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149部分

冰人幽灵-第149部分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携带的轻武器。
外篇 文学批评缘何忽略科幻文学
           近十年来,文学批评与科幻文学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科幻文学创作虽然有一批发烧友,如杨鹏、星河、王晋康、韩松等“新生代”作家每年都要在《科幻世界》和一些少儿期刊上发表不少的科幻作品,但文学界对科幻文学的批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2002年北师大中文系招收首届科幻文学硕士生的决定,虽然给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和研究带来了一线光明,也吸引了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科幻文学,但科幻文学的边缘处境却是有目共睹的。 
       为何文学批评几乎淡忘了科幻文学?或者说,科幻文学为何没有引起文学批评家的注意呢?我想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觉得与科幻文学创作的封闭性格局有关。近年来,科幻文学虽然队伍在扩大,但科幻文学的创作格局还是相当封闭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为:一、科幻文学创作没有自己准确的文学定位和读者定位,作家们试图突破“儿童文学”的包围,也不愿将科幻纳入“科普文学”,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少儿读物”才是科幻文学最大的生存支撑。二、当下的科幻文学创作在美学上丢失了中外经典科幻文学作品优美的文学意境,也没有将想象和幻想完全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合规律性”上,同时,当下科幻文学基本摈弃了80年代科幻文学所钟情的“科学启蒙”的“教育作用”,因此无法赢得独立的美学意义。以上两者无疑强化了科幻文学创作的封闭性,使得科幻文学失去了本来拥有的广大少儿读者,也失去了来自读者的批评和文学批评家的注目。“新生代”科幻文学作家一个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他们敢于借用,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但这种“优势”如果太过,可能就会成为其艺术“失误”的根本原因。比如,当下“新生代”科幻文学创作对西方“后现代科幻”的模仿,就使得科幻文学作品让人有些匪夷所思。我个人认为,科幻文学无论怎样张扬科学幻想,它起码要给读者一个“美好的未来空间”或“可以憧憬的科学世界”,说白了就是,科幻文学是“建构未来”的文学,是一门“未来学”。如果读者从科幻文学里不但得不到这一点,而且还陷入逻辑混乱的、迷惘的、焦虑的生存空间,那我就觉得这“科幻文学”作品是伪科幻文学,至少也应该称之为失败的科幻文学。 
       此外,造成科幻文学难入文学批评家视野的另一个原因是科幻文学没有足够的阵地。上个世纪80年代,科幻文学在一批科学家如茅以升、华罗庚的支持下和郑文光、萧建亨、刘兴诗等一批人的热心倡导下,创作、翻译与理论批评都曾红火一时,如当时就出版有中外优秀科学幻想小说丛刊《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出版),叶永烈、金涛、吴岩等都在那个刊物上发表过作品。这份刊物还译介外国科幻小说,刊发科幻作品评论及作家小传,介绍外国科幻小说发展状况。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份专门的纯科幻文学期刊和报纸,只有四川的《科幻世界》给科幻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但《科幻世界》还不是纯科幻文学性质的“文学期刊”,是一份具有大众读物性质的刊物。由于缺少阵地,一些科幻文学作家的作品只有在一些少儿期刊和报纸的“科幻栏目”寄生。这种“寄生”是好事,因为面对少儿读者使得一些科幻作家(如杨鹏)的科幻图书拥有广大的少儿读者群,而且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回报。但如果科幻文学长期“寄生”于少儿报刊杂志,就很难走出“童话”的美学疆域而形成自己的美学属性。而且,这种“寄生”局面也使得科幻文学很难进入文学批评家的视野,因为文学批评界几乎不把少儿文学纳入自己的批评范畴,翻翻中国的新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论著作,有谁提到过科幻文学创作,有谁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给予过科幻文学一个点? 
       再次,文学批评不介入科幻文学或者说科幻文学难以进入批评家视野,还与文学批评家自我的“学识局限”和科幻文学尚未完成自己的理论建设有关。说实话,文学批评家之所以未介入科幻文学创作,一方面是科幻文学自身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批评家自身素质的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家有没有介入科幻文学创作的能力,这值得思考!在文学创作与批评界,不懂科学甚至贬损科学成了一个通病,至于科学幻想的文学,他们也不一定感兴趣或者说不一定懂行。此外,文学批评家掌握了科学理论的话语没有?没掌握一定的科学话语,单*文学理论话语是难以进行科幻文学批评的。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苛求文学批评家,因为科幻文学本身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批评话语,目前科幻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建设阶段,学科话语的形成还有待努力,所以文学批评面对科幻文学创作时的“失语”似也情有可原。因此,科幻文学呼吁高校重视科幻文学学科建设,因为没有学科地位就不可能确立自己的学科话语,中国文学一直强调“正名”,所谓“名正”而“言顺”已为事物存在之规律;因此,科幻文学期待着北师大科幻文学的首批硕士生在王泉根教授、吴岩副教授的精心培养下尽快成长起来,科幻文学也期待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士参与到科幻文学理论批评中来。 
       我相信科幻文学创作会走出封闭的领地,相信科幻文学创作会建立起自己的话语空间,形成自己的批评格局。我也相信文学界会给予科幻文学一个位置,会大度地接纳科幻文学。(谭旭东)
外篇 太阳元素的发现
           2。/lib/Ato**oor/01。htm
       能知道太阳的组成吗?
       我们现在要讲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最初是在太阳上发现的,后来才在地球上找到。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一个庞大的火球,给我们光和热。自从发明了望远镜,人们用望远镜研究太阳,看清楚了太阳表面的光斑和黑子。日全食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巨大的火焰——日珥。但是太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单靠望远镜是看不出来的。 
       1825年,有一位法国哲学家,名叫孔德,他在他的哲学讲义中武断地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他的话似乎有点道理。太阳虽然是最近的一颗恒星,但是离我们也有1。5亿千米。谁能飞到这样远的太阳上去取一些物质回来,在化学实验室里作分析呢?况且太阳表面的温度就有6000摄氏度。这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然而,这位哲学家的结论下得早了一点。1859年,就在孔德死后不到三年,一位化学家和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发明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可以不用离开地球,就能够测定太阳、恒星等遥远的天体的化学组成。 
       这位化学家是本生,这位物理学家是基尔霍夫。他们发明的方法叫做光谱分析。 
       本生和他的灯
       本生是德国人,1830年,他大学毕业,才19岁。以后,他除了在大学教书,还研究鼓风炉顶上冒出来的气体,创立了气体分析的方法。1854年,汉堡市开办了煤气工厂,本生的实验室里也装上了煤气。本生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煤气灯,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火焰的大小和温度。这种灯,现在的化学实验室中还在使用,大家管它叫本生灯。 
       故事就是从本生的灯开始的。 
       本生灯燃烧得最好的时候,温度能达到2300摄氏度,火焰几乎没有颜色。有时候灯没有调节好,火焰会缩到灯管里去,铜制的灯管烧红了,火焰就变成了蓝绿色。而在灯上弯玻璃管的时候,玻璃管烧红了,火焰又变成黄色。这些现象引起了本生的注意。他开始研究各种物质在灯上烧的时候,焰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生用白金镊子夹了一粒普通的食盐,放到火焰中烧,火焰立刻变成亮黄色,同时闻到呛人的氯气的气味——是高温把食盐(氯化钠)分解了。但是火焰为什么变黄呢?是氯的作用还是钠的作用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本生选用了一些不含氯而含钠的化合物,例如纯碱(碳酸钠)和芒硝(硫酸钠)来做试验。如果这些物质也能使火焰变黄,就可以证明是钠起了作用。 
       结果正是这样。纯碱和芒硝一放到火焰中,火焰立刻变黄了。 
       最后,本生把金属钠放在火焰中烧,火焰也立刻变成亮黄色。这个决定性的实验,证实了使火焰变黄的确实是钠。 实验的成功使本生产生了新的想法:除了钠,别的金属是不是也能使火焰变色呢?他把实验室中所有的化学药品和金属,都—一做了试验。 
       本生发现,钾和钾的各种化合物使火焰变紫,而钡是绿色火焰,钙是砖红色火焰,锶是亮红色火焰,等等。 
       这是1858年秋天的事,他把这些发现详细地记在实验记录本中。 
       本生真高兴,他相信他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操作又非常简单,只要把需要分析的物质放在灯上烧一烧,看一下火焰的颜色,就能知道它含有什么金属。现在需要的是研究火焰的语言,弄懂各种彩色信号代表什么元素。 
       彩色火焰之谜
       本生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化合物来做实验,他用一根白金丝,一端弯一个小圈。用这个工具蘸上一滴溶液,就可以放到火焰中去烧。 
       本生根据他的实验记录编了一张表,列举了什么物质产生什么焰色,反过来也可以由焰色判定是什么物质。 
       信号表编好了,但是用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需要分析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化合物。遇到混合物会怎么样呢?本生做了一些混合物的焰色试验,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钠盐溶液——黄色火焰。 
       混有钾盐的钠盐溶液——黄色火焰。 
       混有锂盐的钠盐溶液——黄色火焰。 
       用三个灯同时烧这三种溶液,结果都出现黄色火焰,看不出任何差别。钠的黄色光太亮了,遮盖了钾的紫色光和锂的红色光。 
       本生没有灰心,他找来了各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片,透过有色玻璃去观察火焰。一块深蓝色的玻璃可以吸收掉钠的黄色光,透过蓝玻璃,看出了混在钠盐中的钾盐的紫色光,看出了混在钠盐中的锂盐的红色光。这有色眼镜帮了他的大忙。 
       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一种未知物质的溶液,能使火焰变成深红色。查查信号表:锂盐——深红色;锶盐——深红色。这未知物质是锂盐还是锶盐呢?分辨不清。本生找了各种颜色的玻璃,想用来区别两种深红色的火焰,但是他失败了。 
       就在这困难的时候,物理学家来帮忙了。 
       物理学家的建议
       本生有个亲密的朋友叫基尔霍夫,是位物理学教授。他们俩经常在一起散步和谈心。 
       1859年初秋,本生在实验室中做焰色试验已经快一年了。这一天,本生跟基尔霍夫一起散步,他详细地讲了自己的实验和碰到的困难。 
       “分辨火焰的颜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