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振大唐 >

第195部分

重振大唐-第195部分

小说: 重振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轻轻地笑了笑,赞许地对高尚点了点头说道:“不危确实才智不凡,一听之下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其实这些问题朕早已经思想解决了。”一整脸色,我继续解说道,“解决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多难,首先,朕派得力的官员前往史朝信处监督其远离大唐之境。官员到后,斥责史朝信用以自保的部属太多,并警告史朝信,朝廷大军之所以不对他这叛军残部加以歼灭,完全是为了遵守帝王的信诺,要求史朝信在外域万不可凭借众多的人马横行霸道、荼毒世人,否则大唐朝廷绝不坐视纵容!只要史朝信答应信守这一条,大唐朝廷才能放其离去,并为史朝信提供任何在情在理的方便。在眼前这种情势下,史朝信为了远离危机,必定完全同意朕的一切要求。这样一来,再通过不危的努力,不危所提的这三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高尚自然是明白人,一闻之下立知我的打算,对我既是钦服又是惶恐,连忙躬身言道:“恩,在陛下的安排下,只要不危能促成史朝信东瀛之行的想法,史朝信可以借口远走海外安逸生活,向监督其远离大唐之境的官员要求船只,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史朝信到达东瀛,即便不危不加以鼓动,也必定凭仗着强大的军力争战倭奴国,到时绝对算得上横行霸道、荼毒世人,违反了与我大唐的约定,我大唐的军队可以名正言顺地对他这叛军残部加以歼灭,这第二个问题也自然不成问题;倭奴国在史朝信的争战下,必定摇摇欲坠,我大唐军队既驻入其中,只要运用策略正确得当,不难慢慢使它服于王化。陛下真是算无遗策,不危委实不及!”

高尚把我的心思倒揣摩得十有八九,不过,他并不知道我已经在倭奴国内部嵌入一根钉——想来澄和尚已经在跨波渡海的途中,以及安排在沿海一带等待加入史朝信的任沃兴江贼队伍,否则他一定明白,我对于东瀛事务早就已经胸有成竹了!而我布置的这两枚棋子,现在并不打算让高尚知道,我只打算告知他高秀岩是自己一方的。我用手将高尚躬着的身子扶起,凝视着他的眼睛语重心长地说道:

“此去东瀛艰难而又凶险,不危一定要好好保重!不危放心,一旦访寻到不危的家人,朕一定命人将他们接到长安好好供养!另外,不危并不是孤单一人,如果有事需要人手,不危可与恒阳军使高秀岩商量,这高秀岩正是朕在叛军中的眼线之一。”高尚听闻之下,心下既是感动我对他家人的关心,又震惊于我在叛军的亲信军队中竟然安有眼线,而且是不止一人!不由对我更是钦服不已,甚至有些敬畏的感觉,一丝的异心杂念都不敢存有。高尚当即迎着我的目光,低沉而有力地说道:“不危誓死不负陛下的关爱,一定促成促成史朝信的东瀛之行!”

我想了想,轻轻一拍高尚的肩膀,轻吁可一下说道:“朕也知‘慈不掌兵’与‘兵不厌诈’这八个字,为了大唐的日后利益,为了使大唐万千臣民的后世子孙,牺牲和鲜血是不可避免的,但朕如此而为是不是有些失于磊落?”我如此问,并不是为了自己行事的手法而心有愧疚,为了涤除后世子孙的隐患,即便再阴险诡诈的手法实施出来,我都毫无愧作,我只是想进一步探看高尚的处事观点。虽然,我知道高尚能堪当一代军师之才,就应是不拘泥于成法的人,但这次行动事关重大,我为求稳妥,便谨慎地再察看一下高尚,看他是否适合派用到东瀛之事上。

高尚连忙退后一步道:“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谋大事者如何不通权达变?陛下一代雄主,才识犹在不危之上,怎么能勘不破其中的奥妙?不危如今对陛下忠心无二,望陛下抛开这不必要的顾虑!”

高尚闻声知义,连忙向我剖诉忠心。

第三百三十章 驾离瀛州

莺飞绿红,和风薰薰,金乌日暖,春意深沉,不觉间,时令已渐渐步入了初夏。在这凉意全无的日子里,车辚辚、马嘶嘶,连绵大军旌旗飘展地护拥着我,行进在回返长安的途中。

自高尚和我约定了传令信物,与高秀岩在我的指令下,分别投入史朝信麾下以后,果不负我所望,发挥了他应有的功效。当令狐潮秉承我的意思前往幽州时,史朝信一一答允令狐潮所说的要求,并随后提出调用船只的请求,其借口显然是高尚所教授的:大唐东北域外部族众多纷争连连,综观四周,惟有在海外选一安宁之域,才可以无争地安身立命。

要知道现在大唐的水军声名达传于世,航海的水平很是高深,舰船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特别是船体结合部的粘合密封技术,更是在世间首屈一指。大唐由此建有船体庞大,雄伟坚固,甲板筑有高楼栅寨,能在海上抗风斗浪、设备齐全的楼船;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快,主要用于突袭、侦察、通联络的艨艟;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戈船者则隐蔽于船内,通过掉孔划船,梯级复式结构的斗舰;速度快捷,往返如飞鸥,用于突袭和冲击的走舸;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性很强,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非战斗用的游艇;配备一种特殊的浮板平衡装置,可使舰船在遇到大风浪时保持平稳,用于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海上作战具有巨大的海鹘船。这样,大唐的水军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强大的独立军种,专门从事海土的战斗!

倭奴国的造船技术则要落后得多,即便是遣唐使船也非常脆弱,船身前后拉力小,一旦触礁,或因巨浪而颠簸,便马上会从中间断开,且多为单层船只。而代表倭奴国最先进的造船技术的遣唐使船尚且如此,其批量生产的战船技术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当日与倭奴国白江村一战,大唐水军单凭着船体的坚固,就撞沉了倭国战船无数,扬帆航海对于异国外族为说相当凶险,而对我大唐水军来说,却没有多大的顾忌,这也是史朝信对扬帆东瀛之地不怎么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利益的驱动才是占在第一位,高尚临行向幽州之前,曾向我提及如何诱使史朝信发兵东瀛:不过六万左右的部众实不足以与奚、契丹等多部族争霸,而且,太临近大唐边境攻城略地,不仅最容易使得大唐朝庭干预、节制,甚至还可能出兵镇压,实不如远离唐域,东渡东瀛,在这海外一域,经营自己的一方势力,进可平灭倭奴,临朝称帝,退也可当个不须看人眼色,可以恣意而为的一方霸主!

按照我的指示,令狐潮故作犹豫地沉吟了好久,才态度勉强地应允了史朝信的请求,并要求史朝信部在海州的港岸等候,我早已经下令调用一批船舰在那里交割。其中主力楼船只有六艘,而且在船舰之上只准备了六万人马一个月的口粮。

一般楼船可分为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压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压往往能犁沉敌船。而主力楼船的作战配置是:上层配置强弩兵,中层配置弓、弩兵,下层甲板配置炮车兵,船舷周围则配置拍竿兵和弓、弩兵,底层配置水手操船,威力的是强大。我想倭怒奴国的战船那么简单落后,相信调派给史朝信六艘主力楼船就已经足够他横行东瀛海面的了,而只提供史朝信部一个月的口粮,只是想保留他们的战力而已,只要这些残暴的叛军余部抵达东瀛,他们自会筹粮于民,掠杀四方,把自己憋抑的暴恹之气,完完全全地发泄在倭奴身上!

我算算时日,大概在今天史朝信就可以再增实力  任沃兴一众的加入。对于史朝信接收任沃兴一众数百人,我是绝对有信心的。一方面史朝信的部属虽因所在之地河多海近的缘故,算是也略通水性,但总归不是掌舵行船的行家里手,有世代作为水手营生的任沃兴部来投靠,可说是解决了史朝信的燃眉之急;再说任沃兴是有名的江贼,应该很让人相信,叛贼只会忖想任沃兴是为了躲过大唐漕运水师的清剿,没有人会探查和怀疑他的根底和目的。因此,史朝信没有理由拒绝不纳。

另外通过了解,致使四位节度使迟援的圣旨来源一事,已水落石出。据高尚解说,当日安禄山深受玄宗皇帝庞信,竟昏了头似地给了安禄山十数道空白的加印制书,以任由安禄山封赏有战功的部下!高尚、史思明便利用这些御制的制书,稍一润笔加工,即变成诏令诸军按兵不动的圣旨。而朝云也在郭子仪等攻袭渤海国将士的陪护下,回到了我的身边。

如此一来,我驾幸瀛州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便将与相关人等联系的信物交付于张思扬,着实地叮嘱了他近一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命令柴可然率领一个团的亲卫在海州和东瀛之间,建立一个联络线,全力配合张思扬行事。

海州素以“淮海巨镇”和“东海名郡”著称,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海州还都是丝绸之路的海上枢纽,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繁大的港口。

而据我所知,海州就是我前世时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据《太平广记》所载,在中唐书法家李邕作海州刺史的时候,海州的港口一次可停靠十条大船,装珍货数百万,货场码头泊位的规模的确是很大!而且,它的东面方向正对着东瀛的九州地区,可算是大唐距离东瀛最近的港口,所以我把通往倭奴国的渡口选在了海州。

第三百三十一章 漫路思旧

随着长安渐行渐近,易玉卿越来越有有些惶惶不安了。对于她怕被别人认识出来,近乎近乡情怯似的这种心态,皎雪双玉同我一样心知肚明,但却又无法在明里宽解于她。而我现在更是担心的人和事,并不是心里忐忑不安的易玉卿,而是以梅花自比的江采苹!

要知道,在当前的局势下,纵使宫内有人识出身姿窈窕的易玉卿,便是占去玄宗皇帝大半爱宠的杨玉环杨贵妃,也不会大着胆子乱嚼舌根。而曾与杨玉环相处过的朝中大臣们,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让他们见到深居宫中的易玉卿,只是我如何对待现在仍然独居在兴庆宫的江采苹呢?

江采苹,人如其名,显得那么淡雅清新,且聪慧非常。犹记与她在龙池水畔亭前论言梅花与荷花的品性,以及结成对付李林甫的互援同盟的往事,如此秀外慧中的雅女子,我怎么能忍心任由她移居上阳宫孤独终老?江采苹若是知道易玉卿姐弟相称地随侍我身边,她会怎么样想?而我却也不能明目张胆地继续任由江采苹留在长安宫中,按制而论,洛阳上阳宫才是她最应该去的归宿,我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陛下,长安在即,封大夫向陛下请旨,剑南的人马是否要扎驻在城外?”我正在扰头不已之时,颜真卿纵马行至我的身侧,恭敬地轻声问道。临动身起程前,我下令皇甫惟明及李光弼就近整肃军队,哥舒翰率部回驻北庭任所,以保证大唐西北的安稳。所以一路行来,除了原来一齐为攻伐渤海国而出两京的将士之外,只有封常清率剑南十三州的兵马随侍一侧。如今,想是封常清见长安在望,惟恐部下在国都长安过于逗留,便间接地通过颜真卿,征询我的建议似地提醒我。

我看向落后八九步的封常清,而今的封常清更形沉稳,面色之间一片恭谨。我敛住神思,向颜真卿笑点头道:“哦,朕知道了!”说话间,我轻勒马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