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天下-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太平天国后,徽州人口大减,现在徽州产粮虽然不能够做到自足,可是从江浙一带调粮已经不多了。
只是随着红三方面军加上俘虏几万人涌进了徽州,当地粮食压力立刻就会骤增。
因此,保障粮食供应,是关系到红三方方面军能不能在皖南最终生存的关键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寻淮洲和方志敏探讨了许久,后来刘畴西和刘英也加入了讨论。
其实关于粮食问题,方志敏和刘畴西他们也考虑多日了。
这几天在根据地建设的同时,方志敏组织人对当前控制区的粮食种植和储存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排查。
根据目前的摸底的结果看,形势还不时特别严峻,因为徽州地区一直是缺粮地区,因此,当地商家,比较喜欢囤粮据奇。
按当地几县现在的粮食储备情况看,供十万人部队三个月左右应该是没有问题。
可是三个月后,当地粮食就难以供应庞大人群的需要了,而且还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用粮压力。
部队要向在皖南长期生存,这粮食问题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当地粮食不能自给。长期一来,粮食都需要外运调剂。
而一旦皖南根据地成型,就算是能够保卫住根据地不受大的破坏,可是也很难阻止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封锁,粮食用外地调配看来是难上加难。
大家商量了好久,一时也没有具体的办法,最后还是寻淮洲说经济上的事情不好解决,就用军事手段来。
反正这么多大活人,不能粮食问题给憋死。
我们既然不能在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那么就用军事手段来扩大自己的控制区。
反正是红三方面军不但不能出现与民争食问题,还必须保障老百姓粮食供应。
这就需要我军,积极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保证核心控制区的稳定,同时还得要适时外线出击。
这样才能做到取食于敌,而不是争食于民。
大家都认为寻淮洲的话非常有理,要想保证徽州粮食供应稳定,就必须要扩大根据地。
若是能将根据地延伸到浙江、江西和皖南三省周边地区,在更大的范围里经略,那么一来红三方面军的战略空间将会大大地将强,而来皖南地区的粮食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寻淮洲还和方志敏交流了关于粮食种植的问题,寻淮洲根据后世知道的关于徽州地区的粮食种植资料看,认为徽州地区粮食种植搭配其实是相当合理科学,非常符合生态观念。寻淮洲还给方志敏等人详细介绍了他根据后世记忆,对徽州粮食种植情况做了介绍。
徽州山地的二至三季间作结构是保护水土的良好植被,从初冬种小麦(古时山地极少种油菜),在来年春季麦行里种黄豆,小麦刚收割种玉米,雨水最大季节里,地里有两桩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这些都良好的人工植被,阻挡了水土流失。
农作物的结构和收割习惯保证了水土不流失古代徽州农作物是麦、豆、玉米、粟、这一类农作物虽是浅根系作物,但根系发达。
而且由于徽州的习惯收割其茎而保留根茬在地里,因此把土垠牢牢地固定在土地里,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土不留失。
如梅雨季节小麦刚收割完(是割而不是拔,北方有些地方是拨)而留在地里小麦麦桩又是抵当梅雨的最好屏障,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水土不至于留失。
徽州自古以来不种或很少种块根农作物,如红著和土豆,这样就避免了深翻土地。
免耕浅锄的耕作方法是保特水土的科学习惯由于徽州的山坡地不宜于畜力耕作,间作制也不容许深挖,徽州的点播、免耕习惯是非常科学的,有效地保护了水土不流失。
而大西北,无论平川还是坡地一律是耕种,而且是深耕,这也是破坏山地水土的不科学习惯。
简易梯地的排水设施是良好的坡地保土方式,而在徽州农民千里耕作习惯里,早就把山地因地制宜地修成一小块一小块梯地。
徽州虽多雨,但由于梯田的土地保护水土,因此还能比较好的保持水土不至于大规模流失。
秸杆还田是保持千年坡地肥力不减之科学方法,徽州农户的庄稼;无论是高杆作物还是草本作物,收了粮食后的秸杆还要储存起用于填畜圈。
徽州养猪养牛至今仍然圈养,圈里还铺上秸杆,这样不仅猪、牛可保暖;还抠肥储粪,作为田地的主要肥料,年年如此,难怪徽州使用了千年的土地仍然保持肥力。
因此;徽州的这种粮食种植方式,一定要鼓励和保持,我们千万不能做破坏生态祸及子孙的事情。
在听了寻淮洲关于粮食问题的认识和关于徽州粮食间种的科学道理的介绍后,方志敏和刘畴西他们对寻淮洲可真是非常钦佩。
他们怎么也想象不通,寻淮洲这个还不满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脑子里怎么能考虑地这么周全,而且看起来对各地情况了解的也非常透彻。
这不能不让他们心中感觉难以想象,最后,几人不得不用天才就是天才,非常人所能看得懂的话语来说服自己了。
和方志敏他们讨论了粮食问题后,又交流起了根据地建设方面的问题。
寻淮洲强调,一定要在皖浙赣边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中心城市反革命力量强大而革命力量弱小的特点,必须在皖浙赣边区充分发动群众,适当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权;使之成为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长期支持革命战争的人力与物力主要来源的战略基地和实现革命战争目的的重要依托。
同时,皖南根据地要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渐将根据地扩大为解放区;以保证在农村积聚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继续能量,同时为将来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在和方志敏讨论了粮食供应和根据地建设的一些其他问题后,寻淮洲又和方志敏、刘畴西、刘英交流了一些皖南军区地方部队的编制和建设问题。
对于地方部队编制和建设问题,方志敏、刘畴西和刘英都说出了比较好的设想,寻淮洲也根据自己后世的一些经验,给予二人一些理念上的启迪。
寻淮洲特别强调,地方部队的建设要立足于保境安民,要紧贴群众。除了各县发展全脱产的一个地方警备团以外,还要大力发展半脱产和不脱产的地方预备役和地方民兵部队。
在皖南核心根据地要建立起人民战争的立体架构,要让任何敢来侵犯的敌人,都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寻淮洲特意强调了在皖南核心根据地要坚决贯彻毛主席关于全民皆兵和人民战争的理论。
寻淮洲强调,要发扬广大主席的人民战争理论,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与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
中国革命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打倒反动统治阶级中,把全国人民大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国内和国际上包括敌方人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争取到革命方面来,组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战争时期的不同任务和特点;灵活地制定对敌斗争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
同时要正确处理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暂时利益的关系,把战争的胜利发展和适当照顾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
第七十四章 经略小东南三
今日第二更,继续求推荐,收藏、点击!!!
寻淮洲还着重阐述了革命战争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革命力量,削减反革命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因此,在以武装斗争为主的同时,必须把一切革命人民都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的工作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
同时组织人民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项建设工作,发展生产,支援前线。
从而把人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广泛而又全面地开展与配合起来。
寻淮洲还强调了在皖浙赣边区建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红三方面军)、地方兵团(地方警备团)与预备役部队(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这是夺取人民战争胜利的组织保证。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分别执行超地方性和地方性的作战任务。
游击队和民兵是正规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是固定在一定区域内直接配合正规军作战。
三者作战分工不同,但目的一致,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一个整体。
人民军队是实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它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是工作队和生产队。
这支军队必须置于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在军队中建立党委集体领导制度,把支部建在连上。
建立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它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在政治上有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坚强团结。
它具有服从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建立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革命纪律。
必须不断加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寻淮洲还确定了当前皖浙赣边区根据地作战应该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当前武器装备和总兵力对比上敌强己弱、武器装备敌优己劣的条件下,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根本原则为依据,充分地利用敌方一切弱点,发扬己方一切优点。
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分地依靠、坚信人民和广大官兵的力量、智慧和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及政治上的坚强团结。
高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变化着的具体条件;关照全局;主动协同,灵活机动地进行作战。
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执行战略防御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进攻的速决战;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结合起来;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等。
最后,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商定由刘畴西和刘英起草一个皖南军区地方部队建设规划。在东南分局讨论通过后报军委批准,然后执行。
方志敏、刘畴西、刘英还专门将今天寻淮洲的讲述的内容整理成“寻淮洲论根据地建设”“寻淮洲论人民战争”这两篇文章。
原本要上报中央,并且在皖南根据地党报上发表。在文章写好后送呈寻淮洲审阅的时候,被寻淮洲进行了大幅修改。
在文章里,特意强调了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毛主席的思想和理念经行学习和实践结果,同时将两篇文章的名字也改为:“**思想指导下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指导下的人民战争”。
这两篇文章在汇报到中央后,得到了主席和中央大佬们的极高评价,并且在全党、全军推广,成为了我党我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当然这是后话了。
寻淮洲和方志敏、刘畴西他们这一交流就是一个下午的时间,一直到傍晚大家才结束了讨论。
原本方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