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之钢铁雄心-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最初的时候,就好象当年在四川时一样,一切重要的工业设施,都是由严光私人出资的。
只不过…
私人出资什么的,严光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建这些东西都是严光自己的意思,而且也都是为了国家。不过为了国家建东西,总不能全都用自己的银子吧?
所以到最后,这些用严光私人资金建出来的工厂,最后都归入了严光的私人名下——————当然,严光也没想过将这些工厂都带到地下去,严光已经想好了,快死了的时候就立个遗嘱,将工厂都留给国家——————当然,现在还不能和别人说,不然他怕没两年自己就挂了。
不过在严光还活着的时候,这些工厂却全都是严光自己的。
而且,这些工厂的盈利等方面,也都归于严光的名下。
这也是一种手段,只要能控制了国家的工业,控制的国家的经济。那严光的位子,自然也就稳如泰山了。
——————————
在办公室里,严光和萨镇冰等人谈了许多的事情。
不过其中最为重点的,却是参加欧战的事情…
“………你们觉得,如果现在的国防军赶赴欧洲参战,有问题吗?”
“这个…”
已经从山东回来的蔡锷,还有一只留在北京的蒋百里互相对视了一眼,在稍微犹豫了一下后开口道。
“大总统,虽然我们在山东对日作战的确是胜了,在山东的那十几个步兵师也得到了实战磨练。只是恕我多言,现在的国防军在训练素质上和日军相比依旧有许多的劣势,这次之所以能够获胜,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装备上有优势,而且出其不意的重创了日军的远征舰队和烧毁了在黄县的大部分物资,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在本土作战,能够就地征集物资,而日军却不能如此,可是要是去了欧洲的话…”
一旁的蒋百里接口道。
“在本土作战,我们的确是有许多的优势,尤其是在装备方面,在重火力方面都要强于日军,这也使得在交战的时候我们能够压着日军打。可如果交战的对象是德军的话,在重火力方面我军的优势不但会荡然无存,而且恐怕反会陷入被压制的状态,毕竟我军在素质上和欧洲一流军队相交还是差了一些,何况在欧洲作战的话,****弹到是好解决,可是其他武器的问题就…”
“没错,麦德森机枪到还好说,可目前我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是12。7mm口径,而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装备的都是11。43mm口径,还有霰弹枪和榴弹发射器以及迫击炮等装备,目前除了霰弹枪外,欧洲方面也只装备了一定量的迫击炮,剩下的如榴弹发射器等都还没有装备,如果我军贸然进军欧洲的话,恐怕在后勤上也会有很大的问题,毕竟协约国在西线战场上建立专门的弹药生产地,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没错,而如果我军丧失了在装备上的优势,想要在和德军交战中获得上风的话,恐怕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目前我军的许多战术都是师从德国,德国陆军的水平如何我们是在清楚不过的了…”
在言语之间,蔡锷和蒋百里已经将一切都讲了个明明白白。
其实道理很简单,现在的国防军在本土和日军作战,有炮火优势,有装备优势,有后勤优势,甚至还有兵力优势。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国防军是全都占齐了,那么和日军交战的时候自然就无往不利了。
可是到了欧洲的话,首先德国人的重炮肯定比国防军的厉害,到那个时候国防军就要依靠联军的炮火支援,独立性肯定要丧失的。
其次,国防军作战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靠着霰弹枪、榴弹发射器和迫击炮等武器的组合性进攻。可是国防军装备的一系列武器里,许多东西欧洲那边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么一来,这些装备的弹药补给,恐怕就需要从中国本土来运输了。
中国本土,东北亚…
东北亚和欧洲的间的距离,何止万里?
虽说有一个苏伊士运河,不会让亚欧间的交通像大航海时代一样麻烦,需要绕过好望角才行。可是就算这样,想将一船的军火运到欧洲去也是千难万险的事情,何况路上还有大量德国潜艇…
而在欧洲本土建立兵工厂,直接为国防军提供弹药的话。
暂且不提人家愿不愿意这么做,根据军情局的情报,今年法国的钢铁产量很有可能会降低到一百多万吨的水平…
一百多万吨,到明年的时候中国自己都能达到一百多万吨。
而一百多万吨的钢铁产量,提供联军自己本身恐怕都有些困难,又哪能在抽调出一部分来,提供给还不知道战斗力如何的国防军呢?
何况中**队在历史上一向是有许多的“优异战绩”,国防军就是真的去了,人家恐怕也要怀疑怀疑…
“这么说的话,岂不是不能去欧洲了?”
听了蔡锷和蒋百里的讲解后,严光皱着眉头问道。
要知道,到欧洲参战可是严光无数策略中的一个。因为只有到欧洲参战,并且获得一定的战绩,才能继续和英国人讨价还价,甚至是将海关给“赎”回来。
而如果只是坐在原地,干等着欧洲那边决出胜负的话。
虽说在这期间中国的实力绝对会突飞猛进,未必就会怕了英国人,可那个时候英国人也未必会善罢甘休。再加上一旁还有一个日本虎视眈眈,两者要是再来一个英日同盟什么的也是一件麻烦事。
毕竟哪怕是在龙口湾战役后,日本海军也是有不小的战力的。
别的不提,单是战列舰就有十艘,还有一艘最新式的战巡舰。
如果英国人和日本人真的狼狈为奸的话,也是不好对付的。
毕竟海军不像陆军,百年海军绝非一句空话。
光是在主力舰上,欧战前就不太可能赶上日本。何况海军也不是一个只靠装备的兵种,现在也不是后世的电脑时代,海军官兵的素质只要过得去,剩下的全靠舰上的自动系统就可以。
现在可是手控时代,就算现在已经有了舰炮火控系统,可海军官兵的素质,尤其是海军将领本身的水平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方面,恰恰是中国海军最落后日本的地方。
既然连日本都赶不上,就更不同意哪怕是欧战后,依然是世界第一海军的英国了…
而在听了严光的话后,蔡锷和蒋百里再次对视了一眼。
“这个大总统请放心,虽然目前国防军的整体水平要弱于欧洲,尤其是英法德等国的军队,不过彼此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大到追不上的地步。”
“尤其是几个最精锐的步兵师,即便是和德国一流水准的步兵师相比较,也没有太大的差距。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除了这几个步兵师外,剩下的部队,哪怕是较为精锐的那些,和日本人见过阵仗的那些,放到欧洲去都有些拿不出手来。所以我和松坡的意见是,我们最好不要急于参入欧洲的战局…”
“没错…”蔡锷点了点头。“总统,我和百里的意见是,最好等到欧洲那边,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血流的差不多了,我们在加入进去。这样一来,第一,我们的重要性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向英法等国提一些要求也就没问题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第一点,欧洲那边的血流多了,军队的整体水平自然也就会降下来,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去,损失也会小很多,甚至打几个比较骄人的战绩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严光犹豫了一下。“你们觉得到什么时候,欧洲人的血才会流干净,才会主动上门来求我们?”
“这个………我和百里已经看过军情局发下来的情报了,根据军情局的情报,目前协约国和同盟国在东西两线战场上都已经陷入了僵持阶段。僵持阶段,虽然这么看起来似乎是没胜没负,不过这样的战局也是消耗最快的,所以有个一两年的话,相信也就差不多了。”
“一两年?明年不行吗?”
一两年?那岂不是最早也要到1916年?在严光的记忆里美国可是1917年就参战的。真要是到了1916年,甚至是1917年才能参战,欧洲人的血的确是流干净了,可中国的重要性也就没多少了…
毕竟现在的中国,还没办法和美国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比较。
到那个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还瞧不瞧得上中国,都是一件难说的事情。
严光的这些心思是没法和蔡锷他们说的,毕竟他无法告诉蔡锷他们,美国参战的准确时间。
不过听了严光的话,蔡锷和蒋百里却只是摇了摇头。
参战什么的,自然是什么时候都能去。真要是愿意的话,现在去也没问题。只不够欧洲和中国不同,不但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对手也是重量级的。
虽然最近他们也击败过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比显然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
真要是在这个时候将国防军推上战场的话,在没有重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参战,恐怕就真的要用人命来填了,而这些却是蔡锷和蒋百里所不愿见到的。
毕竟现在发生在欧洲的战争是欧洲人的事,和他们中国人无关。
如果只是顺风仗,不需要多大损失就可以获得胜利的战争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这场战争——————他们还没必要为了欧洲人的战争去填人命…
严光也懂点军事,可那只是几千一万那种水平的战事,像现在这种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战争,严光可就一窍不通了。而蔡锷和蒋百里又是严光手下仅有的两个有些名将风范的陆军将领,剩下的不是能力不够,就是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严光对两个人的判断自然是极为信服。
也正因为如此,严光才极为苦恼。
其实严光也知道蔡锷和蒋百里在担忧些什么,无非就是怕部队的伤亡过大。
最近欧洲那边的战报严光也看过了,东西战场加起来几乎每天都要死个万八条的人命。这样的损失,严光这个局外人看着都不舒服,更别提英国人和法国人了。
严光真要是将部队送上去,英国人和法国人还不一股脑的把国防军往绞肉机里送?到了那个时候,真要是损失了几十万人,却没拿出什么成绩来,就算严光的确在国内做过许多好事,总统这个位置恐怕也是做不稳当了。
可要是不参加欧战的话,战后利益严光似乎也没借口瓜分。
别的不提,苏联成立后,俄国那么多的领土,不用刀子剜下来一块,都对不起过去俄国人对中国的“亲切照顾”。
而如果没有英法美等国的支持,严光就是真的用刀子剜下肉来了,也未必能吃到嘴里去——————何况旁边还有一个烦人的日本…
“烦人,真是烦人啊…”
这么说着,严光的嘴里也在不停的叨念着…
转到墙壁上挂着的大幅世界地图面前时,严光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凝视着这幅地图,严光站立了许多…
许久后,严光突然回身对蔡锷和蒋百里开口道。
“你们说,我要是给你们找一个弱一些的对手,你们有能力在缺乏后勤的情况下摆平对方吗?!”
“这个…”蔡锷和蒋百里再次对视,异口同声道。“这要看对手有多弱…”
“多弱…”严光笑了两声。“最弱!”
第二百三十三章 奥斯曼土耳其
全文字无广告
第二百三十三章
奥斯曼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