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8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战
刚夜间打响,到达博帕尔的印军最多只有旧个师,办,六不就驻扎在博帕尔的印军,总兵力不超过力万。更重要的是,裴承毅肯定不会立即围攻博帕尔,而会利用印军继续增兵博帕尔的机会,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首先赶掉增援部队。打击增援部队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努军的野战能力,还能沉重打击博帕尔守军的士气。只要增援无望,博帕尔的守军就不会与弥军拼命,甚至有可能像加尔各答的守军那样。在完全没有希望取胜的时候集体投降。毫无疑问。这就是裴承毅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能够兵不刃血的占领博帕尔,就有足够的资本挥师西进,一鼓作气的扫荡纳尔莫达河北岸地区,甚至将战线推到阿拉伯海沿岸。打到这一步。中国已经在战略上取得胜利,就算印军死守新德里,而且在新德里给中国军队制造了惨重伤亡,中国政府也有可能咬着牙坚持下来,派出重兵扫荡印度南部地区,彻底干掉印度政府!
如果战斗在口月打手 日打响。结果将迥然不同。到时候。进驻博帕尔的印军将多达出个师。总兵力超过丑万。虽然按照杜奇威的猜测。裴承毅很有可能让穷军围困博帕尔,用火力消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拖上十天半个月,等到其他军恢复战斗力,再强攻博帕尔。但是这么打对裴承毅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因为这不但会消耗大量弹药,增强战争开支,增加后勤保障的负担,还会让裴承毅把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全部投入博帕尔,从而无法在占领博帕尔之后扫荡纳尔莫达河北岸地区,甚至不得不延迟发起西线决战的时间。只要拖下去。等到印度完成战争动员,中国军队就得付出极为惨痛的战争代价。打到这一步,哪怕裴承毅仍然不肯放弃。中国政府也会在考虑各种因素之后,与逃到印度南部地区的印度政府签署某种意义上的停战条约,或者通过扶持伪政权的方式。让印度打内战。不管是签署停战条约。还是让印度爆发内战。中国都无法达到发起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最终赢得战争的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美国。
3天时间,决定了3个国家的命运。
现实很残酷,埃达沃的印军没能坚持3天。
当然,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收到埃达沃沦陷的消息时。杜奇威还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突然出现在阿格拉与瓜廖尔之间的那支装甲突击部队。
说实话,裴承毅这招诱敌战术并不高明。杜奇威一眼就看出了其根本意图。
问题是。杜奇威有能力改变现实吗?
收到侦察卫星发回的图片,掌握了突击部队的准确情况后,杜奇威不得不承认。幕承毅下了一招很高明的“明棋”。
突击部队的规模说大不大。那么几千人。就算攻入新德里,也不可能占领新德里;说小也不小,坦克、战车上千辆,能够打垮任何一支印军,甚至有可能撕开还没有完全部署到位的新德里防线,到新德里市区里转上一圈。
站在杜奇威的立场上,不得不相信,这支部队不是去牵制印军。而是去牵制印度政府。
简单的说。真要让拥有上千辆坦克战车的装甲部队冲入新德里市区,最倒霉的肯定不是新德里的市民与建筑物,也不是新德里守军,而是印度政府。
连首都都守不住,这样的政府还有什么好指望?
更要命的是,鲁拉贾帕尼已经信誓旦旦的保证,将不惜一切代价守卫新德里。民众不相信政府也就算了,如果在总理发誓之后不久,新德里就被敌人攻破,恐怕连印军官兵都不会相信政府。
毫无疑问,鲁拉贾帕尼不会让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
要想阻止那支突击部队,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动周边的所有军队,全力阻击。
这绝时是杜奇威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因为早就料到博帕尔守不住,所以杜奇威在建议印军死守博帕尔的时候,还建议印军在巫军攻打博帕尔的时候,出动军队攻打占西,迫使裴承毅回防。因为裴承毅手里已经没有足够的预备队,除非他愿意承受更大的战斗伤亡,不然就得让努军停下来。事实上,裴承毅肯定不愿意承受更大的伤亡,不然也不会让劣军赶来参战。
也就是说,杜奇威早就留了后手,就等巫军攻打博帕尔。
杜奇威有所准备,表承毅也有所准备。
到这一步,杜奇威也不得不佩服裴承毅。用一支规模仅有几干人的突击部队牵制百倍以上的敌人。这样的胆魄与决断能力,连杜奇威都自叹不如。
可拟说,杜奇威面对的是一盘无解的死棋。
虽然让史塔克尽量说服鲁拉贾帕尼。不要在新德里方向上投入太多的兵力,而是应该按照计划反击占西,但是杜奇威不抱多大的希望,因为鲁拉贾帕尼是政治家,而且是印度的政治家,不是杜奇威那样的美国军人。
第一章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弹开路
刊任美国国防部长卢后,杜奇威一直不肯承认自只是华么政客。不管是在老部下面前,还是在总统面前。杜奇威均以“脱掉军服的军人。自居。当他用政治家的思维断定鲁拉贾帕尼会调集新德里南面的数十万印军围剿北上的突击部队时,他已经是政客,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客。
杜奇威猜得没错,鲁拉贾帕尼不会容许政权受到威胁,也就不会让新德里受到威胁。
巫军攻下埃达沃,准备向博怕尔进军的时候,印军却把矛头对准了已经到达阿格拉的突击部队。短短一个上午,鲁拉贾帕尼给负责新德里防御的古吉拉德下了三道命令。每道命令都是不惜一切代价阻击北上的突击部队。
虽然古吉拉德不是政治家。但是他准确无误的执行了总理的命令。
站在印度军人的立场上。也要拼尽全力保卫新德里,原因很简单,如果新德里在此时沦陷。哪怕只是遭到攻击。都将使印军士气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对于已经没有多少斗志的印军来说,如果士气甭盘。别说能不能守住新德里,包括博帕尔在内的其他战场上的印军肯定会放弃抵抗。
必须将突击部队挡在新德里的大门之外。
只制当住突击部队,才能确保新德里万无一失。才能让印军官兵看到胜利的希望,才能继续战斗下去。
鲁拉贾帕尼没有选择的余地,古吉拉德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时之间,新德里方向上鸡飞狗跳,几个万印军把枪口对准了突击部队。
这既是裴承毅希望得到的结果。又是他最不愿意图睹的场景。
确认努军主力部队已经从占西南下之后,裴承毅把精力转向了凌云霄的突击部队。
整个上午。突击部队都在做一什事。那就是突破阿格拉的印军防线。
虽然与凌云霄预测的差不多。阿格拉印军派了打手 个主力步兵师南下救援瓜廖尔,但是突击作战斗未凌云霄想像得那么轻松。原因无二,阿格拉防线上的兵力密度非常惊人,派出去的又是担任预备队的步兵师,并未对防线造成多大影响。
与夜间的轻松写意完全不同。仅在羽日上午,突击部队就呼叫了4次炮火支援
炮火支援非常及时,也非常猛烈。只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印军的防御阵地非常坚固,炮火过去之后,还没等突击部队动身。印军官兵的身影就出现在了阵地上。因为没有炮兵随同作战。突击部队仅能依靠坦克与战车的火力。所以突击作战打得非常艰难。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打到中午,裴承毅主动替凌云霄调整了战术。
因为碧军将在夜间攻打博帕尔。所以留在占西的第3酬炮兵旅与第缴口炮兵旅白天没有战斗任务。按照裴承毅的命令,2个炮兵旅在口点小刃分投入战斗,与第满炮兵旅一同为突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多了两个炮兵旅。局面顿时转妾。
按照裴承毅的命令,凌云霄把突击部队收在了一起。主战坦克放在外围。步兵战车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步兵战车上配有能够打击防御工事的反坦克导弹。其他车辆则被围在中间。炮火打击开始后,突击部队再次冲上印军阵地。与前锋仑炮火打击不同,3个炮兵旅分工合作,第7万炮兵旅对突击部队前进路线上的印军阵地进行覆盖式炮击。巫军的2个炮兵旅则用弹雨在突击部队两翼织成弹幕 因为突击部队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所卑不需要考虑来自后方的威胁。
用裴承毅的话来说,突击部队什么时候离开印军阵地,炮击就在什么时候结束。
这种不计代价与投入的炮火打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印军再顽强,也不可能凭血肉之躯对抗炽烈的炮火。别说普通步兵。在如此猛烈的炮火面前,印军的装甲兵也得退避三舍。打手 幼千克级炮弹能够摧毁半径幻米范围内的所有软目标与半装甲目标,就算是主战坦克,只要直接命中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即便是近失也会导致电子设备与观瞄仪器损坏。
炮兵的持续打击能力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从口点刃分到旧点约分。炮击持续了足足打手 刃分钟,直到殿后的侦察兵离开印军阵地,炮击才嘎然而止。口纷钟内,3斤。炮兵旅打出了巧万发炮弹。投弹总量接近旧万吨。相当于每个炮兵旅投掷了3劲炖炮弹、每个炮兵营投掷了2刃吨炮弹、每门电碰炮投掷了哟吨炮弹。也就是说。平均每门电磁炮开火粥次、平均每分钟开灶玉次。如此惊人的弹药投送量集中在阿格拉西面一块宽枚炮弹。
炮击结束的时候,印军防御阵地已经面目全非,地面上积了一层厚达数厘米的石粉!
如果不走到处都能找到炮弹留下的弹片。恐怕没人相信黑色的石粉下面就是印军防御阵地,甚至会认为那是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火山灰。
“ 州俏结束后不交,印军阵地!又响托了此托彼伏的爆炸声烈,孟烈的爆炸声。
不是再一次炮击,而是突击部队留下来断后的侦察兵引爆了那些严重损毁。无法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的坦克战车。虽然复合蓄电池使用的催化金属氢与特种炸弹使用的催化金属氢有很大区别,失稳爆炸时释放出来的只是氢原子之间的化学能,而不是氢原子核之间的核间能,爆炸威力要小得多。但是每辆坦克上有几百千克复合蓄电池,催化金属氢的总含量以克位单个计算复合蓄电池的主要成分是让催化金属氢保持稳定的催化剂。所含的氢元素非常少,特种炸弹的爆炸装置中。氢元素所占的比例比复合蓄电池高了3个数量级。爆炸威力不可小觑。
最后一辆坦克“自爆”之后,印军阵地上才安静了下来。
过了好久,印军官兵才钻出地下工事爬上地表阵地。
确认突击部队已经走远。大部分印军官兵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抢救伤员,也不是加强戒备,而走向东面看去。
那边,屹立着全球闻名的泰姬陵。
阿格拉是印度最有名的历史名称,曾经是数个印度王朝的国都。除了闻名遐迩的泰姬陵之外,附近还有阿格拉堡、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盖奥拉德奥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泰姬陵距离突击部队的突破口不到旧千米!
万幸的是,指挥炮战的是裴承毅,不是凌云霄。
替凌云霄选择突击路线的时候。裴承毅就考虑到了泰姬陵。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事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