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399部分

草清-第399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面孔圣之后,大才子孔尚任南下,接连表态,在英华掀起一波热烈的立帝舆论,都喊着寻找前明宗室,重立大明。当然,这明帝仅仅只是立起来给李肆禅位用的,绝少有人敢直接喊将这英华改成大明。一份叫《正道》的小报傻头傻脑地喊过,要让英华变大明,结果报局被愤怒的民人给砸了。民人都说,咱们这英华是李天王带着大家一步步打出来的国,是大家的国,凭什么转手送给都亡了几十年国的朱家子孙?
    所以即便是向来跟官府不对路的《正气》,都在说立明帝只是禅位的铺垫,好让咱们英华一国将前明道统接过来,并非是要把这一国让给朱家。
    工商方面,乃至《越秀时报》对这事都持反对意见,他们都认为,英华得国跟前明无关,是在鞑虏手中直接夺下来的,道统再正不过,前明那面烂旗就没必要立起来。禅位是儒教士子企图重夺国政的阴谋诡计。
    这番纷争也落在英华军将们的眼中,他们的观感很是复杂。一方面也对禅位一事有些抵触,就觉自己的血汗要被一层腐色染过。另一方面,李天王对这事的态度还暧昧不清,小道消息说,天王为收天下人心,也有意行禅位之事,这却是好事,意味着天王称帝之日将近,英华一国也将从草创之国,变为名正言顺的英朝。他们武人地位,也会更上一层楼。
    可整件事里,文人的大小动作让武人格外不爽,甚至怒意勃发。
    听得韩何二人说到文人,另一个文雅校尉冷笑道:“想什么!?挟天下以令诸侯呗!?尽管那招牌只是挂挂,可就那点时间,他们文人就能把一大堆东西跟着那招牌一起塞进国政里!这事肯定是尚书厅礼科去办。之前礼科一直是清水衙门,就管管仪制,科举的事以后还要被文教署接手。来这么一出,礼科就起来了。禅位有规矩,称帝更有大规矩,其他文人跟在礼科身后,这样传统那样规矩一套套丢出来,全是他们文人得利把权的东西,到时天王接还是不接?接了那就成了君父,他们孔儒就攀着君父的脖子上去了。不接就不是君父,那么拿到的道统又是残的。以后只要天王所行之事让他们孔儒之徒不满,天王就成了得国不正的伪君……”
    这一番话说得透彻,一帮军将都怒意相连,不约而同地冷哼出声。
    另一个黑脸校尉满不在乎地摇头:“徐师道,你还是反对禅位这事?你啊,还有你们,对那帮腐儒可真是太看得起了,他们所求为何,天王一丝一毫都看在眼里。天王早就有言,他为了不让孔儒窃国,所以不当君父。因此这禅位到底是个什么文章,你们就等着看吧。”
    那叫徐师道肩上三颗银星,是个右校尉,他摇头道:“庄在意,也别把所有文人都当是腐儒,我们可都是满清举人,也是文人!你没看清,那前明道统就是个局!替孔尚任鼓吹者,最卖力的是谁?《士林》!《士林》之后是谁?三贤书院!三贤是哪三贤?黄顾王!他们所倡为何!?虚君!”
    两个前举人心有灵犀,徐师道只说到这,庄在意就抽了口凉气:“若是天王接下前明道统,不要君父,他们就直接跳出来喊虚君!就鼓噪文人分天下之权!让天王称帝之后就成泥胎菩萨,好算计!”
    徐师道点头:“三贤书院那帮人,不是孔儒,而是新儒,他们讲的是君王乃天下大害,其他书友正常看:。而要借着禅位复儒的那帮人,是旧儒,他们讲的是君父。这两派人立在前后,虎视眈眈,都要借此事发挥。所以我才担心,而且反对禅位。”
    庄在意却又摇头:“不对,若是天王不接前明道统,自成一派,那三贤书院之人,不照样要喊虚君,而且会喊得更凶么?所以……”
    庄在意眼睛亮了:“天王才会接下,这是左右相权之局,我相信,天王自有权衡破解之策。”
    听得两个“文人”一番分析,其他人顿时头大,心中都道,果然是文人才有这般深沉心腹……
    韩再兴嗤笑道:“文人啊文人……不管是旧儒还是新儒,都想着一手掌握天下,靠着读多少年狗屁的圣贤书,就要管国家怎么治,战争怎么打,老百姓怎么活,商人怎么赚钱,你们说这是不是狗屁事?天王就是不要这种狗屁事再继续下去,所以才不要君父!前明旗帜用不用,怎么用,天王怎么也不会让这事也沾上狗屁味道!”
    徐庄两人朝韩再兴暗翻白眼,心说果然是商人出身,粗鲁无比,不过话说回来……
    徐师道若有所悟:“天王最近在忙科举新制,据说是分定蒙学、县学、府学的新教材。这就是在变文人的根基啊。以后的文人,跟以前只读圣贤书的文人就可不一样了。天王思虑之深,立明禅位之事,那自然也该早有定计。”
    庄在意哈哈一笑,拍拍徐师道:“黄埔讲武学堂第二期招生,大半都是之前的童生,如你所说,咱们两个也是文人,韩财神所说的狗屁事,天王老早就挥了扇子点起香,味道早跟以前不同了。那些个新儒旧儒,不过是无根之聚,蹿不得长久了。”
    此时韩再兴的家仆已经将一连串马车驱策过来,何孟风脸皮厚,反客为主招呼着大家:“走走,上车!先让韩财神请咱们一顿四海香!接下来的日子,可就再难有机会这般逍遥了。”
第四百三十章 历史的遗产
    第四百三十章历史的遗产
    【求保底***……】
    夜深,喝得只剩三分灵智的韩再兴被家仆扶回韩府,踉踉跄跄地向父亲韩玉阶请罪,身为儿子,回家却不先见父亲,很是失礼,其他书友正常看:。
    韩玉阶不在意地道:“你是武人,别学再盛那文人做作,为父能见着你平平安安就好。”
    说到弟弟韩再盛,外加父亲这闷闷不乐的语气,韩再兴酒醒了大半,洗漱过后,再问父亲是出了什么事。
    韩玉阶对自己这大儿子很是看重,今日地位,大半都来自大儿子当年在广州城聚兵内应的勇行。长沙大战后,韩再兴卸掉军职回黄埔学堂重修,听已转为文官的军令厅知事范晋透露,重修之后,都会升等重用。韩再兴已是右都尉营指挥,再升等,怎么也会到左都尉,副统制的位置。
    所以他也没怎么隐瞒,将心事细细道来。
    韩再兴越听越冷,最后酒意已是完全消退。
    韩玉阶先说到二儿子,也就是在国子监当教授的韩再盛。国子监新建不久,广纳贤才,韩再盛本是满清秀才,英华科举又连中举人进士,在国子监任从六品教授。自小就被韩玉阶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对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所作尤感兴趣。
    最近韩玉阶问到国子监事务,韩再盛就说,他们正联络同道,推动立明禅位之事,向李天王劝进。韩玉阶对此事正是敏感,试探着问,等天王称帝后,又有什么打算,韩再盛直接说,行黄宗羲之学校议政,劝天王放权于学校。
    “我就多问了一句,那学校,是要议什么政?若是工商什么税则诸事,也由学校一言而决?那小子满脸理所当然地说,自该如此啊,气得我当场就骂出了口。尔等黄毛小儿,连柴米油盐都没碰过,还想尽揽一国事呢?你老爹所掌这个工商总会,内里门道万千,办事的全是商学立出来的尖子,都还难得扛下来!别说工商总会,就是一乡主薄,不通人情世故,怕是三天都熬不下来,我呸……”
    韩玉阶叫苦连天,浑没一丝家教失误的惭愧。
    弟弟就是个“三贤党”,韩再兴早就知道,这不过是旧事,可现在一想,韩再兴也抽了口凉气,他明白了父亲的忧虑,李天王会不会怀疑,韩家也站在“三贤党”一边,想着要削天王的君权?
    “若只是再盛的事倒还就罢了,最近工商总会里,也有些不寻常的动静。”
    韩玉阶接着说到另一件事,治下新增湖南云贵,工商总会也随之扩员。不仅话事权被分薄,总会里的议事章程也随之变动,这让老会员很是不满。舆论正在吵立明禅位,工商总会本是一体反对的,可现在有人就起了心思,想借这事闹腾一下。
    “怕不是闹腾,而是跟那些文人一般德性,想借着虚君,跟文人勾结,效仿明时东林党旧事,求得诸多便利,少纳税甚至不纳税吧。”
    韩再兴平日说话行事粗鲁,可不管是在黄埔讲武学堂里,还是在英华军中,学习一直没断,历史更是军官们必学课目,一眼就看透了这动静的根由。
    韩玉阶点头,英华倡工商,给了商人历代未有的便利,但因为把规则摆在明处,也给了商人下了历代未有的束缚。想要做大事业,以往那种攀附权贵的处世之道渐渐无用,就得在生意本身上挖空心思琢磨,很多豪商世家都感觉吃力。一些人奋进,不管是转业,还是在南洋公司下力气,反正是削尖了脑袋朝前走。一些人退缩了,把银子当作本钱,丢给英华银行乃至三江投资,坐等食利。一些人却还不甘心,总把心思放在权谋上,想挣脱乃至打破李天王凝出的这个局面。
    忧虑也浮上韩再兴的心口,父亲面临的局面的确很危险。儿子是三贤党,工商总会又有人搞这般图谋,任何一个上位者都会怀疑,自己父亲是不是在背后推波助澜?
    现在英华还是草创时,天王府内部还没什么倾轧,李天王也是对外狠辣,对内仁厚。可此事损及天王权柄,以天王在康熙盛世都能崛起的英明,处置此事可绝不会手软。
    越想越怕,韩再兴不仅酒醒,额头也出了汗。
    “父亲最好辞了会首,稍后有机会觐见天王,我也会设法跟天王说上两句。”
    韩再兴的建议是为家族安全计,韩玉阶点头,他可不是不知进退之人。当年李肆在清远遇刺,跟他有关,之后还依旧重用他,韩玉阶已觉不胜惶恐。上位者的信任是有极限的,而他已早到了顶点。
    九月十日,李肆在普仁殿偏殿召见韩再兴这一批要回黄埔讲武学堂继续进修的军官,他一脸清减,显出这段时日很是操劳。
    “听说你们自称是黄埔零期,有这份心气,很好。不止是你们,之前短训班的学员,都要重新深造,为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李肆和声问着,众人互相看看,韩再兴原本是他们的意见领袖,可因为心中有事,没有抢这脸面,于是都有些踌躇。
    何孟风站了出来,“禀天王,我等虽经短训,但时日短,所学不成体系。战时对部下把控依旧不足。长沙一战,跟天王弟子相比,辖下所部伤亡甚重,因此需再学再进!”
    李肆满意地点头,这个何孟风虽是绿营出身,却很有潜质,是自己嫡系亲传之外,跟韩再兴等人一同新起的出色人物。
    何孟风所言,正是李肆对长沙大战,自军表现的一项重要总结。虽败康熙二十万大军,但自身战死近两千人,伤近万人,最初让李肆很不满意。他觉得英华军火力强大,装备精良,训练充足,军心也高。怎么也能跟百多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英军相比,为什么打半火器化的清军依旧要付出这么高的代价?
    客观因素有很多,雨天肉搏战是一桩,清军有康熙亲自督战,悍勇不退也是一桩,但对比毙俘十一万人的战绩,李肆总觉得英华军现在还难以称得上是完全的近代军队,那么主观因素又是在哪里呢?
    长沙大战后,军队一如既往地作了总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