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三国的小人物 >

第15部分

大三国的小人物-第15部分

小说: 大三国的小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杨仪跟魏延就闹翻了。

  最终的结果是,杨仪利用丞相诸葛亮的计策杀了魏延。

  诸葛亮不仅授计让杨仪杀了魏延,临终前还亲自拟了一道密本,交给杨仪,让杨仪务必将这道本章转交给后主刘禅。

  表章中,丞相将蜀国以后该如何发展作了一番布署,特别是一些人事方面的调整,也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

  杨仪历尽千辛万苦,把兵马带到汉中,自己亲自来见后主,把平定魏延造反的前前后后说一遍,又把密本呈上。

  对于相父的话,后主刘禅是坚决听的。

  于是,后主按照丞相遗表中安排的那样,对人事作了一番调整。特别是前线回来的将士,都有封赏。比如,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费袆为尚书令,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等等。

  都封赏完了,却独独落下一位。

  谁呀?就是刚才汇报半天工作、呈上表章的杨仪。

  一开始,杨仪没着急,他想,自己跟随丞相多年,多有战功。丞相一定在最后给他一个好位置。况且,自己刚刚平定魏延叛乱,把大军平安带回来,多大的功劳啊。别人能做得起来吗?

  只有我杨仪。

  重头戏总是在后面。

  可后主起驾回宫了,别人也都下去了。

  大殿上空荡荡的,只剩下他一个杨仪。

  杨仪可就愣住了。

  杨仪想,这怎么回事呢?难道刚才封我的时候,我开了小差,没听见。不可能呀!我竖着两耳朵,一字不落地听着呢。

  杨长史,现在已经退朝了,请回吧。一个宦官对杨仪说。

  杨仪怏怏地退了出来。

  杨仪心里可就冒起火来了: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都不在他们之下呀。论资历,论才学,论功劳,他们都不如我了。六出祁山,我一次都不落,每次都担任重要岗位,丞相的每次军事决策,我都参与了。可丞相为什么就把我忘了呢?

  ——丞相逝世后,是我按照丞相的遗言,领着全部人马历尽千辛万苦,平息了魏延的反叛,最终安全撤回汉中。如果当初我把人马拉到魏国去,决不失封侯之位。哼!

  ——看来,我太幼稚了。

  哎哟,杨长史,您在想什么呢?有人跟他打招呼。

  杨仪冷不防被吓一跳,抬头一看,是费袆。

  喔,是费尚书呀,没事,我随便想想。杨仪说。

  不对,杨长史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能不能跟我说说?

  当时,杨仪也在气头上,杨仪想,我心里是有气,凭什么你们得到的好处比我多,你们的职位比我高,不公平嘛。杨仪就把一肚子牢骚全向费袆发出来。

  从当年弃暗投明,从曹操那边跑到关羽这边,从刘备当年如何赏识他,诸葛丞相又如何赏识他,到六出祁山自己怎样顶了半个丞相,再到平魏延之叛。等一切和盘托出。

  杨仪说,费尚书,我的功劳您都看到了,您也跟着丞相多年。那蒋琬是谁?有哪一点比我好?

  杨仪最后说,当初,我要是把人马拉到魏国去……

  就在杨仪向费袆大发牢骚的当儿,蒋琬到后宫找后主。

  蒋琬对后主说,陛下今天在金殿上,封赏了那么多人,却忘记了对一个人的封赏。杨仪多有功劳,不封赏,有点说不过去呀。

  后主为难地说,可相父的奏章中没有提到对杨仪的封赏呀。

  蒋琬说,那一定是丞相一时疏忽,把杨仪忘了写上,杨仪一直侍奉在丞相左右,太亲近的人,反而容易漏掉呀。

  后主问,那依大将军的意见呢?

  蒋琬说,我觉得应该给杨仪升官一级,再赏一些绸缎,以安其心。

  后主不爱考虑事儿,以前听相父的,现在相父没了,就听蒋琬的。

  后主说,你看着办吧。

  蒋琬说声遵旨,转身要走。

  就在这时,费袆急匆匆地闯进来,大声叫嚷,哎呀,不好呀、不好呀。

  蒋琬问,怎么了?

  费袆说,杨仪要反呀!

  后主和蒋琬都吓一跳。

  蒋琬说,怎么可能呢?杨仪要反早反了,何苦要把兵马带回来才反呢。

  费袆就把杨仪刚才在路上发的牢骚说了一遍。

  费袆说,我看杨仪这样的人用不得,他受了一点委屈就心里失衡,您即使现在封赏了他,可以后他再有什么不满意的,说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呢?陛下宜早作决断,留着他,后患无穷啊!

  后主一听,说的是。来人,将杨仪拿下,问斩。

  蒋琬赶紧说,杨仪虽说犯了错误,可他也立了不少功劳,就将他贬为庶民吧。

  后主说,好吧。

  使者把旨意到杨仪府中一传,杨仪跪在地上半天没起来。

  问题还在后边,杨仪到了被贬的地方,还不安分,写表章给后主,发牢骚,言辞更加激烈。后主看了很生气,派人来抓捕杨仪,想带回京城问罪。

  带不回京城了,因为就在使者到达的当天夜里,杨仪就抹了脖子。

  使者看着杨仪的尸体,叹了口气:你这是何苦呢,也算个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大人物了,怎么就不自重呢!

  杨仪小传杨仪(?—235)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建安中,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之主簿,不久背傅群而投襄阳太守关羽。关羽命杨仪为功曹,遣往蜀中见刘备。刘备与杨仪共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甚为欣悦,因此辟杨仪为左将军兵曹掾,后丞相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署府事。建兴八年杨仪迁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数次出军,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处事极捷。因此一应军戎节度,皆由杨仪取办。前军师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势如水火。不久诸葛亮病卒,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又诛魏延。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陈寿评曰: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第13章 刘馥:都是争鸣惹的祸

  刘馥,沛国相县人。跟曹操还算半个老乡。

  刘馥小时候就聪明好学,爱动脑子,活学活用。常常有别人意想不到的想法。他还喜欢跟别人辩论,而且水平是一流的,总能说服别人,最终按他的意见来。

  那时候,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安徽这里乱得特别厉害。

  刘馥就南下到扬州(汉末的扬州,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治所在安徽寿县)避乱。他租了几间小屋,教些学生,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刘馥搞教育可相当有一套,深得学生家长的尊敬。对了,刘馥的志向是当个教育家,安安分分搞些教学研究,而不是政治。

  但是那个乱世,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

  当时袁术的将领戚寄、秦翊驻扎在扬州,听说刘馥很有才华,就请他来喝酒。刘馥本不想去,但又想跟军队上搞好关系,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军队呀,人家有武器。如果发起狠来,还搞什么教育。

  刘馥就来赴宴了。席间,戚、秦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劝刘馥到营中做军师,有朝一日,能引荐到袁术那去,做个首席谋士,定有更好的前途,比搞什么狗屁教育强多了。

  你看,我们也没受过什么教育,照样带兵打仗,镇守一方。

  二人很自得。

  刘馥没言语,认真吃、认真喝、认真听,听二人说得差不多了,才放下筷子问,你们认为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

  戚寄说,那还用说吗?一代英主啊,甭说别的,就人家这家庭背景,阔大了,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自己占据淮南,势力那还了得。听说他最近从孙策那儿得到了传国玉玺,不久,他肯定要称帝啊,那时,我等皆开国功臣,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岂不美哉!

  秦翊了跟着附和,对对对,要跟着袁明公干那得趁早,等他当了皇上了,再去巴结他,迟了,滚一边去,早做什么人来着,一口汤都喝不到。

  刘馥笑了,他摇摇头,二位将军此言差矣。袁术这个人我早就看透了,平庸,没什么志向,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总想做皇上。他这一做皇上,那就成了众矢之的啊。天下诸侯会群起而攻之。那时候,他别说皇上了,就是割据城池做个郡守都不可得。活着就得被追杀,死了埋在地下也得被掘墓鞭尸啊。袁术自身难保,更别说你们这些小虾米了,大水一来,你们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到那时候,后悔可就晚了。

  戚、秦二将一听,有点发蒙,哎呀,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刘馥说,我看你们不如就去投曹操。我纵观天下英雄,曹操为英雄中的极品。听说最近他迎天子于许,招贤纳士,屯田积粮,奋发图强。智谋不可谓不足备,眼光不可谓不深远,将来必定能成其大业。投奔他,才是投奔明主啊。现在你二人去投他还来得及,等到他统一了天下,你们再去巴结他,迟了,早做什么人来着!

  二将一听,先生之言甚善,我等愿立即去投曹公。

  本来二将是劝刘馥的,反被刘馥一劝。你说这是什么事!

  于是二将连夜拔营起寨,到许昌投了曹操。曹操一看这二将很高兴,对他们弃暗投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给他们都加了官晋了爵,还赐以金银财宝。

  二将感激不尽,并说,并非我二人有此见识。当初我们二人执迷不悟,幸有高人指点,我们才幡然悔悟,来见明公。

  曹操一听,哦,这人是谁呀?

  二将说,刘馥。

  二将就把前后经过详详细细说了一遍。曹操很高兴,立即命人去扬州请来刘馥。跟刘馥这么一谈,感觉刘馥才华过人,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司徒府掾。

  果然,一年后,袁术称帝。三年后,袁术被诸侯阻击,呕血而死,淮南归入曹操。

  戚、秦二将闻讯擦了把汗,对刘馥说,多亏先生当初指点,不然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刘馥说,偶尔应验,不足挂齿。

  这一年,东南一带发生战乱,扬州刺史被孙策的人所杀,江淮郡县残破,乱糟糟没人管。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又恶化,急需一位智能之士掌控东南局面。想来想去,曹操想到了刘馥。

  曹操说,江淮一带惨遭战乱,先生对那里比较熟悉,有群众基础,可以去收拾残局,整顿河山。

  刘馥说,愿意效命。

  于是曹操表奏天子,任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领命,单人独骑来到合淝空城,建立州治,颁布法律。

  一面安抚驻兵,让他们安心驻扎,安分守己,不要违法乱纪。一面教化百姓,广施恩泽。大规模屯田,兴修水利,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民盛粮丰的安定局面。

  刘馥觉得光够吃够喝不行,还得实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