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18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8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大元族已在不知不觉中被草原以南的部族称为“大元神族”。
  大元村在这些族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神”所在的地方。
  还有一些小小的疑问:“神”村长要那么多人做什么?
  “神”村长还能做些什么?他还想做些什么?
  (村长想要啥?要票三!这还问?大大们:点完书记得随便扔点票票哈!谢谢谢谢)
    正文 第二十章 文明缘起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07 本章字数:2769
  “村长到底要这么多人做什么?”
  木青脑袋里其实也在想这个问题。
  以我对原始语言的掌握水平,以及现有原始语言词汇的数量看,要跟木青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是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问题。
  不过幸而木青也没有问。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只有当原始村落的规模愈来愈大,安全感愈来愈高,生产能力愈来愈强,生活物资愈来愈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社会会分工,才会诞生更多的技术和发明。
  “仓廪实然后知礼节。”
  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在生产工具的大发展后出现生产过剩!
  然后才会有文化和文明!——饿着肚子是写不出好诗来的。
  从新石器时代进化到农耕时代,有几个重要的社会进步标志。
  一是产业诞生——从狩猎中诞生了畜牧业,从采摘中诞生了农业。
  二是文字出现,从“结绳记事”,用岩壁画描述生活到使用具有抽象表达能力的“文字”,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文化和文明有了最重要的载体!
  目前我要做的就是在历史前进的关键地方,往滞涩的车轮上推上关键的一把!
  从而启动文化时代。
  从前期所做的工作来看,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狩猎者——主要的食物生产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最开始的大约三分之一,减少到目前只需要十分之一,90%以上的人就可以从事其他工作。
  所以我才得以修筑围墙,建设畜栏,建筑房屋,扩大陶器生产,开创农业,甚至在部落冲突中有足够的机动力量可供使用——如今还能够从事较大地域范围的贸易活动。
  在这种条件下,是该“创造”文字的时候了。
  我决定在“村子”里开办“学校”!
  但有几个工作必须得同时开展——农业将在今年的丰收后成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畜牧业需要将范围从畜栏内圈养扩大到能在草原上放牧,村子的围墙应当加以改进,基本的生存技术应当扩散!
  文明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金字塔规律——当已有的技术和文化大面积扩散后,就会催生下一个层次的技术和文化。
  我们已经普遍比其他部族发展高出了一个层次,如果这个差距愈来愈大,会导致部族间的不平衡,加大出现冲突和其他部族衰亡的可能——像陶器就是一例,不是因为陶器,就不会流“第一滴血”!
  所以我决定将鱼网、骨(或石)矛、弓箭等技术先扩散出去——看得出来,木青对眼前的部族优越地位已经习惯了,对这几项技术的扩散有一点不太满意。
  不过稍后将要让他喷血的是另一个任务——认字——我满眼同情地看着这个30多岁的“学生”:同学——该你入学的时候了,老师我不会因为你超龄就放过你!
  现在先让他轻松地忧郁几天。
  我让骑兵们散布出去几项“通知”:
  “大元神族”欢迎各部族前来“相亲”,所有的“神族”青年只有在能使用和制作石矛、鱼网、弓箭的条件下才能参加相亲,而且这一次我们不会把相亲与陶器贸易联系起来,谁相上了“神族”青年,在“人员对等流动”条件下,可以把这些“技术人才”带走!
  从吴山族俘虏过来的战士们只要通过培训,就有资格参加相亲——我已经很难核实究竟哪些人是“已婚”的,就干脆同意吴山族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相亲——吴果除外!
  (民政局的同志在不在哪?喂!就是找你——办结婚证哪!)
  从人事管理角度讲,人才流动是有利于共同进步的。康佳公司人事部沙经理曾在讲座中跟我讲:如果我们公司的人才流向了其他公司——起码我们为社会培养了人才!
  话说回来,要是没有吴山族这些战士,我们的“单身人士”还真的不够。
  后来有的部落学精了——你们“大元神族”不是没有足够的“女单身”吗?没关系,只要你培训好了的战士,我用两个女青年换一个!不用相亲!而且换过来的“技术人才”马上配备老婆一名。
  这直接导致了本村木驼、马齐他们负责的“木矛培训班”、“鱼网培训班”、“弓箭培训班”的生意火爆——现如今,“技术人员”就是吃香啊!而本村的人口总量也急速上升。
  人员的频繁往来让我不得不将预留的十间“人口发展储备房”先作为了“培训教室”和“涉外宾馆”。
  同时“神器”大减价——五岁以上的小孩子,只要长到和“神族”骑兵带的箭一样高(大约90厘米),就可以两个人换一口锅,一个人换三个碗!
  这让木青更加不得要领——村长要“小学”的苦心他是不明白的。
  另外骑兵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建设和确立“草原宾馆”的“战略基础”地位——“狡兔三窟”,仅得免其不死,我们不能只有村子做为战略后方,至少得有一个互为犄角的战略支撑点——何况将来从“山洞文化”过渡到“平原文化”,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此至少有一半的骑兵长期以“草原宾馆”作为活动的基地。
  甚至在那里还有了一名“老虎”亲自带出来的徒弟作为“军营厨师”。
  在其周围30公里内,再也没有狼群能立足。
  木青的任务还是以建设为主——重建一道新的围墙!
  这一次我要把“基本农业用地”都规划一部分在围墙内——因为那600亩粟地在野猪的多次偷袭下,已损失了130余亩——实在是防不胜防啊!
  从长远来看,这是我们的“种子用地”啊!——干脆圈起来!
  这一次的墙是长方形的,全使用石基土坯墙,上面用木板盖顶,地面高度达到2。8米,设计有箭垛,平均厚度为50厘米。
  边长为800米×;1200米,是不太规范的长方形——说梯形可能更接近些,以山洞那边的石壁作为一道天然墙,把原来的村子整个围了起来。面积扩大了16倍。
  同时墙外规划了一道深2米,宽4米的壕沟,第一期壕沟是挖墙体用土产生的土沟,剩下的以后再逐步完善。
  不过原来的庄稼地那边是不用壕沟的——墙外是极陡的坡,人和兽都以从那里难以上来。
  就这样,整个山背可用的平整地面基本上都用了起来!
  已经能满意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了。
  木青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尽管村子人口不断在增加,但小孩子比例太大,在他手里可用的壮劳动力只有不到100人,加上帮忙的“准劳动力”——老人和小孩,总共不到150人。
  就这样土鲁还要和他争用来继续建房的人手。新住房也在不断新增中——尽管谈不上真正的“二期工程”,工作量也不小,基本上得有10个人专门做这件事,其中主要的土鲁的徒弟,多数已经对建房所需要的土工和木工技术能够熟练掌握了,这也是我所要求的。
  一片繁忙中,初秋,梓烨的一周岁生日到了,470亩庄稼在同时大丰收!
  “大元村小学兼**扫盲班”也将要开学了!
    正文 第二十一章 村长造字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08 本章字数:2648
  粮食的丰收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只有稳定而没有危险的食物来源,才能让原始人放弃以狩猎为主的生存方式,从而坚决地转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我不能随意地强加我的主张给他们,而应该让他们在事实面前产生足够的兴趣。
  这一季粟的总收成达到近50000斤!——按后世的观念来看,每亩才100多斤,是极低的产量了,可是当50000斤的粟穗放在村子里时,效果是震憾的!
  妇女同志们可能比木青更多地了解这些粟穗的意义:她们一秋一冬所摘到的草籽,加起来不过数百斤罢了,可是我这50000斤粟好像来得一点都不费力,根本没看到我做太多的事就搞定了!
  这还不够,当我让木鲁把这些粟放在木屋顶上晒干,放入木板制的仓里,存入专门的粮库后(地面上放了石灰,保持干燥和防虫),特意取出100来斤,让“老虎”她们用木碓脱壳后,煮了一顿“粟米饭”。
  晚上,“四菜一汤”加上粟米饭摆上桌后,超过平时一倍的时间,村里所有有权优先用餐的“长老”们被“老虎”抡着勺子从食堂赶了出来(由于食堂容量有限,所有人是分五批开的餐)——这帮老家伙比平时的食量多了足有一倍!
  接下来的几天,木碓擂坏了两个。
  而每天的用餐时间延长了一半。
  我一看势头不对,首先是要求“老虎”搞“限量供应”——每天近200斤的消耗太大了,然后让木青将500斤的粟米用土土烧的陶坛装了起来,放到石洞里,谁也不许打主意——那是用来做种的,上一次的收成不够好(亩产不够高)跟种子不够多有很大的关系。
  而土土在这关键时候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陶器透水的问题解决了!
  这前的陶器有点透水我是知道的,用来炖汤问题不大,用来存粮食——特别是大量粮食——我就有点嘀咕了。
  土土为了让陶器好看一些,有一次发现我们的建房后有一些石灰没有用完,存放在一间仓库里,他就试着拿一些石灰抹到陶器壁上,想烧出一些白色的陶器来。
  谁知烧出来的陶器不是白色或灰色的,而是带青色的,我摸了一下,极为光滑——这是釉!
  这下子防水就不是问题了——釉陶诞生了!
  劳动人民就是强啊!
  这个问题解决后,“学校”的建设计划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
  土鲁作为建筑工程师,我现在只需要跟他提出建设要求,一般不会走样——主要是面积和高度变化,样式是基本不变的,我也不能要求土鲁现在就给我搞一间电梯公寓或多媒体教室出来。
  无非就是房子面积大一点,窗子开多一点,门开大一点,做专门的桌子板凳——在建食堂时就有了一定的经验了。
  再有就是一块黑板,四平米大小,做好后用松油火熏黑。
  学生没有作业本,桌子表面就是练习册——也是熏黑了的。
  粉笔是我用石灰灌模制作的,每名学生得发一只——足有近2厘米直径,15厘米长。
  板擦呢?——土鲁直接给了我一个“完整”的鹿尾。
  教材由学生自制——兽皮10张。
  一边学一边完成教材。
  在没有电铃的情况下,我让土土做了一面鼓。
  “大元村小”开学了!
  “同学们——上课……”我清了清嗓子。
  当然知道下面不可能有什么反应——“同学们”基本上是由10岁以下和30岁以上的“非劳动人口”组成。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个观念木青还能接受。
  可是当我要求他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