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361部分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61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政现在很愤怒,也很失落,情绪非常恶劣。
    武烈侯在中原“拔剑”,要与自己“对决”,自己迫不得已只好应战。本来自己有绝对的把握击败武烈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自己的长剑刚刚“砍”下去,武烈侯尚未拔剑出鞘,自己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吹走了。武烈侯的运气太好,他借助天时地利,给了自己沉重一击。
    这一仗,武烈侯赢了,赢得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就如他在塞外和中原战场上,赢得不可思议。
    难道这是一个陷阱?或者,是我谋划错误?灾民南下转徙,中原度过危机,齐国丧失了攻打中原的最佳机会,这时候我派顿弱去齐国谈判,时机上不存在错误。这肯定不是我谋划的失误,而是我对齐国的缺乏了解,判断上出现了错误。
    秦王政无奈之下,只好承认自己的失败。他急书武烈侯,请他暂留中原,先解决眼前的危机,西南策略缓一缓无关紧要。
    武烈侯十万火急回书,西南策略关系到百万饥民的生死,我必须即刻南下。中原危机虽然严重,但只要秦国不主动攻击,战争就不会爆发,所以咸阳无须着急,马上派遣一位大臣来主持大局,全面处理危机即可。
    秦王政大怒,当着几位中枢大臣的面,把武烈侯的书信摔到了地上。
    武烈侯摆明了就是“要挟”,这让秦王政怒不可遏。
    这一仗秦王政输了,颜面大失。虽然秦王政的失败可以归结于为运气不好,但顿弱被刺,秦国受辱,他这位大王最起码要承担决策上的错误,而决策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要把武烈侯赶出中原,要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中原,然后拿到灭赵的大功。这是典型的卸磨杀驴,急功近利之举,结果他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恶果,不但威信受损,还赔上了顿弱的性命,导致他内廷实力严重受损。
    现在武烈侯得势不饶人,乘胜追击,逼着秦王政答应他的条件。秦王政如果低头了,等于在朝堂上公开承认自己的失败,这将会进一步打击他的威望。
    秦王政不会低头,也不能低头,这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威望,更关系到咸阳政局的发展。
    秦王政再次急书武烈侯,命令他暂留中原,即刻处置危机,如果短期内不能有效缓解危机,必当严惩。
    然而,武烈侯肯定要南下,西南策略由武烈侯一手拟制,西南没有他不行,假如百万饥民祸乱大江南北,对秦国来说也是个严重的打击。
    派谁去中原主持大局?这个人选不能征求武烈侯的意见,更不能接受武烈侯的举荐,秦王政若想保持自己强势的一面,必须派自己的亲信过去,但是这次“对决”秦王政败了,中原又身陷危机,中原官长对咸阳的命令肯定有所保留,阳奉阴违是必然,而咸阳在未来一段时间为了确保中原的稳定,又不可能大批更换中原的军政官长,这导致秦王政即使派出了自己的亲信,也无法掌控中原。其实就算去了也就是个摆设,搞得不好还有性命之忧。
    关东人不敢去,秦王政也不想再丢一次脸。楚系外戚属于被遏制的对象,如此重要位置,绝对不能给楚系外戚。老秦人是武烈侯的忠实盟友,让老秦人掌控中原,等于向武烈侯低头。如此推算下来,就剩下宗室大臣了。宗室大臣算是秦王政的亲信,派宗室大臣去中原,秦王政和武烈侯都能接受,中原军政官长也能接受,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关东人的反对,楚系外戚也反对。秦王政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重用宗室大臣,对朝堂上其它各派来说极具威胁,这不仅仅是损失了他们的利益,也严重威胁到了大秦律法的威严。宗室重臣武烈侯就是个例子,现在无法无天了,都敢和咸阳公开对抗了。一个武烈侯就难以对付了,假如宗室中再出几个“武烈侯”,咸阳怎么办?
    秦王政踌躇难决。
    =
    就在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们为中原的事殚精竭虑之刻,琴氏家主隗清悄然进了王宫,向王夫人传递了一个口讯。
    “武烈侯说,公子是主掌中原的最佳人选。”
    夫人非常吃惊,这个口讯对她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让公子扶苏去中原?那意味着什么?不是功绩,而是意味着公子扶苏是未来的储君。
    看到夫人吃惊的神情,隗清叹道,“我接到这个口讯,比你更吃惊。武烈侯说,大王现在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去中原,假如有大臣举荐公子,那公子必能在危急时刻承担重任。虽然此事不会动摇大王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但它对整个大秦甚至中土的影响很大。当所有人都认为公子是大秦未来储君的时侯,大王也必将承受前所未有的重压。”
    夫人沉思良久,慢慢恢复了平静。她不得不承认,武烈侯的确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此时此刻,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利用眼前的危急去逼迫大王在立储一事上做出某种积极的回应。
    “顿弱死于何人之手?”夫人突然问道。
    隗清摇头,“武烈侯没有说。顿弱死于齐国境内,必将给中原带来严重危机。在我看来,武烈侯肯定没有参与此事。他马上就要离开中原,绝不会在此刻置中原于死地。”
    “大王不会相信。”夫人说道,“谁能想到让年少的公子去中原的主意?只有武烈侯。由此推测,今日中原的连番危机,必定出自武烈侯之手。”
    隗清想辩解一下,但旋即放弃了。武烈侯以天才著称,又常常置之死地而后生,像这种险之又险的事,只有他敢干。当前局面异常复杂,华阳太后薨亡,河北爆发大饥荒,灾民转徙西南,齐国在一旁虎视眈眈,等等,各种复杂局面纠缠在一起,而焦点就是中原,中原的危机处置不当,整个中土形势都将发生剧变。武烈侯现在就是拿中原来“要挟”秦王政,而能否借此契机改变咸阳政局,在此一举。
    “夫人必须相信武烈侯。”隗清郑重其事地告诫道。
    夫人轻轻点头,“武烈侯需要什么帮助?”
    “武烈侯说,公子必须由昌平君辅佐。”
    夫人脸色微变,“这不可能?”
    昌平君到中原辅佐公子,实际上就是离开咸阳,即便因为形势需要,还挂着丞相的头衔,但那也仅仅是“头衔”而已。楚系熊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换来的不过是公子扶苏到中原赚取战绩,代价太大了。
    隗清垂首不语,让夫人仔细权衡。
    良久,夫人问道,“武烈侯还需要什么帮助?”
    “我必须南下巴蜀。”
    夫人黛眉微皱,不满地说道,“他知道我需要你。”
    “太后已经进陵了。”隗清低声说道,“我没有理由继续留在咸阳。”
    “你一定要听他的安排?”夫人一时接受不了武烈侯的条件,对武烈侯用公子扶苏逼迫昌平君离开咸阳的举措极其不满,“你为什么一定要听他的?他给了你什么承诺?”
    隗清的面孔顿时绯红,目露羞恼之色,“夫人……”
    夫人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怒而挥手,“熊氏的事还轮不到他来指手划脚。”
    隗清无奈地望着夫人,暗自叹气。武烈侯打了秦王政一个巴掌,为了安慰秦王政,他又送来一个礼物。这个人只管自己,从来不顾别人,难道就不想想,昌平君离开咸阳,对楚系熊氏来说意味着什么?
    “武烈侯说,他去了西南,不知何时才能回来。”隗清慢声细语地说道,“或许,这一辈子他都无法兑现诺言了,所以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如果你放弃,他会非常遗憾。”
    夫人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她苦笑摇头,“我相信太后,所以我相信他一次。”接着她问隗清,“你何时离开咸阳。”
    “今天晚上。”
    “这么匆忙?”
    “武烈侯的口气非常严厉,他对我耽搁咸阳的事已经怒不可遏了。”
    夫人望着隗清脸上的浅笑,心里蓦然掠过一个古怪的念头,难道她和武烈侯之间有那种亲密关系?
    =
    昌平君熊启接受了王夫人的建议。
    秦王政在与武烈侯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输得惨不忍睹,这时候如果熊启主动退出咸阳,向秦王政示好,秦王政也必然会做出回应。对秦王政来说,在王储一事上适当让步,不是不能接受。
    中枢议事上,驷车庶长公子豹突然提出,让公子扶苏去中原坐镇。
    秦王政和公卿大臣们顿时失语,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右丞相昌平君熊启站了出来,说公子扶苏年纪小,需要有人辅佐。他主动提出随公子扶苏赶赴中原。
    秦王政和公卿大臣们再度震惊,不过这一次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蓦然意识到,中原危机终究还是一个陷阱,咸阳终究还是掉进了陷阱,武烈侯终究还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
    =
    =
    '  '
第281章 价值几何?
    第281章价值几何?
    武烈侯大获全胜。
    他利用中原的危局逼迫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又利用秦王政在王统上的让步,逼迫楚系熊氏在朝堂上的领军人物昌平君离开咸阳。为了让楚系熊氏能够接受他的条件,他又让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让楚系和他的力量进一步结合,让双方的联盟更加稳固,如此公子扶苏在得到两系力量共同拥戴的同时,楚系实力也得以完整保存,为将来东山再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王政未能控制中原,也未能遏制武烈侯,但他如果接受武烈侯的“帮助”,他就成功地把熊氏主要力量赶出了中原,从而得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进一步掌控朝政,他和武烈侯“对决”失败的损失将因为熊氏外戚的“没落”而得以挽回。
    武烈侯此策把咸阳各方利益全部考虑到了,各方都有损失,但各方都有收获,只不过损失各有大小,收获各有多少而已。
    接下来,就是秦王政的决策了,就是他是否愿意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是否愿意接受武烈侯的“帮助”,虽然这个“帮助”带有“要挟”的性质,但它无疑是当前解决咸阳和中原危机的最好策略。
    秦王政心不甘情不愿。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这让他高傲的心无法接受。
    秦王政可以拒绝武烈侯的“帮助”,但如此一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而熊氏外戚将因为秦王政的“无情”,毅然与武烈侯结下牢固联盟。大秦两个最庞大的政治势力如果内外联手,齐心协力对付秦王政,那秦王政的未来将非常艰难。
    当然,秦王政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他只要把老秦人拉过来,把本土军功贵族变成自己的亲信,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他必须首先为武安君平反,否则老秦人不会相信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老秦人被压制打击了几十年,血淋淋的教训,此时还有谁敢忠诚于大秦的王?当年昭襄王用什么理由诛杀武安君?不听话而已,不听话我就杀你,如此荒谬的理由就把功勋盖世的武安君杀了。当大王诛杀功臣就像宰杀牲畜一样随心所欲的时侯,还有谁敢相信自己的大王?
    =
    秦王政认同武烈侯的策略,但心理上却无法接受失败,无法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向武烈侯认输。
    秦王政的亲信大臣整体失语
    武烈侯这一招可谓致命。现在把公子扶苏送出京城,让他坐镇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