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⒖刂谱×恕
地方郡县先是拿虚假数据欺骗中央,现在又想方设法阻挠中央从地方郡县征发兵役,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央的命令形同虚设,变成了一纸空文,而中央所征发到的兵役更是寥寥无几。
中枢大臣们和中央府署官员都帮助地方郡县说话,认为地方郡县的困难实在太大。中央既要地方郡县的赋税,又要地方郡县的徭役,而地方郡县承担着稳定和恢复之重任,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直接冲突,如果中央强行逼迫,地方郡县的局势恐怕面临崩溃之危。
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山东琅琊、胶东的叛乱刚刚平定,淮北蕲城、彭城的叛贼也刚刚诛杀,如果因为中央的逼迫导致地方叛乱再起,西南远征肯定要延迟,那对中央来说就是得不偿失了。
=
秦王政愤懑不已,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责难地方郡县。毕竟这是非常时期,中央实施了非常策略,中央困难,地方郡县更困难,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秦王政无奈之下把远征军的兵力调整为二十万,但因为从其他郡县征发的兵役数量实在太少,如果远征军为二十万,那么江南留守军就所剩无几了。
长沙侯公子高和章邯急奏咸阳,请中枢慎重考虑。
中枢大臣们似乎乐于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纷纷支持江南的奏请,认为江南镇戍军的数量至少要保证五万以上。
用十五万军队去远征西南,不要说杨端和等远征军统率缺乏自信,就是秦王政自己也是惶惶不安。这一仗败不起啊,但让秦王政愤怒的是,现在朝堂上下都在期盼着西南远征的失败,都希望看到秦王政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中枢中的很多大臣,中央府署的很多官员和地方势力联手操控政局,把秦王政和咸阳宫逼得焦头烂额。
秦王政急书北疆武烈侯,征询他的意见。
宝鼎回书,十五万大军远征西南足以保证胜利,但在他看来,完全可以把军队精简为十万,以绝对精锐出战,一战可定。目前中央财政极度困难,远征军数量越是庞大,中央财政的支出越是惊人,对地方郡县的压榨越是厉害,由此必然jī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假如地方上叛乱迭出,局势动dàng,肯定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十万大军出战,进退方便,即便战败,损失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另外,宝鼎认为远征西南的时间可以拖一拖,以今年秋收之后为宜,这可以让远征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粮草武器的囤积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宝鼎一再告诫,南岭大渠的开凿虽然保证了远征军粮草辎重的输送,但因为远征路途遥远,粮草耗费惊人,为保证远征的全面胜利,粮草武器至少要囤积到足够远征军一年的用度。
宝鼎对远征的信心让焦虑不安的秦王政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粮草武器的囤积上,并且不再急于进行远征。
=
宝鼎此刻在北疆关注的是西北局势。
匈奴人在春暖huā开之际开始攻打河西。秦王政和中央因为要全力进行远征西南一事,无力顾及到西北局势,所以授权宝鼎,全权处置西北边事。
匈奴人的进攻开始后,大月氏王紫塞的使者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北疆大行辕,向宝鼎求助。
宝鼎无意出塞作战,但又不能不支援河西,于是在长城一线派出大量斥候,向河南和云中两地的北虏诸族散布秦军即将出塞作战的假消息,同时秦军也在雁门和上郡之间频繁调动,上谷郡方向的秦军骑士更是一次次杀出无穷之门,这导致yīn山以南的局势非常紧张。
匈奴人担心秦军攻打云中,不敢倾尽全力攻打河西。
六月,公孙豹做为宝鼎的特使赶赴陇西,说服了羌廆和毛子睿,西羌边军和陇西骑军火速渡过大河,北上进入大月氏胖顿部的领地,做出随时支援河西之态势。
秦军陇西军队渡河支援河西,离石和代北两军也是虎视眈眈地盯着匈奴人,这使得西北局势顿时为之一变,匈奴人的攻击随之减弱。
=
秋收后,秦王政下令,舞阳侯杨端和率军越过南岭,远征西南。
中土的目光全部转向了遥远而陌生的西南蛮荒之地。
新年之前,远征军报捷,大军沿离水而下,攻占苍梧地区,接着在郁水两岸展开,攻占苍梧、中留等城。
杨端和、公子峤、熊炽、盖聂等远征军统率部官员奏请,以所占疆土为桂林郡,郡治为苍梧城。在苍梧城设远征军大行辕,统一指挥岭南战场。
正月,远征军一分为二,魏起率西路军沿江而上,向夜郎国方向攻击。盖聂、荆轲率东路军沿江而下,向大海方向攻击。
三月,魏起、杨昱的西路军与夜郎人相遇。
魏起考虑到秦军第一次深入西南作战,诸事不利,不敢贸然与夜郎国开战,于是转而南下,于五月攻占临尘城,并以此城为郡治,建象郡。
三月,盖聂、荆轲的东路军在四会、番禹一带遭遇南越诸族的联合军队,双方数次交战,秦军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南越人。随后秦军横扫九莲山东西两麓,攻占湟溪要塞和龙川城。
六月,杨端和和公子峤率军进驻番禹城,以此城为郡治,建南海郡。
九月,秦军在梅江一带遭遇东越诸族的阻击,并发现了楚人的踪迹。荆轲果断下令,停止攻击,后撤龙川坚守。
=
九月,西南远征大捷的消息传到咸阳,咸阳欢庆,京畿沸腾。
秦王政尤其兴奋。他第一时间给北疆的宝鼎写信报喜。宝鼎的预言成为现实,远征军果然在一年时间内攻占了西南大片疆土,建三郡,功勋卓著。
这一胜利不仅给秦王政和咸阳宫赢得了功勋和威信,更让中央在政治上、军事上和财政上都获得了战略上的优势,这才是秦王政欣喜若狂的根本原因。
大秦中央在政治上一扫先前的颓势,权威再盛;在军事上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围,攻灭楚国不过是时间问题;在财政上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假如西南远征久拖不决,中央财政势必崩溃,因为增赋加税而导致的国内尖锐矛盾必然爆发,中央和地方之间因为利益争夺可能在对抗中形成武力冲突,继而国内大乱,统一大业瞬间崩溃。现在这一切危机都随着西南远征的胜利而得以缓解,中央牢牢把持了政局的主动权,在中央和地方的对抗中占据了显著优势。
宝鼎很快回信。
宝鼎淡淡地恭贺了西南远征的胜利,并提醒秦王政,这一胜利的根本原因不是决策的正确,也不是远征军的骁勇善战,而是因为陈禄和他主持修建的南岭大渠。没有这条大渠,也就没有今天的骄人战果。
接着宝鼎告诫秦王政,西南远征的胜利虽然标志着西南策略的完成,但随之而来的则是西南局势的走向,而这一走向并不控制在咸阳手中,而是控制在远征军手里,所以如何处理好中央和西南远征军在下一步决策上的分歧至关重要。
=
宝鼎这封信抵达咸阳不久,西南远征军果然与中央决策产生了冲突。
西南远征军在攻击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南越蛮夷,其战斗力根本无法与秦军相提并论,这与秦军先前的预想差得太远,于是将士们的自信心高度膨胀。
他们很难相信,以西南百越人的战斗力,怎能阻止强大楚军的南下扩张步伐?这时候远征军的统率们才看到了南岭大渠的决定xìng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南岭大渠,中土的粮草武器才能源源不断地运到西南,而且全部都是水路,水路运输可以充分发挥船只的巨大运输量和运输途中低损耗的优势,所以才有秦军远征的胜利。
但西南终究是蛮荒之地,大秦的贵族们绝对不愿意留在这里发展壮大,于是他们的目光自然就转向了楚国,转向了江东,于是他们决定北上,攻打楚国。
绵延数千里的南岭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把江南江东和岭南隔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远征军不管是翻越南岭,还是穿过东越人盘驻的地盘,最大的难题就是粮草武器的运输,但远征军的自信心高度膨胀,而西南的蛮荒贫瘠又让他们非常失望,于是远征军不惜代价也要杀进江东,掳掠财富或者割据称霸。
中央财政已经不允许远征军继续作战了,即便条件许可,中央又要耗费多少钱粮才能支撑远征军北伐江东?相比起来,当然是让江淮战场上的秦军主力渡江南下最为合适。
远征军的使命结束了,接下来远征军的任务就是镇戍西南三郡,并给楚国的大后方以威胁,在楚国灭亡的时候断绝楚国贵族逃亡之路。
远征军会遵从中央的决策吗?
=
=
=
' '
第418章 孤独的身影
第418章孤独的身影
西南远征的胜利改变了咸阳政局。
大秦的贵族们原本对西南远征根本不抱胜利的希望,所以他们以此为陷阱,推动西南远征,试图以远征的失败来打击秦王政和咸阳宫,结果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们很难相信,楚人几百年都没有做成的事,秦人竟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大秦的国力难道已经发展到如此强横的地步?
事实摧毁了一切虚无的幻想,贵族们陷入被动,当务之急是击败江淮楚军,渡江作战,完成统一大业,再一次扭转政治上的被动局面。
西南远征打完了,战略上已经对楚国形成包围,此刻大秦的首要之务当然是渡江作战,吞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了。
朝野内外,一致要求秦王政下令进行江淮决战,然后大军乘胜追击,渡过大江,攻占江东,消灭楚国。
与此同时,公卿大臣们纷纷上奏,为彰显大秦的强大和秦王政的功绩,在原离宫的基础上改扩建一座豪华大宫殿,在渭水之滨修建六国宫殿,以纪念这一空前的统一伟业。
统一进程已经接近尾声,即便楚国有大江之险也无法阻止秦军南下的脚步,现在咸阳已经可以着手准备统一庆典了。然而,中央财政承担得了吗?西南要镇戍,北疆要镇戍,大江南北有统一战争,仅此三项巨大的财政开支就足以拖垮当前的中央财政。
西南三郡的开辟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给咸阳带来好处外,在财政上实际上并未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从长远来说,反而让中央财政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西南是蛮荒之地,百越诸族是蛮荒之民,咸阳若要长久控制西南三郡,就要派兵镇戍,就要发展西南,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西南三郡都要靠中央财政的支持才能生存下去。
贵族们在经过短暂的震惊之后,马上发现西南远征的胜利带给咸阳的好处是暂时的,带给咸阳的弊端则是长久的。中央财政本来就因为北疆镇戍而不堪重负,现在又加上一个西南镇戍,其窘迫拮据可想而知。
东南熊氏因为西南远征而东山再起,短期内他们返回咸阳的可能xìng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只能在岭南发展壮大,而他们要发展壮大就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他们会像北疆的武烈侯一样,以武力要挟咸阳,不出意外的话,东南熊氏会借助岭南封国来形成割据的事实,贵族们对分封的攫取将因为北疆和岭南两大割据势力的推bō助澜而逐渐变为现实。
武烈侯和代侯正在北疆发展壮大,东南熊氏和公子峤很快就要依托岭南而发展壮大,而其他功臣和地方势力呢?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