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总督阁下,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改变连云港已经筑港,陇海铁路已经动工的事实,这并不是我们所能阻止的,对于德国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一事件中谋利”
格奥尔格?凯贝尔当然不是傻蛋,他知道眼前的这位总督在意的是什么,他在意的是青岛,在意的是胶澳。
“总督阁下,不可否认,连云港或许会对胶澳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冲击却是非常有限的,胶澳的重心在山东、同时辐射河北,而陇海铁路却是江苏、河南、陕西以及甘肃”
当然格奥尔格?凯贝尔并不是要和总督争论两地的冲击,这次他来拜访总督是为了得到总督的支持,在连云港设立德华大学的分校,只不过这个分校的规模更大。
“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更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青岛,而是整个德国的利益”
一句话从格奥尔格?凯贝尔口中吐出之后,麦耶…瓦尔德克总督的脸上浮现出一些不满,他的意思难道是在指责自己就不曾考虑德国的利益吗?
“凯贝尔先生”
“总督先生,请听我的解释”
凯贝尔认真的说道,这时他的那种学者式的困扰脾气涌上了心头。
“无论是阁下或是我本人,我们都知道7年前生的“摩洛哥危机”,使德国清醒地认识到,在英美列强挟制下,以武力在海外开疆拓土,暂时还没有德国的“用武之地”。德国国内一些自由主义政治家,开始酝酿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在规避战争的孤立主义危途中寻求德国个性的“世界政治新模式”——既安全可靠,能有效地规避战争,又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传播德国文化,进行无硝烟的“道义征服”。在政策转向过程中,英美通过教会在华办学进行文化渗透,既有启示,又使德国感到了一种竞争压力,也就是从那年起,我们几乎是用一种追赶的姿态,进行对外政策的调整,把对外文化政策与外交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并立,并坚信德意志这个崇尚哲学、教育和科学的民族,能够在这场特殊竞争中后来居上。最终,这个理念促成了今天的德华大学”
在凯贝尔提及德华大学的起源时,麦耶?瓦尔德克始终保持着沉默,凯贝尔讲述的是事实。
“作为后起的工业国家,德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角逐中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老牌强国那里分到一杯羹。而德华大学的系科设置和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了这种竞争意识。
早在在德华大学之前,美国在山东的基督教大学早已设立,并形成很大的势力。德华大学设立伊始,即把山东基督教大学列为竞争对手。当时我们仔细研究了前者的学科设置,结合当时中国实际需要,英美在中国所办的大学,都以神学和医理为主,唯缺工科,如我以办工科为主,就可以同英美竞争。因此,德华对工艺科尤其重视,工科教学正是德华成功的根本所在,而事实证明,德华是成功的,今年有8764名中国学生来青岛报考德华,可是德华受限于规模却只能接收1oo名学生,总督先生,我们创办德华的目的是什么?”
凯贝尔的一声反问让麦耶?瓦尔德克沉默下来,他在思索片刻后说道。
“推行文化政策先有助于消解中国人的仇恨,拆除阻碍两国交往的藩篱。其次可展示德国文化和科学的成就,提高其“文化大国”的声誉。再就是“文化引导贸易”,可以扩大德国商品在华销路。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在政治上和思想意识上影响中国未来一代领导层,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培养成亲德的中国人,为将来德国在华形成自己的人脉和网络,左右中国政局,对抗英美势力埋下伏笔。”
麦耶?瓦尔德克如实的回答道。
“可总督先生,现在英美两国在中国开办了多少所大学?他们每年培养多少大学生,他们每年资助多少留学生?”
一连串的问题从凯贝尔的口中吐出,他知道如何去说服这些人,在来总督府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每年都有上千名甚至几千名中国人英美教会、民间教育机构创办的大学毕业,他们的政治倾向非常明显,普遍倾向于亲美、亲英,在这场文化引导贸易的竞争之中,德国完全处于下风,当我们为德华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受到英美教育影响的中国精英却正在慢慢的掌握着这个国家”
凯贝尔的警言只让麦耶?瓦尔德克整个人完全陷入沉默之中,他当然知道这一切,可是……
“现在,李子诚,他却捧着银子,送上门来,邀请我们去创办一所德华大学的分校,一所规模更大的,远过英美在华所有大学总和的大型学府,并愿意承担全部的费用,但我们却要表示拒绝,难道,我们仍然要把这个机会让给英国人或者美国人,甚至于日本人吗?”
又是一个反问,见总督陷入沉思之中,凯贝尔又继续说道。
“总督先生,的确,连云港会在未来形成对青岛的竞争,但是现在的连云港,却因为地处我们和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交界内,无论是谁进入这一地区,都会引起对方的警惕,也正因如此,连云港才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他们的独立性,但是假如,我们接受李子诚的请求,迅而且立即在连云港建立一所高等学校,把其建设成从各方面对中国人进行“德国化”教育的基地,利用连云港暂时还没没有英美势力的竞争,以“现代教育的最好大师”身份展现在中国人面前,那么连云港不仅不会成为胶澳的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的合作伙伴”
深知麦耶?瓦尔德克和国内那些政治精英心理的凯贝尔,见总督在听到自己的这番讲述时,眉头似乎一跳,他明白,总督先生心动了,于是又继续添油加醋的说道。
“而且未来,陇海铁路修成一后,势必连德国化的基地将会从连云港一路绵延至中国的兰州,这是任何外国势力都未曾到达过的中国内6腹地,总督阁下,这将是史无前例的文化远征”
重重的肯定之后,凯贝尔又继续说道。
“从长远来看,利用中国人的资金创办一所德国式的大学乃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受过德国精神熏陶的精英自然会对德国的工业及其产品产生偏爱,德国工业和商业必将受益无穷,而且未来,这些精英不仅会不断的进入中国政府,而且还会进入**公司,到那时,不仅仅只是中国政府,整个连云港、陇海铁路,都会成为德国的伙伴。”
“凯贝尔先生,我想我需要将此事向国务秘书梯尔庇茨先生作出的汇报,由他来做出最终的决定”
听着这句话,凯贝尔知道,总督被自己说服了一直支持“教育引导贸易”的梯尔庇茨先生绝对会支持这个建立分校的方案。
“德华大学,我的……”
(无论列强们做何打算,但是却不能否认他们在中国实施的教育,对中国产生的倍数推动作用,事实上,即便是现在的留学生,在某一个国家呆时间长了,也同样会产生亲那一国家的情绪,哎,这总归是无可避免的)。
第111章 进一步
第111章进一步(第一更)
推开窗户,望着漂亮的汇泉……嗯,不对,现在应该叫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在海湾的碧海蓝天之间,可以清楚的看到喷吐着煤烟的各国货船,而最为漂亮、动人的却是那一艘艘扬着白帆的钢制纵帆船。
“再过几年,连云港也会如此繁华”
望着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海湾,李子诚在心里自语道。
单就某种程度上而言,连云港的展和青岛是相似的,都是“一港一路”以港口为中心,德国利用一港一路,成功完成了山东贸易重心由烟台向青岛的转移。德国胶澳总督府基本完成了第一轮城市规划建设。港口、铁路、自来水、电厂、医院、教堂、工厂……一座设施完备的现代城市拔地而起。一港、一路再到一城、一海洋。德人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在这里塑造一个具体而微的柏林城。
而未来的连云港同青岛是如此的相似,一港、一路、一城、一海洋,只不过与青岛不同的是,面积不匪的附属地将会使连云港成为整个陇海铁路的龙头,最终建成一座以铁路为脊梁的工业带,从江苏直到中国西北腹地将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而造成这一切的,将会是自己和自己创办的**。
“就差那所大学了”
自语着,李子诚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个念头,过去的七天,自己一直呆在青岛等一边等着凯贝尔的消息,一边在青岛“学习、参观”。昨天自己参观了德国人创办的一所中学,那所中学给了自己很大的启示。
与自己所熟悉的中学不同,那里的学生也学文化,甚至体育课上的也是军事体育,他们也拿笔,也扛枪,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却上工艺课,在工艺课上,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操作机械以及相关的金属知识、学习看图纸,每周他们甚至还有几堂课是在青岛的机修厂,实际操作机械,这完全是引入德国式的中学教育。
“或许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家庭出身优越,绝不可能进入工厂成为工人,但是这样通过长达3年的学习和实践,当他们中学毕业之时,一看机械、一看零件,就能从材料根儿上看出多少韧度、多少疲劳度,能做什么、能耐多少温度,如何配到机器上,到什么程度等非常全面东西,这样未来他们如果从事机械设计或相关行业时,有着其它人难以比似的优势,而从这样的中学走出来学生,如何进入工厂的话,他们的整体素质非常高。”
在那所中学内,那位鲁克斯校长如此信誓旦旦的对自己解释着,而事实上他所采用的正是德国式的中学教育,更多重视实践,可以想象依靠这种教育方式教导出来的学生,很多人实际上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应该具备的一切,但是在德国,这样的学生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再经过三年的学校+企业的学徒培训之后,才会真正成为一名工人。
“难怪德国制造会名扬全世界”
想着那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的学习金属知识、图纸知识的模样,当时自己甚至有一种错觉,他们是在学习机械工程,可事实上呢?德国人却是用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方式去培养技术工人。
而最后,正是这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进一步成就了德国制造的声望,最优秀的设计会毁于憋脚的制造,优秀的制造可以弥补设计中的缺陷。
“也许,未来连云港的中学也应该这么办”
对,既然自己可以引入德国式的大学教育,那为什么不能引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呢?现在全中国的教育都在摸索阶阶段。
“5年的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五年中学,十四年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中学生,太慢了”
想着自己曾看到的这个时代的学制,李子诚忍不住直摇头,十四年培养出来一个中学生,十七年培养一名大学生,未免也太浪费时间,现在京城那边还在为新学制讨论着,与其等他们争论,不如现在自己就聘请德国教育专家,在连云港规划甚至直接“克隆”一个德国式的教育体系。
走进房间的张文政望着站在窗边的董事长,递过去一个信封。
“董事长,凯贝尔先生派人送来一封信”
从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