来了自京师赶过来的几匹塘马。
为了消息准确无误的送到,张惟贤吩咐的那个千户也是大手笔,第一匹塘马刚到,紧接着就是第二第三,为了送一个口信,三个塘马中有两个是七品佩铜印的锦衣卫冠带总旗,一个是六品的锦衣卫百户。
在太宗永乐年间,一个锦衣卫百户出京就会引发轩然大波,甚至使地方上惶恐不安,一直到成化年间,锦衣卫也是凶名赫赫。
后来太监势力兴起,东厂压住了锦衣卫,到陆炳时期又有反弹,不过总体来说,校尉在民间的形象,远没有东厂番子来的可怕。
这两年情形又有明显的变化,京师之中,锦衣卫的人数又重新膨胀起来,而且这两年中,不少小官,包括文官在内都很吃了锦衣卫的亏,而好几个各道的监察御史弹劾锦衣卫,奏折却是如泥牛入海,一点动静也没有。
皇帝现在欣赏的武臣之中,很明显的,曾经的第一是张惟功,但现在风头已经被张惟贤给盖了下去,下一个就是李如松,这个将门之子跨过种种难关,成为宣府镇的总兵官,弹劾李如松的人也颇有几个,皇帝象征性的对李如松进行罚俸的处罚,但转眼间就将李如松提拔为中府佥书,这种根本就不要脸也不管文官怎么说的态度,很明显的已经在万历那里运用自如,并且如果按正常的历史走向走下去的话,万历会运用的更加纯熟老练,更加自如。
现在的锦衣卫又重新在人们的心中竖起了赫赫威名,京师和附近地方,文武官员和官绅富户,不少人家遭遇过锦衣卫的压迫,有很多人家遭遇毒手,哪怕是三屯营这样的军镇重地,到处都是副总兵和参将,游击一类的将领来往的地方,人们看到锦衣卫时,仍然会面色凝重,能避则避,不想与这些人沾包。
但杨四畏的中军游击却躲不得,人来了,他当然要负责接待,这三个塘马都是从早晨京里出发,一个接一个的奉命前来,等赶到的时候,马匹不曾换过,口吐白沫,人也是累的不行,几乎要匍倒在地上。
中军赶紧吩咐人将马拉走,换几匹好马过来,再又亲自问明了来意,然后再每人送了一锭大银,对方的差事算是办好了,三个校尉脸上都显露出满意的神情,但他们没有一个敢耽搁的,立刻就要回去报信。
“三位不妨歇息一下,本镇可以派出塘马,代为报信。”
“这可不能够。”锦衣卫百户答道:“将军的好意我等心领了,不过要是我们敢叫人代为复信,恐怕我们都督大人的怒火之下,我等要立成齑粉,所以我们还是挣命赶路,早完差事早完事就放心了。”
“好,那我等怠慢了,下次几位再来我们蓟镇,一定请几位好好玩玩。”
“好说,好说。”
中军游击肯定是仪表过人,风度翩翩,能言会道的俊美男子,几个锦衣卫拿了银子,又被人这般亲热尊重,虽平常是走路遇人就踢三脚的跋扈阴毒人物,此时也都是眉开眼笑的走了。
待校尉们离开之后,杨四畏才自后堂转了出来。
“大帅,”虽然杨四畏还没有正式接印,不过他的中军已经开始用大帅来称呼他了,看到杨四畏出来,这中军忙道:“想必大帅都听着了,我们该怎么办?若按锦衣卫的要求来做,恐怕动静不小,要是叫巡按御史多个事报上去,或是总督大人查察下来,我们怕是有麻烦啊。”
“麻烦是肯定会有。”
现任的蓟辽总督也是张居正线上的,多半不安于位,要被替换,杨四畏倒不怎么在乎这人,倒是动静闹的太大,巡按御史质问过来,就很难解释了。
一镇总兵,当然有提调兵马的权力,但一定要有过的去的说法才成,比如北虏寇边,峰火有警,要是什么理由也没有事情难办了!
第580章 送行
“难办也要办。”
杨四畏没为难多久,立刻就下了决心。
“是,标下立刻吩咐人传令。”
“嗯,要办就办的漂亮,不要在各地检查设卡了,就直接叫山海关封关两天。”
“啊?”
中军嘴巴张的老大,一时半会的都合不拢。
诺大的辽东,数百万军民居于此,每日不论是商队,军队的塘马,还有探亲的百姓,还有游历的生员,过往的官员,绅士,运送军需物资的军队,往辽东办公差的中枢官员和差吏,山海关都是必经之地,一旦封关,闹出来的动静可是比在各地沿途设卡还要大的多。
“可怎么解释呢?”
“找个游击出来顶一下,就说有消息几大股北虏要合力寇边,沿蓟镇和辽镇一起过来,封关是为了多加小心,前几年传言有四十万北虏进犯时,不也是封关了么。”
“是,就按大帅的话办便是。”
杨四畏是北军的将门世家出身,和张臣,董一元等人全部是世袭的将领,每人都有大量的家丁和私兵部曲,虽不如辽镇那样实力雄厚,但也非普通的将领可比。
只要下定决心,找一个游击出来顶一下罪也是小事,只要朝廷不砍人脑袋,有杨四畏在,顶罪的人就不必害怕什么,官复原职,甚至更上一层,都是小事情。
只是杨四畏也要承担一些责任,无非就是所得比起所失,哪一样更合算的考量罢了。
很显然,杨四畏觉得,紧跟着张惟贤较为合算。
“走吧,我们的老帅要离开蓟镇,得送他一送,哈哈哈哈。”
杨四畏猛然暴发一阵张狂且得意的笑声,与他新上任的蓟镇总兵官的形象实在不符。不过,一想到总算将压在头上十几年的戚继光给送走,杨四畏有这样的表情,也并不算奇怪了。
戚继光就是定在这个时候走。
叫他调任广东的行文过来已经十来天了,打包行李,小半带到广州任上,大半送到登州卫老家。
在他准备的期间,镇定蓟镇各地的南军将领,还有相当部份佩服戚继光,排除了南北成见的北军将领,纷纷自驻地赶来,来送这个老帅的最后一程。
大家心里都明白,朝廷没有直接免官,而是将戚继光调任广州,也是给这老帅一个面子,同时是怕激出事端来,广州也是南方的重要军镇,两广和云贵诸省,仰赖广州总兵和其控制的水师很多,虽然没有蓟门这么重要,但这样重要的军镇也不会长久的放在戚继光这个板上钉钉的张居正的党羽手中,恐怕朝中由上到下都不能放心,所以此次送行,戚继光多半没有机会再回任,不象别的总兵官,调任几回后,还有可能回到原任。
虽然戚继光身体还好,体格颇佳,但神色之间的郁郁之色已经十分明显,心理重压之下,很多将领都在担心,不知道是不是有再见之期。
辕门之前,戚继光的行李已经就道,只有他的老中军和十来个已经过了中年的老亲兵随他一起上路,广州之任距离蓟镇这里数千里之远,而且南方炎热不利北人,戚继光是海边长大,感觉还好一些,那些北方军镇出身的亲随伴当,他是一个也没有带,这十来人还是当年在义乌招兵时就在身边的,此次南下,有一半人到浙江就回乡安居,剩下的五六个老人没有家小,也不愿回宗族,以后估计就一直跟着戚继光,哪怕他回乡闲住也是跟随到底了。
看着吴惟忠和吴惟贤兄弟,还有王必迪,骆尚志等南军将领,还有张臣,杜松等北军将领,戚继光终于在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向着众人笑道:“你们也不必替我太难过,自嘉靖二十三年,我到京师办了袭职手续,正式成为登州卫指挥佥事,未满二十就成了四品官,普通人家,要么地里寻食,要么苦苦从下往上熬,哪有这般轻松。到嘉靖二十五年,我自京师京营任上回登州,专管屯田,嘉靖三十二年,我受已经身故的江陵相国的推荐,升为都指挥佥事,专管登州营务,登州、即墨、文登和二十个卫所受我指挥调遣,专门备倭。”
“到嘉靖三十四年,调我为浙江都司佥事,任职参将,开始带兵御倭。”
“嘉靖三十七年,我到义乌招募矿工为兵,一生功业,可谓自此而始。你们在场的,怕是有不少是在那个时候跟随我的吧?”
“嘉靖四十年,倭袭台州,我奉起杀敌,亲手杀掉倭寇首领,大败来敌,此役过后,我连升三级,当时得意之至,回浙江后,在营中连开了三天宴席!”
“嘉靖四十一年,故胡军门叫我率军攻打倭寇盘踞的横屿,此役一战斩首二千四百级,为国朝御倭以来第一大胜!”
随着戚继光的话语,在场的诸将,无不心动神摇,而当年跟随戚继光的吴氏兄弟等南军将领,无不是眉宇飞扬,神色十分得意。
这是戚继光和南军将领们一生功业的起点,嘉靖朝时,西有套虏,北有俺答,南有倭寇,可以说是处处烽火,而中朝空虚,奸臣当道,国储严重不足,官员俸禄都经常发不出来,可以说是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如果不是戚继光,俞大猷,谭纶和胡宗宪等文武官员的杰出能力,明朝是不是终于嘉靖末年,实在也是难讲的很。
嘉靖年间,论形势还不真不比万历末年强什么,但嘉靖运气好的就是没有自然灾害,当然就没有大规模的农民造反,而万历之后到天启,崇祯运气最坏的就是西北等地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既损害了边军的实力,又使得农民接连不断的造反,当然,万历严重毁坏了明朝的国力,也是最要紧的原因之一。
回想当年功业,戚继光不能不激动,而他身边的人,哪怕再不服气他的,此时也只有老老实实的听着,连赶过来送行的新任总兵杨四畏,纵是满心的不情愿,亦只能与众将一起,眼看着这一生功业彪炳的大将在临行之际,回望自己一生的辉煌!
“嘉靖四十二年打平海卫,前后斩首五千级,此役过后,再打仙游,打曾一本等巨寇,再下来到隆庆元年,朝议调我和俞帅一起北上练兵,后来又定为一人北上,先为神机营副将,再任练兵总理,谭总督新募北军三万,南兵三千,统交给我训练,为了事权专一,再加我为蓟镇总兵,朝廷信任,可见一斑。所幸修敌台,练车营,十年之间,总算无负朝廷所托。”
讲到这一段,戚继光声音就低沉下去。
他到蓟镇任上时,为右都督,太子少保,十几年下来,蓟镇平安无事,他不过就成了左都督和少保,功业上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而朝廷对他,实在是亏欠了。
戚继光的郁郁之气,就在于此。
不论他是靠谁上来的,他始终还是有赫赫战功,对倭寇,他先后斩首积累过万级,对北虏,镇边十年,无人敢犯,百姓和边墙因他的镇守而得平安,在他之前,北虏经常寇边,在他镇守蓟镇之后,千里边墙,年年平安。
就是因为没有斩首,朝廷就视他的功劳为无物,对戚继光来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