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日-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步行军开始了。
约摸走了5里地,眼前出现了一条高有20米、长有100米的窄轨铁路桥。俯首往下看,脚底河水大涨,混黄的巨流汹涌澎湃,浪涛滚着浪涛,叫人头晕目眩。
战士们哀求他返回去。
可是,他说:“不要紧,大家跟我来。不要慌,沉着,迈步要稳”就走上了铁路桥。
随行人员极力揪着心,在前后护着他,一步一步挪动脚步。紧张、心焦的几分钟终于流去。
他终于安全走到了对岸。大家这才放心地舒了一口长气。
继续徒步行军。要走到汽车路,还要走多远,大家都茫然。再说先走一步的人们也还没有返回来。
他说,不要再等先动身的人返回来,我们就顺他们走过的路走吧。
走不多远,走到了北岘村。
村里的人们都惊异地望着他们这一伙人。
金正日同志戴着墨镜,夹在人们当中走着,所以谁也没认出他来。村里的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金正日同志会在这种坏天气里徒步走过他们的村去。
走出村去,前面没有路了。原来路已被水冲走或被水淹了,眼前只有一片玉米地,地里的玉米已长了一拃高。
他见走在前面的人们找不见路停步不前,就说:“有什么法子呢,从玉米地穿过去吧!”
他一垄一垄地踩着污泥没脚脖子的地垄走去。
走过玉米地,这回前面又有一道浪涛奔腾的河水挡着去路。他们一行又停下来了。天色已黑,辨不清四周,只有哗哗的水声敲打耳鼓。
该走哪条路?人们犹豫不定。这时,金正日同志说:“沿着铁路走吧。这条铁路通往平壤,沿着它走去,总会出现一条路。大家不要失望,都跟我来。”说完,他往铁路路基登去。
在月黑夜,要踩着枕木走路,他该多苦多累,可是对他来说,失去可爱的战士的悲痛,胜过这一切苦楚,他心痛难忍。
“怎么,一个人会那么轻易地死去?人的命运,真是难测呀!”
这句话,他在路上已经说过几次。
沈昌琓同志曾是只要党有命令,就坚决、无条件地去执行的思想坚定的战士。
他重新组建曾被解散的公安部协奏团,然后使所有节目都以对党的颂歌贯串起来,在金正日同志莅临下举行了首次公演。他为这事高兴得象小孩子似地欢快雀跃。
只要金正日同志出门,他一向给他当“尖兵”,保卫他的安全。
金正日同志每踏过一根枕木,就回忆起可爱的战士的每一件往事,一件又一件没完没了。
终于从前方传来了汽车驶到待命的信号。司机同志们得知金正日同志在这黑夜跋涉几十里险路徒步走来,心里恨死了这变幻无常的坏天气,竭力镇静着焦虑不安的心情,排除万难,把车开到这里来。
时针已指向了晚10点。
他一坐上车,就觉得司机把车开得慢,便亲手握着方向盘用劲踩油门,把车子飞快地驶到平壤。
已故的战士安祥地躺着,他走到灵前,久久地凝视着死者的面孔。
他竭力抑制由于极度悲痛要喷发的呜咽,低声地叫了几次死者的名字。沈昌琓同志如在往日,一听叫他,就会象弹簧一样跳起,立正报到,然而此刻,他一声不响,静静地躺着。
金正日同志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悲痛,用手帕掩着脸转过身去了。
哀乐声,使人肝肠俱裂。在场的战士们脸颊上,扑簌簌地落下了眼泪。
忠诚的战士虽已停止呼吸,但他生前的夙望,如愿以偿,将永远活在他最亲近的人的心里,活在象大海般宽阔无边的金正日同志的回忆的海洋里。
革命烈士子女
1967年8月下旬的一天,有一位干部出乎意料地接到了金正日同志打来的电话。
“我已向金日成主席做了报告,他老人家也指示,要把你送到外国去治病。你要赶紧做出发准备。”
接着金正日同志告诉他,主席得知你患病,很担心,总放不下心,并把他老人家所说的一席话转告了他:我就怕他学他父亲的秉性重蹈他父亲的覆辙;他的父亲本来秉性清廉耿直,得了重病却瞒着人,到头弄得我们措手不及,没办法救治,我担心他也走他父亲的老路,弄得我们连他也失去,所以要求你们赶紧采取措施,给他治病。
金正日同志接着说,听说你的夫人也天天发低烧受折磨,这次要同去受治疗才好。同时给他指定了起程的日子。
那位干部是抗日革命烈士的子弟。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革命家,从抗日革命斗争时期到解放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一直为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竭尽忠诚,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位干部和妻子忙着准备行装,但因为不能带孩子们去,不得不思虑安置的办法,最后,决定把孩子们暂时寄养在亲戚家。他们留下五岁的小女儿出门,心里不免有些挂牵,可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狠狠心离去。
出国那一天,他们夫妇到了机场。
金正日同志却先到了一步,他象打发儿女出国的父亲一样,亲自上飞机检查一下起飞的准备情况,并叮嘱乘务人员好好照顾他们夫妇,然后走下了飞机。
他们夫妇走前一步,正要向他致意作别的时候,他抬眼向四周搜寻,好象在寻找什么人。
他们以为可能有人和他们同机出国,他在找他,可是出乎意料,他问他们:
“怎么不见秀英?”
他问的是他们的小女儿秀英。
“我们把秀英寄养在舅舅家啦。”
他一听这话,现出惊诧的神色问:
“你们把那孩子留下来了?”
接着,面带忧虑的神色焦急地说:
“我没有跟你们说,抱着秀英照一张相片起护照?糟糕,我竟忘记告诉你们”
他自言自语,心里在万分焦急,过后向他们说:
“就算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不是可以向我提一下吗?做父母的,哪有象你们这样狠心的。就算安同志是过得去的吧,大嫂丢下还不懂事的小女孩儿出远门,心里能安然无忧吗?治病,不能光靠服药啊!”
他们夫妇听到那句句饱含着深情厚爱的话,喉咙梗塞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在金正日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他们夫妇到某国受医术高明的医生的诊治。
他们夫妇到离祖国有几万里的外国去治病,金正日同志常常给他们挂长途电话,了解他们治病的情况,还告诉他们国内的各项消息。
他们受完第一阶段的治疗后,他挂长途电话了解情况,高兴地说,这一阶段的治疗效果很好,那就可以放点心了。
他们在外国,随着时间日多一日,随着病情好转,想念祖国的心情也就越发殷切。他们惦念着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们,尤其惦记刚五岁的可爱的小女儿,对她更是没有一刻不放在心上。
他们无论听到掠过此地白沙滩上的松树梢的风声,或见到开在草原上的一朵不知名的花,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祖国山清水秀的风光和芳香馥郁的花朵,感到时光难耐。
这样等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新年前几天的一天,驻该国的我国使馆一位外交人员忽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那位外交人员首先告诉他们,金正日同志刚才挂长途电话了解了他们的治疗情况和他们在国外的心情,接着转告了金正日同志满怀深情的话:“他们是会思念祖国的。怎么会不呢?留下刚五岁的女孩的母亲,心里更会难受的。叫他们继续留在外国,恐怕会招来相反的效果。让他们回国,跟孩子们一起过年,受治疗是会更有帮助的。请你转告他们,我要派专机接他们回国。”
在大同江畔观日出
在党中央委员会某部工作的一位革命烈属出国执行公务回来后,接连忙乎了好几天:要写出国工作总结报告,还要处理在这一段时间积压在部里的日常工作。他熬了几夜,两眼带血丝,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疲乏极了。
这一天,他跟往常一样;在办公室熬夜处理工作,不觉过了凌晨四点。
这时,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
原来是金正日同志挂来了电话。
他在电话里,责怪他到这个时候还没有下班回去,并告诉他说,要马上收拾好文件到正门等他。
这位干部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便立刻收拾一下,向正门走去,不料,金正日同志已坐在轿车上等他。
“今天,搞得太晚了,快上车吧。”
他亲手打开车门,亲热地邀他上车。
车子驶离党中央办公楼转到大路时,金正日同志象谈家常一样问他:
“你现在回去,还能熟睡吗?”
那位干部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睡不熟啊。再说,我那小儿子不睡早觉,天不亮就起来捣乱”
“是吗?
他可能第一次听到这些事,惊异地这么反问一句,忽然把方向盘一拧,汽车转向大同江方向弛去。
“那么我们到那边,呼吸呼吸早晨的新鲜空气,等一会儿,在大同江畔看一看日出怎么样?”
“那样很好啊!”
轿车沿着大同江畔徐徐向上游驶去。
“这是清流壁,再过一两小时,太阳就会从东方升起的。”
说完,刹住车,为难地说:“怎么度过这一段时间才好呢?”想了想便继续说,我们索性躺下来谈谈话好不好,便亲自动手放下座椅靠背躺下来,叫那位干部也学他放下靠背躺下。
于是那位干部学着他,躺下来,把全身深深地埋在椅子里,金正日同志深情地望着他,轻声地谈起了话。
四周夜幕笼罩,天上晨星闪烁,大同江水蜿蜒流去,那水声犹如摇篮曲。
车里,暖和舒适,象摇篮一样。
金正日同志谈了一会儿,故意装着疲乏,用睡意蒙眬的语调说,困了,我们打个盹儿。
那位干部生怕打搅他睡觉;极力压低呼吸声,静静地躺在那里。他已熬了几个通宵,睡魔袭来,不知不觉地熟睡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位干部在睡梦中忽然感觉到阳光在透过车窗射进来,睁开了眼。
不觉天亮好久,太阳已经升的老高,可是金正日同志却不在车里,只有他铺过的毯子盖在自己的身上。
那位干部慌忙起身,打开车门走下来。
“怎么不多睡一会儿,就起来了?”
从背后响起了他的声音。那位干部回头一看,他满面笑容地站在那里。
“睡了一觉,觉得怎么样?”
那位干部毫不拘束地回答说:“浑身有了劲,头脑也清醒多了。可是”
“可是又怎么啦?”
“没有捞着看日出”
那位干部搔着后脑勺说。金正日同志见他发窘,呵呵地笑着说:
“你贪心可不小,还在惋惜没捞着看日出。”
说完,他又豪放地一笑,说:
“在大同江畔观日出,这是我所需要的,而你呢,是需要睡一觉。”
他脸带开朗的微笑接着说,我不久前看过一出革命歌剧要把它的几个场景修改一下,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方案,可是,今天坐在大同江畔吸了新鲜空气,脑子一下子开了窍,想出了好的方案,而你呢,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么看来,我们在大同江畔观日出,对你我都大有好处啊!
办喜事
1980年1月中旬的一天,抗日革命战士柳京守同志的二儿子要办喜事了。
当天,为新郎新娘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