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远征军史 >

第14部分

中国远征军史-第14部分

小说: 中国远征军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阻敌前进;(4)第5军先抽200师回占梅克提拉、瓢背之线,掩护主力转进;(5)以96师在平蛮纳坚强抵抗当面之敌;(6)该军以棠吉为后方,准备在梅克提拉、他希、带侧打击北犯之敌(按此令漏掉对新22师行动之规定)'注:《中国抗战通史》第339页。'。史迪威、罗卓英的这个命令和计划,将中国军队第5、第6两军分布于长达300余公里的平(平蛮纳)曼(曼德勒)公蹈的若干点上,既不能攻,又不能守,使远征军力量分散,进退失据,陷于更加不利的态势。与此同时,亚历山大接到韦维尔撤退印度的手谕。4月19日,亚历山大、史迪威、斯利姆三人在瓢背会晤,研究形势。亚历山大强调,尽力确保稍埠、皎勃东、密铁拉和塔泽等交通中枢地带的重要性。斯利姆提出,目下日军第33师团正沿伊洛瓦底江河谷深入,是各个击破的良机。因此,应使中国军队增援两线英缅军,对西线采取攻势。亚历山大、史迪威同意了斯利姆的意见,把中国军队第38师、第200师和新22师的一个团派往西线乔克巴当地区,并命令在22日向日军发起进攻。当时,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坚决反对分散使用兵力,力主集中主力于东线,保全远征军总后方腊戍和两大门户东枝和梅苗,但遭到史迪威和罗卓英的拒绝,不得已只得下令放弃平蛮纳会战,致使扭转缅甸战局的机会再度流产,以后的战局直线恶化,陷入顾此失彼的防御颓势之中。
  仁安羌解围战。平蛮纳会战流产后,为了确保曼德勒,按照蒋介石的安排,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进驻曼德勒。新38师师长孙立人是位机警、精力充沛的将军。他同乔治·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史迪威等先后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新38师本来是为保卫曼德勒而来,然而,孙师长在曼德勒接到的第一个命令是:日军第33师团的两个联队将英缅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包围在仁安羌北面,同时占领了仁安羌油田。望速与英军取得联系,以阻滞日军,援救被困英军。
  仁安羌位于缅甸中西部,扼仰光到曼德勒西侧的通道,是一个蕴藏量极丰富的产油区,月产量高达百万加仑。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仁安羌成为英日双方必争之地。英军从普罗美退守仁安羌后,4月16日、17日两天,日军第33师团分别以两个联队绕道英缅军后方,占领了仁安羌油田区。英军自亚历山大上将以下7千余人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中国远征军新38师接到解围之令后,师长孙立人亲自率主力渡过滨河插入仁安羌北侧,围攻日军,副师长齐学启率领唯一的装甲第113兵团乘汽车直趋稍埠以南、滨河北岸堵击日军。经过两昼夜的激战,夺回仁安羌。英军自亚历山大上将以下7千余人全部解围并安全转移,被救的还有美国传教士、记者和被俘英军500余人,并夺回辎重车100余辆、驮马1000余匹。日军伤亡千余人。同时,由于英缅第一师获救,被日军困在滨河南岸的英军第17师也脱离了险境。
  中国军队在仁安羌的英勇成绩轰动了英伦三岛,被英国报纸誉为“暴雨前暂时沉寂中的一道清流'注:周德民:《宁死不屈的远征军师长》载《中华英烈》1987年第5期。'。”英国政府向新38师师长孙立人等将士颁发勋章。英军将士盛赞孙立人和齐学启等人是了不起的中国虎将'注:153'。同时,英、美、苏、印各国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发表要闻,高度评价仁安羌解围战胜利的重大意义,认为这是盟军在缅作战的首次捷音。加拿大人士甚至认为:“日军素称能战,可见中国军队之战绩尤值钦佩,吾人能与此英勇之盟友共为人类自由而战,实为无尚之光荣'注:《大公报》1942年4月25日。'。”但当英军脱险之后,却不顾解救自己的友军,继续向印度方向逃跑。4月21日,亚历山大上将在梅苗会见了林蔚将军,协商不得不从缅甸全线撤退的措施。23日,亚历山大又向曼德勒以北撤退的各兵团发出命令'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第252~253页。':
  一、现在曼德勒铁路以东的中国军按照史迪威中将的命令,为保卫腊戍道路向北方及东北方行动。
  二、该铁路以西的中国军第22师、第96师在第7装甲旅的支援下,目前应保卫密铁拉、塔泽、瓢背地区。
  三、第1缅甸师,第17印度师和中国第38师,在军长斯利姆中将指挥下,目前应保稍埠、密铁拉一线。
  四、另以中国军第28师(第66军第二批进入缅甸的师)保卫曼德勒。
  五、以后,就由伊洛瓦底江渡江撤退时,缅甸军主力掩护通往梦内瓦和耶乌的接近道路进行后退,并以一个支队守备经由帕科库、包密沙河各通往吉灵庙的道路。
  第38师和另一个中国师与第7装甲旅一起在实皆-瑞波道路方面行动。
  其余中国各师沿曼德勒-腊戍道路行动。
  由于亚历山大的这一命令,4月25日,仁安羌再度失陷,致使中国远征军欲血苦战的战果付诸东流。
  东枝攻克战。当东西两线吃紧,放弃平蛮纳会战的同时,中国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力主集中兵力保全中国远征军的基地腊戍的两大门户——东枝和梅苗,不应再作无法充分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史迪威、罗卓英仍坚持将主力部队集中于曼德勒至西线乔克巴当一线,置东线东枝之危急而不顾。4月20日,据远征军侦察,得知西线乔克巴当并没有多少日军,只有大批的英军零零散散在远征军新38师的掩护下狼狈溃退。杜聿明军长再次强调“目前必须集中第5军主力200师和新22师与敌人力争棠吉(东枝),否则棠吉不得,腊戍危急。必须以最大之决心保全棠吉,如敌已占领,必须以全力攻克,如我先敌占领,则必须顽强狙击北犯之敌,使我军主力集中梅苗、棠吉间,与敌作持久战'注: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第29页。'。”日军窥测到中国远征军的漏洞,“乃命第56师团向腊戍方向突进,以切断敌军退路,命第18师团及第55师团分别进出于羊米典(央米丁)之东西两侧地区后,向瓦城挺进;预定在伊洛瓦底江畔,压倒击灭敌军主力'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第210页。'。”由日军第56师团主力组成的机动快速纵队以一天推进120公里的速度奔袭腊戍。第6军暂编55师(师长陈勉吾)和增援第93师(师长吕国铨)分散投入战斗,结果被优势的日军轻而易举地击溃。4月20日,日军攻占罗衣考,东枝告急。此时,史迪威、罗卓英才感到东线的危机,于21日急令第5军200师及军直属部队一部由西线乔克巴当调回梅克提拉转向东枝。该部将士疲于奔命,往返500余公里。23日午后,第5军先遣骑兵团及200师一部到达距东枝约15公里的黑河与日军遭遇,击退日军并于晚上接近东枝日军阵地。24日,200师攻占东枝西、南、北三面高地,突入市区与日军巷战,至晚克复全城。同日,蒋介石自重庆发来“手启”电,要求“腊戍应有紧急处置,万一腊戍不守,则第5军、第66军应以密支那为后方,第6军应以景东为后方'注:林蔚报告书,7143-84。'。”史迪威、罗卓英竟不顾战局的变化和后方的安危,执意坚持在曼德勒会战,接连向第5军发出四道命令:除200师向东面罗列姆攻击以外,第5军直属部队一部,新22师,第96师及第66军均集中于曼德勒,准备“会战”。而日军在4月25日,已越过罗列姆,直逼腊戍,第200师再继续守卫东枝已无多大意义,于是在26日放弃该城。
  从当时的战局演变来看,东枝攻克战的意义是重大的,坚守东枝,不仅可解东线之危,同时可以阻止日军北上攻取中国远征军总后方基地腊戍,为以后的反击提供保障。但由于史迪威、罗卓英始终坚持己见,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东枝重要的战略地位,使中国远征军进一步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从此以后,再也不可能在任何一地组织有效的反击来扭转局面了。
  中国远征军全线败退及缅甸全境的陷落。4月25日,亚历山大、史迪威、斯利姆三人在皎脉西对战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判断瓢背地区的正面抵抗随时可能崩溃,一致认为必须立即渡过伊洛瓦底江撤退。于是在25日夜下令实施撤退作战。在此形势下,亚历山大上将决心必须以保卫印度为主要目标,并于26日告知斯利姆。28日,英印军及中国远征军第38师均渡过伊洛瓦底江,接着占领翁多地区,继续向印度的英帕尔撤退。此时,远征军新22师一部在他希以北30公里处的温丁与敌对峙,200师正在进攻罗列姆,第6军已全部离开公路向萨尔温江以东撤退,日军先头部队已达到细包以南大桥附近,腊戍十分危急。
  中国远征军按照罗卓英当时的布置,新28师主力守曼德勒,新38师守瓦城以西伊洛瓦底江的北岸,新22师及96师分防瓦城以南小河之线。东线第6军自25日后,开始向景东方向撤退。日军先头卡车百辆已到腊戍南110英里的孔海坪,26日推进至南海附近,与新22师接触。27日,中国军队放弃细包,退守腊戍。28日,蒋介石电令,“如可能应抽调瓦城有力部队增援腊戍,先击破其袭腊一侧背,则以后皆易为力,如此瓦城不守亦可。盖此时保腊戍为第一,而瓦城之得失无甚关系也'注:同上,7143-88。'。”但驻在腊戍的林蔚参谋团已匆忙撤离,5天之内竟跑了1000多里,退至滇西的保山。蒋介石的这一命令未能及时收到并传达到各部队。28日当天,日军向驻守腊戍的中国军队新29师发起猛攻,没费多大的劲,腊戍当晚即失陷。腊戍的失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最后一次重大转折,囤积该地区的大批战略物资落入敌手,远征军回国的主要通道也被切断。中国远征军自此无可挽回地走上了第一次入缅作战总溃败的道路。5月1日,新威失守。2日,贵街失守。3日,日军攻陷畹町,分兵进占八莫。4日,向惠通桥推进。
  中路日军自4月18日从平蛮纳向曼德勒进攻,中国军队第96师用原准备平蛮纳会战的阵地进行了8天阻击战。然“所惜苦战结果所取得宝贵时间,我主力军既没有用以掩护撤退,又没有以击破他方之敌。徒使战士之血膏于原野,而于全盘战局上未能发生任何有效作用'注:同上,7143-86。'。”曼德勒地区的英印军在中国军队的掩护下,一路丢盔弃甲,包括全部坦克,在雨季到来之前撤退到印度边境。在曼德勒地区的中国军队也于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并破坏了伊江大桥,计划沿密(密支那)曼(曼德勒)铁路向八莫撤退。
  早在日军第56师团攻占腊戍以前的4月26日,日本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就命令:“攻占腊戍后,应以主力继续沿滇缅公路向怒江一线追击'注:同上,第255~256页。'。”但当时在腊戍至怒江之间有中国军队第28师、第29师,其中28师的主力已被日军击溃,相反,第56师团认为应全力追击撤向八莫、密支那的中国军队主力。当第56师团将此意见上报日军15军尚未得到回复,就以有力之一部沿滇缅公路追击,另以师团的主力向八莫、密支那推进,4月30日开始继续北进。日军第15军司令部于5月3日回电第56师团'注:查尔斯·罗马纳斯、赖利·森德兰:《史迪威出使中国》第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