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亡清兴六十年 >

第36部分

明亡清兴六十年-第36部分

小说: 明亡清兴六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辖境内的各族部民,都被置于大清的管辖之内。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相等。

  第五,确定攻明目标。后金政权本来僻处东北一隅,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似乎还没有明确制定统一天下的目标。但是,皇太极在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五日,发表《告谕》:

  若谓我国褊小,不宜称帝,古之辽、金、元,俱自小国而成帝业,亦曾禁其称帝耶!且尔朱太祖,昔曾为僧,赖天佑之,俾成帝业。岂有一姓受命,永久不移之理乎!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废为匹夫者,亦有匹夫起而为天子者。此皆天意,非人之所能为也!(《清太宗实录》卷五)

  上述宣言充分表明:第一,引述古代历史,说明偏隅小国可以完成帝业;第二,引述民族历史,说明东北民族小部可以战胜中原大国;第三,引述明朝历史,论证朱元璋原是个穷和尚,也可以成为皇帝,别人为何不能称帝?第四,天道哲理证明,循环往复,历史轮回,帝位易主,没有万世;第五,上天眷顾,佑我称帝,明朝皇帝岂能禁之?

  总之,皇太极要效法契丹耶律阿保机、女真完颜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建元称帝,进军中原,推翻朱明,一统天下!皇太极在这个总战略思想之下,适值获得故元传国宝玺的机会,于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建号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极怀着雄心,部署战略,要同明帝崇祯,争夺国统。二、建立大清

  皇太极建立大清得有个由头,这个由头是什么?这就是从林丹可汗遗孀那里得到了“传国玉玺”。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继承人、其子额哲率部民1000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据说这颗印玺,从汉朝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时还带在身边。他死之后,玉玺失落。200年后,一个牧羊人见一只羊3天不吃草,还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宝玺。后来宝玺到了林丹汗手中,他死后,由其妻苏泰福晋、子额哲收藏。皇太极得到“一统万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认可,自然大喜过望。亲自拜天,并告祭太祖福陵。他认为这是上天的眷佑,要他做一统天下的君主。于是,皇太极在众臣的拥戴下,于天聪十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举行隆重典礼,宣布即皇帝位,正式改国号“金”为“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白玉“大清受命之宝”

  祭告天地大典。十一日,黎明,皇太极率诸贝勒及满洲、蒙古、汉官,出德盛门,至天坛下马,由满、汉两名导引官引领至坛前,向上帝神位立,上香,率诸大臣行三跪九叩头礼,献帛,奉酒。然后,皇太极率诸大臣跪,读祝官捧祝文至坛上,北向跪,读祝文,其文曰:“维丙子年四月十一日,满洲国皇帝臣皇太极敢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神曰: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清太宗实录》卷二八)接着进行一系列庄严隆重的礼仪,祭告天地之礼完毕。同日,举行上尊号、建国、改元大典。





  举行尊号大典。大典在天坛之东设坛举行。皇太极由中阶升坛,御金椅,诸贝勒大臣按左右序列站毕,开始奏乐,众行两遍三跪九叩头礼。

  左班和硕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科尔沁贝勒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和硕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和硕贝勒豪格,右班和硕贝勒岳讬、察哈尔汗之子额驸额尔克孔果尔额哲、贝勒杜度、都元帅孔有德,分别捧宝,按顺序跪献。皇太极受宝,交给内院官,放置在宝盒内。同时,进仪仗列于皇太极左右,众再行两次三跪九叩头礼。

  代善代表满洲、额哲代表蒙古、孔有德代表汉官,捧满、蒙、汉三种文体的表文,宣示曰:“我皇上应天顺人,聿修厥德,收服朝鲜,统一蒙古,更得玉玺,符瑞昭应,鸿名伟业,丕扬天下。是以内外诸贝勒大臣,同心推戴。敬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宣谕结束,又行两次三跪九叩头礼。大家注意,用三种文体宣示不仅是语言形式问题,更是一种政治象征,说明皇太极不仅代表满洲利益,也代表蒙古利益,还代表汉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崇德皇帝不仅是满洲的皇帝,也是蒙古的皇帝,还是汉人的皇帝。总之,皇太极是满洲、蒙古、汉人天下的共主,和当年努尔哈赤已大不一样。

  尔后,祭告祖陵,追尊先祖,大封功臣。十二日,皇太极分叙诸兄弟子侄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讬为和硕成亲王等六大亲王。又分叙外藩蒙古诸贝勒的军功。

  改大汗为皇帝。“汗”即“可汗”的简称,为蒙古语,汉译意为“王”或“帝”。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与蒙古族相邻,受蒙古文化影响很深,故努尔哈赤建国即位之后,称“汗”。但努尔哈赤在一些对明朝或朝鲜的文书中,称“大金国汗”或“大金国皇帝”。实际上“汗”即“帝”。万历皇帝在满文中就是“万历汗”。皇太极继位后仍称“汗”,在满文中,凡大金国皇帝处,“帝”仍用“汗”。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时,汉文书信中所写的“大金国皇帝”字样,曾被袁崇焕指责为议和的障碍。皇太极对此做出让步,曾声明不称“帝”而称“汗”。这是因为在明朝人看来,只有明朝皇帝才能称“皇帝”,“帝”与“汗”是不同等级的尊称。在天聪时,许多汉官给皇太极上奏疏,多称皇太极为“汗”。

  随着金国军政势力逐渐发展与强大,皇太极的尊称由“大汗”向“皇帝”提升,实属必然。因为在女真族的概念中,虽然“汗”即“帝”,但“皇帝”一词,在汉文化中是比少数民族的“汗”为更尊贵的称谓。皇太极在绥服蒙古、战败朝鲜、南攻明朝、北征索伦,屡次取得胜利之后,自然不想仅做“大汗”,而要做“皇帝”。“宽温仁圣皇帝”字样的皇太极信牌

  满、蒙、汉三体“皇帝之宝”信牌

  皇太极在建号大清的同时,接受了满、蒙、汉群臣恭上“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皇太极称“皇帝”,而把出于蒙古语的“汗”,封赐给外藩蒙古的王公。

  改大金为大清。皇太极不仅将尊号“大汗”改称“皇帝”,而且将国号“金”改为“清”。努尔哈赤把国号定为“金”,意在表明自己是中国历史上女真人所建立金朝的后继者。因为金朝是女真人在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用“金”作为国号,既有继承金国事业之旨,也有团聚女真各部之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都崇拜金朝的太祖、世宗。皇太极喜读《金史》,并命将汉文《金史》译成满文。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兵远袭北京时,还派贝勒阿巴泰、萨哈廉到北京西南房山金太祖完颜旻、世宗完颜雍二帝陵去祭奠。皇太极改“金”为“清”,其原因自己没作说明,文献资料如《太宗皇帝实录》、《满文老档》等也无记载。因此后人有不少推测。先讲一个传说:一次努尔哈赤逃难时骑了匹大青马,因跑得太急,马劳累至死。努尔哈赤对马很有感情,说:“大青啊,你是为我而死的,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青。”“清”跟“青”是谐音。那么到底“清”是什么意思?学者至少有五种解释:





  北京房山金朝皇帝陵旧影

  其一,有人从字面上作附会,说“金”与“清”的汉字语音相近。

  其二,有人从历史上作说明,说因为“清”字以往皇朝没有用过。

  其三,有人从阴阳五行加以诠释,说“明”为“火”,“清”为“水”,水能克火。

  其四,有人从萨满文化作解释,“清”就是“青”,两字同音,青天通天,吉祥。

  其五,更有人从民族方面去解释——皇太极声明过,他们不是金国的后裔,当然这里面也包含如果沿用历史上的“金”为国号,有刺激汉族“以宋为鉴”的禁忌。

  这五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朝为什么叫“清”,还是一个历史之谜。

  应当说,皇太极把国号由“金”改为“清”,主要是由于当时形势发展,他本人已不仅是满洲的“大汗”,也不仅是满洲和蒙古的“大汗”,而是满、蒙、汉的“共主”,是天下的“共主”。因此,皇太极要建立一个新的皇朝,改换一个新的国号,以同明朝抗衡,并且取而代之。

  从中国皇朝史来看,当朝的皇帝,改年号多见,改国号却仅见。只是在改朝换代之际,才出现新皇朝的国号。所以,皇太极改国号、改年号,具有政治家之气魄与胆略,也具有改革家之更制与维新。

  改天聪为崇德。在清代12位皇帝中,除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天聪、崇德)外,其余十一帝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这同明朝一样,在明代16位皇帝中,除朱祁镇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外,其余十五帝也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在这里,附带回答观众提出的一个问题:清朝到底有多少年?根据不同情况,清朝年代有三种算法:

  第一种是296年,从天命元年(1616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讲清史的时候,当然要从天命元年说起到宣统退位,这是296年。

  第二种是276年,从崇德元年(1636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因为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年号为清,这样来算就是276年。

  第三种是268年,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这是通史的一种算法,因为前面那段时间明朝已经算过了,不能重复计算。三、清承明制

  人们常说明清史不分家,明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了解明史就不能很好地研究清史。努尔哈赤时期,清朝政权结构主要是借用蒙古的范式,也参照了一些汉族的经验。皇太极时期,特别是崇德以后,改革和完善国家组织的特点是,以满洲政权组织为基础,参酌蒙古历史经验,借鉴明朝模式,架构清的国家组织形式。在进行政权体制改革时,皇太极告谕廷臣“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天聪朝逐步形成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

  设内三院。仿照明朝内阁,设内三院。

  ——内国史院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凡皇帝用兵行政事宜,编纂史书,撰拟郊天告庙祝文,及升殿宣读庆贺表文,纂修历代祖宗实录,撰拟圹志文,编纂一切机密文移,及各官章奏,掌记官员升降文册,撰拟功臣母妻诰命、印文,追赠诸贝勒册文,凡六部所办事宜,可入史册者,选择记载。一应邻国远方往来书札,俱编为史册。

  ——内秘书院撰拟与外国往来书札,掌录各衙门奏疏,及辩冤词状,皇帝敕谕,文武各官敕书,并告祭文庙、谕祭文武各官文。

  ——内弘文院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亲王,颁行制度。

  内三院的官员参预国家机密,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