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直接切入了正题。
“公使阁下,欧洲之战,业经波及中国。”
虽是老朋友,但在提及国事的时候,袁世凯还是选择称呼他的官谓,接着又用带有诉苦及哀求的口吻说道。
“地方蛮横、妄动,陷中央于当前不利之局,日本更许以战争相威肋,现在中国盼望大英帝国能够公正地干预此事。”
朱尔典当然明白袁世凯在向英国求救,他是英国人,可他了解中国,他知道,以袁世凯的谨慎,淮海经略使李子诚跳过中央直接与德国谈判,接收胶澳租借地,并非出自袁世凯的授意。同样,他也了解日本,知道日本意欲出兵胶澳,根本就是项庄舞剑。
可朱尔典更了解伦敦,伦敦一开始求助日本,只是因为一时“手忙脚乱”,后来之所以又希望日本暂缓参战,原因正是担心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扩张,从而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之后则是在鉴于难以阻止日本参战,为安抚日本,才被迫同意日本参战,但仍要求日本声明“不攻击德战区以外的中国地区,不在南中国海及太平洋采取战斗行动”。那时,伦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靠牺牲中国胶州湾来换取日本不再南进的保证。
但日本却什么保证也不给,反而利用英国在胶州湾问题上的妥协,向德国人发出最后通牒,从始至终,伦敦对日本参战都是怀有戒心的,最后被迫让步,也是为了避免日本倒向同盟国,了解日本人的朱尔典明白,日本人的野心绝不会局限于胶州湾,他们的野心将会在未来扩展到全中国。
而现在,中国地方机构的“冒险举动”,却让朱尔典看到机会,日本人或许用步步进逼的狡诈手段,取得英国对其出兵山东的承诺,现是现在他们“自行宣战”,却已经让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作为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必须要尽可能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
他端起茶杯,眨眨眼睛,先表示个无可奈何的架式,淡淡地笑了笑,才说。
“总统的心意,我们理解而且同情。不过,我也坦诚地奉告:日本已经加入了协约国,站在我们一条战线上。你们还是中立国。我们没有理由帮助二个中立国来抵制自己的盟国。”
“这么说来,贵国就没有办法了?”
朱尔典的回答让袁世凯有点着急,不过他却已经听出了朱尔典话中有话,他了解朱尔典,或许是在中国呆了太长时间,使得他习惯了像中国人一样卖关子。这时候还是要藏拙,这样才能显出朱尔典的“精明”,让他生出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
“办法也不是绝对没有。”
朱尔典卖了一个“关子”。
“什么办法?”
心里涌起一线希望,袁世凯连忙急声问道。
“如果中国也加入协约国,”
看着袁世凯,朱尔典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袁世凯曾在英国对德宣战时,提出过加入战争,但是伦敦却拒绝了,因为相比于中国,伦敦更希望日本参战,但现在的情形却发生了变化,日本——已经自行宣战了。
“情形就完全两样了。那样,中国也是我们的盟国,又是日本的盟国。我们总不能看着盟国欺侮盟国。你说对不对?”
袁世凯点点头,朱尔典的这句话使得他意识到,英国,至少朱尔典,在中国参战的态度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或许和现在的局势变化不无关系。
宣战,早在二十天前,英国向德国宣战之后,政府就已经达成了参战的共识,只不过在征求英国态度时,英国一开始同意,后来却又拒绝了中国参战的要求,原因就是日本人干涉。
“再说,都是盟国了,日本就没有理由再来欺侮自己的伙伴。:”
“中国加入协约国是可以的。但是,中国没有力量出兵欧洲呀!”
袁世凯明白自己的国力和兵力,之所以想要参战,根本就是为了想用“盟友”的名义,从“盟友”那骗点东西,对于打仗,还是免了。
袁世凯的问题只让朱尔典摇摇头。
“出兵不出兵,是无所谓的,只要中国人在精神上和物资上尽可能支持我们,就可以被认为尽了盟国的义务。”
事实上,在中国参战的问题上,伦敦一开始并不反对,后来之所以反对,全是因为意图染指中胶澳与中国的日本强烈反对中国参战,而为了促成日本参战,才有了伦敦反对中国参战,在将“中国地方政府越过中央政府同德国谈判,业已收回胶澳租借地”的电报发出后,朱尔典更希望袁世凯能利用这个机会——自行宣战。
袁世凯点点头,这是一件有利无害的事,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盟国保护,不至被侵;在国内,还可以以参战名义扩张军队。至于之前提出的加入协约国的三个条件——由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协约国不得签定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中国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
现在看来并不重要,而且这三个条件英和法国也曾原则上同意了,以后还可以利用其它的机会再提出这三个条件,现在最要紧的是……
“那公使的意思是?”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袁世凯反问道,而朱尔典却不再说话,他只是喝着茶,终于在一杯茶喝完后,他才看着袁世凯说道。
“我的朋友,我希望你知道,日本对德宣战,并未得到英国的同意他们是自行宣战的,事实上,作为一个国家,在宣战问题上,完全不需要征求他国的意见”
朱尔典的话只让袁世凯的眼前一亮,他立刻意识到,或许这是现在最好的选择了,向日本一样,选择自行宣战,从而成为协约国的一员,至于过去提到的那些参战条件嘛反正英法两国已经同意了,现在自行宣战之后,虽说未同他们签署协议,但是以后还可以再继续向他们争取,有些事情只要他们松个口就行,没准以后两国还有求于中国还不一定,德国人就是那么好打败的?
更何况,这英国让中国帮他们代造两万条步枪,就说明他们自身军工产能不足,既然自身产能不足,那么垫资帮助中国整顿兵工厂,中国再以武器偿付垫资,便是事关英国自身利益的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对德国宣战,那英国再同日本签署任何同中国有关的条约,他们就需要考虑一下,同一阵营的盟友互相出卖,这只会引发内部的混乱,英国不会那么蠢,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但中国自行宣战,英国为了维持协约国内部的稳定,他们即便是再不情愿,恐怕都得插手中国的事情。
嗯宣战
在朱尔典的劝说下,袁世凯瞬间便做出了决定——立即对德宣战
东京,首相府会议室内,在对德、奥宣战后的第二次紧急内阁会议,再一次召开了,相比于上一次会议的轻松与欢喜,这一次参会议的内阁成员们面上大都带着怒色。
“消息确认了吗?中**队真的进驻青岛了?有多少军队?”
会议一开始,大隈重信便向海军大臣八代六郎询问道,
日本图谋青岛的野心已久,也是垂涎已久,日本的外务大臣、关东军司令、大连民政署长(时大连为日本殖民地)、驻南京总领事等重要官员先后来青岛,窥探青岛德军情况。日本第二舰队也曾往青岛寄泊。
好不容易有了现在这么一个天赐良机,当德国人意欲将青岛转给中国时,日本才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但谁曾想千算万算,竟然事到临头时,被中国地方政府,甚至那连一个地方政府都不算,给摘去了桃子。
“就现在掌握的情报,不少于一个师,至少1。5万人以上”
相比于陆军,海军反而有着更多的情报,八代六郎然后又神情凝重的说道。
“同时德人将全部要塞无加破坏的低价售于中国人,而且其还在进一步增兵之中”
充足的兵力、完整的要塞,对于任何进攻者而言,都是一场恶梦,八代六郎甚至都有些担心,青岛会成为第二个旅顺。
“嗯……”
沉哼一声,大隈重信又朝着陆军大臣冈市之助看去,他的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虽未开口但那意思已经再清楚不过,就是问他陆军能不能打下青岛。
“支那人……他们并不是俄国人,即使是青岛有十万支那军队,以皇军之威名,六个小时就可攻下青岛”
就在这时首相府书记官匆匆走进会议室。
“首相阁下,驻支那大使馆发来急,支那共和国向德国宣战了”
1912年初面对汹涌澎湃的各省反清独立之潮,清帝宣布退位,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对于世界其它国家而言,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国,但是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後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共和国。
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中国留日人士在排满情绪中,往往不再自称“清国人”,那么改称什么呢?——当时多半只有叫做“支那人”,可今日不同往日,过去是因民族情绪而不认同满清为祖国,迫不得已选择支那,而现在,中华民国已成,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共和国,而其又以官方为中国定名“支那共和国”,则就是对中国尊严的侵犯了,可日本却依然如此,依然称中国为支那,甚至连外交文件上亦是支那或支那共和国,这会书记官先是支那,又是支那共和国,便是日本政府规定。
“什么……”
惊慌之余,加藤高明立即向首相进言道。
“阁下,我们必须要立即向支那、英国提出外交照会,通知他们,以后凡与支那有关的问题,必须先与日本磋商。否则,日本不能认为有效。同时向青岛地方以及淮海经略使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撤军”
接着他又把视线投身海军大臣。
“舰队什么时候能到达青岛,一但到达青岛,如果其超出最后通牒而不撤退,就立即开炮”
“这个……”
加藤的建议却只让大隈重信一阵犹豫不决,御前会议只通过对德宣战,而对胶澳行动则是对德作战的一部分,现在德军不在青岛,守卫青岛的又是支那军队,如果开炮的话,会不会造成日支冲突?
“首相阁下,支那绝不敢向日本宣战,只要要不宣战,就是胶澳冲突”。
第238章 回答
第238章回答(第三更!加更!求月票!)
“……但凡以后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必须先与日本磋商。否则,日本不能认为有效。”
面对日本的蛮横,尚未从日本自行宣战惊讶中回过神来,接着又中国地方政府接收胶澳弄的头大,接着中国又自行宣战,然后……
当远在伦敦的英国外交大臣葛雷惊讶于日本人的蛮横,并为之恼怒之时,远在风暴中央的中国,这同样已经沸腾了起来。
“一、胶澳德租借地之江苏陆军需以8月26日中午12时前撤出胶澳,中**警撤出沿线站点,否则,日本帝国将不惜采用武力,以确保亚洲之和平;二、中国政府立即命令接收胶澳之淮海经略使撤职查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之责任……”
8月25日,这一天,几乎所有的中文日报,都在头版使用权通栏黑框写到“国耻”,相比于日本政府递交的最后通牒,人们反而更将这一天视为国耻日。
国家贫弱至此,着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堂堂一国家,接收本国国土,尚为他国所拒,甚至不惜以战争相威胁,此不为国耻,何为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