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大唐-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纳隆与莫离两大谋士早已在内书房里等候着了,本正小声地交换着意见,突地见到李贞大步行了进来,忙各自站了起来,招呼了一声。
二位先生都请坐罢。李贞点了点头,算是回了礼,径直走到上坐了下来,眉头微皱地看着两大谋士,语气稍显焦躁地开口道:事情的经过想来二位先生都知晓了,此事绝对出自老四那厮的手笔,是本王大意了,不提也罢,该如何应对,二位先生便请直言好了。
纳隆与莫离互视了一眼之后,由纳隆先开了口道:殿下所言甚是,此事确像是魏王殿下所为,某若是料得不差,死去的两名牢子中必有一人是魏王殿下的死士,该是此人逼迫林承徽自尽无疑,魏王既然敢如此行事,自是已抹去了线索,要想拿到相关之证据可能性实是太渺茫了一些,某不建议殿下派人去查,值此形势微妙的当口,一动不如一静,某以为陛下心中必有定数,殿下只需稳住阵脚,由圣上去安排好了。
这一条本王心中有数,只是林阿雅这贱货竟然以死来诬蔑本王,着实可恼至极,若是不想法加以遏制,一旦传扬开去,恐多生意外,可否在那份遗书上作些文章?李贞自是清楚纳隆的推理极为有理,可还是担心那份子虚乌有的遗书会遭人口实,这便试探地问了一句。
不可。纳隆还没答话,莫离抢着接口道:殿下这是关心则乱矣,殊不知欲盖弥彰乎?今上何许人也,又岂是如此好欺瞒的,盲目出手之下,反倒易惹出是非来,倒不如静观其变来得稳妥,且某以为魏王此举之真意到不是要嫁祸于殿下,而是为了拖延时间,某料定魏王那头一准还有后继之手段在,殿下须得小心谨慎为妥。
争取时间?有道理!老爷子一生经历的风浪多了去了,又岂是这等嫁祸的小伎俩能骗得过去的,唔,就让老爷子自己去烦心也未为不可,可老四争取那么点时间想整啥名堂?为相州一案翻案?怕没那种可能罢?那他这个以拖待变所等的变又该是怎个变法呢?李贞心头一阵烦躁,坐不住了,起了身,来回踱了几步,默默地思考了一番,却依旧抓不住问题的核心所在,无奈之下,只好看着两大谋士道:老四这厮拖延时间是有何后继之计?
不好说。莫离轻轻地摇了摇手中的羽毛扇,好整以暇地开口道:若某是魏王,当有数种可能来扭转当前的不利之局面,其中最为有效的便是造势!
造势?李贞轻轻地重复了一句,突地想到了一种可能性,眼神陡然间便凌厉了起来
第四百零九章你方唱罢我登场(上)
7o67
如果说政治是一场博弈,尚能有个彼此间的妥协,从而达到双赢的话,那么夺嫡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胜利者有也仅有一个,赢家通吃一切,而输家往往就是尸骨无存的下场,甚至还得背上千年的臭名,为了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自也是必然的选择,其间的惨烈自是可想而知的了,很显然,夺嫡之路是一条不归之路,一旦踏了上去,再想回头,已是绝无可能,大浪淘沙之下,能存活至今的又有哪一个会是简单的货色,无论是谁,哪怕是强如李贞这等人杰,只消露出了一丝的破绽,迎接他的绝对是暴风骤雨般的攻击,一个不小心之下,阴沟里翻船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随着诏狱血案的上演,一场政治风暴开始了!
贞观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诏狱血案之次日,本该严格保密的案子竟走漏得满大街都是了,不止是官场,便是连民间也都传得沸沸扬扬地,各种说法之版本竟有数十种之多,无论是升斗小民还是官场显贵都在热议着此案人总是同情弱者的,尤其是死去的弱者,于是乎,在各种传闻中,认定林阿雅是被冤枉的竟占了一半还多,更稀奇的版本竟然传言林阿雅与李贞、李治兄弟玩起了三角恋,好一部兄弟争风吃醋之传说,隐隐暗指李治是因爱生恨,害死了李治又将林阿雅灭了口,天晓得李贞远在塞外,又如何能跟深处宫闺的林阿雅产生恋情的,偏生这等扯淡的离奇话,信者还真有不老少的,大体上也就是人有猎奇之劣根性在作祟罢了。
民间的众说风云尚是小事,大体上也就是茶余饭后瞎扯一番罢了,倒也无人傻到会去为林阿雅玩甚子集体喊冤的地步,再说了,李贞头那顶大唐贤王的赫赫威名着实不是盖的,那等横扫塞外,开疆辟地之丰功伟绩百姓无不咸服,大家伙也就是编着法子乐呵一把罢了,谁也不会当了真的,可官场却不同于民间,闻风而动者着实不少,先是监察御史王正凛领衔、数十名大臣附署,明章拜,弹劾大理寺疏于防患,致使血案横生,并弹劾越王李贞污人以罪,致使无辜之承徽林阿雅含恨自尽,接着又有监察御史姚鹏亦联署数十朝臣上本弹劾大理寺卿孙伏伽玩忽职守、草菅人命,并弹劾越王李贞妄动无名,迫害无辜,请求圣裁云云,真可谓是弹章满天飞,谣言遍地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怎个纷乱了得?
值此众说风云间,李贞这个当事人却宛若无事人一般,该干啥依旧干啥,从一大早起便到了刑部坐班,除了处理公务之外,便是筹备着审结相州军粮一案,无论是前来探听虚实的朝臣们,还是前来表示支持的亲近朝臣们,都无法从李贞口中得到哪怕一星半点的消息辩解?没有必要,这等事情越要辩解,只会越描越黑,倒不如啥都不说来得好,至于旁人要说什么,嘴长在别人身上,李贞管不着,也不屑去管,至于弹劾么,李贞也一样没放在心上,他就不信自家老爷子连这么点小伎俩都看不穿,该如何处理此事自有老爷子自己去烦心,李贞压根儿就懒得去费那番心思的。
李贞能沉得住气,那是因为他确信自己并未做错什么,别看那帮子兄弟们这会儿闹得欢快无比,其实压根儿就拿不住李贞的把柄,由他们瞎折腾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会儿该头疼的是老爷子,而不是他李贞,当然了,李贞也不是甚事都不关心的,毕竟这场风波只不过是表面上的玩意儿罢了,诸位兄弟们私底下的勾当才是事情的关键之所在,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该着手去做的准备工作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只不过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暗底的事情,自是不能摆到桌面上来玩的此时的旭日已然在纳隆的主持下动员了起来,就等着一场好戏上演了。
李贞不急不躁,那是因为他知道后头有自家老爷子在顶着,可李世民身为皇帝却是无处可推脱了,事情闹到这等地步,李世民可就是彻底生气了,老爷子这么一生气,那后果自然就严重得很,因此而要倒霉的人可多了,这不,那两位率先上了弹章的大英雄此时正跪在了甘露殿外,身边还站着数名的羽林军士卒,瞧那些个羽林军官兵们脸上的煞气,怎么看也不像是在保护这两名英雄,监刑的意味之浓烈便是傻子都看得出来,至于李世民自己却在大殿中对着一帮子朝廷重臣们作着呢。
胡搅蛮缠!尔等一个个不思政务,却喜无事生非,朕有尔等如此忠心之栋梁,实是开心得很呢。李世民口中说开心得很,可那铁青的脸色却明明白白地指明了这不过是句反话罢了,那等前所未有过的尖刻之语气生生令满殿的大臣们都觉得面上无光,然则谁也不敢在这当口上出头辩解一声,只能是各自苦着脸,垂头听训。
孙伏伽,尔说与朕听听,为何好端端的人交到尔之手中,竟会有此等蹊跷事情生,嗯?李世民了通火之后,将目光投向了站在群臣队列末尾的孙伏伽,毫不客气地喝了一声,语气之生硬听得能令人起鸡皮疙瘩的。
老臣失职,请陛下惩处。孙伏伽哪会不知晓这桩蹊跷事纯粹就是一起子皇子们闹腾着夺嫡所整出来的勾当,可知晓归知晓,这话却是无法当众说出口来的,此际面对着李世民的怒火,孙伏伽除了低头认罪之外,还真没别的办法,谁让此事生在诏狱中呢,身为大理寺卿,孙伏伽自是难辞其咎的,可其心里头却着实委屈得很昨日之因结今日之果,若不是李世民自个儿先做了个夺嫡的坏榜样,又让李治那个最无能之辈去当了太子,又怎会有后头如此多的事端?就一起子皇子们手中的暗底势力之强大,又岂是他孙伏伽所能应付得过来的。
失职,哼,好一个失职,朕瞧你是丢了魂了,传朕旨意:大理寺卿孙伏伽玩忽职守,着罚俸半年,限十日内侦结诏狱一案,若有延误,定当严惩不贷,诏狱之典狱流三千里,永不叙用!李世民愤然拍案而起,板着脸下了口谕。
李世民此言一出,满殿大臣无不为之动容,只不过不是因此处罚太重而心寒,恰恰相反,这等处罚简直跟隔靴搔痒无甚区别,纯属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之举罢了,如此一来,满殿大臣们立时醒悟过来,敢情李世民这是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一旦确定了圣心之所在,大家伙的心也就全都放宽了,各自的脸色也都好看了不老少。
臣领旨谢恩。孙伏伽也没想到李世民的所谓处罚竟是如此之轻微,愣了下神,这才紧赶着谢了恩,默默地退到了一旁,心里头却已经开始琢磨着该如何将东宫一案彻底了结为妥了。
启奏陛下,储君乃是国本所托,东宫之位不可久悬,臣恳请陛下早日立储,以安朝野之心。孙伏伽刚谢了恩,左仆射房玄龄便即站了出来,高声禀报道。
房玄龄此言一出,诸大臣立时为之色动,人人皆是精神为之一振,全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望向李世民的目光中陡然间热切了许多,即便是甚少在公开场合言事的右仆射长孙无忌也凝神注目了起来。
立储自然是要立的,否则的话,李世民也不会将诸皇子全都召集回京,可立储一事却不像菜市场买菜那么简单,须得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纵使是李世民身为皇帝,也不是想立谁便能立谁的,尽管李世民心中早已有了人选,却也不可能一下子便端了出来,否则的话,一旦引起朝野动荡,那可就是得不偿失的事了,值此东宫迷案未破之际,着实不是立储之最佳时机,故此,一听房玄龄将立储这么个敏感的话题抬了出来,李世民脸色登时就有些子不好看了起来,沉着脸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李世民可以不开口,可房玄龄却不能不说身为宰相,自是负有平衡朝局、辅助帝王之责,眼下朝中五宰相中的侍中刘洎如今停职在家,在相州军粮案没有水落石出前,他是不可能回朝的,而中书令萧瑀又刚告老辞官,至于剩下的三位宰相中,除了他房玄龄之外,长孙无忌素来不轻言,自是不可能开这个口,而一向以长孙无忌马是瞻的诸遂良又是个靠不住的货色,如今朝局虽尚算平稳,可暗潮却是汹涌至极,在房玄龄看来,诏狱血案只不过是个开端罢了,再这么拖延下去,没准玄武门之变又得再上演一回了,而这是房玄龄绝不想看到的局面,故此,哪怕李世民气色再不好看,房玄龄也得出言进谏,此乃为相者之职责所在罢。
陛下,储君一日不立,国本则不固,老臣恳请陛下早日定立储君,以安天下之心。房玄龄认真地看着李世民,再次出言劝谏道。
若是旁的大臣提出此议,李世民大可置之不理,可房玄龄乃是一宰相,他连着两番提出此事,李世民可就不能不答了,只不过李世民想的不单是此时朝局的稳定,而是开始考虑将来政权的平稳过渡了,如此一来,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