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第3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防空导弹击落的。
防空能力增强,与J…20大规模服役有类似的作用,即大幅度抵消了美军的空中优势。
相对而言,在陆军装备方面,中国军队取得的进步并不是很明显,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针对美军的M1A3主战坦克开发的99S型主战坦克。
这种主战坦克除了将能够拦截速度在每秒七百米以下的反坦克弹药的主动防御系统作为标准配备之外,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换装了一门口径为一百四十毫米,但是无法使用美军弹药的坦克炮。
虽然与美军M1A3装备的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坦克炮相比,99S的坦克炮在技术上落后了许多,即便使用最新式的长杆贫铀合金穿甲弹,威力也比美军的差了一大截,但是在与M1A3交战中,99S一点都不吃亏。主要就是,M1A3是在M1A2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主要就是更换主炮、增设自动装弹机,增强了坦克火力,改变了M1A2在与99系列主战坦克交战中被动挨打的局面,而其装甲防护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在抵抗威力更大的穿甲弹时,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如此一来,在双方的有效射程之内,99S与M1A3都能击穿对方的装甲。
受此影响,决定优劣的成为了双方坦克手的素质。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观瞄系统,特别是夜视成相系统的性能也很重要。
从理论上讲,这并不假。只有做到先敌发现,才能做到先敌开火与先敌摧毁。因为坦克炮的威力大幅度提高,而坦克的防护性能受自重与材料影响,很难同时提高,所以现代主战坦克的相互摧毁距离高达数千米,比如99S与M1A3的相互摧毁距离就在四千米以上,如果使用具有攻顶能力的炮射反坦克导弹的话,甚至能够达到十千米以上。如此一来,坦克战的交战距离在理论上高达数千米。
问题是,实战中,坦克在数千米外开火的战例屈指可数。
特别是在这场战争中,因为双方基本上在城市密集地区作战,中国军队还刻意避免与美军打野战,所以坦克的实战交火距离,九成以上都在一千米以内。在城市战中,坦克的实际交战距离甚至只有数百米。
如此一来,观瞄系统产生的影响远不如坦克手。
可以说,在这么近的距离上,别说用穿甲弹,就算用高爆弹,只要直接命中目标,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都能杀死坦克手,根本不需要穿透坦克的装甲。
由此可见,对中国陆军来说,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足够多的主战装备,而不是足够先进的主战装备。
这一点,与空军恰恰相反。
事实上,在赤山会战期间,中国陆军的装备补充能力就得到了恢复。
随着狄劭康全权负责战略指挥,无条件的给予罗耀武最大支持,全国上下也以守住北京为首要目的,几乎每天都有载满主战装备的列车驶入北京与天津。因为铁路无法运送全部主战装备,所以很多装备被运到石家庄等地,再由拖车送往北京,或者干脆挂上橡胶板,自行驶往北京。
这种集全国力量的投入,足以使中国军队获得想要的各种武器装备。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从六月上旬开始,东北军每天收到的主战装备就能武装好几个营。到了六月中旬,为了加快装备的交接工作,罗耀武不但安排了几十名参谋专门负责相关事务,还让各主力部队轮换安排部队到后方接货,而不是让后勤部队把装备送上前线。
当然,决定部队战斗力的,并不仅仅是装备。
对于本来就不靠装备吃饭的中国军队来说,士气与斗志比装备更加重要。
相对而言,主力部队的士气一直不是问题。按照罗耀武制订的人才选拔机制,能够进入主力集团军的,都是最优秀的官兵。对这些官兵来说,会战的成败并不是影响士气的主要因素。
为了提高普通部队、民兵、准军事力量以及民众的抗战意志,罗耀武在六月初向狄劭康与刘诚志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所有留在首都的军事文艺人员必须深入到前线与基层,为那些进行抗战劳作的军民进行无偿表演。
在得到狄劭康与刘诚志的支持之后,罗耀武就展开了行动。
为了确保文艺人员能够下基层,并且诚心实意的进行慰问表演,罗耀武不但亲自编排了节目表,还安排了相当于一个旅的警卫力量,专门护送文艺工作者。说白了,主要还是防止那些平时娇生惯养的文艺人员临阵脱逃。
当然,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实事求是的讲,在部署京津防御的时候,罗耀武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他之前从没考虑过的士气与斗志。
打到这一步,中国军队已无退路。
再退一步,就是国破家亡。
只有全民动员,调动起每一个中国人,才有可能在决战中取胜。
问题就是,如何发动与鼓舞全体军民?
卷三 血火辉煌 第二章 士气斗志
在中国人民中,士气与斗志问题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暴露出来。
台海战争爆发之后,大陆的一些民主人士就对当局提出了质疑,特别是用武力完成国家统一的理由。可惜的是,民主人士的声音非常微弱,甚至没有得到过当局承认,也没有引起外界重视。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毕竟战争时期,当局肯定会对新闻与传媒进行管制。
不管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以及是否产生了影响,至少说明,即便在大陆,仍然有人并不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事实上,为了消除民间的质疑声,政府在发动战争的理由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最重要的是,美国与日本的干预行动,等于证明了大陆当局发动战争的正确性。
要知道,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的内政,而美国与日本出兵干预,等于向中国宣战,也等于承认了台湾当局确实在谋求独立。
非常可惜的是,美国与日本的干预行动,也让少数民主人士闭上了嘴。
大势所趋,加上战争已经爆发,再质疑发动战争的理由已经没有意义,保卫国家成为了首要任务。特别是在美国挑起朝鲜战争,将战火烧到大陆之后,捍卫国家主权、抵抗侵略就不再是一句话,而是实际行动。
这一局面,在日本出兵东北之后成为定局。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日本出兵东北,使得中国全体上下团结一心,十多亿中国人为抵抗日本侵略共同奋战。
问题是,一年多下来,这种一时激起的抗战斗志已经渐渐消散。
虽然在这一年多中,中国军队成功迫使韩国退出了大规模战争,在南京挡住了美台联军的进攻步伐,并且在东北战场上给予了美台联军重创,甚至在战略反击中摧毁了长崎,但是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仍然没有能够扭转局面,战略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敌人手中,别说普通民众,就连很多高级将领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这种局面,必然会让人对抗战的结果产生怀疑。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当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对而言,在南方战场上,这个问题最为突出。
到二零一四年底,台湾当局在美台联军占领区内已经设置了三个省级临时政府、二十一个市级临时政府与一百零八个县级临时政府,派遣了数千名行政官员,并且任用了数万名占领区内的民众担任临时行政官员。
虽然在大部分台军控制区内,民众仍然不太认同台湾政权,甚至积极支持游击队,但是这一局面正在逐渐转变,至少在二零一四年的前几个月,台湾占领区内民众的自发抵抗行动就比二零一三年少了许多。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粮食问题。
要知道,在二零一三年,中国大陆的粮食问题就暴露了出来。为了保证军粮,中国当局不得不在全国施行粮食配给制,成人每月只有三十五斤的粮食供应,而未成年人则只有二十五斤。
虽然配给的粮食基本上能够满足生存需要,但是民众的生活水平谈不上任何保证。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实际情况更加糟糕。
在一些粮食不能自给的省份与地区,比如贵州,以及江西南部地区,民众实际上获得的粮食配额只有基本标准的六成左右。在二零一三年底,贵州一些偏远山区就因为缺粮爆发了动乱。
与之相比,在台湾占领区,至少能够确保基本粮食供应。
在一些大城市里,美军与台军甚至开放了市场,向民众出售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可以说,台湾占领区内,民众的生活水准确实高得多,至少不需要担心饿肚皮。
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同时,台湾当局采纳了美国的建议,即在占领区内实行开明统治,不但邀请当地人参与行政工作,还在制订地方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民众需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占领杭州之后,台湾当局一度决定施行战时管制,最终在美国当局的建议下,仅在夜间八点到凌晨五点宵禁;为了确保民众过上正常生活,台湾当局还优先为医院、学校与城市基础设施供电,并且派遣专门人员到医院与学校维持秩序。占领上海之后,台湾当局甚至出资聘请了几百名医务人员,专门为战争中的伤患提供医疗救助。
这些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要求。
当然,台湾当局也对此进行了广泛宣传。
正如台湾当局宣传的那样,当时在民众中间,也有人对国家的本质提出了质疑。
问题是,在战时情况下,台湾占领区几乎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其他地方的民众基本上不可能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中国当局在宣传的时候,肯定会刻意丑化敌占区。
更重要的是,在宣传的时候,中国当局充分利用了台湾当局在日本出兵东北,侵略中国的时候保持了沉默。
可以说,这也是台湾当局众多政策中最失策的一个。
虽然从根本上讲,台湾当局不得不对日本在东北的所做所为保持沉默,毕竟这是美国的意图,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当局连一天都活不了。但是在绝大部分民众看来,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
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宣称代表整个中国,是中国的正统。
在日本入侵的这个举足轻重的问题上却保持沉默,甚至故意纵容,使得台湾当局无权代表中国。
只有真正致力于抗战,以驱逐侵略者为己任的政权,才能代表中国。
可以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东北军退入关内之前。
真正让中国人民士气问题浮上水面的,还是罗耀武在东北敌占区推广的很多政策,特别是支持占领区的民众组建敌后游击队。
虽然在组建游击队的时候,罗耀武非常谨慎,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游击队的控制,比如每支敌后游击队都由他亲自任命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并且为每一支游击队安排了指导员,专门负责游击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罗耀武的这些安排却是漏洞百出,经常被人钻空子。
就拿任命指挥官与指导员来说。
在罗耀武接受调查之前,还能做到异地任免,即从主力部队抽调军官。在罗耀武回京接受调查的时候,这一标准没有得到执行。更重要的是,在沈阳遭到围攻的时候,姚万平病急乱投医,成立了几十支敌后游击队,而当时主力部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基层军官,也就无法为每支游击队任命两位外地首长。
罗耀武回到东北前线的时候,游击队的情况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
随后几次大会战,东北军的主力部队相继遭受重创,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