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婆是军阀-第5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在尼古拉那维奇身后的数十骑乃是皇室近卫军,近卫骑兵团乃是保卫沙皇陛下的胸甲骑兵,华丽的羽毛头盔,黑色珐琅漆胸甲,深绿色单排扣大氅缀有黑色绲边,银色的纽扣和肩章,深绿色马裤;每一个近卫骑兵均是高大强健、帅气潇洒、气质非凡。
但在尼古拉那维奇眼里,皇室近卫兵就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与法国近卫骑兵比起来相差甚远。
这些完全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骑兵战斗力甚至比不上哥萨克人,更莫说俄国骑兵精锐骠骑兵团了。
现今逃亡中再看他们华丽的衣饰,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前方,眼看就是萨彦岭山口了,萨彦岭之后,就是广阔的西伯利亚。
侵入蒙古前,尼古拉那维奇多方查探下,选在了萨彦岭山脉西麓作为切入点,叶尼塞河由此向北而去,浓密的森林到了山口则变得稀疏起来,在工兵砍伐下,已经铺开了一条道路。
虽然眼见就要逃出中国疆域,但尼古拉那维奇心里多少有些不安,因为这两日逃亡途中,未能见到后方的信使和任何己方的部队,指挥后军的总参谋长瑟鲁奇是个很谨慎的人,不可能接连收到自己的急信却没有讯息传过来。
距离山口越近,这种不安的情绪越是弥漫在尼古拉那维奇的心中。
前方突然密集的枪声响起,尼古拉那维奇立时身子冰凉,自己留在山口驻守的步兵营只怕已经被中国人包围,而且,中国人来得极快,说明战事未起,他们已经有了通盘的战略,略一沉吟,道:“跟我来。”策马向西奔去,自是要穿过浓密的森林和荒山山脉逃回俄境,约瑟夫和近卫骑兵急忙纵马跟上。
……
实则萨彦岭山脉西麓山口的形势发展远远超出尼古拉那维奇的想象。
在起伏的山脉丘陵和树林间,俄军第17师被中国皇家陆军第一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包围,战斗刚刚打响。
驻守山谷的俄军步兵营两天前就大部被歼、小部被俘,全军覆没,而这一天中双方的信使也全部被中国步兵截获,包括尼古拉那维奇写给总参谋长瑟鲁奇通报军情的急信。
而并不知道战场情形的俄军第17师接到的仍是急行军赶赴战场的命令。
在萨彦岭山脉西麓山口,俄国师团走入了中国人的包围圈,不过在中国各步兵团尚未完成战略合围之前,俄国人发现了左侧山峰间活动的中国人,战斗随即打响,此时负责关门的两个中国步兵团还远远未能到达作战地点,如果第17师想撤离,完全来得及。
但这支战功显赫的师团太自负了,师团光荣的传统也不允许其不战而退。
第17师前身是18世纪的莫斯科步兵团,在数次俄土战争中都战功赫赫,拿破仑战争期间,更与马乌波尔骠骑兵团配合,给予了法国第四龙骑兵团致命的打击,又在西里西亚的凯茨巴赫大败法国统帅麦克唐纳,歼灭法军一万五千余人,为此沙皇奖励该团三十一把银号以表彰他们的出色表现。
克里木战争后,步兵火器的重要性渐渐压过骑兵,莫斯科步兵团扩编为第17师,也一直是沙俄装备最精良的王牌师团之一。
一年前,第17师列装英国人生产的恩菲尔德1866式步枪,一种类似于中国广州造的连发枪,同时师团还配置了数门英国造的连珠炮。
虽然现今除非战争期间,否则没有武器禁运一说,但英国人更喜欢将武器卖给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而不是他的对手俄国人,这批军备俄国人得以采买,也是因为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关系在印度风波后降到冰点的那段时期,俄国人遂抓住机会,购买了超过30000枝各种英制枪械,同时,也开始研制仿造,只是其蹩脚的工业水平严重制约着军工科技的发展,仿造出的连发枪质量远远不能同恩菲尔德1866相比,何况子弹生产、无烟火药涉及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短时间内俄国人也难以解决。
这几年,中事科技发展自然在飞速进步,最新款的广州造1870已经完全成熟,性能可靠的就是最挑剔的士兵也说不出它的毛病,从外观上,广州造第四型显得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更适合亚洲人使用,旋转后拉式枪机,5发弹仓供弹,8口径子弹足以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而不似7以下的小口径易“伤”不易“杀”。
第四型广州造缩短了枪管,有效射程为510米,实际上如果不缩短枪管,有效射程将会得到大幅提升,但根据帝国作战理论,步兵线真正交锋百分之九十的战斗都集中在400米内,随着堑壕等等战术的广泛应用,这也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何况距离越远,射击精度就会差了许多,在散兵线单兵作战时代,保留太长的枪管增加有效射程除了浪费子弹外,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而长枪管的特种步枪也在帝国的研发范围内,叶昭称它为狙击枪。
广州第四型,在叶昭看来完全可以使用到成熟的半自动武器诞生,实则现今帝国根据轻重机枪导气式原理的某些特点,已经在研发半自动步枪,但便算诞生,若想其大量装备部队还不大现实,没有进入到汽车时代,因为补给线等等问题,步枪的自动化便遇到了瓶颈,就现今广州造的架构,还有军官提议,制造一种叫做子弹阻隔器的小工具,免得新兵浪费子弹。
广州造第四型军方暂时购入的数量不多,一来三种型号的广州造已经完全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二来尚要等列装的连队给出完整的反馈信息再做决定;三来采买武器,自然是在军队扩编时为宜。
伏击俄军第17师的帝国陆军第一集团军,乃是轻机枪架设到班的帝国最精锐部队,配备广州造第三型步枪,虽然因为要翻山越岭放弃了火炮重武器,但同样,最猛烈的攻击对准了俄军辎重队和炮兵队。
第一集团军提督宋庆,正是知天命之年,虽然曾经是韩进春部将,当年在平远军时乃是第三镇总兵官韩进春的第二营管带,但他恃才傲物,与韩进春关系渐渐恶化,叶昭怜他是史上名将,又确实是难得智勇双全的人才,是以对其多加看顾,仕途倒是无碍。
虽说人的品格很大程度是后天的关系,但这位甲午之战中坐骑被炮弹击毙,重换战马,继续指挥将士“迎炮以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的将领,高呼“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的将领,在帝国教育熏陶中,想也不会变得品质恶劣起来。
萨彦岭战役,便是宋庆亲自指挥。
他的对手是俄国第17师师长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科别列夫,毕业于俄国总参学院,是俄军杰出的少壮派代表人物,去年间,被任命为俄军王牌步兵团第17师师长,晋升陆军少将。
斯科别列夫是叫嚣征服亚洲的强硬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言就是:“在亚洲,和平的长久与短暂是与你对敌人的屠杀直接成正比的,我认为这确是一条定理。对他们打击得越凶狠,他们就安分得越长久。”
这是一个**裸的种族屠杀主义者,但今日,显然是他的部队遭到了屠杀。
刚刚发现中国人的踪迹时,他正骑着高头大马走在稀疏的树林中,大森林到山口、河谷边缘变得稀疏起来,南北大概有1000多米,早就被工兵伐出了一条路,甚至树桩也被锯的和地面一般平。
发现中人踪迹的正是师部的斥候队,虽然中国人突然到了萨彦岭山口令斯科别列夫极为吃惊,但心中跳跃的狂热又令他无比兴奋,互相极为陌生的军队狭路相逢,打败中国人,令17师团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个目标是如此的诱惑。
何况,急行军时突然撤退,必然会被中国指挥官抓住机会给自己的师团带来惨重的损失。
何况在17师之后,便是鄂木斯克兵团,斯科别列夫并不相信中国人能将自己包围,就算数倍于自己的兵力,被自己牵制在山坳密林中,等额木斯克兵团赶到,便可以南北夹击将中国人击败。
是以斯科别列夫都没怎么考虑,马上下令全师依仗地形准备战斗,而这时候,斯科别列夫并不知道中国人是有预谋的包围还是与自己的部队不期而遇,却仍然下达了最谨慎的命令。他虽然骄傲,却从来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对手。
接到命令的俄国人很快便以步兵营为单位在山坡、密林中隐蔽集结。
沙俄第17师,也是俄军最早重视散兵线和善用地形的兵团,现今就算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排的密密麻麻的士兵以紧凑阵型冲锋的情况也不罕见。
一方面惊奇俄国人的反应,宋庆很快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当信号弹和号角声响起,最早遭到打击的自然是尚来不及隐蔽的一些俄国步兵营和辎重部队。
枪声如雨,迫击炮密集的炮弹在丛林、山坳、巨石后炸响,河畔草丛中,已经埋伏了数个时辰的第二师第三团,一个个宛如草人般跃起冲锋,极快的将俄国人的战线拦腰截断,刚刚斯科别列夫骑着高头大马就从距离他们几十步远的距离走过,一名战士认出他的军衔,险些拔枪射击,但却被排长皱眉以目光制止。
其实最难忍耐的不是眼看着敌人从眼皮底下大摇大摆走过,而是唐努乌梁海地区那大号的蚊虫和毒蚁,若不是士兵们都涂了中原特产的驱虫油,只怕没人能够忍耐,尽管如此,随着时间推移,驱虫油对于虫蚁的威慑力渐渐淡去,几乎每个士兵都被狠狠咬了几口,那种钻心的痒越是不能去挠,越是从心里往外的难受。
当终于发起冲锋时,士兵们那种解脱了的勇猛可想而知。
“砰砰砰砰砰”,连绵的土山上,重机枪形成了数个火力点,对密林进行着无情的扫射。
如果说帝国步枪在短时间内已经很难质变,那么连珠枪和各类火炮的研究则一直突飞猛进。
帝国最新型的重机枪,重量已经大大减轻,最起码,不能归于火炮的类型,不必再靠马力拉动,士兵完全可以用特制的支架抬起它搬运,重量减轻到了六十斤左右,采用帝国标准8口径子弹,每分钟射速达到了600发,实在是现今战场对抗军团冲锋的大杀器。
俄国人虽然并没有对中国阵地发起冲锋,但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弹雨扫射打成了筛子,密林中惨叫声不断,加之间歇性的迫击炮炮弹密集爆炸,就算以强悍闻名的第17师团,遭遇这前所未有的猛烈火力打击,却也不免一下懵了头,到处都是极为混乱的局面,团、营命令完全瘫痪,以中队甚至十几个士兵自发结成的小队各自为战,或是拼命射击抵抗,或是退向密林深处,更有的乱跑乱窜,胡乱的向外突围,甚至发生了数起误以为自己人是敌军而互相开枪自相残杀的事件。
俄国人完全暴露在中国人火力中的辎重队几乎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击溃,到处都是溃逃的俄国兵。
斯科别列夫和他的警卫营退到密林深处的一处高坡上,用望远镜看着浓烟滚滚的战场上狼奔豕突的俄国士兵,斯科别列夫脸色铁青。
帝国王牌师团,竟然在中国人猛烈火力打击下变成了三流部队,斯科别列夫抑郁难当,骄傲的自尊遭到致命打击,令高傲的他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是,他可以给自己找很多借口,中国人处心积虑的埋伏,充分利用了地形形成极佳的火力交叉网,人数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刚刚战斗就坚决的实施了分割包围。
他的部队则是急行军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