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败苏联人,可他相信有宋哲武在东北,就是败了也不会很难看,对于第四路军的战斗力,他还是很认同的,毕竟桂系和西北军都吃过他的大亏。
晏道刚,拿着电报的手并没有缩回去,而是低声说:“委员长,这封电报指明要您亲阅。”
“哦”,要他亲阅的电报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蒋介石看看屏声静气的众人,迟疑了一下,向前探了探身子,结果电报。
这封电报一定还是跟出兵东北有关,可是为什么一起发来两封?众人都在观察着蒋介石的表情。都努力想在他的脸上琢磨出电报的大致内容。
电文很长,有四页,蒋介石刚看了几行,脸色就猛然沉了下来,飞快地看完数页电文后,有马上从头又看第二遍,只是第二遍看的极慢,从蒋介石皱起的眉头可以看出,蒋介石在紧张地思索着,仿佛每一句电文都隐含着许多深意一般。
看完第二遍后,蒋介石阴沉着脸,并没有把电报递给晏道刚,仿佛拿着一枚炸弹一样,缓慢而小心地亲手把电报放到桌上的文件夹里,想了想又把文件夹放到抽屉里。这才用深邃的目光扫了晏道刚一眼,晏道刚转身退了出去,他自然明白蒋介石目光中传达的意思,许多事情是永远也不能说的,否则就不是未知的问题,而是脑袋的问题了。
蒋介石站起身,背着双手在地上缓缓地来回走动,蒋介石一向喜怒不形于色,对于他们这些人还好,对黄埔系学生基板上都是板着脸,看到笑意都难得。从他不同寻常阴沉的脸色上,大家都感觉得到,蒋介石现在的心情很焦虑,甚至还有些愤怒。不知道这个宋文戈什么事情惹到了委员长,都替这个年轻人捏了一把汗。
林蔚看了何应钦一眼,正好何应钦也看向他,两人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焦虑,何应钦无奈地微微摇了摇头,蒋介石真要发起怒来,那可是他也劝不了的。
蒋介石这时已经走到窗前,背对着众人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
蒋介石这样站了足足有十多分钟,这才慢慢地转过身来,中紧张地看着蒋介石都希望能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些什么,可是转过身来的蒋介石表情出奇的平静,好似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淡淡地对林蔚说:“蔚文,给文戈去电。”
林蔚飞快地打开文件夹,取出纸笔准备记录。
“文戈吾弟:两电均已收悉。吾弟虽处江湖之远,然心怀庙堂之事,忧国忧民之情不可言表,有古忠臣良将之遗风!吾心甚慰!弟应发扬我革命军人之气概,不避艰险,不畏谗言,以封狼居胥之气魄,以竟全功。待弟凯旋之日,中正必不吝冠军之侯矣。中华民国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听了蒋介石给宋哲武的电文,林蔚、何应钦、宋子文都不进暗中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宋哲武第二封电报的内容,甚至也不知道蒋介石为什么生那么大的气,不过从蒋介石口述的电文里,可以感觉到蒋介石已经不生气了,甚至可能还在心里很高兴。蒋介石虽然在电报里一字未提是否同意宋哲武出兵,可是他们知道蒋介石的意思是同意的。
这封电报里,蒋介石引用了宋代诗人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和汉代的一个典故。
《岳阳楼记》中的原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则心怀百姓,不在朝廷上做官则心忧国事。不管在高位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元狩四年,霍去病率大军5万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被武帝封为冠军侯。
不过,他们都认为蒋介石用《岳阳楼记》中的名言来夸赞宋哲武有些过了。特别是关于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用的更是不妥,不要说宋哲武此去东北不一定能打败苏联人,就是大败苏军,也仅仅是守土之功,那里能跟霍去病相提并论,人家那可是开疆拓土。不过,不管怎么看,大家都很高兴,由于宋哲武的介入,东北的事情基本上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了。
与众人高兴得神态不同,杨永泰眼里不为人察觉的闪过一丝忧色。
蒋介石又对何应钦说:“敬之,把刚刚购进的高射机枪都给文戈,另外汽油、柴油也要给他尽量多些。这些东西要尽快运到涞源。”
蒋介石的话让何应钦有些愕然,犹豫了一下提醒蒋介石:“高射机枪那可是按德国顾问的要求给教导师购进的?还有柴油,文戈那里的汽车用不上,发电用不了很多?”
蒋介石的目光看向窗外,幽幽地说:“苏联人有很多飞机,在草原上无遮无挡,没有高射机枪是不行的。关于柴油么,你可能不知道,文戈高了一百多架飞机,也许他会用得到。”
众人出了息庐不久,一直没有发言的戴笠又被蒋介石派侍卫叫了回来。戴笠知道蒋介石这是有事要交代,在晏道刚的引领下回到蒋介石的办公室。见蒋介石正在桌上铺好的宣纸上挥毫疾书。戴笠看到蒋介石写的正是“封狼居胥,冠军之侯。”八个大字。
蒋介石放下笔,意犹未尽地看看写好的那八个字。抬起头来,看着戴笠平静地说:“雨农,叫你回来是有件事叫你办。”
“学生谨听校长吩咐。”戴笠恭谨地回答。
蒋介石一字一顿地说:“你要想尽办法,尽快查处张学良和文戈的关系。”(!)
第二百零六章 大战序曲 草原
“敕勒川,阴山下。wwW、(www。)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游牧民族之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听到这首民歌,即使没有来到蒙古大草原,也能体会到那种广阔、苍茫的草原自然风光。
9月的草原,正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随意望去,到处都是满眼令人陶醉的一望无际的浓浓的绿色。
清晨,一尺多高的青草上叶上,晶莹剔透的lou珠在刚刚升起的朝阳照耀下,晶光闪烁,熠熠生辉,好似大把大把的细小珍珠被人洒在了草叶上。远处,早起的牧民们已经赶着自家的牛羊在放牧,只是每一群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大都只有百八十只,这些洁白的羊群自由地在鲜嫩的青草间四处游荡,好实在绿色的海洋中泛起的朵朵雪白的浪花。
在阿巴嘎旗以南五十多里外,一队队身穿草绿色德式军服的第四路军骑兵。押运着驼峰上绑满武器弹药和其它军需物资的数百峰骆驼,正随着骆驼那虽然显得有些缓慢,但步履极坚定稳健的步伐向北而去。
在一处稍高些的坡地上,一匹高大神骏的白马同一匹健壮的花马静静地立在那里,马上的骑者正是宋哲武和魏广惠两人。
经过二十来天的行军,韩光的骑兵旅已经越过巴林左旗,继续作为大军前锋想满洲里前进,一师一二两个团已经到达巴林左旗,正在那里建设兵站和机场,炮兵团、辎重团大部以及殿后的三团也已经越过克什克腾旗,三天左右的时间都会到达作为总兵站的巴林左旗。这一路多亏了那四百多辆卡车,这些车辆每次几乎能运送一个团每隔一个星期再回来运送下一个团,这使宋哲武的部队行军速度大为加快。
宋哲武计划在巴林左旗这里补充弹药物资,部队略做休整后,再向满洲里进军。
已经先到巴林左旗的李文田昨晚来电,不仅张学良给的军火物资已经开始源源到达,就是张学良本人也已经与昨天傍晚到了巴林左旗。
宋哲武之所以没有跟随大部队直奔巴林左旗,而是北上来到阿巴嘎旗,这是因为他要把这次从涞源带来的大量武器弹药及军需物资交给魏广惠,所以他只带了他的警卫连、他此次带来的两个特战中队中的一个和辎重团的一个营押运物资。
魏广惠的骑兵军是不能到巴林左旗的,如果他们在那里再向回走,难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现归属察哈尔省的这一带的草原上,很早就有日本人的势力,其中跟日本人勾结最深的,当属人称德王的现任苏尼特尼特右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
宋哲武知道此人一直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寻求内蒙自治,一九三四年四月。在百灵庙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三六年二月,又在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州国的支持下,成立蒙古军总司令部,德王任蒙古军总司令,山内(日本人)任军事顾问。“蒙政会”成员任骨干。德王宣读就职誓辞“我誓愿继承成吉司汗的伟大精神,收复蒙古固有疆土,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对德王这样的人是不能不防范的,也正是出于个意图,宋哲武这一路东进,没有接见和拜访任何蒙古族权贵。
按照宋哲武的计划,魏广惠的骑兵军要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等地待命,随时准备挺进外蒙。从这里到外蒙的首府库伦直线距离就有800多公里,这一路不仅有戈壁滩,还有山地,只是间或有些高原草原,多数地区上百里没有人烟,十分难走。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达到突袭的目的。
因为沿路补给困难,特别是骑兵军短期内不可能回来,所以,魏广惠的骑兵军不仅需要大量武器弹药。还要有各种军需物资。而且,在他占领外蒙全境后,内地的支援补充物资最快也要两个来月才会到达,如果万一有意外,那就得等上半年。让一支几万人的大军在远离后方支援、粮弹具缺的情况下坚守外蒙,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宋哲武这一次几乎把涞源的家底搬来一半给魏广惠,甚至就连骑兵军的冬装都给魏广惠带来了。
宋哲武这是来给魏广惠送行的。需要叮嘱魏广惠的话,宋哲武昨晚已经说了很多,不过他还是有些不放心。虽然魏广惠有独立作战、发展的能力和经验,可外蒙离内地实在是太远了,外蒙可不比魏广惠原先活动的口外地区,在那里如果有事,宋哲武最少可以在两天之内增援上去一个团,可在外蒙,那就需要几十倍的时间。在那里的一切问题,都只能kao他自己来解决。
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外蒙的事情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苏联现在正是刚刚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人,他的个子很大,可是他还不够强壮,他还要时刻准备抵御来自西方的攻击,他暂时还没有能力来顾及身后这片广柔的土地。虽然斯大林已经认识到外蒙就是一把可以随时cha向苏联国土腰部的一把尖刀,但他现在实在是力所不及。失去了这个最佳的时机,再想要从这头北极熊的嘴里抢回这块巨大的肥肉,宋哲武认为几乎就是不可能。
二战结束后,虽然因为有美国巨大的物资和财力的支持,苏军才把德军赶回了本土,可是苏联的军事实力也快速膨胀起来。据说二战期间仅飞机美国就供给苏联上万架,更不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