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44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44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人”

    ,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

    ,有如高山流

 308

    雍 也 第 六592

    水。“需人”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儒者”。我们都称孔孟思想为儒家学说,但是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叫“儒”呢?孔子在这里提出来分为两种:一种叫君子之儒,一种叫小人之儒。 如果再进一步参考《礼记》中的《儒行篇》,便有很多儒者类型的标准。 一个儒者应当有怎样的行为,他的作风以及人格的规范,在《儒行篇》中,说得很清楚,也包括孔子在这里所提两种儒者之一的君子之儒行。我们现在来说,什么叫小人儒?书读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学理也讲得很好。 但除了读书以外,把天下国家交给他,就出大问题,这就是所谓书呆子,小人儒。 所以处理国家天下大事,不但要才德学三者兼备,还要有真正的社会体验,如果毫无经验,只懂得书本上那一套,拿出来是行不通的;不知道天下事的现实情状就行不通。 比如说,这两天美国总统到了中东,他在那里讲些什么?知不知道?如果说报纸上有新闻;报纸上登的,和原有的真话,不知相差多远。根据报纸你就可以评论天下事,这是书呆子之见。 君子之儒有什么不同?就是人情练达,深通世故。 如前面所讲的,子路的“果”

    ,子贡的“达”和冉求的“艺”

    ,都具备了,那就是“君子儒”。

    知 人 之 明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

    曰:有澹

 309

    692论 语 别 裁

    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 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首长。 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讲到这句话要注意,从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 所以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 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 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 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 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 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 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 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 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 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 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

    ,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 此人“行不由径”

    ——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如比之现在的情况,不走小路,难道走大马路?不被汽车压死才怪——子游又说他从来没有到我房子讲过私话。 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朱注:径,

 310

    雍 也 第 六792

    路之小而捷者。)我不同意。 古时候“径者道也”

    ,并没有说必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 难道是瞎子,小路不敢走,怕跌倒?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澹台灭明后来带了弟子,在南方一带,游说诸侯,名动公卿。 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对他重视。 这个人有江湖豪气,“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行不由径”

    ,所以孔子对他也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

    ,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 因此,我认为“行不由径”四字,当作此解。 但我这个说法,也是“行不由径”的。 此举实在并非故意,因为发现这里面有些混淆不清,只好套用孟子一句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功 成 身 退

    这一篇上面都是讲学生的故事;下面是对当代一些人物的评论,说明待人处世的学问之道。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子反,是鲁国的大夫。 在鲁哀公十一年这个阶段,当时鲁国有难,作战的时候,孟之反为统帅之一。 孔子学生冉

 311

    892论 语 别 裁

    有也参加战役为统帅。孟子反怎样的不伐呢?

    有功而不骄矜,不宣扬叫不伐。 古代“伐”与“矜”这两个字常常会连在一起用。“矜”是自以为高明;“伐”则为有功、有才,而自我夸耀。“奔而殿”

    ,是说他在这次战役中打了败仗,撤退时他走在最后,拒敌掩护撤退。 我们知道历史上记载,鲁国那一次是打了败仗。 学军事的人就知道,打胜仗容易,打败仗难。军事中的作战计划是有两套的;这两套计划分门订立。 假如当统帅的作打胜仗的计划,参谋长便应当另作打败仗的计划,然后两套计划配合起来运用。或者参谋长作打胜仗的计划,但统帅就不能再作打胜仗的计划,否则万一败了会很惨。 战争不是胜就是败,但一个人又计划胜仗怎么打,又计划败仗怎么打,心理上也成问题。 当然,有特殊的将才不在此限。 中国历史上打败仗最有名的军事家应该算是诸葛亮,他六出祁山,每次撤退,一兵一卒都不会少,是古今以来,安全撤退成功的战略家。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胆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败仗比这还可怕。孟之反则不同。“奔而殿”

    ,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殿”便是最后的意思。“将入门”这句,是说孟之反由前方撤退,快要进到自己的城门时,“策其马曰”

    ,他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超到队伍的前面去。 然后告诉大家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他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孔子认为像孟之反修养到这种程度,真是了不起。 这一节,我们有两点要了解。 第一点,历史上每一战争下来,争

 312

    雍 也 第 六992

    功争得很厉害,同事往往因此变成仇人、冤家。 尤其在清朝时候,有些人夺取了功劳,还把过错推给别人。 因此引起内部的不平。 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由诸将争功所致。 第二点,由此可知鲁国当时国内的人事问题太复杂,但孟之反的修养非常高,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之间彼此的嫉妒。《论语》所以要把这一段编入,乃是借孟之反的不居功,反映出春秋时代人事纷争之乱的可怕。 实际上,人事纷争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很坦白地说,在一个地方做事,成绩表现好一点,就会引起各方面的嫉妒、排挤;成绩不好呢?

    又太窝囊。人实在不大好作。当时鲁国人事上也是这样情形,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所以孔子标榜他不矜不伐。 同时以另一个观点来看,孟之反更了不起,不但自己不居功,而且免除了同事间无谓的妒忌,以免损及国家。 古人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像李陵与苏武的故事便是如此。 当时李陵孤军作战,友军各怀忌心不来相救,因此被逼到投降了。 司马迁为这件事向汉武帝力争,他说李陵之投降是被逼的。 友军嫉妒他,不支援他,他一人带了五千士兵,孤军深入绝域,最后拚得剩下十余个人,还在奋勇拒敌,这怎么能责怪他呢?结果汉武帝发了脾气,司马迁受了宫刑。 后来苏武回来,就写信劝李陵回来,李陵回信说,叫我怎么回去呢?

    回去以后,那些专门根据人事法规办案的人,东挑剔,西挑剔,挑剔得没完没了。 我将无法辩白,实在受不了。 前方作战受苦,回来碰到那些自以为懂法的专家,鸡蛋里挑骨头,一个字错了就会有罪,这叫人怎么受得了?所谓:“刀笔之吏,

 313

    03论 语 别 裁

    弄其文墨。“便是此意。讲到这里,同时想起汉高祖大将周勃的故事。 他功劳很大,到文帝时,出将入相,万人之上,一人之下。 后来因事坐牢,而那个监狱的管理员,叫他坐就得坐,叫他站就得站。周勃不免感叹当年统兵数十万,一呼百诺,那种威风之神气。无奈进入监牢,受尽了窝囊,也只好叹息说:”今日方知狱吏之尊!“

    讲孟之反为什么要说到这些?

    这便是读书不要读死书,要把书读活了。 读《论语》是要懂得如何作人做事,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圣人也有牢骚吗?

    接下来,说到孔子对于时代的感叹。 我们经常批评人家发牢骚,其实,这也是人情之常。 虽然有时候历史上看到发牢骚而获罪的事,但人人都有牢骚,发出来还好一点,不发出来更糟糕。 孔于偶尔发发牢骚,也并不为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先说祝鮀,鮀是人名,字子鱼,有口才,是当时卫国的大夫。 祝是当时的官名,管宗庙、国家祭祀的官,他的资料,在《左传》鲁定公四年“祝鮀长卫于祭”中有详细的记载。“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公子是世袭的官名,所谓“世家公

 314

    雍 也 第 六103

    子“

    ,他的名字叫朝,长得很漂亮。 孔子说,假使一个人没有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好口才,虽然长得像宋公子朝那么帅,可是在这个社会上,还是吃不开,行不通的。 所以时代变乱中的人物,不但人要帅,还要有口才。 在现代社会上说来这还不够,还要有财。这是孔子对当时时代社会变乱中的感慨,我们也可以当他是牢骚吧!

    我们要了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有些感叹,在孔子以前难道就都是好的?不!也是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造成的种种烦恼,千古一律,不但中国,外国也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古代蛮好,现代却差了。 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还认为比他们好。 这是世道人心,千古以来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念古书,并不是要退回去作古代的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作今天的人。上面看孔子发了一顿牢骚,他向现实低头了没有呢?他始终不低头。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虽然对时代那么感叹,但是他认为还是要走正道才对。 一个君子不要对现实低头,最后的胜利,最后的成功还是归于正道的。他举例说“谁能出不由户?”

    大门里的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出了门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