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庄子传 >

第23部分

庄子传-第23部分

小说: 庄子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有一个儒士来到庄周家中。这位儒士不象别的士那样,开口就问道。他却提了一个颇为巧妙的问题:
“庄周先生,请问是孔子伟大,还是老子伟大?”
庄周说:“孔子与老子究竟谁伟大,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评价的。你想听听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吗?”
“什么?孔子还见过老聃吗?”
“当然见过。孔子到了五十一岁的那年,觉得他以前所学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道,就从鲁国来到南方的陈国沛县,拜见老子。
“孔子见了老子之后,老子招呼他坐下,然后说:
“‘孔丘,你终于到我门下来了。我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你得道了吗?’
“孔子回答说:‘没有。’
“老子问:‘你是怎么求道的?’
“孔子说:‘起始,我求之于仁义礼智,五年而未得道。’
“‘然后呢?’
“‘又求之于阴阳之气,十有二年而未得道。’
“‘如此,你当然不可能得道。仁义是扰乱人心的祸害,阴阳之气也只不过是道的外化。’
“孔子又问:‘如何才能得道?’
“老子说:‘我要休息了,你明日再来。’
“第二天,孔子又来到老子的家中。正好老子新浴之后,在那儿等着让头发干。他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双目紧闭,寂泊之至,犹如非人。孔子不敢打扰他,便在旁边等着。良久,老子睁开了眼睛。孔子上前请安,问道:
“‘先生,您刚才是怎么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好象离物遗人而独立于无人之野。’
“老子说:‘吾游心于众物之初。’
“‘何谓众物之初?’
“‘众物之初的境界,心不能知,口不能言,今日勉强用诗为你说其大概:
至阴肃肃,(至阴之气寒若严冬)
至阳赫赫。(至阳之气炎若盛夏)
肃肃出乎天,(阴气来于天)
赫赫发乎地。(阳气源于地)
两者交通,(阴阳交合)
成和而物生焉。(在和气之中生出万物)
或为之纪,(似为万物之纲纪)
而莫见其形。(却见不到其形)
消息满虚,(死生盛衰)
一晦一明。(时隐时现)
日改月化,(日迁月移)
日有所为,(无时不在作用)
而莫见其功。(却见不到其功)
生有所乎萌,(生有所始)
死有所乎归。(死有所归)
始终相反乎无端,(始终循环,没有尽头)
而莫知其所穷。(却不知它的边缘)
非是也,(没有它)
且孰为之宗。’(什么来充当万物之宗)
“孔子又问:‘请问,游心于众物之初,是如何感受?’“老子回答说,‘得到这种境界,就具备了至美、至乐。得到至美,而游于至乐,就是至人。’
“孔子又问:‘至人如何?’
“老子回答:‘至人者,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以天下万物为一,视四肢百体犹如尘垢,视生死如昼夜,而况得失祸福哉!抛弃隶仆犹如抛弃泥土,知己身贵于隶。万物不足以为患,与物为化而不知其极。已为道者,能达于此。’
“孔子听了老子的话,告辞而归,三天之内都不说话。颜回问道:‘夫子见老聃而不语,为何?’
“孔子说:‘我在道之面前,犹如瓮中之蚁,如果不是老子揭开瓮上之盖,我终生不知天地之大全。老子就象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养乎阴阳。在老子面前,我张口无以发言,我尚何言哉!’
“从此之后,孔子就辞退了所有的弟子与交游,开始专心学习老子之道。”
那儒士听了庄周讲的故事,十分惊异,问道:“请问先生,为何我读的经典之中,没有孔子见老子的记载?”
“因为你所读的经典,都是孔子五十岁之前所作,或为孔子五十岁之前的弟子所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所学,当然不愿记下孔子五十岁之后的言行。”
那儒士连连点头称是,告辞而归。
蔺且击掌称妙,对庄周说:“从此之后,世人又多了一条孔子见老聃的话题,说不定以后的史官还会信以为实,在孔子传中写上‘孔子见老聃’哩!”
庄周笑道:“那才正中吾意!”
一天,庄周与蔺且正在整理这些天来为求道之人回答的谈话录,又来了一位士。这位士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庄周先生,您的学说以无为自然为主,那么,您是不是主张将一切人所创造出来的机巧器械都废除呢?如果都废除了,人将怎样生活?如果不废除,能说是无为自然吧?无为自然与机巧器械之间,是不是对立的?”
庄周回答说:“您提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深度。我讲个故事给您听听,您就会明白。
“孔子的弟子子贡到楚国去漫游,回来的路上,有一天在汉阴碰到一位老者。这位老者种了一片菜地,但是,他给菜地灌水的方式很特别。他挖了一口井,然后从旁边挖一条斜入井水的隧道。他抱着一口瓮,从隧道下去,盛上一瓮水,然后又抱着瓮上来,将水灌入菜地。如此往复不绝。但是用瓮盛上来的水很有限,因此,老者虽然跑来跑去,精疲力竭,但是,菜地里已经裂开了口子。子贡觉得这位老者很可怜,便上前对他说:
“‘老者,有一种机械,可以一日浸灌百畦菜地,而用力甚少,你难道不知吗?’
“老者问道:‘何种机械?’
“子贡说:‘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提水若抽,其名为橰。’
“那老者听后,面色由疑问转为释然,笑道:
“‘我从我的师傅那儿听说过: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若有机心存于胸中,则纯朴自然的元气就会受到损害。如此则精神不得安宁,道就不会保持于胸中。’
“‘我并不是不知道那种器械,我是为了纯朴自然的精神而羞于为此。’
“子贡听了老者的话,觉得十分深妙,而相比之下,自己是那样的浅薄。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那老者又问:‘你是什么人?’
“子贡回答说:‘我是孔丘的门徒。’
“老者说:‘孔丘之徒,与我道不同而不相谋。你赶快离开这儿吧,别耽搁了我盛水灌畦。’
“子贡羞愧之极,若不自得,领着随从赶紧离开了老者。一路上,他闷闷不语,面色十分难看。一直行走了大约三十里地,才有所好转。
“一位随从看子贡的颜色没有那么阴沉了,便问道:‘刚才那人是干什么的?为何先生见了他之后变容失色,耿耿不释呢?’
“子贡回答说:‘先前,我以为天下的学者唯有孔子伟大。没想到今天碰上的这位老者比孔子更伟大。孔子经常教导我们,用力少而见功多者,为圣人之道。而这位老者则认为不然。功利机巧,忘乎其心,虽有巧械而不用,就是为了保持纯朴自然的道德。彼何人哉!彼何人哉!’
“子贡回到鲁国,向孔子讲述了抱瓮老者的故事。孔子听后,回答说:
“‘子贡啊!你的好学深思确实值得嘉许,但是,可不能游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呀!从那个老者所为所言来看,他肯定是一个修浑沌之道的人。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浑沌之道,虽然追求纯朴自然,但是,并不废除机械之巧。如果仅凭不用机械之巧来保持自己的纯朴自然,那也未免太无知了。其实,真正掌握了浑沌之道的人,虽然整天使用着巧械,也不会丧失纯朴自然。因为他的胸中已经让自然之元气占据了,任何机械,都不能使他产生机心。
“‘你如果见到了那真正掌握了浑沌之道的人,就会更加惊疑。因为他们是明白人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而游于世俗之间,和光同尘,与世推移。
“‘子贡啊!浑沌之道可不是你我所能达到的。’”那人听了庄周的故事,顿开茅塞,说:“多谢先生指点。”
就告辞了。
庄周自从离开漆园到现在已近一年工夫了。一年来,登门拜访求道者时有出现。庄周虽然无意于聚徒讲学,但是,也无法拒绝这些热心的求道者。在与求道者的辩论中,他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蔺且总是将他与别人的谈话记录下来,认为是绝好的文章。有时候,有人来问道,适逢庄周不在,蔺且便将这些记录抄写一份送给他们。这样,世人便争相传阅庄周的这些妙趣横生的文章了。
这天,梓庆来访问庄周。庄周高兴地将梓庆让进客厅,说:
“什么风将您吹来了?”
梓庆从怀中掏出一个雕刻很精致的飞龙,递给庄周,说:
“奉上薄礼一件,请先生笑纳。”
庄周小心翼翼地将飞龙转着从各个角度观赏了一遍。飞龙有两只翅膀,又有四只脚。它的两只翅膀张开着,似乎在空中飞翔,而它的四只脚呈划动状,又象在水中游泳。它的头向上昂着,似乎在用那长长的角去触摸蓝天中的云朵;它的口微撮着,似乎向着广漠的宇宙长吟轻啸。
庄周爱不释手,专心致志地欣赏着,竟忘记了梓庆坐在一旁。他的心,早已溶化在飞龙身上,腾云驾雾,游于六合之外了。
梓庆问道:“何如?”
庄周这才从遥远的天空回到了现实之中,连忙答道:“真神品也!”
梓庆满意地说:“实不相瞒,此乃我生平最得意之作,费时三年方成。”
庄周一听,不安地说:“如此无价之宝,鄙人怎能无功受禄?”
梓庆用手推回庄周递过来的飞龙,笑道:“先生何必客气。此物若流于街市,则不若一鸟兽之象,唯先生能识其价,故唯先生受之无愧。”
庄周这才不再推辞,将飞龙之象供于书案之上,凝视良久,自言自语道:“妙不可言!”然后转身对梓庆说:“知我者,梓庆君也。”
梓庆说:“先生虽然许我以知音,但是,先生的所作所为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当然,您辞官退隐是为了一己之自由,但是,您难道就能忍心抛下那些横目之民不管吗?”
庄周沉重地说:“梓庆君,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仅凭我庄周一个人的力量,以一个卑微的漆园吏的身份,能够拯救天下横目之民吗?还不如退而洁身自好,修身养性,同时,用我的学说慢慢地感化世人,也许还对人类有点贡献。”
梓庆说:“我们虽然认识很长时间了,我还没有听您比较完整地讲过您的学说,趁今天的机会,您能不能给我说一说?”
庄周说:“我的学说,可以分三种拾级而上的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圣治,第二种境界是德人,第三种境界是神人。”
“愿闻圣治。”
“圣治是最低的境界。布政施官,各得其宜。举贤授能,人尽其材。天下平均,秋毫无犯。当政者躬行其言,而天下之人无不向风,以手指,以顾示,则四方之民无不听之。此谓圣治。”
“愿闻德人。”
“德人即天下皆为有德之人。居处则无思虑之谋,行动则无忧患之苦,胸中没有是非的标准,没有美丑的区分。四海之内共利之才算是喜悦,共给之才算是安宁。财用有余,却不知道从何而来,饮食取足,却不知道谁人供给。此谓德人。”
“愿闻神人。”
“上品神人,乘光照物,却不见其形迹,此谓知周万物,明逾三景。达于天命之境,尽知万物之实,与天地同乐,将万事消亡。万物芸芸,复归其根,玄冥之境,神人所游。此谓神人。”
梓庆听完,说:“先生,您所说的圣治之境已属人间所无,而况德人、神人乎?”
庄周说:“此虽人间所无,实乃真人所应有。万世之后,其庶几乎?”

寒冬一过,春气萌动。万物复苏,草木皆荣。蒙泽再一次呈现出迷人的姿色。它卸掉那厚重而笨拙的冬装,穿上了轻扬飘逸的春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