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50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50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我们再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 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孔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实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 国家天下,尽在其中。

 350

    述 而 第 七73

    接连前面两节,说明孔子自处处人与作学问的要点,下面就加上学生对孔子的描写。 根据上面的话,我们看到孔子一天到晚忧世忧民,活得好苦。古人有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这个人生未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 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饭,大小便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 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

    ,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帐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悲惨的!如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简直活不下去。 尤其像孔子,看得见的,忧国、忧家、忧天下;看不见的,还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既要忧,还要管,如果这样算起来,孔子这一生痛苦得很,实在受不了。 果真如此,所谓圣人者,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而已。 慢着!我们且看下面说到他如何面对这种忧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况。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里燕居的“燕”与“晏”相通,在文学上也叫“平居”

    ,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

    ,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 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

    ,而且活泼愉快。 所以尽管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

 351

    833论 语 别 裁

    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 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 因此下面又引出孔子的一种心忧。

    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大家都知道,在孔子以前,凡提到中国文化,必提到周公,因为自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而付诸实行。等于我们后世,一提到中国文化,便提到孔孟。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用这句话,改说:“唉!我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孔子了!”孔子这句话,就是这种意思的感叹。 如果解释为他晚上睡不安稳,经常作梦,那是精神有问题,就不会“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而是“苦苦如也!”精神好,身体健康当然不作梦,孔子的身体是健康的,所以这句话是形容和感叹之词,意思是说现在的时代,乱成这个样子,实在无法再挑起这副担子。 当然这只是孔子的感慨而已,结果担子还是挑下来了。 梦不见周公没关系,他到底很清醒的担负起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担子。 所以我们要注意孔子思想中究竟藏有些什么精神,在第四篇《里仁》中讲到他的全副精神,这里更清晰地提出来了。

    道 德 仁 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

 352

    述 而 第 七93

    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 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泰伯》篇中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

    ,又学个什么道呢?

    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

    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都是属天道。“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距离远。 如照现代观念来说,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过几天的事,怎么说远?这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人道迩”

    ,人道比较浅近易懂。 所以过于高远的暂时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讲宇宙的问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公冶长》篇。 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 所以子贡便说,他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

    ,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 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须研究《易经》的《系传》,他许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现在《系传》中,有关形而上的学问,也在《系传》里。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义,所以我们很难替他下定义。”至于他

 353

    043论 语 别 裁

    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 由人生的普通行为——形而下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万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 不过一般学生们程度不够,他没有偏向这方面讲,如果专讲这方面,孔子就变成一个宗教的教主了。尽管后人称他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当时非常平实,不走教主的路线。根据原文“志于道”

    ,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

    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 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 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

    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据于德”

    ,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依于仁”

    ,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 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 表现于外用的

 354

    述 而 第 七143

    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管,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

    ,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 这是仁的发挥。“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

    ,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 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

    ,军事、武功方面。 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

    ,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

    ,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

    则指科学方面的。 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 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 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 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 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 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

 355

    243论 语 别 裁

    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 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 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 没有“游于艺”

    ,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下面一个问题来了:

    孔子的学费问题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他说,凡是在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当然缴了学费要教!教育和买卖一样,尤其当前教育完全是商业行为。 有一次在大学教书下了课,和一位著名的老经济学家在等交通车,天快下雨了,我叫计程车邀他一起坐回家。闲谈起现在的学校,对教书的人这样待遇,简直是商业行为。这位经济学家说我外行,他说商业行为是主顾至上,学生是主顾,我们也是主顾,学校根本没有把我们主顾照拂好,才不是商业行为呢!我问他那又是什么?他说是官僚作风。 这是讲到现代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确是商业行为。 以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师生之间,如父子兄弟,负一辈子的责任。现在这个责任没有了,知识成了货品,与我们原来的教育制

 356

    述 而 第 七343

    度、教育精神不同。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检讨的。现在再来说束修这个字。 古代不说学费说束修,但束修又是什么呢?束就是用绳子捆拢来为一束,修同脩,就是腊肉。 古代到老师那里求教,学生当然要贽敬。 古代的贽从贝,贝即贝壳。 我们的老祖宗汉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带,贝类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用贝当作货币流通。 因此在古代凡是与财物有关的字,如宝,如财,都从“贝”。有人说,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两串贝壳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的幽默了。以前的人,拿了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