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68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68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就事实来说,不可能。譬如有人说:“我告诉你,我绝对客观。”这句话对不对?不对。 这已经非常主观,因为“我很客观了。”这就是“我”的主观。 哪里是客观?等于说“中”

    ,天下有没有一个“中”?因为

 473

    064论 语 别 裁

    “中”是对两边而言,才构成了“中”这个观念。 其实对比出的这个“中”

    ,对另一点来说又是偏了,没有绝对的中。 又用方位来说,你站在一个房间,说自己是在中,前后左右是东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没有中间的。 所以说绝对“无我”

    ,在观念上有这个名称,真要做到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但不是绝对没有,一旦真的做到无我的话,就会非常快乐。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 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 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 有一位学佛的朋友来问,什么叫“菩萨”?

    我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称“菩提萨埵”

    ,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

    ,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 所以中国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 他们又问学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萨?我说没有,至少我没有看到过菩萨。不过我朋友曾经看到一个人,可以说得上是菩萨。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驶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难了。 船上有一个认识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这船到澎湖去。 在海难来时,有船员看见他有病,丢了一个救生圈给他,要他先离船逃生。 他接到救生圈后,仍然很从容,并没有立即套上。 后来看见一个妇人抱了一个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个救生圈转送给了这对母子。他说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样的。

 474

    子 罕 第 九164

    原来丢救生圈的船员,忙了一阵子回来,见他还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没有了,问他怎么还不逃命?救生圈哪里去了?他只笑笑,(这种状况下,他还能安详地微笑,可见是什么样的胸襟了。)也不讲话。 这位船员东找西找,又找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又送给了另外一个人逃生。 结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从容。 这是“无我”。他这样做不是被强迫的,完全是自动的,这就叫做“无我”

    、爱人。 我们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很悲惨,但在他的心境却很安然。 他不是自杀,他觉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怜悯。 但在事实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没有办法真无我。 每个人同样画画,画出来各有不同。 你写文章如在文章里“无我”

    ,就没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写了。 同样一件事情做起来就有“我”的精神。 要将全副的我,摆到无我的境界里,才可以达到真的“无我相”。孔子的这四点,大概用佛家的这观念来相互衬托一下。 实际上这四点是全部孔门学问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来以一个事实,来讲孔子为什么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 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 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虎,据说阳虎貌如孔子,他的相

 475

    264论 语 别 裁

    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虎,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 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 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 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 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 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 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 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 如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 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 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神。他这一次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 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 没有跑过警报,没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孔子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

 476

    子 罕 第 九364

    不在乎。 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 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 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会死的。 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精神。

    良冶之门多钝铁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大”读“太”

    ,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 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这位老师,真是圣人,他为什么这样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当然捧自己的老师,他说,那当然!天生的圣人,(等于现代说“他是当圣人的天才”。)

    而且学问又渊博。后来有人把他们的这段谈话报告孔子,孔子听了这个话就说,你们以为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然,因为我是孤儿出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人世间一切人情世故都通达了,所以对于人世间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对自己要求很高,始终怕自己人生经验不充足,谁够得上称学问渊博呢?这种都是恭维的话,不能听信的,天下的知识是求不完的。《庄子》也有一段话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求无限的知识,太危险了。 这个道理是

 477

    464论 语 别 裁

    很对,但对年轻的学生,这下半截话,我们就打住不讲了。否则,他们正好引《庄子》这句话为不读书的理由。孔子这里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由此我们回过来看东西两方面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 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我经常感觉这二十多年在台湾长大的这些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所也毕业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做些什么呢?人情世故不懂。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 为什么?我们所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 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影上看过,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 学问是要体验来的。 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古之学者为己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他说,孔子说“吾不试,故艺。”

 478

    子 罕 第 九564

    这句话很妙了,如以现代观念来说笑话,孔子没有参加联考——考试,所以学问渊博了。好像反过来说,一参加考试,就完了。 有没有这个道理?当然没有。 也有人解释说,孔子是说,因为我不轻于尝试,所以就多才多艺了。 这是怎么说法呢?他们说,在大庭广众之中,或在宴会里就看得到,凡是喜欢说话的人,总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里,一问三不知,不表示意见的人,谁也不知他的学问多高深,实际上也许一点学问都没有。这个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运用过。当时江南还没有平定下来,江南来的使臣是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来。 赵匡胤就考虑,在宋朝有哪一个大臣的学问可以压倒徐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不下来,结果宋太祖在自己卫队中,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 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 而这位冒充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应,什么都不谈。 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确有人才,以这位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 所以“吾不试,故艺。”也可以从这第二个笑话去理解。 还有第三个笑话,是拿童二树的不考试来解释。 童二树这个人,我似乎提过,是清代的画家,梅花画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学家、学问家,但没有参加过考试而没有功名。 古代考试都很麻烦,为了防止“夹带”要搜身。 童二树在进考场时,门口的警卫要搜查他。 他说国家开科取士,目的是要甄选天下的人才,现在我来应试,却先把我当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丧失了,那我何必参加考试?他就这样提着考篮走了。 从此不参加考试,在家里读书

 479

    64论 语 别 裁

    作学问。 作学问自己用得着,然后就成大名。 这是第三点解释。 这些都是拿《论语》当笑话讲的解释。那么我们来寻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上面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样连起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 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 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过去我们读书,像我个人,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 在当时来说,是开倒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