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第4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军的一百多名轻重伤员,王德民一个都没带走。
原本二营长建议把这些苏军伤员都杀了,省得他们伤好后再回到苏军里,反正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可是王彬和史泽波不同意这么做。
他们两人的理由是,枪杀战俘,尤其是枪杀伤病战俘是不人道的,这有违《日内瓦国际公约》。而且,苏军的押运人员很可能有漏网的,至少作尖兵的那个伪蒙军骑兵排就漏网了,这件事传出去,对总司令和第四路军的声誉影响不好。
可是,如果带着这些苏军伤员,浪费药品不说,还要分出战斗人员来看管照顾他们。王德民虽然不忍心杀死手无武器的苏军败兵,可让王德民派人一直照顾苏军伤员,这让他多少有些不甘心。
最后,王德民决定,把苏军的尸体都打捞出来,摆在河滩上,以免污染河水。再给苏军伤员妥善包扎,留下一些食品,等着苏军前来救援他们。
苏军的救援人员最快也得明天下午才会赶到,白天还好办,可是夜间北蒙这时已经是零下五六度,这样的温度对于常人还好说,对于身体虚弱的伤员就很有些残忍了。不过,王德民也管不了那么多,这些苏军伤员是否能挺过这寒冷的夜晚等到救援的人员到来,那就不是他王德民能管得周全的了。
第二天上午,苏军的侦察机发现了还在冒着余烟的车队的残骸和满河滩的苏军尸体。已前进至大塔米尔的苏军西线部队,也得到了漏网的伪蒙军骑兵排的报告。
苏军西线部队因为辎重物资不足,不敢再继续东进,不得不停在大塔米尔等待后方输送辎重补给。同时,紧急请求空军搜寻躲在他们身后,威胁他们交通线的中**队。
感谢“还没发现”、“大梦不觉醒”、“982230”书友的月票和“70生人”书友的打赏。
第四百九十三章抗战灯下黑
苏军几十架飞机以河谷为中心,在周围50公里范围内整整搜寻了一整天,可就是没有发现中**队的踪影。WWw!这让苏军对中**队的机动能力感到十分吃惊。第二天,他们把搜索范围扩展到了100公里,可是依然没有找到中**队。
得到辎重被毁消息的木伦苏军,一面紧急派出部队赶往被伏击的战场救援,一面抓紧时间,手忙脚乱地再次组织车辆向前线运送辎重补给。
三天后,苏军的辎重部队再次启程了。这次苏军谨慎小心了许多,派出了一个团的押运部队,而且全程都有苏军飞机侦查保护。
因为延迟了补给时间,西线苏军需要补给物资的缺口更大了,需要补给的数量、种类也比上次更多了,导致这次苏军的车队数量大增。不过,苏军卡车数量严重不足,木伦兵站被烧毁了120辆,现在只剩100辆卡车,其余的都是收集来的400多辆马拉大车。
苏军远东特别集团军后勤部门,正在民间积极征调卡车,不过这需要时间送到木伦,而且数量也不会很多。
这是因为,以前苏联国内根本没有大型汽车厂,不能自己大量制造汽车,他们的汽车基本都是购买自国外。
在1895年世界上出现第一辆汽车后,第二年就在俄罗斯的彼得堡也响起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俄国发明家亚科夫列夫和弗列泽创造的成果。不过,受制于俄国基础工业体系薄弱,沙俄汽车产量非常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一共只生产了400辆汽车。而且,生产这些汽车的工厂都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严格地说,它们只能称为汽车作坊。
因此,这一时期,沙俄从西方进口了大量汽车,总数有数万辆之多。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沙皇政府开始在全国建设6个汽车厂,设计年产量为7500辆。可是还未等这些汽车厂建成,阿芙乐尔号的炮声轰响了。
1924年,莫斯科的阿莫夫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苏联的第一批10辆阿莫-Φ15型轻卡,真正揭开了苏联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这家工厂是旧俄国政府建设的6家汽车厂之一,虽然到1917年仅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程量,但这已是6家中进展最快的一家。随后,1925年在列别捷夫厂的基础上建成的雅罗斯拉夫厂开始生产卡车,1927年新建的莫斯科斯巴达克厂开始生产自行设计的微型轿车。
虽然苏联政府很注重汽车生产,可是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加之西方国家仇视苏维埃政权,对苏联实行技术经济封锁,他们发展汽车工业遇到很多困难,进展不快。到20年代末,苏联汽车年产量也才仅仅有可怜的2000辆,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要,道路上行驶的汽车90%依然依靠进口。
还是从去年开始,苏联利用西方遭遇经济危机,不得不无奈对苏联放弃了经济技术封锁,斯大林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利用这个期盼已久的大好时机,不顾国内千疮百孔的糟糕的经济形势,勒紧腰带,抓紧时间从欧美开始大规模进口和引进现代工业技术,使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苏联国内,正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建设高尔基汽车厂,也就是后世的嘎斯厂,计划生产嘎斯-A型轿车,规划年产10万辆。还有正在改造的阿莫夫厂,计划形成7万辆的生产能力,再加上红色普提洛夫人厂等,构成了苏联汽车工业的基础力量。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工厂要大规模形成生产能力,还要在两年后。
现在,苏军的军用卡车都是进口汽车,这次苏军进攻北蒙使用的汽车,还是大量征用民间汽车才凑足的。
在损失了120辆卡车后,木伦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卡车可供使用,无奈只能用大车。
可是,卡车和马车两者的行进速度相差过大,在一起行动很不方便。而分开行动,押运兵力又显不足。最后,苏军为保证安全,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四百辆大车在前,由两营的步兵随行,卡车在后,由一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连保护。每天大车先行出发,两小时后卡车队再出发,中午时分两队汇合一起吃午饭。下午同样如此,夜间两队一起宿营。另有一个伪蒙军的骑兵营在前开路,负责沿途搜索警戒。
这样布置的好处是:在行军过程中,如果前面大车队遇袭,后面的卡车队可以快速支援;如果后面的卡车队遇袭,因为两队相距不远,前面的押运部队也可以在一小时左右赶到。
从伤兵的口中,苏军已经知道,袭击他们的中国部队只有一个团,这个部署,不会给中**队什么机会。
五天后,苏军运输队再次来到了苏军遇伏的河谷,当晚就在河谷中宿营。
之所以选择在河谷里宿营,是因为出了河谷,前面很长一段山路都很狭窄,大部队宿营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宿营,危险性更高。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苏军认为,上次伏击他们运输队的中**队,不可能胆大包天地还停留在河谷附近,除非他们疯了。
在苏军看来,中国人在偷袭占到便宜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跑得越远越好。如果中**队还想要继续阻断交通线的话,那他们只能在前面某个适合伏击的地点在偷偷地等待苏军的到来。这段宽阔的河谷,在这个时候,倒是最安全的。
为了防止运输部队在路上再次被袭,停留在大塔米尔的苏军大部队已经派出了接应部队,估计明后天两军就能汇合,那时运输部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如此,苏军押运部队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谨慎,他们在河滩扎营后,把卸掉马匹的大车分成三组,除了临河一面,其它三面都用排成排的马车做了遮挡。然后,在大车后面支起帐篷。临河一侧则是排成一排的卡车。为了安全,苏军甚至不怕麻烦,把卡车上的弹药武器都卸下车,妥善存放。
天黑前,苏军又在距离营地三面200米外,设立了六个班哨,每个班哨还配有一辆坦克,对营地进行警戒。在一些大车和卡车上,还建立了十几个轻重机枪火力点。然后又在营地外侧三十至五十米外,每隔四十米点起一堆篝火,有三个班的苏军在火堆间巡逻警戒。
布置完这一切,苏军的营地才渐渐地安静下来。
随着夜幕的降临,黑暗逐渐填满了宽阔的河谷,闪着银光的河水和跳动的篝火光晕把黑黢黢的苏军营地围在中间,河谷中除了潺潺的水声、微风吹拂草叶的摩挲声,以及篝火中木材爆燃的噼啪声外,再无其它声音,整个河谷沉浸在一片祥和的静寂之中。
凌晨时分,被从沉睡中唤醒,还不断打着哈欠的苏军在换过岗后,许多人又靠在坦克上或者围坐在篝火旁,又继续打起了瞌睡。
就在这时,从几里外的山坡上的密林中,悄无声息地掩出十支小部队,迅速地向苏军营地摸去。这些小部队正是王德民的部队。
几天前,成功伏击了苏军运输部队后,王德民并没有带着他的团撤走,而是在绕了一圈后,就在河谷边缘的山林中悄悄地掩蔽下来。
对于这么做的原因,王德民的解释是:成功伏击后,为了避免遭到报复,远远撤离伏击区是基本军事常识。可是,他们现在是在敌后执行特殊任务,要出其不意,就要背离军事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这个时候悄悄留在伏击区附近,是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灯下黑”。
而且,王德民这么做,也并不是盲目的冒险。他是经过仔细思考的。
北蒙西部山区山高林密,要想藏下他们这一个团,那可是太容易了。除非苏军出动大部队大范围围剿搜山,否则仅靠飞机空中侦察,是不可能发现他们的。
可是,现在苏军不可能采取地面部队搜索的办法。因为西线苏军的主力此刻都在大塔米尔地区,要他们放弃既定任务返回搜寻他们这一个团,那是绝无可能的。而木伦的苏军仅有一个师,他们既要保卫木伦兵站,还要押运物资,兵力已经不足。最多也就能抽出一个团的部队。
在山区作战,那可是他们的强项,和一个团的苏军在山区作战,他们是绝对不会吃亏的。因此,留在这里看似危险,其实是绝对安全的。
尤其是,苏军是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竟然敢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两次伏击。
对于王德民的分析,王彬和史泽波等人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一致同意就躲在河谷里,等待苏军运输队的到来。二三两个营也都摩拳擦掌地准备好好露一手,一雪前耻。
可是,留在木伦附近监视苏军的侦查组发回来电报,详细描述了苏军运送队的特殊的押运方式,这让王德民和王彬、史泽波等人伤透了脑筋。
鉴于他们已经完成了拖延西线苏军前进的任务,王彬建议放弃伏击,把部队撤到西边山区休整待命。王德民也不愿意打这种不具备条件的伏击战,搞不好让苏军缠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也同意撤离。
不过,史泽波却有些不甘心,部队在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地方躲了好几天,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第二次伏击,实在是有些可惜……
感谢“还没发现”、“中国兵人”书友的评价感谢“70生人”书友的打赏。
第四百九十四章抗战夜袭
可是硬来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要打击苏军的一部,另一部就会如影随形地很快猛扑过来。wWW。而要打击苏军整个运输队,一个团的力量又显然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