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53部分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53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正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代北如此,河北如此,东南和江南更是如此,而中原战场的胜负正是双方博弈的工具,一旦中原战败,齐楚合纵军直杀函谷关下,中央怎么办?这场博弈假如以咸阳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咸阳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妥协,在局势还没有失控之前妥协,这样咸阳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将来还有反击的机会。
    秦王政不想妥协,他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
    但关东人已经无法承受重压,冯氏也罢,蒙氏也罢,李斯、周青臣等人也罢,都在铺天盖地而来的重压下窒息难当。
    本来他们曾设想当中原爆发危机的时候,就把东南熊氏拖进中原战场,以熊氏的生死存亡和公子扶苏的未来威胁武烈侯,反制武烈侯,但武烈侯有天纵之才,竟然早早在楚国布下惊天之局,又在江南设下暗棋,利用王子公子高和宗室重臣公子腾的超然身份和地位,硬是抢在咸阳做出对策之前,和东南熊氏联手开辟了东南战场。
    此策不但让熊氏摆脱了危机,还把大秦拖进了三线作战的困境,咸阳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中原看似得到了有力策应,但实际上中原战局的发展完全被东南战场所控制。东南战场打得好,中原形势就能得到有效缓解,反之,中原必败无疑。中原战败,秦王政和咸阳宫在政治上就陷入极度被动,尤其是关东人,恐怕要遭到致命重创。
    不过,武烈侯没有把事情做绝,显然他担心秦王政愤怒之下拒不妥协,以致局势彻底失控,这不但会损害大秦利益,对他本人及其利益集团也是十分不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事情不能干。
    武烈侯在代北战局紧张,形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以铁腕强行实施代北策略,一边迁徙人口一边垦荒屯田,这实际上就是“自杀”。代北的条件及其恶劣,武烈侯拿什么来支撑战场,支撑他的代北策略?只要咸阳断绝对代北的财赋支持,代北必死无疑。
    咸阳卡住了武烈侯的咽喉,秦王政手中依旧控制着主动权,武烈侯给予了咸阳足够的妥协优势,现在就看秦王政是否愿意妥协了。
    秦王政的权威需要实力来维护,他最为信任最为依赖的实力就是关东人,但关东人承受不了重压,纷纷恳请秦王政做出妥协,尤其蒙氏和冯氏,苦苦哀求。
    秦王政只有妥协。
    秦王政急令,公子扶苏因为在河北建功,爵拜长平侯,一等封君,即刻赶赴中原坐镇。
    公子扶苏是大秦第一个封君的王子,而且还是一等封君,这基本上确立了他未来大秦储君的地位。这是秦王政做出的妥协姿态,他希望宝鼎能因此做出回应,也希望熊氏能因此在东南战场上有所动作,从而给中原战场赢得更多时间。
    秦王政十万火急书告武烈侯,代北不能放弃,中原也不能丢,但“代北策略”需要咸阳以大量财赋做为支撑,然而今日形势对大秦十分不利,咸阳无法给代北以支持,如此下去,代北坚持不了两个月必定崩溃。秦王政为此建议武烈侯,要么即刻停止实施“代北策略”,要么请他马上赶赴中原,在两个月之内解决中原危机。
    公子扶苏坐镇中原,如果中原战败,这位王子必定就此失去问鼎大秦储君的机会,所以武烈侯必须去中原相助。
    代北需要咸阳的财赋支撑,但咸阳只答应再给两个月的钱粮,为此,武烈侯必须去中原,以解决中原危机来换取咸阳对代北持续的钱粮供应。
    公子宝鼎至此总算松了一口气,他的谋划进展顺利并开始发挥作用。代北军政官长们高悬的心总算放下了一点点,但只有一点点,因为中原战场上的秦军根本就没有转败为胜的可能,两个月后,代北怎么办?
    在行辕军议上,宝鼎非常严肃地告诉军政官长们,“不要说我离开了,这关系到代北的安危。”
    司马尚急切问道,“两个月后你能回来?”
    “两个月内,我一定能回来。”宝鼎笑道,“中原危局旦夕可解,不足为虑。”接着他手指公子将闾、公子婴,“我离开之后,你们四处巡视,以稳定军民之心。”又手指曝布、朱英,“行辕军政事务就托付给两位了,诸事多与安平侯、两位大庶长和长史商议,不要擅做主张。”
    司马锌、羌廆、司马尚和桓炀四位代北重臣面面相觑,心如重铅。两个月?武烈侯拿什么在两个月内扭转中原战局?
    '  '
第350章 威慑
    第350章威慑
    如果武烈侯未能扭转中原战局,其结果是灾难性的,但中原危局是武烈侯蓄意制造的,他布下的局,他自己去解,秦王政的这一要求合情合理。
    兄弟之间的矛盾可以缓解,利益可以妥协,但不能以损害王国利益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王国利益不容受损,这是底线,谁触犯了这个底线,那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
    武烈侯带着三千虎烈卫,日夜兼程赶赴中原。
    由平城入代,再由代城翻越飞狐陉南下中山,然后由中山抵达邯郸。
    王翦、冯毋择等河北军政官长出城十里相迎。琴氏、乌氏、卓氏、郭氏等云集于邯郸的巨商富贾也随同出迎。
    宝鼎与众人一一寒暄,虽然风尘仆仆,疲惫不堪,但神态从容,脸上自始至终充满笑容,言谈之中也看不到任何忧愁之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众人心里的不安。
    中原形势太恶劣了,大片土地丢失,大量城池沦陷,大梁和新郑两座中原重镇遭到齐楚联军的攻击,但中原没有援军,秦军主力在代北战场,东南和江南军队与楚军激战于九江,京畿军队要戍卫关西。蒙武指挥中原地方军能坚守到现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在大部分人看来,现在拯救中原的唯一希望就是武烈侯,就是代北战场上的秦军主力,虽然这可能要付出丢失代北的惨重代价,但代北和中原的价值没有可比性,弃代北而守中原是绝对正确的策略。
    大秦朝野上下都在期盼着大王下令,都在等待着武烈侯的到来。终于,秦王政顺应民意,下令调武烈侯赶赴中原,那么紧随武烈侯而来的必定是浩浩荡荡的几十万秦军主力。
    宝鼎和王翦同乘一车。
    “看到了吗?”王翦指指车外欢呼的人群,“他们一直期盼你重返中原,已经等了很久了。”
    宝鼎笑了起来,“他们期盼的不是我,而是几十万军队。中原牵扯的利益太多,如果丢了,损失难以估量,但这一次的损失无法避免,咸阳宫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就把我从代北赶了过来。我就是来做替罪羊的,免得让大王和咸阳宫丢人又丢脸,颜面大失啊。”
    王翦笑了起来,摇摇头,“事已至此,你就勉为其难承担一次责任吧。反正中原是你打下来的,大家的利益也是从你手上拿来的,中原丢了也罢,损失惨重也罢,大家都不敢对你怎么样,更不至于墙倒众人推。相反,割地议和之事如果由咸阳出面,大王和中枢不但威信受损,咸阳政局恐怕又要风起云涌,这对我们都没有好处。”
    接着他笑容微敛,皱眉问道,“咸阳给你的时间很短,你有把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中原危局吗?如果你解决不掉,咸阳会不是放弃代北,转而调主力大军南下作战?”
    宝鼎迟疑了一下,说道,“这种可能性很大。大王逼着我离开代北,显然暗含这种威胁。我不在代北,恐代北怕没有几个人敢于和咸阳直接对抗,公然违抗大王的命令,但代北的局势直接关系到京畿和河北两地的安危,所以咸阳在此事上肯定极其慎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不敢放弃代北,那等于把京畿和河北直接暴露在匈奴人的马蹄之下,咸阳无论如何也不会做这种蠢事。代北和中原相比较而言,代北山高路远,易守难攻,而中原则是四战之地,谁的武力强悍,谁就可以占据,所以在代北和中原的取舍之间,当然是舍中原而守代北,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王翦不屑冷笑,“如果显而易见,为何朝野上下都要你去中原坐镇?谈判议和,割地赔城之事,为何都要你去做?”
    宝鼎望着王翦久久无语。他知道王翦对谈判议和没有信心,担心自己因此受到重挫。
    目前局面下,解决中原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议和。这不是能否放弃代北的问题,而是大秦即便主力南下,能否有实力三线作战?大秦的财赋是否足够支撑三个战场的需要?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秦王政和咸阳宫必须做出决策,必须在代北和中原之间做出选择。
    武烈侯不愿意放弃代北,那么他就要承担拯救中原的责任,假如他不愿意承担,或者承担了,但还是失败了,那么丢失中原的罪责就是武烈侯的。这不是秦王政和咸阳宫为了推脱责任,让武烈侯做替罪羊,而是武烈侯自己要与咸阳宫对抗,把咸阳宫逼到了这一步。
    如果双方决裂,咸阳宫不但要承担丢失中原的责任,还损害了王国的利益,所以咸阳宫只有妥协,但咸阳宫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武烈侯也要维护咸阳宫的权威,因此双方妥协的前提就是武烈侯必须承担责任。
    武烈侯败了,就算中原丢了,咸阳宫的权威还在。反之,武烈侯赢了,咸阳宫的权威更高,但双方的抗衡依旧存在,为了避免对决给王国利益造成损失,双方都要妥协,都要让步,从而实现王国、君王和贵族集团三方共赢的局面。
    现在的形势其实一目了然,中原就是保不住,咸阳宫就是要为此付出权威大损的代价,而所谓代北和中原之间的选择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咸阳发出弃代北守中原的呼声其实就是咸阳宫对武烈侯的反击,就是把武烈侯逼到风口浪尖上,就是逼着他到中原承担所有责任。这局面是你蓄意制造出来的,责任当然由你来负。你如果有办法化解,足以说明你现在的实力已经可以影响大秦的命运,那么咸阳宫理所当然要妥协,否则两虎相争,手足相残,后果不堪设想。
    “我必须维护大王和咸阳宫的权威。”
    宝鼎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和咸阳宫的绝对权威是大秦强大的基础,也是大秦统一中土的必备条件,更是将来帝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重大保障。”
    “六百余年来,诸侯争霸兼并,生灵涂炭,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周王权的严重衰落。”宝鼎叹了口气,“假如历代周王及其中枢都拥有绝对权威,中土怎么会有六百余年的战乱?难道你希望大秦统一中土后,中土再次陷入年复一年的战争吗?”
    王翦脸色阴郁,低头沉思。
    他可不会像宝鼎这样想。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大秦君王拥有的权威越来越大,功高盖世的武安君才会含冤而死,而寸功未立仅靠动动嘴皮子的范睢就能封君为相,这对浴血疆场的武将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错,君王是拥有予取予夺的大权,但过去君王不会滥用这样的权利,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喜怒好恶就诛杀一员功勋显赫的大将,相反,那时候的君王对自己的功臣非常的信任和慷慨,比如周武王就曾分封功臣于天下。
    今天的秦王给了功臣什么?薄情寡义也就算了,可怕的是兔死狗烹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种的不公?天地公正又在哪?就是因为君权的无限扩大,君王已经把自己当作“天”,当作“神”了,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