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 >

第106部分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106部分

小说: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不生出绝处逢生的欢呼。及至进入秘密营地驻扎旬日,太子丹人马已经神奇地
    变成了一支精悍的劲旅。
    这样,太子丹的逃亡马队便突然在秦军眼前失踪了。
    接到李信的快马军报,王翦又一次皱起了眉头。太子丹能在秦军紧迫之下突
    然失踪,印证了燕国在辽东之地多有秘密营地的传闻。这种营地有多少?燕王喜
    的驻地,是否也是这种无法在急切中探察清楚的秘密所在?果真如此,秦军纵然
    出动主力,燕国之残部立足地能在短期内找到么?而如果短期内不能根除燕国残
    部,燕代势力会死灰复燃么?思忖良久,王翦找来了蒙恬顿弱,说明情由,会商
    问计。
    “辽东广袤,根除燕国须做长久谋划。”蒙恬一如既往地稳健。
    “燕王喜,缓图可也。然,太子丹不能不除!”顿弱明朗之极。
    “上卿有谋划?”王翦知道,顿弱久驻燕国斡旋,很可能胸有成算。
    “借力打力,逼出太子丹!”
    “上卿是说,利用代国?”蒙恬目光大亮。
    “然!我军可对代赵施压,逼赵嘉再施压燕王喜交出太子丹!”
    “嗯。可行。”王翦略一思忖拍案了。
    次日,辛胜部五万精兵大举压向代国。王翦给代王赵嘉的战书是:“太子丹
    主谋刺秦,秦必欲得太子丹首级而后快。而代王藏匿太子丹,实与秦国不两立也!今我大军北上攻代,代若不交太子丹,则与我举兵一战!”代王赵嘉一接战书
    ,立即派出特使赶赴辛胜军前,申明太子丹并未逃奔代地,秦军不当加罪于代国。辛胜根本不为所动,依然挥师北上,直逼代城之下。代国大臣情急,一口声主
    张代王急发国书与燕王喜,逼燕国交出太子丹了结这场亡国之患。赵嘉无奈,长
    叹一声点头了。
    旬日之后,远在辽东长城脚下的燕王喜接到了代王使者的特急羽书。
    赵嘉羽书云:“战国之世,手持利刃而刺秦王于咸阳者,唯燕也。秦所以尤
    追燕急者,以太子丹主谋刺秦之故也!燕以刺秦之仇获罪于秦,又累及代国,何
    以对燕代盟约哉!今,王若诚杀丹以献秦王,秦王必解兵,而燕国社稷幸得血食
    焉!”燕王喜看完赵嘉羽书,一句话未及说出,便跌倒在案边昏了过去。一阵手
    忙脚乱的救治,燕王喜终于醒来,第一个举动是向辽东大将招了招手。辽东大将
    轻步趋前,燕王喜低声说得几句,又老泪纵横地昏了过去。
    三日之后,两万辽东轻骑包围了衍水河谷的秘密营地。及至骑士们警觉有异
    ,退路已经全部被堵死了。太子丹没有丝毫的慌乱,甚至连马也没骑,便淡淡漠
    漠地站到了大军阵前。来将宣示的燕王书令是:“太子丹密谋作乱,着即斩立决!”骑士们大为惊愕,哄然一声便要拼杀。“不能!”太子丹一声大喝,阻止了
    与他一路生死与共的骑士们的抵抗。在骑士们愣怔不知所措之际,太子丹说出了
    最后一番话:“诸位将士,父王不会疑我作乱,无论我是否真的要作乱。父王之
    令,是要我必死而已!若以秦军施压教我死,我必不死,且要抗争!父王之心,
    不亦可恶哉!八百余年之燕国,断送于如此昏聩君王之手,丹愧对先祖,愧对臣
    民也……诸位记住,今日丹死,不怨秦国,不怨代国,唯怨姬燕王室之昏聩君王
    ——”
    长长的吼声中,一道剑光贯穿了腰腹。
    太子丹久久摇晃着,始终没有倒下。
    多年以后,太子的故事依然流传在燕国故地,流传在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
    不知从何时起,这道古老的衍水叫做了太子河,直到两千多年之后的今日。
    这是公元前226年夏天的故事。
    四年之后,即公元222年,残燕残赵再度联结,欲图起事复国。秦王得闻消息
    ,决意彻底根除燕赵之患,遂派大将王贲率十万大军北上。王贲部深入辽东,一
    年内先擒获燕王喜,再回师西来俘获代王赵嘉,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辽东之患。自
    此,燕赵两国彻底从战国消失了。
八、迂阔之政:固守王道传统的悲剧
    燕国的故事,很有些黑色幽默。
    一支天子血统的老贵族,尊严地秉承着遥远的传统,不懈地追求着祖先的仁
    德;一路走去,纵然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地,纵然一次又一次成为天下笑柄,爬起
    来依然故我;直至灭顶之灾来临,依然没有丝毫的愧色。
    在整个战国之世,燕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个例。
    特殊之一,燕国最古老,存在历史最长。从西周初期立诸侯国到战国末期灭
    亡,燕国传承四十余代君主,历时“八九百岁”(由于西周初期年代无定论,燕国
    具体年代历史无考,八九百岁说乃太史公论断)。若仅计战国之世,从公元前403
    年的韩赵魏三家立为诸侯算起,截至燕王喜被俘获的公元前222午,则燕国历经十
    一代君主,一百八十二年。与秦国相比较,燕国多了整整一个西周时代。
    特殊之二,燕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氏王族诸侯国。春秋之世,老牌诸侯国的
    君权纷纷被新士族取代,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原
    四大战国已经都是新士族政权了。当此之时,唯有秦、楚、燕三个处于边陲之地
    的大国没有发生君权革命,君主传承的血统没有中断。而三国之中,燕国是唯一
    的周天子血统的老牌王族大国。燕国没有“失国”而进入战国之世,且成为七大
    战国之一,在早期分封的周姬氏王族的五十多个诸侯中绝无仅有。
    特殊之三,燕国的历史记载最模糊,最简单。除了立国受封,西周时期的燕
    国史,几乎只有类似于神话一般的模糊传说,连国君传承也是大段空白。《史记
    》中,除召公始封有简单记载,接着便是一句:“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便
    了结了周厉王之前的燕国史。九代空白,大诸侯国绝无仅有!春秋之世与战国初
    期的燕国史,则简单得仅仅只有传承代次。可以说,燕昭王之前的燕国历史,线
    条极为粗糙,足迹极为模糊。中华书局横排简体字本《史记·燕召公世家》的篇
    幅仅仅只有十一页,几与只有百余年历史的韩国相同;与楚国的三十二页、赵国
    的三十七页、魏国的二十二页、田齐国的十八页相比,无疑是七大战国中篇幅最
    小的分国史。这至少说明,到百余年后的西汉太史公时期,燕国的历史典籍已经
    严重缺失,无法恢复清晰的全貌了。而之所以如此,至少可以得知:燕国是一个
    传统稳定而冲突变化很少的邦国,没有多少事件进入当时的天下口碑,也没有多
    少事迹可供当时的士人记载,后世史家几乎无可觅踪。
    虽然如此,燕国的足迹终究显示出某种历史逻辑。
    燕国历史逻辑的生发点,隐藏在特殊的政治传统之中。
    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整个华夏族群以邦国为主体
    形式,在不同的地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创造与探索。无论是七大战国,还是被挤
    在夹缝里的中小诸侯国,每一个国家都在探索着自己的生存竞争方式,构建着自
    己的国家体制,锤炼着自己的文明形态。此所谓求变图存之潮流也。也正因为如
    此,各个地域(国家)的社会体制与文明形态,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巨大差别。“
    文字异形,言语异声,律令异法,衣冠异制,田畴异亩,商市异钱,度量异国”
    的区域分治状态,是那个时代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所有这些“异”,可以归结
    为一点,这就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文明形态,无疑是以国家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
    为核心的。因为,只有这些制度的变革与创造,直接决定着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也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本行为特点。而作为文明形态的制度创新,则取决于
    一个国家的统治层如何对待既定的政治传统。或恪守传统,或推翻传统,抑或变
    革旧传统而形成新传统,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其奥秘往往隐藏在不为人注意的软地带。
    要说清楚燕国的悲剧根源,必须回到燕国的历史传统中去。
    如此一个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国家传统差异的认识,已经是非
    常的模糊,非常的吃力了。其最大难点,便是我们很难摆脱后世以至今日的一个
    既定认识:华夏文明是一体化发展的,其地域特征是达不到文明差异地步的。我
    们很容易忘记这个既定认识的历史前提:这是秦帝国统一中国之后的历史现实。
    客观地说,要剖析原生文明时代的兴亡教训,我们就必须意识到,那是一个具有
    原创品格的多元化的时代,只有认真对待每个国家的独有传统与独有文明,才能
    理清它的根基。
    所以,我们还是要走进去。
    因为,那里有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再现的原生文明的演变轨迹。
    立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了燕国后来的政治传统。
    据《荀子·儒效篇》,周武王灭商后陆续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姬姓
    王族子弟占了五十三个。后来,周室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以至西周末期与东
    周(春秋)早期,达到一千八百多个诸侯国,这姑且不论。在周初分封的姬姓王族
    中,有两个人受封的诸侯国最重要,也最特殊:一个是周公旦,一个是召公爽;
    周公受封鲁国,召公受封燕国。所谓最重要,是因为周公、召公都是姬姓王族子
    弟中的重量级人物。周公是周武王胞弟,乃姬氏嫡系,史有明载。召公身份却有
    三说:一则,太史公《史记》云,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一则,《史记·集解
    》谯周云,召公乃周之支族(非嫡系);一则,东汉王充《论衡》云,召公为周公
    之兄。三说皆有很大的弹性,都无法据以确定到具体的血统坐标。对三种说法综
    合分析,这样的可能性最大:召公为姬姓王族近支,本人比周公年长,为周公之
    族兄。所谓特殊,是这两位人物都是位居三公的辅政重臣:召公居太保,周公居
    太师。在灭商之后的周初时期,周公召公几乎是事实上代周武王推行政事的最重
    要的两位大臣。周武王死后,两人地位更显重要,几乎是共同摄政领国。
    唯其两公如此重要,燕国、鲁国的始封制产生了特殊的规则。
    周初分封制的普遍规则是:受封者本人携带其部族就国,受封者本人是该诸
    侯国第一代君主,其后代代世袭传承;受封诸侯之首任君主,不再在中央王室担
    任实际职务。譬如第一个受封于齐国的姜尚,原本是统率周师灭商的统帅,受封
    后.便亲自赶赴齐国,做了第一代君主,而且再没有在中央王室担任实际官职。
    而鲁国燕国的特殊规则是:以元子(长子)代替父亲赴国就封,担任实际上的第一
    代君主;周公召公则留在中央王室,担任了太师、太保两大官职,虚领其封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