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

第20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20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拒进取      恒生银行于1960年1月1日由恒生银号改名重组的。次年,22层的恒生 大厦在中环落成。除总行外,另在九龙油麻地、旺角设立分行。到1965年, 恒生已拥有9间分行。      恒生银行在改名之前,就实现了与现代银行经营机制接轨。利国伟在 恒生的地位青云直上,1960年1月1日,晋升为董事;1964年1月,提升为副 总经理。      恒生积极吸纳存款,到1965年挤提风潮爆发前,恒生的存款总额高达7。2 亿港元。      有较雄厚的存款做后盾,恒生董事长何善衡主动去寻找放贷市场。当 时纺织业、成衣业、塑胶业、五金业、玩具业等如      火如荼,方兴未艾,前来要求贷款的工业家纷至沓来,其实根本用不 着去找贷款客户。何善衡认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不能等人家“求”我 们恩赐;银行是盈利机构,物色准了客户,就意味着盈利。      他说:“栽培客户,就是壮大自己。”他还说:“不要以为自己是客户的 衣食父母,客户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1963年,恒生银行开办“银行业务初级进修班”。目的是摈弃银号不适 
… 页面 73…

应现代形势的旧规陈俗,学习现代银行基础业务及管理方式。进修班由利 国伟主持,身为董事长的何善衡亲莅授课,学员有老职员,还有刚入行的 见习生。      香港工业的腾飞,带动房地产的兴旺。何善衡抓住这有利时机,资助 地产商及置业者。那时,银行业与地产业流行按揭。地产商以自有资金支 付买地的定金后,其余未付大部分地价,则可将所买的土地作为抵押贷款。 地产商不需建好楼宇,就可预售楼花给置业者,所得收入,再分期偿还银 行的本息。银行同时向置业者开办按揭业务,置业者只要付了楼字首期, 便可把所买楼宇作为抵押向银行还贷款本息。      按揭制度大大缓解了地产商和置业者,资金不足的困难,刺激了已成 热潮的地产业迅猛发展。银行按揭以土地、物业作抵押,是一项安全系数 较高的贷款业务。但也有一个明显缺陷,资金回笼周期太长。      华资银行热衷按揭业务,恒生亦不例外。      港府长期奉行高地价政策,土地供不应求,地价日涨月升,这就造成  “炒”风盛行。一些银行盲目贷出巨款,为炒地推波助澜。      还有一些银行见猎心喜,手痒难禁,不惜动用自有资金和存户资金, 直接涉足地产业,像当初廖宝珊一样倾力做地产商,大炒地产物业。      这样一来,实力单薄的中小银行普遍患有贫血症,库底空虚,流动资 金枯竭。甚至有的银行,连存户较大数额的提款都不能及时兑付。不少银 行捉襟见肘,令存户惶然。      银行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殃及池鱼      1965年1月26日,即香港银行新条例实施的两个月后,挤提风潮袭击了 未组成法人的小银行——明德银号。明德银号热衷直接介入地产投机,结 果陷入资金困难的泥淖。小小的银号如何挡得住汹涌的挤提潮,提不到款 的存户在街头哭天号地。      明德银号视同业公会的利率协议为无物,一意孤行奉行高息存款策略。 挤提发生,银号监理专员即对明德银行检查,发现“不仅没有流动资金, 而且没有偿债能力”。3月初,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接管明德银号,宣布其破 产。      港九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存户生怕自己的存款银行破产倒闭,积蓄 化为乌有,慌慌涌去提款。挤提如汪洋怒潮震荡港九,中小银行岌岌可危, 如临末日。      2月6日,1931年成立的老字号华资银行——广东信托商业银行不堪挤 提,现金告罄。2月8日,港府宣布对这家银行实行管制。      这家拥有26家分行的老牌银行的倒闭,加剧了存户的恐慌心理,挤提 再掀高潮。华资银行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信誉危机,汇丰、渣打等外资银 行却风平浪静,稳坐钓鱼船。      众多的中小银行都面临倒闭的危险,其中包括恒生银行。      明德银号发生挤提,何善衡还没意识到自己将赴其后尘。因为恒生并 没像有的银行那样,无节制地盲目卷入地产热。恒生虽巨款在外,总是能 如期收回,何况,恒生的信誉一直良好。 
… 页面 74…

     明德银号倒闭,挤提蔓延,何善衡这才意识到势态的严峻。2月4日, 前来恒生总行及分行提款的人愈来愈多。恒生首脑们紧急动员,一面筹集 现金应付提款,一面派员劝说存户暂不提款。何善衡与恒生首脑门,带职 员分赴各行,向存户解释、担保、奉劝,却无法消除存户的恐惧心理。或 许,是存户对恒生脱胎于银号记忆犹新;或许,是存户对整个华资银行的 不信任,前来挤提的存户有增无减,恒生的存款总额高达7。2亿港元,混乱 局面比当年廖创兴挤提还要可怕!      恒生暴露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众首脑一筹莫展。      事实上,世上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抵挡得往“抽底掏空”的挤提——除 非某些不以黄金、外汇储备挂钩的国家中央银行,可以任意开动印钞机。 这是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总额,不可能相等于存款总额。否则,银行 吸纳存款,拿什么支持存户的利息?      何善衡向一些关系甚密的富商和银行家告急,恳求援助,不见一人伸 出援助之手。穷途末路之际,又向洋行求援,结果汇丰答应帮助,“无限量” 资助恒生渡过挤提潮。      汇丰的帮助是有条件的,获得恒生51%的股权。恒生痛失控股权,但 也免于破产,逃出厄运。      据香港作家何文翔披露,事情发生数年后,香港银行界有人传言,说 恒生出售51%的股权给汇丰,实行上是利国伟的主张。董事中就他一个懂 英语,是他与汇丰大班桑达士讲数(讲价钱)的,而何善衡的原意是出售35 %的股权。      利国伟很坦然地回答道:“这并非我的主张,这样重要的事,是由董事 局作出决定的,但我确是恒生派去跟桑达士谈判的唯一一个人。还记得当 时汇丰派员研究我们的帐目,短短10多个小时,连磋商的时间在内,便完 成了银行史上的巨大交易。”      恒生易帜,被当时媒介引为“不祥消息”。是福是祸,当然得以历史来 验证。                                     因祸得福      2月8日,汇丰银行发表公告:任何银行如感到存户提款压力,它的财 务状况值得给予资助解决,就准备与对方讨论如何协助的问题。      2月9日,港府鉴于挤提风潮汹涌,宣布每一帐户每日最高现金提取额 为100港元,并紧急从英国空运英镑,按1英镑兑16港元的比率在市面流通, 缓解钞票不足的矛盾。      2月10日,港督戴麟趾发表讲话,声明港府财源雄厚,只是暂缺纸币, 但这一情况马上可得缓解,“现在各主要银行联合起来,共同应付,同时港 府将作银行后盾。所以本人谨吁各位市民与银行合作,深赖各位协助以克 服目前不必要的困难。”      挤提风潮慢慢平息下来。      这次银行危机,比4年前廖创兴挤提要严重得多。持续时间长,长达1 年有余。波及范围大,两家银行倒闭,恒生被兼并,几乎所有的中小银行 都焦头烂额,或濒临破产,或元气大伤。汇丰、渣打是这场危机中的大赢 家,地位岿然不动,还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在港府的协调下,资助 
… 页面 75…

并拯救了不少濒临破产的银行。      恒生割肉断腕,改投门庭,现在人们关注的是:恒生在“英国婆婆” 的管束下,是如何做小媳妇的。      汇丰派了4名董事参加恒生董事局,董事长仍是何善衡,汇丰的董事除 参加董事会议提一些建议和参与决策外,并没有干预恒生的人事,行政及 经营管理。恒生银行仍是恒生银行。      这表明,汇丰对恒生原有的经营机制是满意的,恒生蒙此劫难,并非 经营上出现什么大的疵漏,而是受挤提风潮之累;这还表明,汇丰是善意 收购,不像有的收购者,一旦得手,便将猎物拆骨肢解,至少要弄得面目 全非。      自然,汇丰的收购,难免落下趁人之危之嫌,故在同业公会中,有的 会员行指责汇丰。汇丰大班桑达士解释道:“汇丰是一家商业银行。打个比 方,如果汇丰陷于深重危机,华资银行会不会联手起来,无条件、无限量 资助汇丰呢?”      这样的事不曾发生,故没有答案。      且说恒生加盟汇丰集团,有了强大的靠山,信誉马上恢复。挤提前, 恒生的存款总额为7。2亿港元,挤提造成存款大量流失。归汇丰旗下后,挤 提嘎然而止,存户转而去存钱,到这年6月,存款总额翻番,高达15亿港元!      1972年5月29日,恒生银行成为上市公司,共发行股数1000万股,实收 股本1亿港元。其中100万股面额10港元的股票,以100港元的价格公开发售。 结果,在该年内最低成交价为135港元,最高成交价为190港元。到1973年 股价飚升到290港元,几乎是面值的30倍!      汇丰大批收购恒生股票,到1978年底,汇丰占有恒生的      股权由原来的51%升到61%。汇丰对恒生的控制权加大了,      同时,也意味着恒生的资金后盾更强大、更稳固。      1978年底,恒生分行增到35间,员工达3700人,存款总额128,87亿港 元,年盈利2。08亿港元。      其实力,远远超过各华资银行。      1991年,总行搬入新恒生银行大厦,恒生银行的在港分行及办事处增 到124间,并在海外设立多处分行及办事处。1991年,恒生银行总资产达到 2459。7亿港元,股东盈利28亿港元。80年代总盈利超过百亿港元,是汇丰 集团的主要盈利机构,股东受益不菲。      恒生不加盟汇丰,就不可能获得如此飞跃的发展。      当初,恒生易帜,成为华资业界的大悲剧。谁料,频频发生的银行危 机,又使众多华资银行重蹈恒生覆辙,纷纷被外资大银行兼并或参股,“为 仔做孙”,其结局远远不如梅开二度的恒生。剩下寥寥几家独立的华资银行, 均未成大气候,如履薄冰,谨慎保身。      香港言论自由,自然有人谴责港府,说在历次危机中,港府反应迟钝, 甚至有意拖延,为外资大银行吞并本地银行大开方便之门。自然又有人不 苟同这种观点,说港府是行政机构,不是众银行的控股公司,为何每次银 行危机,遭劫难的基本是华资银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此乃商界法 则。      1965年银行危机,造成港府年财政收支出现1。3742亿港元的赤字。 
… 页面 76…

                                    阅世浅淡      恒生易帜,何善衡在董事局会议上深刻反省,引咎辞职,被众董事挽 留。他仍担当董事长,但渐渐淡出日常事务,潜心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及感 悟诉之于文字。      这便是一部很出名的著作 《阅世浅谈》。      有一位作家,对这本书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       “从他的《阅世浅谈》,我们可看出:在待人处事方面,他基本上遵循 儒家的传统,他在书中引了不少礼记、论语、孟子、曾子,劝青年人自省、 立志、勤劳、戒贪念、和善待人、仁义道德。但在经营上,其观念却是西 方现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