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在那幅地图前,袁世凯顺着铁路朝西看去,而后他又略加深思一会,最后眉头又是一皱。
“智庵,记得当年日俄战争的事吗?”
在日俄战争时,袁世凯曾竭力主张联日战俄,以保东北主权、领土不失,尽管最后因清**而未得行,可袁世凯也是和日本合作颇深,对日俄战争前后之事,自然是倍加关注。
“当年,日俄在美国议和之时,美国得知俄国将向日本转让中东铁路南满支线,曾策划染指东北路权,也就是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的南满铁路日美共管计划。那时哈里曼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为了展美国对亚洲贸易,他制定了一项美国控制下的环球运输线计划。就是把美国太平洋铁路,用跨太平洋轮船航线延长到大连港,与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相连接,并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里沃夫,与美国轮船联络,建立起环绕世界一周的交通线。该计划因日本人毁约,所以不了了之。”
双眼盯视着地图,袁世凯的视线在大连和连云港两地间来回移动数次,而与次同时赵秉钧的视线也同样关注着两地,最后他像是恍然大悟一般。
“大总统,你的意思是,那李子诚是美国人派来的……”
接着他又是用力的一拍手。
“大总统,若是这样的话,咱们可都上了李子诚,不对,是摩根的当了没准,从一开始,什么高炉啥的,可都是假的,我就说嘛,李子诚不过才二十二岁,就他那年纪,他能整出啥值上亿两银子的高炉,即便是整治出来了,那摩根傻了,依我的意思,我还不……”
不待他把话说完,袁世凯却突然笑了起来,笑声非常之大。
“美国人,美国人……”
接连说了两次之后,袁世凯表情又是随之严肃起来。
“若真是美国人,我还真不怕他李子诚,这美国人不比英德法日这些国家,美国,美国人眼里只有银子,即便是这条铁路让美国人控制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何况只是公司参与,即便是政府参与,当年美国政府都不准他们在中国拥有一个租界,更何况是这么一大片附属地,这美国人不可怕,说实话……”
转过身,袁世凯的表情依然显得有些严肃。
“我到是希望李子诚真为美国人办事”
这会反倒是轮到赵秉钧弄不清楚的大总统的意思了。
“现在,咱们中国的局势之危,可以说是远甚于前清”
轻叹一声,袁世凯的神色变得极为凝重,重新走回自己的办公室中,再次坐到椅上,手刚要碰茶杯的时候,却半悬于空,动作和表情都显出了他心底的纠结。
“知庵你知道,过去,咱们在满洲、在外蒙,靠的就是日俄敌视,从而确保主权不失可是现在,《日俄同盟条约》签订,过去日俄对立,在侵略中国行动上互相监视,于咱们中国是有利的,这是打从李中堂那会,就定下的外交上的大原则。可现如今日俄同盟,联成一气,可以同心协力瓜分中国,于中国是大不利另一事是英国宣布在西藏有绝对自由行动的权利,这日俄同盟,英日同盟、英俄同盟,这三国同盟,对咱们中国来说,那可不是大不利,稍之不慎,别说是主权丢失,领土不全,甚至可能,国将不保啊”
看着大总统出重重的一声音叹息,赵秉钧却是傻了眼,他只知道现在外交局势紧张,可却还没想到将有亡国之危。
“咱们过去靠的是各国利益均沾,还有美国人的那个门户开放来维持咱们中国不至被列强瓜分,可现如今,本国同盟,再加上法国对西南虎视眈眈,德国人对山东更是志在必得,若是英俄日三国相互勾结,法、德必紧随其后,只怕……”
话未说尽,袁世凯便闭上了眼睛,在这中国,他向来自认没谁比自己更能看清楚内外局势展,也没人比他更清楚,现如今这局势又危险到什么地步。
“可诺是说陇铁铁路有美国染指,而且也是为的那个什么环世界交通,将来陇海铁路势必将修至新疆,到时与俄罗斯中亚铁路相连,那时,美国利益于中国中部,若诸国意欲瓜分中国,美国势必将为维持其利益”
“大总统,万一美国人要是和他们……”
不待赵秉钧说完,袁世凯便摇头说道。
“诸国之中,也就只有美国对咱们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反倒是若中国为各国所分,必有损美国之利,一来,中国之市场必为各国所分割,二来,陇海铁路纵贯中国东西,即便行以分割,美国必拼死以求陇海全线皆为美国所占,英俄势必不愿美国染指甘肃、西藏,到那时,咱们方能有一线生机啊”
这会袁世凯总算是觉得自己弄明白了所有事,为什么摩根会贷款给李子诚,不是什么黄金,为什么美国会退出六国借款,究到根里,或许,这李子诚根本就是美国商界和政府一个棋子。
无论他是不是卖了那专利,至少有一点,美国人肯定支持李子诚,而李子诚对其必然有所回报,至于是什么回报?这不为人所知,但袁世凯却相信,这回报再大,也大不过日本人占去的南满铁路。
“智庵,我记得,咱们在签定合同的时候,政府有使用铁路的运兵权吧”
虽说不担心,可临了时,袁世凯还是问了一句。
“有政府可于国防需要之时,于陇海铁路征用机车、车厢,以成本之价运兵”
“哦那就好,那就好”
点点头,袁世凯总算是放下了心,有运兵权,有二十年后以成本价赎回权,还有禁止抵押外国银行的限制,嗯,那条铁路美国人翻不出来浪来。
“嗯,这到就放心了,还别说……”
放下心来的袁世凯一笑。
“若是说,那李子诚真得了美国人的帮助,没准,还真能帮咱们中国一点忙,至少……”
手一抖报纸。
“若是这争气机造出来,可不还真给中国长脸,若是他之前说的那个大钢厂,能办起来,无论如何,咱们中国也算是工业国了”
说着,袁世凯眼睛一转,脸上挤出来笑来。
“到时候,我再送他李子诚一份大礼,以资奖励吧”。
第122章 为什么不是日本人(!)
第122章为什么不是日本人(第二更!)
“争气机”
放下手中的报纸,中村是公的神情先是显得有些凝重,接着又流露出一丝嘲弄之味,最后,他看着眼前的内田泽村,这一段时间,满铁花费了数万元用于捧杀**公司,但是现在却捧,他心里反而却是没有底。
甚至于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是在帮助李子诚。
“你觉得中国人能造出成套电设备吗?”
内田泽村是调查课课长,最近一直负责收集连云港以及**公司的情报。
“很难讲”
内田泽村如实的说道。
“从去年六月,至今,**公司不仅在国内大量招聘请各类留学生,更于美、德两国招聘了过九百名技术专家,这些技术专家中,也许会有相应的技术人员”
稍做沉默,内田泽村又继续说道。
“通过我们在支那海关内的朋友,我们得知在过去的半年中,**公司累计向美、德两国进口机械设备总额达645万美元,台数过三千七百台,而其向美、德两国出定单未交付的机械设备、成套冶金设备、成套采矿设备以及重型工业机械高达两千七百六十万美元”
“竟然会这么多”
中村是公不禁一惊,对于这个数字,他所能感觉到的更多的是震惊,这个数字甚至过过去两年中日本全国进口设备。
“是的,而且从安徽北部的会社传来的消息,**公司正欲同安徽北方倪嗣冲共同开淮北烈山煤矿以及某一种临淮铁矿及煤矿,而其所进口的成套采矿设备,正是为此作准备”
内田泽村认真的说道。
“可以想象的是,**公司的野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他们不仅是要修筑铁路,同时还试图将连云港,打造为支那一工业基地,并利用连云港之优势海运及未来陇海铁路之利,获得进一步展。”
内田的话让中村是公沉默了很长时间,在之前制定针对**公司和陇海铁路的计划时,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公司竟然会有这么大的野心。
“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公司将会成一个大大的威胁,对于未来来说……”
作为满铁的总裁,中村是公可以想象,如果说未来**公司展成为一个集铁路、港口、附属地于一体,而且又全力展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等各类工业,那么未来的陇海铁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这绝不利于日本在清帝退位之后的制定的对支国策。
“看来,我们都小看了李子诚啊,他不仅是野心勃勃,而且还是雄心勃勃”
一番肯定之余,中村是公知道,李子诚的这种雄心不同于他人空谈,他所拥有的资金优势尤其是来自美国摩根银行的支持,将会造成一个事实,在未来几年内,连云港和陇海铁路将会成为改变支那的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未来,随着连云港的工业化,它将会作为龙头带动整个陇海铁路的工业化,而工业化又促使他们为了市场,进一步谋求铁路线的延伸,即便是放弃权力附属地,而改为铁路公司商业用地,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支那。
“看来,咱们要想办法,尽量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时中村是公反倒是改变了之前的态度,在权衡利弊之后,他突然现,或许自己过去太过于“纵容”李子诚,仅仅只是依靠最初的那个,掌握其电力,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其釜底抽薪之击,通过**公司保留其工厂产力,而限制外来工厂用电的方式,在连云港制造混乱,从而打击连云港信益的方式,太过于缓慢。
尤其是现在,那李子诚要造争气机的时候,这显然不甚乐观,实在是太小看支那人了
“总裁,我们从南方得到了一些消息”
这时内田泽村突然压低嗓音说道,他的表情这时略显严肃。
“那两人在政治理念上的矛盾正在加深,我们在他身边的人,已经觉察到,在他身边有一个人对另一位,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因此,很有可能会有人对其动手”
内田泽村的话只让中村是公一愣,尽管内田未提姓名,但是中村是公还是一惊之后,又重重的叹口气。
“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啊”
长叹一口气后,中村是公又继续说道。
“如此也好,他和他不同,他是坚定的反日者,他和那一位很像,骨子里都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的眼里只有支那的利益,不过相比于那一位,他太过于理想、太过于天真,他从来不知道,政治……”
话虽未尽,中村是公脸上尽是一副可惜的模样。
“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生于盛世的话,他的确会成为一个优良之政客可惜,他不是日本人,否则……唉”
又是一声长叹之后,中村是公摇着头,似乎根本就不愿意看到这一切的生,他喝了一口茶,看着面前的内田泽村。
“当年,他在南满动绿林的时候,我曾与其有一面之缘,这个人,还记得间岛事件吗?”
“当然”
“可知间岛交涉,后我国被迫撤军,实是其之功”
“请总裁明示”
“当年我国派兵驻于间岛,与清国交涉初起,清国与民间却苦于无从击破我国之。对历史地理学烂熟于心的他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