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卢作孚 作者:胡凤亭-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0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卢作孚正惊喜交加。加拿大政府外交部长皮尔逊来到香港,多次与卢作孚会面,其意是加拿大政府担保的借款,如民生公司违约,加拿大政府就要赔偿3家银行的损失。当然他的话里也透露出如果民生公司违约,他们将扣留在香港的7艘“门”字号加拿大制造的轮船,另2艘船也不能交付。此时,一个秘密计划正在进行。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何囗仁专程从北京赴香港与香港党组织负责人张铁生研究卢作孚先生全家和民生公司船只安全离开香港问题。为了不打草惊蛇,这件事情一直在秘密中进行。
这年春天,何囗仁两度赴港,向卢作孚传达中央意见,希望卢作孚在6月中旬前回到北京,届时将欢迎他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
1950年6月10日,卢作孚秘密离开香港。15日,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的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据载:毛泽东曾两次接见了卢作孚,毛泽东为工商界人士和西南地区爱国民主人士两次举行便宴,卢作孚均与毛泽东同席而坐。
毛泽东微笑着,希望卢作孚早日归来。
周恩来、陈云曾多次约见卢作孚,就新中国的建设问题,尤其其是交通航运问题以及民生公司的公私合营等问题进行了时间的交谈。
刘伯承由渝到京后,也专门设宴款待他。聂荣臻、张澜、黄炎培等都曾亲自到民生公司设在北京的临时办事处看望他。
卢作孚在北京停留了3个月之久,直到10月初才离京前往重庆。
西南军政委员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及各界人士代表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
很快他又受到邓小平的接见。不久,他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1年春,卢作孚决定将停留在香港的船只秘密驶回新中国的怀抱。他的这一计划直到1952年春天才实现。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撤回了在港的18艘主力船。
1951年冬,卢作孚接到通知进京开会,同中央最后商定公私合营问题。卢作孚没多寻思,就带着张祥麟上路了。
在北京,他“原来的意见是希望中央同意将民生公司收归国有,向周总理一再恳切提出。周总理只同意考虑公私合营”。
一个多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一切都进展得异常顺利。公私合营的问题商定后,周总理在再次与卢作孚见面时,重申了中央的意见,希望卢作孚到交通部担任负责工作,不要再回重庆,直接留下来,在北京的住处都已安排好了。卢作孚感到民生公司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亲自安排、处理,答应先回重庆,处理完从香港撤回广州的轮船,然后再赴任。
1952年1月初,卢作孚离京返渝。然而,可怕的命运正在等待着他
“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席卷新中国的大地
船王卢作孚尾声
尾声
1952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三,高元宵节还有两天。
这天傍晚,卢作孚神情憔悴地回到家里,一进门,他就倚在门旁对夫人蒙淑仪说:
“你领着娃儿出去玩吧,我想安安静静地休息一下。”
夫人蒙淑仪晚上要参加居民段会议,没在意,带着孙儿离开了丈夫。
人去楼空,四周是死一样的黑暗。
卢作孚久久地呆坐着。
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一个巨大的漩涡,他感到身躯在迅速地下沉,下沉
一代船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59岁人生,在一个巨大的漩涡中永远望花甲而兴叹!
2月9日清晨,噩耗传到民生公司总部,很快又传到川江两岸。
没有任何要求,民生公司的轮船自动降下半旗致哀。
老水手们一遍又一遍地拉响悲凉的汽笛。
10日,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孙致远代表政务院和西南军政委员会,专程赶到卢家吊唁。张澜和黄炎培从北京发来唁电和悼辞。
11日,报纸发布了卢作孚先生逝世的消息。
12日,民生轮扎着素花白布,迎送灵柩,缓缓地驶过川江——卢作孚安葬在川电南岸龙门浩民生职工新村旁的一座小山上。
卢作孚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不扼腕痛惜。
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市口音说:“如果卢作孚先生还在,他所要担负的责任总比民生公司要大得多啊!”
周恩来总理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向有关人士详细地询问卢作孚逝世的有关情况,亲自指示要妥善安排其家属和家属的工作。时隔不久,在政务院讨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问题时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民生公司的代表卢子英等人谈起了卢作孚,高度评价了卢作孚的一生;卢作孚先生不仅对祖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和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建设也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时,谈到我国实业界有4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1980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关于卢作孚先生的结论》里这样写道:他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1989年,卢作孚先生塑像在北碚公园内建立。
这是一尊大理石塑像,它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注视着川江、大海!
船王卢作孚后记
后记
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是在路上。而立之人,至今仍漂流不定。三天两头搬“家”,十天半月换一个环境:办公室、走廊、火车上、机舱里、库房中自从一头扎在“海”里,就再也爬不上来。
责编同学“千万次的追问”令我心慌意乱,真个有点“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非常感谢北京图书馆的朋友为本书提供的大量资料,在此一并引出。这些资料是:《长江航运史》、《我的父亲卢作孚》、《中国船王》、《卢作孚文集》、《卢作孚和他的长江船队》、《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回忆卢作孚先生》、《长江风光》、《长江的传说》等等。本书引用、转引、事实依据几乎全部出自上述书目。
本人才疏学浅并非谦虚之言,书中难免许多不足,恳请批评指正!
作者
1995年11月8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