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855部分

国策-第855部分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攻希尔布尔不是问题,如果出军准备不足,很有可能在希尔布尔栽跟头。
    要知道。希尔布尔南面就是达布蒂河。
    当初,出军在宋河被印军拦了下来,就是因为突击速度过快。把负责架桥的工程部队甩在了后面。等工程部队赶到的时候,印军已经在河对岸修好了防御阵地。虽然工程部队准备不充分,没有考虑到雨季河面宽度增加带来的问题,对渡河作战产生了影响,但走出军盲目突击也是主因之一。罗少鹏再狂妄,也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裴承毅及时叫停。正是要让工程部队追上凹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冷静下来后,罗少鹏也不得不承认。他比裴承毅差远了。作为战地指挥官,把握战场局势的能力还不如远在万里之外的前线总指挥。不管罗少鹏对裴承毅有多大的意见。他都得承认裴承毅的军事才华。
    下午,工程部队追上来之后,阵军才继续前进。
    虽然希尔布尔的守军已经炸断了达布蒂河上的大桥。在防御阵地上严阵以待,摆出了背水一战的架势,但是凹军有备而来,不是盲目突击。更重要的是,罗少鹏知道印军想给出军迎头痛击,而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战斗开始的时候,突击部队只有打手 个营。遇到印军抵抚之后。立即撤了下去。随后罗少鹏陆续派了几个营上去,而且严格控制各个营到底的时间,让印军相信,丑军并不知道希尔布尔的情况,是在快速行军中突然遭到抵抗。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印军老老实实的呆在防御阵地上。准备抗击出军的主力部队。出军的主力部队没有去希尔布尔,而是带着工程部队以越野行军的方式去了希尔布尔东面大约刃千米处的达布蒂河北岸。让侦察部队以泅渡的方式过之后,罗少鹏让主力部队在两翼部署防线,然后让工程部队架桥。傍晚,第一座机械化浮桥通车。主力部队开始过河。随着第二座浮桥在2个小时后通车,主力部队过河的速度提高了一倍。
    半夜,落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希尔布尔南面河对岸。
    随着天色再次放亮,当印军发现出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渡过达布蒂河。彻底包围了希尔布尔之后,立即丧失了抵抗意志,向出军缴械投降。
    可以说,这场从明日夜间到月日清晨的突击行动,充分展现了出军的突击能力,也充分证明了罗少鹏的战术才能。
    也就在这个时候,裴承毅第二次干预前线战斗,让出军停止前进。
    按照作战计划。出军也确实应该在这个时候停止前进,把突击任务交给刀军。
    问题是,在罗少鹏看来,出军的战斗力还很旺盛,就算不休息。也能坚持到月旧日之后,没有任何理由让出军停下来口只不过,与前一次不同,罗少鹏已经对裴承毅的军事才华了一直接了解,也就没有那么
    裴承毅让出军停下来的理由很简单:突击打得太快了。
    突击行动不是一口气冲到底,严格说来,突击行动不是战争目的,而是战争手段。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达不到目的,手段再好也没用。
    裴承毅让凹军突击的目的是什么?
    显然不是让出军毒攻打苏拉特。因为以落军的实力,打不下苏拉特。
    按照前线指挥部的部署,出军的突击目的是打通前往苏拉特的进攻路线。打手 进攻路线。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还得是一条能够为前线部队作战提供保障的交通线,而且是一条安全有保证的交通线。
    般情况下,运输能力更大的铁路线才是主要交通线。
    问题就在这里,落军是沿着公路线突击的,根本没有控制铁路线。也就是说,到达希尔布尔的时候,出军没能打通从博帕尔通往希尔布尔的铁路线。
    出军停下来后,裴承毅立即下达了新的命令,让罗少鹏集中兵力,占领贾尔网、普萨沃尔、布尔汉布尔、肯德瓦、赫尔达、伊塔尔希等城镇。打通从博帕尔前往达布蒂河南岸的铁路线。因为绝大部分目标都在达布蒂河与纳尔莫达河之间,所以24军不但得停下来,还得回头发起攻击。
    以罗少鹏的身份,不可能不明白这条铁路线的重要性。
    就算不为刀军考虑,匹军的主力部队要想在达布蒂河南岸站稳脚跟。肯定需要大量作战物资。而要运送足够多的作战物资,就得控制这条铁路线。
    将第奶机械化步兵旅留在达布蒂河南岸后,罗少鹏亲率2个战斗旅向东突击,按照裴承毅的命令,沿着铁路线发起“逆向攻击”。
    这个时候,裴承毅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出军身上。
    攻打新德里的心动已经开始。裴承毅得全力打好西面的战斗!
第一章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
    计西线战场卜的刁个野战军来到的待盅肯定不公平吐
    按照原先的战争计刑,东线决战之后,就该在西线发起以攻打新德里为主要目的的决战战役。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也明确提到。西线决战时,简军、眨军与引军是绝对主力,东线战场调来的野战军打辅攻。正是如此,3个军长才欢天喜地的带着部队去了西线战场。眼巴巴的等了一个月,不但3个军长发现希望成了泡影,就连阶军的官兵都认为前线总指挥忽悠了他们。
    还好,调整后的战争计划中。攻打新德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月7日夜间,完成战前准备工作之后,3个军按时发起进攻。
    与之前的战争计利一样,担任主攻的还是所军,引军与军则负责牵制印军。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不一样的是,进攻强度大大提高,由的军负责正面突破,引军与军在牵制左翼印军的同时,还得寻找突破机会。也就是说,随着战局发展主攻很可能变成助攻、助攻也有可能变成主攻。到底谁打主攻。谁打助攻,得由表现决定。在引军与军看来。这个安排很合理,东线决战已经证明,战略反应军的表现不比重装甲军差。在伤军看来,这个安排却很不合理,因为所军的快速突击能力本来就不如引军与旺军,正面突击难度也比侧翼突击大得多。
    只不过,到底怎么打由裴承毅决定,不由3个军长决定。
    这么安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王元庆只给了裴承毅打手 个月的时间,而且希卑在力天内打下新德里。
    从伯尼哈尔山口所军进攻出发的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蛔千米,行军里程超过劝千米;从拉合尔军的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绍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哟千米;从苏勒德格尔军的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劝千米,行军里程超过奶千米。以重装甲军平均每天突击田千米,战略反应军平均每天突击40千米计算,3个军打到新德里各需要刃天、落天与刀天。攻打新德里需要旧到旧天,就算军能够单独打下新德里,最快也要30天。因为军单独攻占新德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等到军与所军到达,最快也要内天才能打下新德里。这还是理想情况下的结果,而战争中不可能遇到理想情况。
    制订战役计刮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按照以往的战术,打下新德里至少要2个月。
    必须采用更加有效的进攻战术。而且是敌人意想不到的战术。
    敌人想不到的战术,裴承毅也很难想到,至少不是唾手可得。
    因为战前准备时间过于短促。就算裴承毅离开首都,搭乘专机返回前线指挥部的途中就在考虑攻打新德里的战术,到战役开始,也只有短短几个个小时,对于一次大规模战役来说,要把几个个小时内想到最好的进攻战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部署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留了很多余地,没有一次把计发小定死。
    以他的指挥习惯,也不会把计发小定死。
    按照项铤辉、袁晨皓等人的说法。裴承毅不是那种依靠作战计刮指挥军队打仗的指挥官,在他指挥作战行动的时候,作战计发小不是被改的面目全非,就是被丢进垃圾筒,然后完全按照他对战局的判断下达作战命令。
    可以说,裴承毅的指挥方式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因为没有人有他那样的军事才华。
    别的将军不说,就连深得裴承毅真传的袁晨皓都认为,他远远比不上裴承毅,根本不可能成为裴承毅那种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
    正是如此,裴承毅的指挥方式饱受质疑。在一些西方军事家看来,裴承毅的指挥方式不可模仿,也不能模仿,因为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百分之百的按照指挥官心血来潮的安排作战。用比较好听的话来说:如果模仿裴承毅的将军能够灵活自如的应有指挥手段,而且运气足够好。手里正好有几支召军、纠军、丛军与刀军那种足够彪悍的军队,肯定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如果画虎不成反类猫,而且运气又非常不好,手里的军队不够彪悍,获得的就是不是辉煌的胜利,而是可耻的失败。
    事实上,裴承毅之后,还真没有哪个将军能够模仿到位。
    袁晨皓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他有足够好的运气,可是比起裴承毅,他所取得的成就仍然差了一大截,特别是在军事创新上的成就。根本无法与裴承毅比肩。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裴承毅让3个野战军同时发起进攻,能够产生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用实战检验3个野战军的战斗力。为确定主力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二是最大限度的向印军施压,迫使印军全面动员,在战斗中找出印军防线上的漏洞。三是做出强攻新德里的样子,迫使印军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德里方向上,为南面的进攻行动减轻负担。
    光安排3个野战军还不够。
    战役开始前,裴承毅给占军的商雪韵、旧军的怀志网与口军的王学平打了电话,要求纤空降军尽快让战
    说;小入心旅做好战斗准备。通过从其他空突旅抽调兵力,让3个空突旅恢复全部战斗力,随时等待作战命令。
    3个空突旅是裴承毅为攻打新德里准备的预备队,也是唯一的预备队。
    只不过,在如何使用3个空突旅的问题上,袁晨皓有不同意见。
    按照他的看法,应该尽快让空突旅参战,至少应该派遣打手 个空突旅参战,在某个方向上协助装甲部队发起进攻,撕开印军防线,然后确定主攻方向。只要确定了主攻防线,就能让另外2个空突旅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争取尽快打到新德里,从而尽快攻占新德里。
    从某个角度看,袁晨皓的意见很有道理。
    连主攻方向都没确定,如何确保打下新德里呢?
    不管怎么说,不可能把宝贵的支援力量平均分配在3个进攻方向上吧?
    从3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只能使每个方向的进攻力量大大降低,不可能在3个方向上都取得突破。进攻的要领就是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不是将力量平均分散在整条防线上。
    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
    只不过,裴承毅没有采纳袁晨皓的建议。
    原因很简单,攻打新德里的战斗很特殊,不能用常规战术。
    西北地区本来就是印度的战略中心地区,独立之后,印度一直将西北地区作为国家的根基,数十年来。从未放松过西北地区的防御建设。四次印巴战争,更让印度把西北地区当成了国家命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