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指南录 >

第54部分

指南录-第54部分

小说: 指南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阵江风出来,战舰晃了晃,小伙子没有留神,一把落空,身体笔直地坠了下来。

“完了”,围观者蒙住了双眼。

甲板上猛然伸出一张巨网,几个士兵拉着渔网,将半空中落下的人影接住。失败者红了脸,向围观众人抱了抱拳,转身跳下甲板。

“等一等,你还有一次机会”,一个手臂上绑着绷带,脸上带着未愈合的刀疤的年青将领,拦住了他的去路。

“还有?”失败者迟疑道。

“怎么,怕了?”军官眉毛一挑,眼神带上了几分不懈。

“谁怕,来就来”,失败者再度跳上甲板,顺着缆绳上爬。这次,他的速度慢了许多,每一次换缆绳,都十分稳健。在重重缆绳间,慢慢靠近了桅杆顶。手一伸,够到了桅杆顶的小旗。

围观的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这么高的围观,这么密的缆绳,大伙第一次见。这是文大人利用福州港内战船改造的船,只有十艘,据破虏军官兵说,文大人要自己组织一支船队。只是这支舰队的规模也太小了,无论与当时的大宋海上行朝的庞大舰队相比,还是跟北元的舰队相比,这支舰队都是小不点儿。

“疯子,十艘战船也能组建船队”,围观者当中,有人暗自摇头。在第一个登顶者的带动下,陆续有年青人开始挑战船桅,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功者立刻被领到一边,登记姓名、领第一笔预先发的军饷。而失败者,则被奉送茶点,欢迎他们休息好了再来。

“文大人做事,又是我们这些俗人能看得清楚的。你看他克邵武,破页特密实,兵不血刃下福建三州,那一件不是匪夷所思,依我看,这支舰队虽然小,肯定有小的道理,你没见,破虏军一万多人,照样打得三万多元军找不到北么!”有人低声替文天祥辩解,在很多人,特别是读书人眼中,此刻,文天祥就是他们的偶像。提笔能写锦绣文章,上马能替君王平定天下,文武双全,这是多少少年人的梦想。

“倒也是,说不定文大人是故意示弱于敌,你看这江面上的船,与原来的船就不一样,不会藏了什么机关吧!”被反驳者也不气恼,望着江面说道。此刻,破虏军第一支舰队就泊在江面不远处,高耸的桅杆,洁白的布帆,无一不显出它与众不同。

与江面上大多数木帆商船比,这支舰队的确有些特殊。

它只拥有十艘战舰,其中四艘主力舰由福船改制而成,以破虏军制造弓箭、火炮的专用军中尺寸来衡量,主力舰长三十二米;水线长二十七米;甲板宽十米五;型深五米;吃水三米七五;排水量一千五百料(一料大约为九十二点五斤)左右。(此数据根据福建出土的宋代海船而来),拥有十二个水密舱,一个轮舵。

根据文天祥的建议,战舰改装成了三桅,将常用的木帆改为了布帆,每个桅杆上挂大横帆三面,辅助小帆十多面。

而六艘辅助舰则以港口中的广式铁栗木船改制,上宽下窄,状如两翼,前桅杆与主桅挂横帆,后桅挂三角纵帆。

有好事者在战船试航时偷偷测算了一下,布帆战舰的速度几乎是原来福船的一倍半。如果在战场上与元军舰队相遇,即使不能力敌,也能凭借自身优越的性能,远远地将敌人抛在身后。

文天祥当然不是为了“跑路”才不惜一切代价,改造了这几艘战船。

破虏军打下福州的动作太快了,当它获得入海口时,远在流求(台湾,宋称流求,与琉求群岛一字之差)苏家承诺的新式海船还没下水。

但文天祥已经没有时间去等,他知道,自己正在与文忠记忆中的历史赛跑。只要停下来,就会被历史的巨轮追上,碾碎。

由刘子俊、何时、陈子敬、谢枋得四人组成的破虏军情报系统已经开始高速运转,每天都有外界的消息不断从各地,通过各种渠道送到福州。

外界的形势万分严峻,连年的征战,已经耗尽了大宋最后一丝元气。各地的抵抗力量在元军的打击下,纷纷失败,每天,都有悲剧在上演。

景炎三年二月,元兵大举进攻重庆,布哈督、汪良臣等兵入重庆,李德辉遗书张珏曰:“君之为臣,不亲于宋之子孙;合之为州,不大于宋之天下。彼子孙已举天下而归我,汝犹偃然负阻穷山,而曰忠于所事,不亦惑乎?”

张珏不肯投降,汪良臣造云梯、鹅车,亲自攻城,激战三日。都统赵安投降,替元军打开了大门,张珏巷战失败,服毒自杀。

同月,被包围达半年之久的泸州粮尽,为元万户图们达勒所破,安抚王世昌自经死。

三月,东川副都元帅张德润破涪州,大宋守将王明及总辖韩文广、张遇春等人被俘,不肯归顺,先后被杀。

一寸江山一寸血。分散在各地的大宋英雄们,用生命捍卫着这个文明最后一缕希望。。

第二卷 余晖 拔剑 (八下)

拔剑(八下)

拔剑八下)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都与文忠记忆中的历史毫厘不差。

但有两个事件,于文忠记忆中的历史出现大相径庭。

第一个就是破虏军在福建北部地区的一系列胜利。可以说,破虏军这支凭空出现的武装力量,打破了元军在福建、广南的整个布局。

第二件脱离了原来历史的事件就是,大宋行朝没像历史记述的一样,如期在广南东路登陆,收复广州,而是至今还飘荡在海上。

文天祥知道历史为什么发生了这种偏差,按文忠的记忆中的历史记载,在景炎三年,许夫人与陈吊眼率领各路义军勤王,带领义军十万余人与元军大小二十余战,最后在百丈浦会战中,许夫人阵亡,元军损失过重,不得不后退修整。海上行朝由此才能在崖山安顿下来,开始了最后,也是最长的一次驻跸。

而由于邵武会战的展开,许夫人和陈吊眼都赶到了邵武,历史上的百丈浦会战因为当事人的缺席,错过了其应该发生的时间。

所以,元军继续留在广南,围堵大宋海上行朝的登岸之路。而大宋继续在海上飘荡,每次泊岸补给的时间都不敢超过十日。

可以说,历史在破虏军诞生那一刻,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文忠记忆中的事件,越是靠近破虏军,受到的影响也越大。

如果脱离自己的躯壳,以文忠的眼光看历史,在文忠记忆中的历史可以看做一盘棋,执子的两边,一边坐着的是代表野蛮游牧文明的北元,另一边是农耕文明发展到极致而向商业文明摸索的的大宋。

在文忠的记忆中,这盘棋,显然是大宋输了,输了个干干净净。

现在,文天祥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化身为蝴蝶的庄周,对庄周曾经做过的事情,进行的一次复盘。

不知为什么,在复盘中途,大宋一方多出了一粒子。

无论这粒棋子多么微不足道,此刻,整盘棋必须重新来过。执白的北元需要重新考虑战术,执黑的大宋也必须重新布局。

所有的步骤,都不会再重复。

也就是说,文忠记忆中的历史,对文天祥的帮助,会越来越小。因为黑白双方,肯定都不会坚持原来的下法。

不知什么时候,文天祥已经学会了变幻着文忠和自己的两个角度看问题,穿越了历史的目光,深而博大。

理解越深,对这个文弱的文明,也越依恋。

拥有文官政治、契约萌芽、大规模印刷、远洋贸易和民族意识的大宋,绝不应该接受文忠记忆中那个结局。

虽然文忠的记忆中,元灭宋,是因为宋自身的腐朽,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但文天祥却固执的认为,大元对宋的征服,是野蛮征服了文明,而不是文明同化了野蛮。

如果中国在宋代的萌芽能持续下去,中国绝不会一次次坠入历史的循环中,周而复始地重复那些外敌入侵的悲剧。

宋代已经形成的土地契约关系,也用不着文忠记忆中,通过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大清的“摊丁入亩”来重复。

拥有了印刷技术的华夏,也不会等到文忠那个时代,依然让目不识丁的文盲,占据人口的绝对比例。

宋代对政治对手放逐而不是从言论到肉体一并消灭的做法,直到文忠那个时代,依然没有做到。

宋代开始的大航海,比西方世界早了数百年,如果不是被北元铁骑打断。第一个发现美洲的,应该是中国人。

在整个人类的黑暗时代,东方出现了走向近代社会的萌芽。但这一切,出现得太早了,被蒙古人的马蹄彻底毁灭。

一个民族的悲剧,出现一次已经够了。

所以此时文天祥的大都督府,几乎夜以继日的运转。每天在那里发出的命令有上百条,汇集到那里的公文,也有上百件。

有些革新是凭借文天祥的个人威望而推行的,如新式兵制。破虏军整顿过后,建立了八个标,和一个水师。每个标的低级军官都定期去军官教导队去培训,由专人讲解战术、军略和为何而战的道理。普通士兵则在读书人的指导下,学习识字,书写。

有些革新措施的推广,则依靠其背后巨额的利润。如利用水利传动设备的大型作坊、工厂。为了给部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丞相府从破虏军辎重营抽调好手,专门成立了一个科技部,负责将一些军中使用的设备改为民用,并将一些在邵武制造的新鲜设备改进,推广。

有些革新措施,则依靠铁腕手段去开拓,打下福州的第二天,文天祥下令拆除了福建北部,建宁、福州、邵武等地的一切大宋或北元设立厘卡,在破虏军控制地区,实行了一税制。所有在破虏军控制地区的货物,只要到指定部门交一次印花税,即可通行。其他各地不再征税。所有交给官府的田赋也被废除。包括分给百姓的官田,也不收分毫。

霹雳般的革新手段,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人们议论,不解,甚至非议。就连对文天祥一向支持的陈龙复和邹洬,在清晨例会碰头时,转弯抹角地提醒文天祥,让他注意天下人的议论,和朝廷方面的反应。

“如果我们坚持原来的制度,能拯救这个国家么?”文天祥在文武官员面前问道,声音低沉而苍凉。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大宋因什么而走到这步,公认的结论是,谢太后昏聩,贾似道误国。但为什么这个国家百余年来,执掌朝政的除了秦桧就是贾似道之流,没产生一个赵普、寇准那样的名相,这个问题没人能解释。

“如果大宋还在太平盛世,我慢慢告诉大家,甚至写一本书来,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现在,我们时间不多,请大家再相信我一次!”文天祥见大伙不说话,郑重地说道,目光中除了企盼,还有信任。

如果遵循原来的道路已经被失败的先例而证明,就必须改变,否则就无法在这次残酷的民族竞争中获胜。

“可丞相,天下……”陈龙复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把溜到嘴边的话说出来,文天祥的一些革新措施,已经触犯了当地很多豪门的利益。大批佃户在破虏军的主持下分到了无主之田,大量流民被招募到破虏军的工厂里做工,导致福建北部的大户豪强的土地没有足够人手租种,地租一降再降。很多拿了东家银子的无赖文人已经开始私下活动,写文章来批判文天祥的这些举措。

“天下悠悠之口是么!”文天祥笑着拍拍自己的光头,“我们做了这么多不合时宜的事,此刻才注意天下悠悠之口,不已经晚了么。百姓们得到了实惠,自然明白谁是真正的对他们好,圣人之意是让百姓丰衣足食,而不是让他们为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