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80部分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80部分

小说: 乱明天下一根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什么明亡于万历,亡于天启,那都是狗屁。
  气氛有点沉闷,陈海平笑道:“不论朝廷怎么样,有我们在,建奴作的孽越多,将来遭受的报应就越严厉。
  轻轻双掌一拍,陈启立道:“对,少爷说的是。”
  看了陈海平一眼,孙传庭的神色有些落寞。
第一百四十四章 教学
  第二天,孙传庭陪着陈海平拜会了顺义王卜石兔。
  这位顺义王又胖了,满面红光,精气神那叫一个好。可也是,想想以前,这个顺义王当的那叫一个窝囊,土默特部其他部落的台吉一个个离去,根本就不鸟他这个王爷。而现在呢,那帮孙子却都跑过来主动送女人送好东西,希望能再回来。
  虽然不能决定什么有点不爽,但顺义王知足,也惜福,现在他的财产比以前不知翻了多少翻,而且还在持续地翻着,丝毫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自己是头大肥羊,顺义王很清楚自己保护不了自己,如果汉人今天走了,明天他就得让人给吞了。而且,即便没人吞自己,那自己财产的多寡也与汉人在不在有极大的关联,如果汉人都走了,那他的财产就会立刻大缩水。而更重要的是,汉人走了,他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即便金银堆积如山,也换不来现在的种种享受。
  现在不仅是他离不开汉人带来的生活,每一个在归化的蒙古人都离不开,如果汉人要是因为他走了,那不用别人来吞他,自己人就能把他给吞了。
  对这些汉人,顺义王丝毫也不担心他们把他给吞了,原因有两个。
  其一,不论是陈海平,还是孙传庭,他都信得过。这两个汉人都大气,和他以前见过的人都完全不同,顺义王本能地感到他们是不会看上他那点财产的。再者,到今天,顺义王也真切地认识到了陈海平和孙传庭要做什么,抛开本身的利益不谈,对这个他也是衷心赞成的。
  无数的经验证明,要想过上好生活,和汉人和平共处才是最好的法子,靠抢掠得来的那点东西远远不及和平共处带来的好处。
  其二,在蒙古这块地方,不论什么时候,汉人只要想做点什么事,总是需要一个代理人的,那么,对陈海平和孙传庭等人而言,还会有比他更好的代理人吗?
  随后,陈海平和孙传庭又去拜会了三位大活佛。
  三位大活佛的心情和顺义王也没差,这些汉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汉人把带给蒙古人每一丝的好处都和他们绑在一起,使得得到好处的蒙古人对他们的感激和对汉人的感激是一体的。
  实际上,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是一体的,汉人让他们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越崇高,那相应的,对汉人的好感也会因为他们而倍增。
  归化的一切都和谐极了,现在归化已经吸引了不下两百位来自各地的蒙古王公在此常住,就连漠西蒙古的王公都来了不少。
  陈海平抵达归化十天后,孙国清孙茜等人也都陆续抵达。现在训练营的职司仍在,只是有所削弱。
  众人之中,三爷一家没来,因为三爷要料理生意的事,离不开。十三奶奶也没来,表面上的理由当然是不能离老太爷,但实际上是因为那个情人。陈海平对此也不介意,母亲高兴就好。
  又过了些日子,五月十七,消息传来,建奴围攻锦州。
  这是大事,暗部加快了讯息的传递,但仍要滞后半个月左右。陈海平把这次宁锦大战当成了一次现场教学,差的就是不能现场直播。
  气氛搞的很好,弄得跟真事儿似的,使得人人都很紧张,人人都密切关注着战局的每一丝进展和变化。
  这一次,陈海平又大大英明神武了一把。
  对战局做出预测是每一个优秀的将领都应该做的事,陈海平让众人做沙盘推演,对接下来的战局变化进行预测。
  既然是预测,自然就会有很多种,而陈海平自然料事如神,但他也不是很张扬,只是在重要的关节之处做出大致的判断。
  效果是惊人的,这对其他人还好,因为其他人本就认为陈海平无所不能,所以这次也就没什么,这次受到震撼最大的是孙传庭,这个妹夫在他心中的地位再次大幅攀升。
  既是现场教学,就不能不让学生们了解辽东的过往今生,所以这不仅是军事课,也是政治课。
  上军事课是为了让学生们提高军事指挥的水平,上政治课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错误的政策会造成怎样巨大的损失。而不论是军事课,还是政治课,它们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务实,就是实事求是。
  军政大略不是学术观点,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制定军政大略唯一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的效果,就是有利、无利,还是有害;或者说,是解决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还是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大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军政大略虽然不是学术问题,但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个不同都是基于实效,那就没什么,发现错了也会容易得到更正。但是,如果这个不同不是基于实效,而是脱离了这个实效的基础,那问题就严重了。
  脱离实效制定出的军政大略一般有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所谓的书生误国,不切实际,也不知实际到底是什么;而另一个就是泛道德化,把军政大略上升到了空泛的道德的层面,而这种把军政大略泛道德化就是把军国大事当儿戏耍。
  这两个因素在朝廷对待辽东的策略上都存在,前一个的典型就是高第做出的退守山海关的决定,后一个的典型就是袁崇焕议和的主张。
  退守山海关,在高第个人就是私心作祟,平安挨过几年他就可以远走高飞了,辽东今后的形势如何与他有个球的干系?
  这在高第可,但朝廷不加以阻止就不可原谅了。
  在袁崇焕议和这件事上,既反映了朝廷的荒腔走板,也反映了袁崇焕勇于任事的无畏之心。自宋以降,明朝对议和的主流看法就是泛道德化。不管有利,还是无利,在敌人的压力下议和就是大不对。
  想想看,松锦大战之后,谁都知道攘外必先安内,两线作战就是等死,但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崇祯这个大皇帝推出了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个替死鬼替自己遮羞了事。
  都那种时候了,又谁都明白何者有利,何者无利,何况还是皇帝本人的主张,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依然如故,而袁崇焕此时议和,他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泛道德化让人的思想严重退化,把原本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复杂之极的军国之争极度简单化,后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现场教学的一开始,陈海平就对这两者都作了最严厉的批判,他让每个人都记住:说一千,道一万,利益才是一切的根本,而要得到最大的利益,必须实事求是,让“道德”这种诸如此类的东西滚一边去。
  陈海平有些激动,这让效果更好,他的学生们印象更深刻,但实际上,陈海平激动不是为了袁崇焕,而是因为那一世。
  谁说时代发展,人的思想就会进步?那一世,把事关万千百姓生死、国家民族兴衰的军国大政已经不仅仅是泛道德化了,某些蠢货更上升到了宗教化。
  真是可悲可叹,更可恼!
  总纲性的发言结束后,陈海平开始具体介绍辽东的情况。
第一百四十五章 形势
  在辽东,明廷原本建立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早前,辽东陆路设立由镇所、堡五层组成的防御体系。镇有两个,辽河以东为辽阳镇,辽河以西为广宁镇。失陷辽阳镇和广宁镇之后,陆路防御体系就被建奴打破。为阻遏建奴南犯,需在关外辽西走廊建立一道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从山海关到宁远,约二百里;北段,从宁远经松山、锦州至大凌河,也约二百里。关宁锦防线是以山海关为后盾总枢、宁远为中坚关城、锦州为先锋要塞,诸城堡台成为联防据点的串珠式防线。
  宁远大战之前,按照孙传宗和袁崇焕的部署,北段的防御体系一直在按部就班的修筑。努尔哈赤对此自是如鲠在喉,但因为孙承宗在,以努尔哈赤之骄狂,亦无可奈何,不敢轻动刀兵来犯。
  孙承宗去职,离开辽东,努尔哈赤立刻引兵来犯,而接替孙承宗的辽东经略高第主动撤离了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城堡,使得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即宁远到锦州的防线未能巩固,且遭到极大破坏。
  天幸辽东有袁崇焕这样的蛮子,竟敢抗上命不遵,死守宁远,并取得宁远大捷,保住了关宁锦防线南段的关宁防线。
  宁远大捷之后,也就意味着永远地终结了朝廷守宁远,还是守山海的争论。在取得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奏报旨准,集中力量,建立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远到锦州的纵深防御体系。
  修筑防御体系,说来简单,实际操作上那是非常艰难的。这其中不仅有种种人为的困难,还有老天爷一不高兴,也跟你过不去,一场暴雨就可能让几个月的努力付之东流。
  以前,孙承宗之之所以顺利修筑起了宁锦的防御体系,这一是由于人员得力,但主要还是因为奴尔哈赤的失误所致。
  因为努尔哈赤的暴虐,使得辽东大地烽火遍地,到处都有逃亡反抗的事情发生,使得努尔哈赤忙的焦头烂额,无力顾及宁锦。而等到努尔哈赤稳定了内部的局势,宁锦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告成。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再想来破坏,已经不可能了。
  高第,高第,明末的事儿就是这么奇怪,时不时就会弄出一件你根本就想不到的事儿出来。
  筑城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起码是需要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皇太极会给你吗?
  这个时候,袁崇焕主动与皇太极接触就是很必然的事情,也是极其应该做的。幸好,这个时候,袁崇焕和皇太极都各有自己迫切的战略取向:袁崇焕是筑城,皇太极是攻掠朝鲜。
  双方各有顾忌,所以也就各得其所。
  对皇太极攻掠朝鲜,陈海平猜测袁崇焕的内心应该是高兴的,因为袁崇焕这样的人一定认为靠人不如靠自己,他们自己才是平定辽东的关键所在,其他的不管多重要,都只是次要因素。
  袁崇焕的战略显然是以八旗兵啃不动的堡垒战术逐步向前蚕食,而每蚕食一块土地,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辽人,养更多的辽人,募更多的辽兵。
  这种战略无疑是最稳妥的,但也是最耗时间和钱粮的,这使得袁崇焕不仅在当时,也在后世被大肆质疑和批评,说袁崇焕无能和过渡保守。
  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辽东,始终有主战和主守两种路线的争论,衡诸过往的战例,主战的无一不是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但很奇怪,主战和主守的立场对某些人而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在局势稍有好转的时候就是最强硬的主战派,而在局势不利的时候,又转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主守派。
  但袁崇焕呢?袁崇焕则正好相反,他在局势最恶劣的时候主战,而在局势开始好转的时候则开始变得“保守”,坚持以稳为主。
  袁崇焕为什么要这样?袁崇焕这么做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
  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无法知道另一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陈海平也无法肯定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他可以肯定一点:袁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