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旗楊-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强相争,那些士人真有那个本事,行那卞庄之事?”
“士人不弱,现在不过是士人示弱而已,先后两次党锢之祸,士人现在也学聪明了一些。而且士人内部也不是没有矛盾,士人之内多有清流,于他们心中只有着百年之后的名声,还有的就是当世圣君的作为,圣君在他们的引导下做到乾坤盛世,这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可以说这些人是皇室的绝对拥护者,当年丞相制的消除,就和他们有着莫大的关联。虽然官不大,但名声高,有都是士族,综合起来可占士族半多。袁愧这些人所作所为,可不被他们看在眼中,甚至当年的陈蕃等人也被他们视为祸乱之人。若非如此,这个天下早就是士人的了。”
李儒斟酌了一下词句,继续道:“这些清流虽然以大汉稳定为主,却也不会和张让他们同流合污,能够除掉他们更好。现在他们是两不相帮。就显得的雒阳内士人力量较弱。但正是如此,何进才敢和张让他们斗个你死我活。”
“何进张让争斗的条件已成,但我们在雒阳的人手还不足以,支持这个计划,而且就算是士人能量再大,力量再强,这也是在雒阳之中,他们整个加起来也不过是和两家差不多,更何况现在还一分为二,为三甚至为四。他们就算是有心,一次算计两方,力有不逮,也未必成功。之后不管是张让胜,还是何进赢,必然实力大增。到时不过是再一次的轮回而已。”
“岳父,并州刺史已经南下,而且也不可小看这些士族集合起来智力的强大,他们本来就善于借力使力。说这些士人暗中没有隐藏的力量,谁都不会相信,何进虽然对士人已经有了一些防备,但却并未到生死之敌的地步。我们在雒阳城内的人手虽然少了一些,有他们暗中行动,已经可以达成目的。”
……
董卓似乎被李儒说动了,壮硕的身躯扭动了一下,道:“那就这样办吧,你去通知雒阳城内的探子,让他们之后接受成公英的指挥。”
“诺。那小婿告退了。”
“等等。”董卓叫住正要离开的李儒,“凤直前往上党,是你吩咐的吧?”
李儒心中咯噔一下,刚刚董卓说杨奇前往上党的时候,李儒就已经知道事情已经泄露了。整个西凉军都是董卓的,李儒也不认为这种事能够瞒得住多长时间,能够到现在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且李儒一心都是为了董卓,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就算是被董卓知道了,也是无所畏惧。“是。”
“以后,别做这些事了,有些事终究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董卓看着李儒退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李儒终于完全成长了起来。董卓能够走到现在的地位,其间不知道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和阴谋诡计,气势一个莽夫能够形容的。现在虽然年老,体力有些衰退,但行事更加的老辣。只是董卓终究不是一个谋士,不能把心思都放到这些上面,自然要有人替他分担一下。以前的李儒虽然同样计谋百出,行事阴险,却好用阴谋险招,剑走偏锋,虽然犀利,一遇挫折南面受损。现在李儒已经趋于阳谋,渐于大成。董卓深感欣慰。
第二百二十三章 天地变(1)
成公英抬头看着树上斑驳的光影,刺眼的阳光让他的双眼紧紧的眯在一起。放在背后的右手,手中紧紧的握着一张雪白的纸张,因为用力,纸张已经被握成了一团。
成公英闭着双眼,感受着清晨那温和而又清凉的阳光。良久之后,一声微弱的叹息从成公英的口中发出。握成团的纸张,被成公英收入袖中。转身看向院子的出口,“来人!”
“大人。”
“备马,我要去车骑将军府。”
成公英一直在将军府中一直待到月上中天,才离开。顶着月色离开的成公英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一脸的沉重。有些事情说着简单,但做着却是难上加难。现在成公英要做的就是算计皇上,或许有人会觉得成公英虚伪,之前又不是没有做过。但之前成公英主要还是对付何进和张让,主要目的是要让杨奇在雒阳立足。要做到这些就不可避免的要计算皇帝的心思,和现在主动的谋划,甚至要皇帝的性命根本是两回事。
成公英虽然不是愚忠之人,但也不是那种杀了皇帝还不眨眼的人。这和整个汉朝的社会有关,各个世家都在有意或是无意的削弱皇室的影响,在平常授课时也会消减关于忠君方面的讲授。但是,这些东西又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各个士族想要篡改典籍,否则只要学习,这个方面总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皇权社会,作为世家子弟,皇帝的圣旨,朝廷的变动,是一直都要注意的。久而久之,各个世家虽然在一直都想要消除皇室的影响,却也免不了族中弟子受到影响。形成了一些世家子弟以家族利益为上,却又对皇帝存有畏惧。
畏惧不等于忠诚,大汉四百年积威确实让人畏惧。如果仅仅是世家削弱影响,而皇室稳定,国家富强,这种影响怎么都是削弱不了的。但东汉末年,皇帝走马灯似的更换,而且其间还轮替着上演外戚专权,宦官杀之,皇帝夺权的戏码。这种混乱的状态让士人去忠君,他们又去忠于哪一个皇帝,或者是势力?儒家学说利于稳定,和帝王的统治。从儒家创立到大秦一统,其间经历几百年,儒家却一直不是主角为何。便是因为这忠君根本就不知道是要忠于何人。按理应是周天子,但又是每个诸侯国的人,有着各自的王,难道就不要忠于其。而且几百年的战乱之中,很多人才都是异地为官,他们又要如何忠君,可以说儒家就因为这一条就不可能被当时的统治阶层和和中层阶层说接受,甚至底层的民众都接受不了。现在虽然和当时有着差别,却也有着相同之处。正是社会的动荡,才让那些士族能够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皇帝靠边站。
汉朝不同于后世的清明,后世士人的权利已经没有汉时的庞大。后世的世家几乎已经完全消失,即便有些存在也没有汉时那种自给自足,族中拥有武装的独立王国的景象。没有军队,武力,一切都不过是沙堡而已,对皇帝来说摧毁他们实在是太容易了。就拿汉时的党锢之祸来说,放到明时刘瑾、魏忠贤的时代,早就被赶尽杀绝,这时却不过是贬官回家而已,甚至连流放都只是少数,而且也不是后世那些动不动就是岭南等死地。东汉末期,皇帝想要处死一人,也要观察朝堂士人的意思,皇帝甚至还要利用士人的力量才能处死自己想要杀死的人,可见士人力量的强大。正是因为有着强大实力的保护,士人才能够对皇权不再在意,甚至谋划废立皇帝。当然一些愚忠之人总是存在的。
成公英对皇帝忠诚,自然是不用问的。皇帝的性命虽然重要,但和自己的比起来还是要差远了。真的要面对这个选择的时候,成公英心中又有着一些恻隐和隐隐的惆怅。
或许他们的目标没有直接对准皇帝,也没有打击太后的意思。成公英却明白,无论成与不成,新帝都将会失去所有的威信,没有董卓也会有其他人,新帝都将会面临一个尴尬而又危险的局面。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新帝成为傀儡而已。至于是谁的傀儡,成公英不知道,李儒也不知道,再细密的布置,也会因为一点点的意外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天意如刀。
成公英在马上思索着今天的所得,和何苗的商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苗和何进各有思虑,又都是聪明人,产生不同和对抗是很容易的。何苗已经答应了成公英的计划,也是成公英的计划在何苗的眼中可行性比较大。如果成公英让何苗投向张让,来对抗何进,最后逼得何进自杀。两人虽然有些矛盾,何苗也会把成公英给赶出府去。何苗能够做到车骑将军,绝不是那些纨绔子弟所能够比拟。保存整个宗族,何苗还是知道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的。
成公英的谋划更像是对何进可能做出的事情的补充,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何氏取得更多权利的同时让何苗能够后来居上。这中间就要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何皇后,也就是现在的何太后。
现在何太后和董太后两宫争权,董太后利用先帝之母的身份,皇帝年幼,把持朝政,把何皇后这个皇帝之母排挤在朝堂之外。没有插手过问的权利。何氏想要成为整个的掌权外戚,何太后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甚至能够决定事情的成败。纵观前几朝,外戚能够顺利掌握朝廷政权,太后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也正是有着太后的存在,才让外戚在皇帝年幼时顺利掌权,压制了士人的舆论攻击,皇帝年幼太后理政机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就算是士人也没有什么攻击的。
现在何太后失权,要做的就是让何太后掌权。在成公英离开后,何苗已经进攻前去找何太后和张让他们商议,由不得何太后不动心。何进那里,何太后动心后自然会传召何进进宫商议。何进是个聪明人,还是一个重感情的聪明人,自己的亲妹妹求上门来,又有着莫大的好处,何进绝对经受不起这个诱惑。
第二百二十四章 朝堂斗
翌日清晨,早朝之时,无数的大臣鱼贯走入朱雀门中。众位大臣在宫门之前,解剑去履,进入大殿之中。行礼端坐两侧,文武分立一侧。两侧的人数相当,武将一方气势惊人,似乎要压倒一切,摧毁一切。文士一侧,众人皆是沉默,无声之中散发着温和儒雅的气息,不停大的侵蚀着武人的气势。正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皇帝和董太后先后进入大殿之中,十七岁的皇帝刘辨,在赵忠的搀扶下坐到“龙椅”上。董太后径直坐到刘辨身后,脸上一脸的寒霜。
董太后看着刘辨,不由的想起他的母亲,脸色更加的阴沉,似乎能够刮下一层霜。董太后不喜欢刘辨,不是因为刘辨对他不尊重之类的,相反刘辨经常去给他请安,还会去讨好她。也不是因为刘协就是董太后养大的,所以董太后就认为皇位是刘协的,最后却是刘辨当上皇帝,抢走了刘协的东西。相反董太后认为刘辨当皇帝是对的,这么多年幼儿稚子皇帝的结果,任何人都清楚。刘辨是长子,今年已经十七再有三年就成人了,而且刘辨很聪慧。刘辨更适合当皇帝。
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权力,董太后的年龄已经大了,作为一个老人,一个老妇人,她对权力并不恋栈。但并不是说它能够容忍这个权力落入一个妇人手中,尤其是这个妇人年轻,有亲人,而且心狠手辣。董太后这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妇人一般,自己儿子的东西给孙子她没有任何意见。但给他的媳妇,一个漂亮有心机,家中还颇有势力的媳妇。老人却不愿意。说起来老人也是在为大汉的皇室着想,她只是想要刘家的东西一直都是刘家的。
作为媳妇,她如果拿到了这些东西,最后还会是刘家的吗?她的媳妇还会不会在找个男人,这对一个命不长久的老人来说太过遥远不可知了。虽然有天下人看着,但秦朝嫪毐的事情就真的不会发生?日后这天下难道不会不再姓刘,而是姓何?现在的董太后就如武帝时的窦太后,都要替刘家守着这份家业,以当年窦太后的权势,如果她想要,这天下说不定就姓窦了,但她没有,终究还是向着刘家。
昨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