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个人的抗日ⅱ >

第543部分

一个人的抗日ⅱ-第543部分

小说: 一个人的抗日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巴两军在亚克尔运河对峙,看似陷入了僵局,但巴军和南洋联邦援巴部队却在暗中进行着攻击的准备。九月二十五日,巴军在拉合尔以南地区突然起猛烈进攻,在空军支援下一举杀进印度国境,攻占了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而在克什米尔,得到坦克和火炮加强的巴军第12步兵师,在一部分援巴空军的掩护下,由马利克少将指挥,从乔里安出动,向克什米尔府斯利那加攻击前进。
    借势而动,双管齐下,巴军趁着印军遭到惨败,后备军队还未赶到时动攻势,力争在国际调停前取得更有利的姿态。当然,如果能用武力解决克什米尔问题,那是最理想的结果。
    在克什米尔府斯利那加郊外的瑞提那要塞,印巴两军进行了jī烈的战斗,在生死搏斗中,两军士兵都爆出令人惊骇的宗教狂热,喊杀声震天动地。为了阻击轰鸣前进的巴军坦克,被bī无奈的印军使用了ròu弹战术,印军士兵冒死接近巴军坦克,用炸yào包炸毁了冲过来的第一辆坦克,随后,又炸毁了第二辆。但是,巴军推开被炸毁的坦克,继续起冲锋,相继占领了瑞提那周围的许多地方,使印军陷于被动。
    九月二十六日下午三点,巴军使用了刚刚运抵前线的车载火箭炮,将如雨的火箭倾泻在印军阵地上,使印军阵地变成了一片火海。随后,南巴联合出动了近百辆坦克,在武装直升机和喷气战斗机的支援下,起了决定xìng的进攻。印军在对手强大的攻势下,伤亡惨重,瑞提那要塞被巴军夺取,斯利那加的最后一道屏障被击碎。
    六点三十分,南巴联军的坦克开进了斯利那加,越城而过,连夜追击溃逃的印军部队。而失去了战略支撑点的印度军队在钢铁洪流和空中战机的联合打击下,溃不成军,由于战场húnluàn和来不及撤退,印军不仅遗失了大量重型装备,而且大批士兵被追击而来的南巴坦克部队迫降。
    在斯利那加通往南部腹地的公路上,到处是被击毁的坦克、装甲车、汽车残骸,燃烧的火光象一支支照路的火炬,绵延十几公里。在火光照耀下,被空袭炸死的印军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倒卧在公路附近,而溃逃的士兵满脸惊恐,麻木而机械地向南逃跑,南巴空军的战机不时呼啸着飞来,然后肆无忌惮地用机炮、火箭和机枪杀戮着这支斗志全无的败军。
    对于每支战败的军队来说,结局都是悲惨的,一旦士气全无,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身边不断倒下的同伴,耳边的爆炸和惨叫,一切都jī不起失败者的意志,他们象一群行尸走ròu,脑中只有一个念头:走,走,走出这血腥的地狱。
    *www。
第三百零九章 南亚的复杂关系
    电子书下载功能暂停使用!预计需要到下周完成!
    第三百零九章南亚的复杂关系
    侵略者从来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得手时洋洋得意,恃强凌弱;而一旦失败,又会拼命抵赖,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WWw!
    在发动战争时,印度人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超巴基斯坦,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首先,印度的飞机有七百多架,而巴基斯坦只有不到两百架;其次,印军的常规武器占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坦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要胜过巴军;另外,印军的人数也要比巴军充裕,动员能力也超过巴军。
    由这样的理论推断出战争的乐观前景,似乎不无道理,但战争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世界战争史上也不乏以弱胜强,以小击大的战例。再加上南洋联邦的倾力助战,低估了这个意外因素恐怕是印度人所犯的最大错误。
    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落入了巴基斯坦人手中,在两个战线上巴军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展,一路占领印度边境重镇哈姆卡兰后,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六千米,共占领了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印度国土;另一路在攻占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后,继续向南推进,夺占了克什米尔的大片土地,在克什米尔这个导致印巴长期敌对、积怨的地方,占据了优势。
    那么,克什米尔到底应该归巴基斯坦,还是应该归印度呢?这恐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考虑到历史、宗教、人口等因素,印巴双方都有合理的理由。
    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土邦地区的归属应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当时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而克什米尔的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在印巴分治之前,克什米尔的位置并不重要。但分治之后,却显现出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克什米尔深入中亚,与中国、苏联和阿富汗三国接壤,在巴方看来,由于本国缺乏战略纵深,如果失去克什米尔,巴的侧翼就会完全陷入印度的包围之中,从而在与印度的抗衡中处于更为不利的态势。
    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就曾说:“克什米尔就象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教徒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就会永远受到印度的摆布。没有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就不能保护自己不受一个可能来自印度的、肆无忌惮的政府的进攻。”
    对印度而言,占据克什米尔则可以断开巴基斯坦与外部大国的陆上联系,这样在未来与巴的冲突中,就可以将印度的国防前沿推至阿富汗一侧,有利于在军事上增强对巴的压力。印度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克什米尔正是具有这种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使得印巴两国都志在必得,任何一方都不肯作丝毫的让步。
    在经过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与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土地与四分之一的人口。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当时,印度考虑到克什米尔穆斯林的数量优势,明白如果公民投票,必败无疑。所以,一直拒绝公投,而巴方则极力敦促执行联合国决议,为此而不断发生争执,但双方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
    可以说,双方在克什米尔的不断争执,涉及到了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使之与国内党派政治纠结在一起,成为极为敏感的国内政治问题,同时也成为印巴间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动荡之源。
    巴基斯坦现在占据了战场主动,未尝不想一举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但事实上却是困难重重。印度在失败后正在进行全国动员,其资源和人口优势仍在,并且积极寻求外来帮助。巴军虽然看似气势如虹,但弹药消耗、人员补充都已经接近极限,在面对有可能的持久战局面时,也显得顾虑重重,特别是国际社会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印巴战争自开始,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九月二十三日,联合国通过了停火协议。九月二十七日,美苏两大国几乎同时发出呼吁,强烈敦促印巴两国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协议,并向交战两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自然,作为巴方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美国自然也与南洋联邦展开了外交蹉商,希望南洋联邦能够与美国协调一致,制止南亚的这场战争。
    美苏两国同时出手干涉,而且立场一致,不能不说是冷战时期的一件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但从两国的立场来看,却又合情合理。
    在南亚,美国政策的重心在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他有两个并行不悖的目标,一是要促成印巴和解,稳定南亚局势,从而巩固封锁**链条中的南亚这一环;二是尽可能使印度放弃中立,进入西方阵营。带着这个构想介入南亚,与巴基斯坦的结盟,对印巴的大量援助,以及对印巴双方费力不讨好的调整,其目的都在于此。
    但事实证明,美国的两个目标一个也没有达到。因为美国远远低估了印巴间深刻的敌对情绪,难以排解的仇怨使双方不共戴天,任何于对方有举动必定被视为对己方的威胁。国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携手对付所谓的**威胁只能是美国的一厢情愿。而且在印巴两国的印象中,美国两头讨好的举动越来越不受欢迎。
    一九五四年,美巴结成军事同盟后,尼赫鲁便发表演说,强烈反对美对巴的军事援助,认为这将把冷战带到印度自己的边界,在演说中他公开指责美巴之间的军事条约,“美巴之间的军事条约改变了整个南亚的力量平衡,对印度的影响尤其重大。美国必须认识到:不管美国是否愿意,对巴的武装很大程度上是用以对付印度,或可能用来对付印度的。”
    同样,在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期间,美国和英国向印度提供了价值六千多万美元的军事装备,也令巴基斯坦极为愤慨。巴方认为西方与印度关系的强化已经危及巴的安全,因为在些之前巴方的外交目标一直是“企图通过与西方国家的特殊关系来消除它与印度之间的力量失衡。
    基于这种非彼即此的想法,美国对印巴两国的外交政策往往被认为是偏袒,而遭到了冷遇和厌恶。使得美印巴三角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不断变化。
    事实上,美国对于印度人是讨厌的,这种印象的形成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美国既要支持印度为争取**而进行的斗争,又要避免过分激怒最密切的战时同盟英国,从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这样的结果便是印度人认为美国在对英国人施加压力上不够积极充分,从而对其感到既愤怒又失望。而美国人也对印度民族主义者不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在战争关键时期对英国施加强大压力而感到难以理解和失望。这种感觉并未随着印度的**而消失,而是在此后的岁月里屡生龃龊。
    印度**后奉行不结盟政策,虽然为本国带来的巨大的好处,能从美国和苏联同时获得大量的经济援助。但美国却对印度的这种外交政策越来越感到不满,因为美国是希望印度在冷战中站到自己这一边,成为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力量。
    其次,印美关系还受到了美巴关系的制约。因为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改变了巴印力量的对比,使印度主导南亚的梦想一时难以实现。
    而美巴关系也时冷时热,令美国人颇感头痛。与美结盟,是巴基斯坦为对付印度的威胁、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出于全球冷战战略的考虑,美国在拉拢印度未果后,才决定与巴结成军事同盟,但由于担心过度激怒印度,这些援助远未能满足巴方的要求,使巴方怨恨不已。
    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战争是南亚国际关系中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战争本身以及对战争的态度,造成了中印的彻底决裂,中苏的进一步分裂,中巴的靠拢,美印的接近和美巴的疏离。
    而这些,无疑给南洋联邦的介入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美苏共同干涉印巴战争埋下了伏笔。
    #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